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耀眼的路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耀眼的路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光污染已成为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又一环境***手。有时人们借用“噪音”的叫法,把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光叫“噪光”。光污染也被称为噪光污染。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商店和建筑物用大块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等形成的光污染。属于白亮污染;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虹灯、大城市中设计不合理的夜景照明等,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日,这属于人工白昼;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彩光污染。
光污染被称作视力***手。
临街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影响正常的交通行使,成为事故隐患,同时,反射光的聚焦还容易引起火灾。而彩光污染危害更严重,它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昏心烦、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乏力、情绪烦躁等症状。
在光污染中首当其冲的是直接接触光源的眼睛。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卫生专家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噪光污染。其中不仅包括上面所提到的白光、彩光等,甚至室内光源、墙面、镜面、瓷砖以及书写使用的书籍纸张都是视觉环境的噪光污染源。
据科学测定,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率达82%—88%,特别是光滑的粉墙和洁白的书籍纸张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光辐射适应范围。如果人长期在这种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视网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有时可达45%。
光污染干扰着生态。
数百万年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成长繁殖的,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扰。科学家发现,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死35万只昆虫。长此下去,很可能会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因为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鸟类和蝙蝠,就是以昆虫为主食的。许多植物是靠昆虫传粉授花的。如果没有了昆虫,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人工灯光的光点有时可以传到数千公里之外。不少动物受到人工照明的刺激后,夜间也精神十足,消耗了用于自卫、觅食和繁殖的精力。习惯在黑暗中交配的蟾蜍的某些品种已濒临灭绝。
大西洋沿岸的海龟也难逃厄运。原来,新孵出的小海龟通常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水中的。可是,由于地面上的光超过了月亮和星星的亮度,使得那些刚出生的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海洋,因缺水而丧了命。
小题1:下列对“光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光污染”是指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相类似的环境污染。
B.“光污染”是指由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所组成的三大环境***手。
C.“光污染”是指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噪光污染。
D.“光污染”是指对人体健康有害,对自然生态有害的各种光的污染。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照明会***死部分昆虫,很可能会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大自然食物链的中断。
B.因为夜景照明,强光直刺天空,消耗了动物用于自卫,觅食和繁殖的精力,也使人的眼睛容易疲劳。
C.大西洋沿岸的海龟由于误把陆地的灯光看作月亮和星星的倒影而爬上海岸,导致因缺水而丧失。
D.某些昆虫绝种,部分动物濒临灭绝,也可能是光污染所导致的生态灾难。
小题3:根据上文推测,为减少光污染的危害,以下做法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用光色偏黄的钠气灯,取代今天的白色日光灯。这样既可以改善人的视觉环境,又可以降低受害昆虫的数量。
B.装饰建筑及室内环境、生产日用产品时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刺眼的颜色,如:可以用米黄、浅蓝色粉刷室内墙壁,书籍用黄色纸张,穿“生态颜色”的衣服。
C.在夜晚禁止使用对动物和人类有害的人工照明用具,减少彩色灯光,控制旋转灯光,取消灯箱广告。
D.采用降低反射率的方法降低玻璃幕墙的反射程度,还可以通过工艺使高光反射率的玻璃不产生光线的干扰。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A是与其他污染的比较;B指三种组成部分;C是列举的几种表现,均未扣住概念本质特点。
小题2:题干是“对自然界的干扰”答非所问
小题3:“禁止”、“取消”等措施不合实际,说法绝对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廛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注)。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份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奥林匹斯: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小题1: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分条简要回答。(6分)                                  
小题2:篇末“应该相信,历史最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中“最有分量的东西”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3:分别说出下面三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6分)
①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②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③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小题4:结合文章题目“人间鲁迅”的题旨,举例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被”字一语风行后的权利焦虑
曹  林
网络时代,一语风行并不是多难的事,一个炒作,一段丑闻,一番恶搞,就可以让一个陌生的词在一夜间突然蹿红,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在舆论中传播——然而这样的流行往往极其短暂,仅仅漂浮在舆论泡沫的浅表层面,各领风***没几天,舆论生命很短很短,“热点覆盖”中很快被新的热点提炼出的新的热词所替代。一个字词要想真正一语风行,长久地被使用并阐释,它必须真正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或焦虑,击中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或权利困境。
