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山乡的五月金 光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

(22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山乡的五月金 光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22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2009年第6期)
小题1: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6分)
小题2: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2分)
(2)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 “摇头”和“点头”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请简析。(4分)
小题4: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4分)
答案

小题1:第一次写的是父亲割麦,儿子不屑;第二次写的是儿子主动割麦;前后对比中突出根西对土地
由疏离到热爱的情感变化。(6分)
小题2:根西父亲:老一代农民形象,他勤劳朴实,对土地有着深挚的感情。根西:新一代农村青年形
象,他有文化,有理想,对土地由漠视到热爱。(6分)
小题3:(1) 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人物身份,为刻画人物形象作铺垫。(2分)
(2)“摇头”表明根西对父亲的倔强,劝说无效的无奈,“点头”则表明根西对自己无可选择的无奈。
在文字上看似矛盾,其实都是表现他不热爱(不屑)种田的心理。(4分)
小题4:欣赏、赞美、热爱。对这一老一小父子俩的欣赏,因为他们是最朴实的劳动者;用“庄稼汉”
一词来形容根西,则是对他的赞美;这其中也包含着作者本人对农村、农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答案
不限上面所列,言之有理、有据即可。)(4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小题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
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
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
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
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
们不得而知。
小题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
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
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
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
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俄罗斯之狼
余杰
①许广平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他(鲁迅)有时,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在俄罗斯作家中也有这样一匹孤独的“狼”,他就是《大师和玛加丽塔》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他于1931年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在苏联俄罗斯文学的广阔原野上,我是唯一的一只文学之狼。有人劝我在狼皮上涂点颜色,这是个愚不可及的劝告。涂上颜色的狼也罢,剪去狼毛的狼也罢,怎么也不像一只狗。”
②布尔加科夫的面容消瘦、眼睛近视、文质彬彬、气态闲雅,从表面看怎么也不像一匹“狼”。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1923年他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卫军》,1924年脱稿。然后,一直到42年以后这部作品才在俄罗斯本土出版,这时,作家已逝世26年之久。从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有从军的传统,但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际、国内战争频繁,军队由荣誉的象征变为血腥的代名词,加入军队,除了屠***与被屠***以外没有别的选择。战争无所不在,战争已知内化到参与者和他们亲人的精神生活中。对于这些,布尔加科夫保持了外在于伟大历史之外的个人叙事。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都是被胁裹者。
③1926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突然搜查了布尔加科夫的住处,没收了小说《狗心》的手稿和他的日记。从此,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其中有三部只要他按照当局的意思作修改,就能获得出版或上演,但是他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是无法理解:为何不作一点妥协呢?猫和狼是没有共同的逻辑的。布尔加科夫的不被理解,正如鲁迅的不被理解一样。布尔加科夫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
④1937年,斯大林对文艺界的清洗达到了一个高潮,先是对肖斯塔科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进行严厉的批判,然后将中央主管文化的***,也就是迫害大师们的打手们送进集中营。当局邀请布尔加科夫参加一次对作协前领导的批判会,布尔加科夫坚决地拒绝了:“我不会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这一立场,是对迫害本身的蔑视和反抗。布尔加科夫看到:“人的本性只有通过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恐怖、强制和各种各样的暴行,都无济于事。”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加丽塔》则对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善恶之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超越性。他是在绝望中为绝望而写作,在灾难中为灾难而写作,在痛苦中为痛苦而写作。可以说,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的鲁迅”。
⑤布尔加科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9年,写了一本关于斯大林青年时代的剧本《巴统》。这件事让他颇受诟病,因为与他一生的立身行事在相径庭,所以后人把它当作“一个猜不透的谜”。我想,布尔加科夫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心态是极为复杂的,他既想通过这个剧本获得生存的权利,又不想让它成为纯粹的献媚之作。他在两极挣扎着,却找不到一个自己的立足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现实中的魔鬼比他小说中的魔鬼要残暴得多。
