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一切始于世博会“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一切始于世博会“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人类福祉。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的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所拥有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两个目的。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
世博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一切始于世博会”,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D.作者渴望中国能够借助举办2010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最根本的是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入一体化的世界。
C.上海将藉由2010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快速崛起。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分子机器人
“分子机器人”就是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机器人,其长短大小仅相当于l纳米左右(1纳米是1米的10亿分之一)。原子的大小大约为0.1纳米,分子机器人其实就是把数十个或者数百个原子组合起来制成的机器人。
制造分子机器人的最初构想要回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1950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第一次提出,未来制造微小机械让其执行各种各样的作业将成为可能。尽管费曼并没有提出分子机器人的具体概念,但是从那以后,制造分子机器人就成为人类的向往。不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轻而易举,单单操作纳米尺度上的原子、分子就极其困难,况且科学家组装起来的还必须是“把操作和作为目的,能自动运行”的机械。
对一般机械,如汽车来说,动力是必不可少的。对分子机器人来说也是如此,若干种相当于发动机的装置正在研制中。比如偶氮苯分子,这种分子是将两个苯环用两个氮原子连接而成的。有趣的是,在不同的光照下,偶氮苯的构造会发生变化:当照射紫外线的时候,苯环彼此之间的距离会缩短;当照射可见光的时候,苯环彼此之间的距离会伸长。如果能让收缩和伸长这两个动作多次反复进行,那么,靠光照运行的机器人就呼之欲出了。
还有一种双环结构也可以充当分子机器人的“发动机”,有人把其称为分子尺寸的“智慧之环”。它是由两个环和金属原子(一般是铜原子)构成的,这两个环像锁链一样套接在一起,金属原子嵌在它们相交的部位。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发动机”使用了。向双环结构施加电压或撤除电压,金属原子的电子数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发生了氧化或还原反应),双环与金属原子结合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这个双环结构就会反复不停地运动起来。
目前,日本科学家研制成功了更为先进的分子机器人,这就是能够夹持分子,进而扭转使分子变形的“分子钳”。
分子钳的构造是这样的,“发动机”采用前面提到过的偶氮苯,在分子钳中,偶氮苯所提供的“动力”相当于对钳子的握把。把偶氮苯的动作传递给分子钳的前端、起支点作用的“部件”是二茂铁。我们知道,在机械中有一种使旋转运动平滑进行的部件,那就是轴承。与此相近,科学家在分子钳的前端采用了一种称为“锌卟啉”的部件,它具有易与碱性物质分子相结合(即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一旦分子钳与碱性物质分子接触,分子钳的前端就会与碱性物质分子相结合,于是分子钳便“夹紧”了分子。此时一旦照射紫外线,苯环就会收缩,这个动作通过充当支点的二茂铁传递给分子钳前端的锌卟啉,分子钳的前端就会开启;当照射可见光时,苯环就会伸长,于是分子钳前端就会闭合。与分子钳前端结合的碱性物质分子的形态就会因这一伸一缩、一紧一松而被迫扭转变形。
分子钳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分子机器人对目标分子进行某些实际操作,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分子钳的开发使分子机器人的开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分子机器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分子机器人是把数十个或者数百个原子组合起来制成的其长短大小仅相当于1纳米左右的机器人。
B.分子机器人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1950年提出来的。
C.分子机器人也有“发动机”装置,只不过它的“发动机”很特别,不同于汽车的发动机。D.“分子钳”机器人由日本科学家研制成功,是能夹持分子进而扭转使分子变形的先进的机器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分子钳机器人把偶氮苯作为“发动机”,把二茂铁作为“轴承”,把锌卟啉作为“钳子”。
B.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把理查德·费曼制造微小机械让其执行作业的最初构想变成了现实
C.偶氮苯被可见光照射时,苯环彼此间的距离会缩短;偶氮苯被紫外线照射时,苯环彼此间的距离会伸长。
D.分子钳前端的“锌卟啉”与碱性物资分子相结合,分子钳就会“夹紧”分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偶氮苯在不同的光照下其构造会发生变化,分子钳的“发动机”就是靠光照运行的。
B.分子机器人的“发动机”有多种,智慧之环的“发动机”是靠施加电压或解除电压来运行的。
C.分子钳是目前最先进的分子机器人,分子钳机器人的“发动机”比智慧之环更先进。
D.开发分子机器人具有重要意义,把分子机器人运用到医疗、工程等某些实际操作中,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小题4:对于分子机器人而言,什么是“智慧之环”?结合文章内容对此下定义,不超过60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龙卷风学名“龙卷”,多出现在夏季地表或海面显著增热的午后,这时空气垂直对流十分剧烈,巨大的积雨云迅速增长,在雷雨大风天气状态下,龙卷风便有可能应时而生了。积雨云前部为上升气流,后部为下沉气流,两种气流交界处,大气极不稳定,这种扰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形成涡管,像一个猛烈旋转的“大轮子”,产生了一个强大的高速气柱,如“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自积雨云底部旋转而下。有的稍伸若隐悬挂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有的能伸达地面或水面,在陆上卷起泥沙、尘土等的,称为“陆龙卷”;在海上卷起海水的,称为“水龙卷”,俗称“龙取水”。
