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梅兰芳与京剧之美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使京剧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实京剧在清代出现的背后是时代的大变局—汉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梅兰芳与京剧之美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使京剧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实京剧在清代出现的背后是时代的大变局—汉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梅兰芳与京剧之美    
电影《梅兰芳》的上映,使京剧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实京剧在清代出现的背后是时代的大变局—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汉文化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格局,逐渐让位于错综复杂的新的多元文化格局。
京剧诞生之前,昆曲在名义上得到了满清宫廷与文人的高度推崇。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它所达到的不菲成就,足以代表汉族雅文化的艺术巅峰,但昆曲并没有在北京城走红。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后,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进京,为京城的宫廷输入正宗的昆曲人才,更以丰富多样的声腔,增添了北京戏剧演出的内容,最终催生出京剧这个新剧种。京剧汲取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南北方文化的养分,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最奇特的结晶。
京剧在戏曲音乐唱腔上不仅有着最丰富的声腔.而且形成了多种板式,极大地增强了唱腔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且还在多个行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法,给予不同的表演艺术家充分展现个人风格的机会。京剧虽然不像昆曲那样经历文人数百年的精雕细琢,但却受到京城内独一无二的高端观众群更大的推动,不断走向精致化。
京剧文化角色的复杂性,恰源于北京这个清代都城的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从家国情怀、公案种魔到儿女私情,都成为它所擅长表现的题材;文人士大夫所倡导与坚守的文化价值和美学趣味,民间的伦理道德以及审美取向,还有皇家贵胄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偏好,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所以京剧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远远超越了单纯欣赏技艺表演的娱乐层面,它实为昆曲之后中华民族表演艺术的又一座奇峰。
从程长庚到谭鑫培,是京剧第一个全盛时期,而从谭鑫培到梅兰芳,京剧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市民社会的发育、女性观众的增加以及现代传媒的影响,为这个时代的京剧注入了新的动力与内涵,尤其是梅兰芳的声誉,超过了当时中国的任何一位表演艺术家。他拥有深厚的传统艺术积淀,他受到观众爱戴,并不是因《牢狱鸳鸯》之类的新编剧目,而是由于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这些传统戏的表演中,既格守规矩,又能超越前人。他虽因大众媒体的鼓动,经历过一段“除旧布新”的喧嚣时光,却终因回归传统风范而成为一代宗师。梅兰芳对京剧的贡献意义重大,他不仅使京剧的影响遍及大众,而且使京剧以其最经典的形态,进入了世界主流艺术界。
京剧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不过说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不是可以用“梅兰芳”命名,则需做一番辨析。中国戏曲有两三百个剧种,京剧不见得就是唯一重要和具代表性的剧种。客观地看,梅兰芳伟大的一生,留下了辉煌的舞台艺术,理论体系却并非他所长。如果我们想为这个体系找一个易记的名称,那么,以梅兰芳命名也并无不可。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上千年来、数百个剧种的无数表演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只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存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够揭示“京剧之美”内涵的一项是
A.京剧汲取了满汉文化、雅俗文化、南北方文化的养分,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最奇特的结晶。
B.京剧在戏曲音乐唱腔上不仅有着最丰富的声腔,而且形成了多种板式,极大地增强了唱腔表情达意的能力。
C.京剧虽然不像昆曲那样经历文人数百年的精雕细琢,但却受到京城内独一无二的高端观众群更大的推动,不断走向精致化。
D.京剧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四大徽班”进京,意味着京剧的诞生,从那时起至今京剧已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B.京剧文化角色的复杂性表现在它所擅长表现的题材具有新的多元化特色。
C.梅兰芳使京剧的影响遍及大众,而且使京剧进入世界主流艺术界,梅兰芳的功劳超出了中国的戏剧界和娱乐业。
D.梅兰芳能够成为一代戏曲宗师,是因为他拥有深厚的传统艺术积淀,并且在传统戏的表演中既能恪守规矩,又能超越前人。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在电影银幕上重新认识和欣赏舞台戏曲,将使京剧进入第三个黄金时代。
B.如果要总结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作者认为还有像京剧一样有资格成为中国戏曲代表的剧种,比如代表汉族雅文化艺术巅峰的昆曲。
C.昆曲没有在清代北京城走红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京畿汇聚的大量满清贵族,既努力接受与学习汉文化,但又从内心深处排斥汉文化的垄断地位。
D.大众传媒与明星艺人的关系是微妙的,传媒对明星们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即使如梅兰芳这样的一代戏曲大师,也曾不自觉地陷入过传媒制造的浮躁中。[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此句是说京剧发展迅速,不属于揭示“京剧之美”内涵