⑥1940年3月10日,布尔加科夫贫病交加地死去,年仅49岁。一匹离群索居的狼闭上了冷观世界的眼睛。
⑦而小猫小狗们依然欢快地蹦跳着。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布尔加科夫无声无息地从世界文坛上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他逝世26年之后,
他的作品《白卫军》才出版,他终于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大师,在俄罗斯获得了崇高
的声誉。
B.能够坚守这样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处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
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说明布尔加科夫有着正直、坚韧的天性,保持了一种
优秀、高贵、有尊严的不被某些中国作家理解的文化人格。
C.布尔加科夫不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是对迫害者本身的蔑视,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
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迫害者,使用强制手段和暴行无济于事。
D.作者认为面对迫害,布尔加科夫没有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在生命的最
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没有被历史扭曲和吞噬。
E.本文通过对布尔加科夫一生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以及其为人的记述,高度赞扬了一
个伟大作家不屈的人格,批判了时下一些中国作家的媚骨及追名逐利的思想。
小题2:作为“俄罗斯之狼”的布加科夫,他的“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文章在表现布尔加科夫时,写到“鲁迅”和“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作”,有什么用?(6分)
小题4:作者是如何理解布尔加科夫创作《巴统》时的复杂心态的?你是否认同布尔加科夫这一创作选择?联系你熟悉的作家,说说你的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墓   柳
王宗仁
青藏高原上的许多地域被人称为无人区。其实这已经是一页揭过去的旧皇历了,早些年的无人区如今已经有了人。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到目前为止,不少的无人区仍然没有树,一棵树也不生长。
青藏公路通车至今已经50多年了,世世代代的高原人怀里抱着春天和梦想,以柔情万种的爱心绿化戈壁,滋润雪原。即使在那些四季冰冷的石滩里,也会有绿色的生命尽情地穿行在春天的阳光里,丰满动人。高原人的思想长成了树,他们的双手开出了花。荒滩绿了,他们的容颜却老了。
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一个美丽的故事流传了几十年……
那一年,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从日月山下湟源县买了100棵杨柳树,栽在了当时还没有一棵树的格尔木。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树苗大都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吹过,枝头的嫩芽就探头探脑地拱了出来。戈壁滩变得翠翠的绿,好像画家涂抹出一幅生动的水彩画。风吹的原野,回声寂静。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狂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也添一片幼叶。荒芜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巴不得让它一夜长成材!
望着这些可心的树苗,将军乐得咧着嘴爽笑,他当下就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有人问:首长,这名字有啥讲究?他开怀一笑:望柳成荫嘛!
好有雄心壮志,他要把整个戈壁滩都染绿!将军的笑声揉进了杨柳的躯体里,树又蹿高了一节。小苗,北风迎面吹来,是一种痛苦;迎着北风走去,是一种幸福。
毕竟它们是正在成长中的柔弱苗,很难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峙。有时残雪睡在枝上,有时暴风睡在枝上。常年不息的飞沙把它们浸染得与沙地成为一色,人站在远处就难以瞅见其真面目。这样的事也难免不发生:它们索性就被那气势汹汹的飞沙盖住,淹没了。好在,它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顶破沙土,又伸起了腰杆。
瀚海孤树,林中一木。
有几棵柳树只绿了短暂的生命,像走累了的人,卧在了戈壁滩。 它们死了,卷起的风叶还噙着太阳唇边的乌云。
这似乎是预料中的事。但是人们还是难以接受。它们走时没有来得及留下遗言。
有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从死去的枝上拧下柳笛,吹出了流行在军营里那首歌《真是乐死人》。慕生忠发现了,狠批那小子一顿:你他娘的乐什么乐。都死人了,你还高兴得屁眼都颠出来了。不管你怎么乐,老子我是要哭的。
他说的死人,是指那些死去的树。在戈壁滩,人和树的生命同样宝贵。
之后,将军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深情无限地看了好久,说:“它总是为咱们格尔木人绿了一回,让我们这些饥渴的眼睛和心得到了安慰。它是有功之臣,现在它死了,我们怎能不难受?不要把它随便扔在什么地方,应该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
于是,沙滩上就出现了一个土丘,埋葬着三棵柳树。人们称之为柳树墓。
给柳树举行葬礼完全是大家的自由行为。有十多个人围着土丘默默站立,一个个低着脑袋,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严肃。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悄然地望着外面……
戈壁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寂寞的人;第一棵死去的树呢,高原人却没有遗忘它。
人们仿佛不觉得这三棵柳树已经离开高原到了另一个世界。它们还活着,蓬勃生机地给格尔木新城增添着春色。有人不断地给那土丘上浇水。这些树也像人一样,躺在戈壁滩上会口干舌燥。浇点水,让它们滋润滋润。也有人把上好的肥料递给它们。水,温暖它受伤的心。肥,烤热它冻僵的脉搏。
谁是浇水施肥人?慕生忠。
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有心人唤醒了死去的柳树。这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低变高。
啊,柳树!这是从埋葬着三棵树的坟墓上长出的柳,是一棵死而复生的柳,是将军用怜悯的心唤来的柳!