龙卷的水平尺度很小,在地面上其直径一般为几米到几百米,最大的可达一千米左右,但龙卷中心的气压非常低,造成很大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导致强烈的风速,一般估计为50~150米/秒,最大可达200米/秒。所到之处,草木、尘沙席卷而上,墙倒屋塌,吸力和破坏力特强,而由于尺度很小,常见相邻两座建筑物一座被毁而另一座却毫发无损。因为龙卷风生消迅速,来去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几乎无法预报。
“尘卷风”不如“龙卷风”名声大,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的晴好天气,日晒充足,地表干燥,在地表受热不均时,涡旋中心的热空气强烈上升,四周的空气则向涡旋中心急剧流入补充,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大量的尘土和细小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尘卷风是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当然地形也有一定的关系,楼群之间狭窄的空间会加速风的旋转,也可能加强对流天气。“尘卷风”的破坏力、影响范围远比龙卷风小得多,但发展成强烈尘卷风后,短时间内形成的巨大能量也足以拔树倒屋,形成灾害。2004年8月27日,一股强烈的尘卷风突袭了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工地,三幢临时设施屋顶被卷起,房子被摧毁,造成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0期《龙卷风与尘卷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龙卷风和尘卷风的比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引起龙卷风和尘卷风的“罪魁祸首”均是强对流天气。
B.我们看到的龙卷风均是一个“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而尘卷风均是一个小尘柱。
C.龙卷风发生时往往夹着雷雨,尘卷风出现时却往往万里晴空。
D.龙卷风比尘卷风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但发展强烈的尘卷风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于碰见和尘卷风生成、消亡都很突然,时间短,尺度小,近期内很难提高预报水平。
B.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楼群的剧增,可能会使对流天气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尘卷风形成的可能性。
C.如在野外遇上龙卷风,听到由远而近的巨大呼啸声,应迅速顺着龙卷风路径的方向撤离。
D.发生尘卷风时,应尽快远离尘卷风可能经过的高大广告牌、不结实的临时性建筑和树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黑白苏州
文瑞
①黑白苏州!——这就是我阅读中感知到的苏州形象,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我蓦然觉得,用“黑白”二字来描绘苏州,当真是太贴切了!
②我佩服这座城市——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也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尽情舒展城市花团锦簇式的繁华与小家碧玉式的华丽的同时,撷取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创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取向,借助建筑和店招这一物的形式,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城市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显然,黑白艺术充满智慧地显现了古城的精神特质,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起来。
③没法考究,是哪个朝代开始起用了这种城市基础色,也不知道是哪位先贤创造了这种城市的精神表现形式。云岩寺塔静默,大运河无语,古城墙缄然。极有意义的是,两千多年的时间,苏州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丝毫没有被流水的时光冲刷、淡化,抑或变形。就在我往返于苏杭常几座城市之间的几天,我惊奇地发现,甚至一出苏州境域,相邻的浙杭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④其实,苏州给人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柔柔的吴侬软语、柔柔的苏州河水、柔柔的垂堤杨柳,美美的临河人家、美美的苏州园林、美美的丝绸苏绣,幽幽的曲巷、幽幽的流水、幽幽的茶肆,甜甜的小食、甜甜的评弹、甜甜的笑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前一建城就是地位高贵的吴国都城。这个因伍子胥开掘护城河而筑就的古老城池,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而流淌了太多的风流故事——自西施开始,苏州成了美女诞生的天堂,苏州城的女儿家们是一代代长成嫁人;步陆机后尘,苏州还是文人辈出的故乡——张旭、范仲淹、范成大、唐伯虎、冯梦龙、金圣叹、叶圣陶等,哪一个不是风流才子,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在每一个到过苏州的游人眼里,苏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听过,思过,柔美、纯洁、神圣之苏州印象在我心中蓦然升华。
⑤然而,苏州骨子里却是刚烈的。这种刚烈体现最鲜明处在苏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开城之祖伍子胥。伍子胥死后曾悬挂头颅于城门上,他要眼睁睁看着复仇的越国军队踏入吴国。传说,在越国军队走近该城门口时,伍子胥那双未合上的双眼竟然喷出血光,令越军不得不绕往别的城门入城。还有一个人物也相当刚烈,他就是况钟。明宣德年间出任苏州知府,刚正不阿,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苏州百姓唤他“况青天”。金圣叹,也是一位刚烈志士。面对大明灭亡,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苏州第一次一改柔弱,有了坚挺的姿态……无疑,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树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吴越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字。柔柔的苏州河水润物无声,浸染大地,也滋养着苏州人的刚烈情怀。听过,思过,凝重、粗犷、豪放的苏州形象在我心中蓦然崛起。
⑥显然,苏州是既柔美又刚烈的,是黑白交融的。很多人对苏州黑白的理解很浅薄,认为黑白苏州仅仅是旧照片的视觉概念,仅仅是城市古老的一种简单诠释,全然不理会这座城市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不用心体验它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
⑦苏州这座城市给人的表象是柔美的,其内蕴的精神特质却是刚烈的。只不过,黑白鲜明的民居建筑与店招,则将这一矛盾的人文表象与精神内质有机融合罢了。
⑧黑白苏州,是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呢?
