阅读(一)回答下列题。(1)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2)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个长长的优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一)回答下列题。 (1)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2)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个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3)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你并不在园里,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4)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飘曳,另有一番风味。(5)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6)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外,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7)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 小题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小题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小题3:本文结构形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本段的说明的顺序是( )A.由整体到部分 | B.由原因到结果 | C.由特点到用途 | D.由概括到具体 | 小题5:“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飘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A 小题5:D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阅读(二)回答下列题。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田。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小题1:文中划线词“盛情邀请”中“盛”的意思是( )A.参加盛会 | B.盛意难却 | C.身着盛装 | D.盛气凌人 | 小题2: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 D.本文的写法是“以虚写实”,与《苏州园林》写法相同。 | 小题3:对本文表达方式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叙 | B.描写 | C.议论 | D.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 小题4: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小题5: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你有什么感想?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 观荷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夜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以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忆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了”“蜻蜓来了!”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小题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 。(2分) 小题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小题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 (3分) 小题4: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与《荷塘月色》引《西洲曲》里的句子用意区别是什么?(4分) 小题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 通感得“道” “妙”,在中国古典哲学、文论、画论、书论中是一重要范畴,可以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关键词。“妙”的涵义有一个渐变历程。先秦时期,它偏于哲学内涵,到了汉代,开始转向审美领域,成为美中见真、诗中观道、“妙语”开“天”、“笔补造化”的独特范畴。“妙”的本质是艺术通“道”之代言。它借助于美学的形式,最终走向“道”的哲学家园。所以,通感可以得“妙”其实也就是通感可以得“道”。“道”在我国古代一直是哲学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享有万物本体的尊严,是哲学所欲洞穿的根本问题。所以,通“道”意味着通感深层的确存在有一种“哲性”品质。 通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现象。如果我们把“通感”放在中国诗学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其“通感可以得道”的哲性品格就会显得更为清晰。我们知道,艺术是“情”、“思”的表征。其中,个体的情与思直接受制于群体的情与思,受制于“集体无意识”、“民族精神气候”、“民族心理传统”。我国“民族心理传统”中有一种与自然万物和和相处的“和”的思想意识,它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之上。最高的“和”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潜在或显在的意识制约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艺术家和诗人也不例外。并且,诗人还是民族精神气质的最高代言者。当其身处艺术状态,往往会超越小我感受的一己性而以“集体人”身份传达民族心理深层的无意识积淀,于是他就成了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与傀儡。因而,他的职责和任务就在于“倾听”。就中国来说,“天人合一”这一民族深层心理意识自然根深蒂固于每一位真正诗人心中,以一种显意识或潜意识的方式积淀下来,不断与诗人对话,并借诗人之口抛头露面。然而,“天人合一”的最高表演并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和”上,而是要通向无限之“道”境。通感最集中的特点就是由有限之“感”升腾到无限之“道”,从而完成自己“哲学品格”的中国式建构。 “通感可以得道”还可以用佛道两家的有关原理来验证。首先,对两家而言,通感是“参禅”、“观道”的一种方式与途径。