后来,大家就把这棵柳树称为墓柳。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铁青的叶子泛着刚气,粗糙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风猎猎它依然站立。死里逃生的战士最珍惜生命,也最显本色。它在用双倍的翠绿,减去荒原的痛苦。
墓柳也像个战士。
墓柳接受过无数路人投来的目光,这些目光多是赞许,也有不以为然的嘲讽。嘲讽什么?嘲它孤独?讽它清高?它对不以为然者亦不以为然。它继续着它的生命轨迹活着,藐视一切懦弱者地活着。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失着。格尔木的树种得越来越多,成行,成片,成林。它们和墓柳连在了一起,浑然一体。现在人们早已经分不清哪棵是墓柳了。但是,许多人都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坟丘,坟丘上长着一棵柳树,柳树是一位将军用坚忍的爱心换来的……
(摘自《羊城晚报》,略有改动)
小题1:第一段与文中刻画的人物慕生忠将军有怎样的内在联系?(5分)
答:                                                                   
小题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世世代代的高原人怀里抱着春天和梦想。
答:                                                                   
(2)高原人的思想长成了树,他们的双手开出了花。
答:                                                                   
小题3:文中叙写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情节。这个故事表现了慕生忠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5分)
答:                                                                   
小题4:文中是怎样表现慕生忠将军的形象的,请对其主要手法进行简要说明。(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喜欢把艺术表达的方式比喻为艺术语言,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也有自己的艺术语言。
所谓剪纸,顾名思义,一把剪刀,几张纸片,其基本造型手段不过是在一张平平的薄纸上剪出种种形状,其形式的制约性很大。然而艺术形式的特色恰好蕴藏在工具性能的局限性中,从特性中生发出特长来。
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由于工具的限制,不长于表现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迎面而来的起伏”的所谓“第三空间”,就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另辟天地。它偏偏是用写实派绘画所忌讳的平面眼光去看世界,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物象在作者眼中都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的剪影式形象,无限的空间象是被“压扁”在一个平面上。形形色色的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常常是各取几组线条,持两度空间观念的剪纸在观察对象时更注重于其“轮廓”,借体现在轮廓上的形态、动势等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达情意。
轮廓仅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还需要各种细节,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等使之充实、丰富、美化。拿农村大娘的话说“先铰个大样,再刻”。剪纸的艺术效果最后正落在这个“刻”上。
值得注意的是,剪纸的“刻”一方面要用圆卷形、水滴形、锯齿形等近乎符号的程式手法再现诸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之类的“形”,更着重于各种程式的点、线、面在平面布列错落中求得节奏关系。
剪纸多以单纯为美。细细品位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单纯中又包含冲突、矛盾和对立,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单纯而失丰富易单调,丰富而失单纯则紊杂。这是多样统一的艺术辨证规律在剪纸艺术中的体现。
装饰目的决定了剪纸艺术的装饰性。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剪纸艺术的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它们像一曲曲无标题的音乐,以音律节奏使人陶醉,虽然不一定说出它是什么,而艺术韵味却是无穷的。
由于以上种种特性,剪纸造型对于“准确”二字就别含新意。常态下的“准确”,是指合乎视觉表象的比例关系,用两度空间的剪纸造型是各种形式在平面布白中的最佳构成,作者功夫深浅就在于能否把握或接近这个最佳值,其次才是合科学性。因此在剪纸艺术造型看来很合适很“准确”的形象,用科学的透视法的眼光看来却是“变形”的。剪纸造型更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更趋于写意而不在写实,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以点、线、面在平面布列关系中的最佳值为尺度,采取意象的、夸张的、象征的、装饰的乃至抽象的手法去直抒其美。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生活原型可以完全服从艺人手中那一方小纸片,作适合纹样式的分布。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剪纸艺术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不长于表现物象的第三空间。
B.作者眼中的物象没有体积和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
C.剪纸持两度空间观念,它借体现在轮廓上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达情意。
D.剪纸的“刻”用各种点、线、面求得节奏关系,更着重用符号化的程式手法再现物象的“形”。
小题2:下列不属于 “剪纸造型对于‘准确’二字别含新意”的理由的一项是(   )
A.由于工具的限制,剪纸艺术用平面眼光去看世界。
B.剪纸多以单纯为美,并且单纯中又包含冲突、矛盾和对立。
C.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由于其装饰目的而具有装饰性。
D.用两度空间造型的剪纸,用科学的透视法的眼光来看一定是“变形”的。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剪纸造型中的“准确”和常态下的“准确”一样,首先要合乎视觉表象的比例关系,然后再根据需要作适当变形。
B.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剪纸艺术的装饰性。在剪人物时,会很留意衣纹的花饰,虽然不一定看出它们就是衣纹,但却求其艺术韵味无穷。