小题2:A.原文为“‘四大徽班’先后进京……最终催生出京剧这个新剧种”,故“四大徽班进京,意味着京剧的诞生”错;B.以偏概全,“京剧文化角色的复杂性”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C.“超出……”无中生有
小题3:夸大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 术。它不但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由于新诗与现实过近的距离,在一个“革命”、“运动”和“改革”此起彼伏风云激荡的时代,许多新诗人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和政治思想文化改革的急先锋。这使新诗承担了很多诗歌以外的社会功能。而社会功能的过多承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蕴,而高度的严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地经典意识。
经典常常与传统相依相存。新诗是以反对甚至彻底打倒崇尚经典的古代汉诗的“造反者”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坚持的是反传统立场。这种“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新诗孕育诞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全方位发生巨大变革的特殊时代。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白话诗运动”要求打破包括汉诗格律传统在内的一切传统。新诗具有平民诗歌与通俗诗歌的性质,甚至过分强调通俗性和社会性。新诗革命的领袖们的理想是赋予普通人写诗的权利和能力。
新诗产量较高,最近20年产量最高。 不可否认,新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统,一些新诗人也写出流芳千古的经典,甚至可以说产生了“经典诗人”、“经典诗派”、“经典诗体”和“经典写作”。新诗的诗体建设是最薄弱的,却也建立起了四种准定型诗体:现代格律诗、散文诗、小诗和长诗。诗作更多,仅在新诗草创期就有:胡适的《朋友》、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郭沫若的《天狗》、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但是总的说来,过去百年新诗严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息息相关。如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再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系新诗草创期“小诗运动”的代表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通常情况下,新诗史只能称其为“经典”了。由此可以把新诗史的“经典”结论为四种产生方式的结果:著名文体造就的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的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的经典和优秀作品自成经典,前三者,特别是第二和第三者占大多数,却是最不可靠的,产生了很多伪经典。另外,新诗缺乏经典也是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的重要原因。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于在网上发表,不愿意使用剪刀与磨石,更缺乏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导致大量“垃圾诗歌”问世。(选自2009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新诗”这一概念的有关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诞生于中国全方位发生巨大变革的特殊时代,带有鲜明的“革命”、“运动”和“改革”的标志。
B.新诗虽然产量高,但严重缺乏经典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没有流芳千古的经典作品。
C.在百年左右的新诗史上,最为薄弱的环节当属诗体建设,只建立起了区区四种定型的诗体。
D.新诗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刘半农的《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冰心的《繁星》均是“小诗运动”的代表作。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雪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的作品具有法则的意义。
B.诗歌在中国古代更具有经典型,更多的是因为它富有无可替代的教化功能。
C.文章引用曹丕“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名言,是为了说明诗歌对语言形式具有特殊要求。
D.由于过重的使命感,使得许多新诗人在创作实践中淡化了经典意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地经典性往往表现在它对优秀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失掉传统必然会丧失经典。
B.新诗对社会功能的担当使得它丧失了审美意蕴,要增强审美意蕴就必须减少社会担当。
C.在产生过程中即否定汉诗的创作传统,这是造成新诗缺乏真正经典的先天原因。
D.创作的普及与提高往往是一对矛盾,强调诗歌创作的大众化必然伤及诗歌的经典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弗罗洛得知弗比斯将要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就身穿黑衣,跟踪这对年轻人,直到他们幽会的小旅店。他先是藏在阁楼里,然后手握着一把匕首破门而入,杀死了弗比斯。(《巴黎圣母院》)
B.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红楼梦》)
C.《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D.“好,你的“无抵抗主义”又来了。我想你不如规规矩矩地去做一个基督徒。人家打你左脸,就马上把右脸也送上去。……”这段文字是觉慧怒责大哥觉新的话。因为和鸣凤在梅园互诉衷肠,觉慧遭爷爷斥责,又见大哥唯唯诺诺,劝他听爷爷的话,不禁愤愤地骂起来,好像要把他在祖父那里受到的气向觉新发泄。(《家》)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喜马拉雅冰川真的会融化吗?