为了达到“涅槃”、“悟道”的境界,必须对人的自然感官进行功能上的改造,打通五感,诸根互用。如此才能越过有限之域而到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无限之境;才能够“六根归心,九识无碍”,进入“天人合一”、“梵我一体”的生命体悟境界。其次,通感本身常被视为体道悟佛的高妙境界和一种直透本心的全息化整体经验。通感不仅是佛道两家修道悟佛的途径,它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这样,通感就不仅仅是方法论的概念,还是一种可以体验高妙圆通境界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概念。 “道”是中国哲学独有的话语范畴,是中国式的“存在”。通感能够得“道”其实诉说了通感的形而上诉求,一种通过非逻辑性心理经验与非语法性话语秩序展开的对于宇宙和世界本体的观照方式。虽然它所操演的一套话语并非哲学的认知性叙事话语,但这套话语的最终指向却与认知话语殊途同归,即试图达到对本体和“真实”的穿透,从而实现对人生和宇宙深层内涵的思考和把握。 (节选自《论文学通感的“哲”性向度》) 小题1:下列对“通感得‘道’”的理解,错误的一项A.通感得道是有着哲性品格的,如果把通感放到中国诗学的背景下可以清晰地体会出来。 | B.通感可以把人们有限的感悟上升到无限的“道”上,体现出人们对事物的高层次理解。 | C.通感得道可用佛道原理验证,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理解的境界,能够改造人的自然感官。 | D.通感得道试图达到对宇宙万物和世界本体的认识,是一种非逻辑、非语法的表述方式。 | 小题2:下列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天人合一是比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更高级的包涵在民族心理中的复杂境界。 | B.天人合一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制约,包括艺术家。 | C.天人合一集中体现在诗人身上,各国诗人都能在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代言人的。 | D.天人合一实际上不是体现在“和”上,而是体现在通往“道”的无限之境上。 |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是表现情思的,是人们情思的表现载体,是一种感受和心理现象。 | B.诗人是民族精神的代表,他们会时时超越小我感受民族心理深层意识。 | C.通感本身是一种高境界,是佛道修道悟佛的途径,是佛道的高妙境界。 | D.通感可以实现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层内涵的思考和把握,是认识论。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 早晨 【台湾】肖传文 每天早晨,太阳还没有升上来,稀疏的晨星在天边闪着淡淡的光,有时候甚至下弦月也还挂在天上,我就起来,推开厅堂前的玻璃门,深深地吸一口清凉新鲜的空气。接着走下台阶,在院子里缓缓地散步。木屐踏在草地上全给雾水浸湿了,一股沁人肌肤的凉意侵袭着我的双脚。邻人们还都在睡梦中,这整个的院落彷佛就是我一个人的世界。静悄悄地除掉阵阵的微风吹动美人蕉的叶子,发出习习的响声以外,一点儿声息也没有了。想来所有喜欢唱歌的鸣虫,所要唱的在昨夜都已经唱完,现在正疲乏得睡觉去了。清脆宛转的黄莺自然听不见,连一声麻雀的啁啾也没有。大概在这人烟稠密的都市里,禽鸟是不喜欢栖息的,她们都爱好在广阔自由的天空飞翔,在幽雅美丽的森林里歌唱,只有最傻的人类,才高兴将自己关在这拥挤狭隘的小天地里,让灵魂忍受煎熬。 我特别喜爱冰冷的露珠,它凉透了我的赤脚,也冷静了我的心,将我昨夜的郁闷和困倦驱散得干干净净。那茂密而高的草,把我的脚完全埋没了,使我的旗袍下襟湿了半截。一棵牵牛花从篱笆上一直伸展到草地上来。我一不留心,恰好给那细长的蔓绊住了衣襟,差点儿使我跌落一跤,我顺手拿起那枝长蔓。点点滴滴的露珠亮晶晶地像无数滚圆的珍珠,稍一抖动,就纷纷地落下来了。“朝颜”(牵牛的别名)也是宇宙间最富热情的小生命,要趁着这朝露正浓,太阳还没有透出一线光芒的时候,带着满怀的理想和希望,迎接着照耀这天地万物的一线光明。那淡紫色的花朵,盈盈盛开着,彷佛娇艳欲滴的少女的笑靥,刚刚的从昨夜甜蜜的睡梦中醒来,一种蓬勃充沛的生命力,使我几乎触到了它的脉搏呢。 于是我一点儿不感到孤独和寂寞,虽然只有我一个人站在这院子里,可是围绕在我四周的生命,岂不都是我最真实最亲切的伴侣吗?这临风招展,生趣盎然的草,这闪烁天际的晨星,这滋润万物的朝露,岂不是宇宙间最美丽最完美最可爱的生命吗?岂不是古今诗人所争相吟咏的伟大的诗篇吗?一种高远超俗的感觉,使我忘记了人间一切的庸俗和丑恶的东西,使我忘记了人生一切的痛苦和烦恼。我现在虽然置身在这四周紧围着篱笆和高高低低的房屋的小小的院子里,可是我的心却已经跳出了这紧密的藩篱,正无拘束地驰骋在那么广大无垠的天地间呢! 正当我陶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的时候,忽然听见一声悠扬雄壮的号角,从远远的地方传过来震撼着这静悄的早晨的天空,震撼着我的耳朵,更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使我猛然从美丽的梦境里惊醒过来,使我恍然想到围绕在我四周的,正是一个严肃冷酷的世界,一个血淋淋苦难的现实,正需要倾全副生命投入在那里面。这雄壮的号角该是一声黎明的警号,一首愤怒和仇恨的音乐。一声伟大神圣的呐喊,要将这沉睡的大地唤醒起来,要将这沉睡的人们唤醒起来。 我抬起头来,蔚蓝色的天空里正飘浮着几朵红的云彩,原来东方的天边正放射出一缕鲜红的阳光。一会儿之后,所有附近的房屋,院子里的花草和布满牵牛花的篱笆,洒满了一片金红色。一回头,太阳已经升上天空了。 (选自《名家散文百篇》,文化图书公司) 小题1:有人认为文章第一段是在描写作者的孤独之感,也有人认为第一段是描写早晨美丽的景色。你同意哪种看法?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6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描写的事物有何特点?对“我”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要描写号角?请简要解说。(5分) 小题4:文章是如何表达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执着的生活追求的?请简要分析。(5分)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为覆灭埋下了伏笔。 | B.黛玉无意中从傻大姐处得知宝玉和宝钗婚事的消息,从此一病不起,日重一日,绝望中先后叫雪雁、紫鹃从箱子里拿出“诗本子”和一块“题诗的旧帕”,将之投入火盆。 | C.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一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了赵伯韬,背叛了自己。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已去了呀!”(《子夜》) | D.高老太爷六十岁寿辰办宴席,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喝酒,高家一派喜庆。 | E.《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红楼梦》)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