(选自《赣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作者说:“用‘黑白’二字来描绘苏州,当真是太贴切了!”从②③段看“贴切”体现在哪里?(5分)
小题2:赏析第4段中画线句的语言表达特色。(6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尾“黑白苏州,是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呢?”好在哪里。(6分)
小题4:总览全文,认真梳理,探究苏州的“黑白”之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涵?(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喊***与不***     林 维
①最近,文强、王益等案件又将有关经济犯罪的死刑问题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重新引入公众视野。法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死刑对于经济犯罪的遏制成效甚微,因而建议在非暴力犯中取消死刑。与此相反的是,公众要求对腐败分子更多适用死刑的呼声却犹如排山倒海一般越来越强烈。在这样一种极端对立的、民愤激涌的气氛下,讨论对包括贪污贿赂犯罪在内笼统所谓的经济犯罪废除死刑,实在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
②学者主张减少经济犯罪的死刑,并逐渐全面废止死刑,这已经近乎成为国际通则。然而这样的主张要成为现实,关键之一在于能够获得所在国民众的认同。但是,中国民众对于腐败的厌恶、痛恨愈来愈烈,腐败的金额却又越来越巨,死刑的运用已然成为无计可施之下的不得已。这就形成了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的巨大反差。
③对人民的呼声置之不理是一种极为偏颇的精英主义立场。学者们可以轻描淡写、不屑一顾地说,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是非理性的、盲目的,然后一耸肩膀,继续在书斋中闭门鼓吹死刑废除。问题在于,刑法集中反映着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法律也必须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如果刑罚制度不符合国民的规范意识,不能得到公众对规范的认同,它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机能。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民众的想法是幼稚的,国民的朴素正义感和对死刑的认同感在正义的塑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然而,对那些非暴力犯判决死刑,表面上似乎实现了刑罚的威慑力和特殊预防目的,但本质上,它仅仅是形式主义地呼应了民众对于社会公正的渴望,民众的每一次欢呼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社会公正的虚幻满足。大家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社会公正问题没有随着任何一起非暴力犯的死刑而得到改善,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的腐败无数次验证了这一点,死刑并没有震慑腐败。
⑤国家有义务告诉民众另外一种遏制腐败的路径,而不是依赖于死刑来掩盖目前在反腐败工作上的深层次问题。对死刑的过度崇拜甚至迷信,必然导致对其他正常管控手段的轻蔑或者忽视。对某一个腐败官员的死刑,当然意味着反腐败事业的重大胜利,但是在某一层面上,反复的死刑适用同样意味着腐败预防工作存在着的体制性缺陷。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法学界对文强、王益被判处死刑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持有异议,因此将这些案件重新引入公众视野。
B.作者认为,同公众讨论经济犯罪问题,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极容易激起民愤,与民众形成极端对立。
C.学者认为,因为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往往是非理性的、盲目的,所以刑法没必要反映他们的价值观。
D.作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体制,预防腐败,从而真正满足人民对公正的期盼,而不是一味依赖死刑。
小题2:对于经济犯罪的判决,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从①②小节看,这种反差是怎么形成的?(6分)
                             ▲                                      
小题3:从④⑤小节看,作者为什么反对对非暴力犯的惩处过分依赖死刑?(6分)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结合有关文学名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5分)
(1)《三国演义》:长坂桥上,面对曹操大军,  ▲  怒目横矛,三声大喝,使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而亡,曹操及军众也仓皇逃窜。
(2)在《红楼梦》里的  ▲  事件中,探春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对试图搜她身的王善保家的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3)在《家》中,  ▲  听到瑞珏难产而死的噩耗,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牢笼一般的家。
(4)《边城》描写了  ▲  和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情故事。
(5)《  ▲  》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