①近来,一些科学家对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提出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于2035年这一时间数据提出了异议。
②早在去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就有人爆料,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涉嫌故意修改数据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中心的负责人正是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的主要撰写人之一。此事件当时被媒体热炒,称为“气候门”事件。
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副主席范伊佩尔塞勒日前承认,报告所表述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错误的,可能需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④那么,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如何登场的呢?印度每日新闻和分析(NDA)机构19日报道的消息为人们提供了答案。据该机构报道,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在1999年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至50年中将会减少。
⑤然而,哈斯南说,他从未在任何研究文章中提出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没有给出过2035年这个时间数据。他认为时间是杂志记者写的,并表示科学研究与杂志报道写作不同,他无法掌控记者如何引用自己的观点。
⑥《新科学家》杂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报道并没有直接为IPCC的报告所引用。有消息说,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WWF)“担当”了两者间的桥梁。根据杂志1999年的报道,WWF在其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说,至2035年时,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从5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0平方公里。不幸的是,该说法被IPCC用于了2007年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指出:“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退缩的速度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其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
⑦事实上,对于IPCC报告引用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质疑,只不过反对的声音被忽视了。负责报告中其他部分的科学家、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的格奥尔格•卡泽尔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他在2006年报告还没有出版时就警告说2035年的时间数字不正确。但是编写报告亚洲部分的人员并没有对他的警告做出反应。
⑧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也曾对英国广播公司说,如果考虑到喜马拉雅山上200米至300米厚的冰川,而融化速度为每年1米或2米,200米厚的冰川不可能在25年内完全消融。
⑨直到最近,印度环境部长兰密施要求IPCC解释引起恐慌的2035年时间数据究竟如何得来,才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⑩然而,尽管范伊佩尔塞勒认为评估报告中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断言有误,但报告中提出的人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行为造成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不会改变。并认为,此次断言之误和“气候门”不会影响公众对气候科学的可信度。他说:“看不出长达3000页的报告中出现一个错误会如何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性。有些人会试图利用错误来损害IPCC的公信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发现、解释以及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强IPCC的公信力。”
(选自人民网,作者毛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气候门”事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参与撰写了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所以“气候门”事件才广为媒体关注。
B.“气候门”事件主要是因为涉及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的权威性而被广泛关注。
C.“气候门”事件主要是指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为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故意修改联合国相关文件数据一事。
D.“气候门”事件的“主角”就是有关“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将于2035年消失”的这一断言。
小题2:下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传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传言最早始于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1999年他在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年至50年中将会减少。
B.“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传言其实是《新科学家》杂志记者下的断语,因为杂志报道与科学研究毕竟不一样。
C.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在这个错误的断言中起了以讹传讹的桥梁作用。其报告最早提出了“(冰川)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的观点。
D.《新科学家》杂志关于“喜马拉雅山冰川将要消失”的报道出现在WWF 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时,已变成了“到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缩小至10平方公里”。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的推算,喜马拉雅山冰川极有可能在二三百年间完全消融。
B.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承认有关“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数据引用有误,但并不认为这种小差错会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度。
C.IPCC报告中的“冰川消失”的错误断言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出版之前,就不断有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提出过质疑,但报告编写人员忽视了这种意见,使得这种错误最终形成。
D.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虽然不会改变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但短短的百十年并不会造成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寄托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孟浩然不仅以创作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以清淡旷远的风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诸多情怀。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强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进仕,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孟浩然希望能够通过张丞相的引荐而进入仕途。诗歌中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从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壮志。他在《田园作》一诗中写道,“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诗人写自己年已三十却还居于田园,叹息无人举荐,岁月流逝,徒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很强烈的。
毕竟,孟浩然处于初盛唐之交的时代,他的社交活动和文学创作则主要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并进入社会上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会让他人误会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受着佛禅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时人那样热衷于应举考试,而是一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不过他的隐居是“养望待时”,“其求仕过程的表现,颇有点走‘终南捷径’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园诗中,细细品味,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古人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进山水田园中,以此来消融和减少自己的伤感和抑郁之情。作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园诗就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吟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开的仕隐情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黑暗。(摘自“唐诗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园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淡旷远,丰富了诗歌的题材。
B.孟浩然是盛唐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大诗人李白和他人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
C.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心愿实际上是很强烈的,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种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写照。
D.孟浩然热爱家乡的清山秀水,又怀着积极的抱负,归隐和入仕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小题2:下列对孟浩然与时人的比较,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盛唐的其他诗人都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而喜爱自然山水的孟浩然更愿意做一个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
B.时人热衷于科举,想通过应试获取功名进入上层社会,而一般都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则想通过隐居实现鸿鹄之志。
C.盛唐时期,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而受佛禅思想濡染的孟浩然不太在意追求功名。
D.与盛唐时期的士人所走的途径不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走的是一条“终南捷径”,即想通过诗歌创作得到当权者的引荐。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抒写不甘寂寞而渴望入仕的典范之作,论及孟浩然的政治抱负,论者常以此为依据。
B.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 抒发无人举荐,岁月流逝而功业未成的苦闷情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C.“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崇高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李白对孟浩然的雄心壮志和失意之情毫不了解。
D.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才华出众,且心地纯正,可以断定,如果他真能步入仕途,也一定能够取得出色的政绩。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小题1: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指的是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等。
B.第二段中以“孤岛”和“海洋”分别比喻黑人和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C.第四段中“空头支票”,是指美国政府没有给予黑人应该享有的物质权利。
D.第五段中“荒凉阴暗的深谷”,指的是美国黑人深陷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的苦难境地。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讲一开始,作者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和目的。
B.在揭示美国黑人现状时,作者主要从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三个方面表现。
C.作者要求美国政府应兑现给予所有人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诺言。
D.作者呼吁美国黑人通过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利,甚至不惜暴乱。
小题3:从上文中举出一例排比句,并简要分析排比的表达效果。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