C.剪纸中,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这说明剪纸造型采取了意象的、夸张的手法,在写形、写实中,实现传情、写意的目的。
D.形形色色的剪纸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常常是各取几组线条有代表性地刻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吃素”拯救世界
自35亿年前生命诞生以来,地球生物已经经历了5次大灭绝,恐龙灭绝就是第5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质学教授沙南•彼得斯,通过在美洲540个地方收集岩石,并分析海平面升降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海平面升降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科学家通过对鸟类、蝴蝶以及野生花草类物种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强力证据,表明地球正处在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的边缘。沙南•彼得斯根据获得的一些数据的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行为和数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中,至少有95%是因全球变暖造成的。
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却消耗着巨大的地球资源,人类对地球的污染也是前所未有。数据表明,畜牧业对地球资源的破坏巨大。
养一头牛所需的用水量可供一艘驱逐舰浮起;用来制造和运输牲畜所需的能源是植物的10倍多;为了让人吃1磅动物蛋白质,必须给动物吃21磅植物蛋白质;美国谷物的90%用于喂养动物;自1960年开始,为了替牛开辟牧场,中美洲就有25%的雨林被烧光;全世界可耕地的33%被用于种植饲料作物……
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让一个100瓦的白炽灯泡连续亮3个星期;动物排泄物产生的氧化亚氮比交通工具多296倍;全球造成酸雨氨的排放几乎三分之二是来自牲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牲畜比汽车多18%;一氧化二氮排放的65%来自牲畜,它的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吃一块牛排对地球变暖的影响,相当于一辆小车行驶两英里的热量;家畜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气体,包括运送、喂食、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温室气体,约占整体温室效应气体的80%……
美国科学家最新数据表明,北极的冰层将在2012年夏天前完全融化,人类将面临生存威胁。气候暖化将引发暴雨、暴雪、洪水、飓风、干旱、酷热、酷寒、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等气候灾难。英国开放大学的卡莉•史蒂文斯说:“这就如同人们不断地从墙上拆砖头,然后总有一天整个墙会坍塌。”
近年来,全球发生的各种极端的天气、地质灾难已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报。疲惫的地球已不能够平衡我们的破坏,如果不停止破坏地球,那么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将会上演。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因人类而起,同时,人类也位列此次灭绝之中。
我们还有希望,但是时间非常紧迫。世界顶尖气候专家、美国宇航局首席气候科学家詹姆士•韩森博士表示:“我们虽已过了转折点,但我们还未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我们还能扭转大局,但必须立刻改变,采取行动。我们真的没有时间了,我们真的必须在这几年赶快采取行动,这样我们才会踏上不同的道路。”
吃素可以拯救世界。以美国一般的饮食标准来看,一个人吃全素一年可减少1.5吨的温室气体排放;世界上多一个素食者,便会拯救43头猪、1100多只鸡、8只羊、11头牛和千万只鱼虾;养活一个素食者,仅需六分之一英亩的农地;一个荤食者则需要三英亩以上;所有荷兰人如果每周有一天不吃肉,就可达到荷兰政府一年所减少的碳排放量目标;南美洲有四亿公顷的黄豆作物是种给牲畜吃的,如果直接给人类食用,只需两千五百万公顷,即可满足全世界所需;同一块10公顷的土地,可以养活:61个吃大豆的人,或者24个吃小麦的人,如果是畜牧的话,只能喂养1个吃牛肉的人或2个吃羊肉的人。
同时,著名生物学家柯林•坎贝尔教授,做了一项样本涉及中国24个省,有关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调查——《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他指出一个许多人都不愿面对的健康真相,那就是:世人认为最营养、最优质的食物——奶、蛋、肉类,却是史上最强、最有效率的健康***手!他说:“在饮食问题上,中国不应重蹈美国覆辙,为了健康,让我们多吃植物吧。”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吃素’拯救世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海平面升降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B.畜牧业对地球资源的破坏巨大。
C.家畜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气体,约占整体温室效应气体的80%。
D.一个人吃全素一年可减少1.5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小题2: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沙南•彼得斯、卡莉•史蒂文斯、柯林•坎贝尔这几人的观点如出一辙。
B.生产肉类对地球气候影响巨大,制造一块牛排所产生的热量就相当于一辆小车行驶两英里的热量。
C.全球发生的各种极端的天气、地质灾难都与气候变暖有关,这已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报。
D.南美洲有四亿公顷的黄豆作物是种给牲畜吃的,如果直接给人类食用,可满足全世界人对于农作物食用的需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沙南•彼得斯的研究发现,恐龙的灭绝应该是与全球变暖有很大的关系。
B.一氧化二氮的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减少温室气体的首要任务是减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C.养活一个素食者,仅需六分之一英亩的农地,一个荤食者则需要三英亩以上,如果素食者大量增多,全世界的耕地面积将会大幅度增加。
D.根据柯林•坎贝尔教授《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来看,中国人现在也普遍认为奶、蛋、肉类是最营养、最优质的食物,这有重蹈美国覆辙的危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