“被”字就是这样真正地一语风行的。西北政法大学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与并不存在的企业签订一份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自从这起“被就业”丑闻曝光后,“被”字就迅速在舆论中流行开来,没有蓄意的操纵,没有网络的推波助澜,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字在描述他们的现实和阐释一些新闻上是那么好用、贴切和精准。被就业、被捐款、被统计、被代表、被失踪。于是,“被”字一语风行,人们用这个“别扭的被动语态”描述着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别扭的被动现实”。
“***妈喊你回家吃饭”之所以引起一场无聊的跟帖风暴,是因为它击中了网络世界的寂寞;“杞县核泄漏’’的谣言之所以引起一场杞人大迁移,是因为它击中了信息不透明下杞人对政府瞒报的恐惧——“被”之所以一语风行,是因为它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没有什么字比这个“被”字更能言简意赅并精准地描述出许多人“缺乏自由”和“不能自主”的权利感觉了。
可能没有几个人在现实中没有遭遇过不幸的“被”。捐款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领导强制将部分工资扣下来作为捐款,这是“被捐款”。没有授权某个人代表自己去行使某种权利,那个人却理直气壮地宣称代表自己,这是“被代表”。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幸福,却被统计数字描述为“平均幸福指数很高”,这是“被统计”;根本不想违法行贿,却被现实逼着去行贿以寻求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被腐败”……以“被”字为前缀的词组,它实质上描述的是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玩弄的被动状态。
这种被动,根本上是弱势的公民权利在强势的政府权力面前的被动,每一个“被”字短语之后,都有一个强势的权力主宰和操纵着一切。公民的自由,本就依赖着权利与权力的平衡,权力天然地强大,必须有一种制度对强大的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使其在公民面前保持谦抑和顺从。法律筑建的坚固城堡使私人有一个确保自主的私域,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这个私人领域中个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政府无权干预,强制减至最低限度。如果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间缺乏这道坚固的法律堡垒,个人权利必然就是被主宰、被操纵、被侵犯的命运。“被”字描述的就是这种主宰与受制的格局。
中国的改革正努力将政府权力关进笼子中,正努力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自由,致力于将强制减至最低限度,可这样的改革是那样地艰难。在权力尚未被驯服、民权依然很弱势的情况下,“权利被戏弄”难以避免。在傲慢、强势的权力面前,公众总有一种非常被动的感觉,权力既然凌驾于法律之上,自然也就凌驾于民众之上,主宰着权利的命运。从“被就业”中提炼出的“被”字,正好击中了人们的这种焦虑,所以一出现就一语风行。
小题1:从原文看,不属于“被”字一语风行的原因的是
A.“被”字迅速在舆论中流行开来,是因为这个字在描述现实和阐释一些新闻是那么好用、贴切和精准。
B.权力尚未被驯服,总是表现出傲慢、强势的特点。
“被”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强势的权力主宰和操纵着一切的荒唐现实。
D.它描述了弱势者“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引起了群体共鸣。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被”字精准地描述了人们的现实,深得人们的认同,所以能真正地一语风行,而不必像其他一夜间突然蹿红的词语那样凭借网络。
B.“被就业”丑闻曝光使“被”字一语风行,除了这个“被”字描述精准、贴切之外,还在于人们都处于“别扭的被动现实”中,所以这个“被”字易于触发人们的类似联想和思考。
权力在公民的面前应该保持“谦抑和顺从”说明,权利只有足够强大、制约权力,才能保证自由,避免“被”……
D.“捐款”本应是主动的,在其前面添加一个“被”字,显得很“别扭”,但却引人深思,暗示了意愿被主宰、利益被侵犯的荒唐现实。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炒作、丑闻、恶搞来说,人们对自己的现实和心理被精准地描述出来更为关注。
B.在权力与权利的较量中,权利处于弱势,这是“受人摆布”的根本原因。随着法律的逐步健全,这一局面将逐步改变。
“被”字一语风行,既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的关照,又体现了对法律的要求。
D.靠炒作等走红的陌生词之所以很快被新的热点提炼出的新的热词所替代,就在于没触及人们内心,不能获取生命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有人这样说:“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家谱体现着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小题1:下列对“家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谱为解答人对自我追问的哲学命题,提供了答案。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我国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开始时为适应政治与社会需要,主要是官府修谱。
C.家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家谱这一符号的背后附着了文化认同。
D.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同时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由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中国古代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同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B.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家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少了家谱,中国历史由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构成的历史资料就无法完整。
C.继往事知来者,家谱让生命找到了彼此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每个人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有所归依。
D.家谱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东西,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明“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指什么。(3分)
小题4:请根据文章的3-7段,分条概括家谱的作用。(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仍然是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恼中得到清凉的人。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奉水(茶)”,分别有何作用?(6分)
小题2:为什么说“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3分)
小题3: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淡而有味,浅而有致”,请举例并分析。(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家家有明月清风”的理解。(3分)
小题5: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活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株湖北的竹子
龙应台
五月初回到欧洲的家。孩子们争相报告季节的消息:“快点来看,妈妈,竹子开花了,
好漂亮!”
竹子开花了?
放下行囊,我们走向花园西角的竹丛。啊,真的开满了花穗,鼓胀地包在红褐色的苞瓣
里。我摸摸那仍旧滑绿的竹杆,发现地上已经落了一圈枯干卷起的竹叶
孩子们不可置信地听我的解释:怎么会怎么会呢?这竹子怎么奇开了花就死?
我也不明白。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开花死亡吗?这丛与玫瑰比邻的竹子才
来我们家三年,来时还是一丛年纪轻轻的嫩竹。
翻看前两天的报纸,完全没有预料到,一翻开就是竹子的新闻:欧洲竹子全面开花,濒临死亡。
原来欧洲的竹林来自一根竹子。1907年,英国人威尔进从中国湖北用船运了一株竹子
回到英国,并且以他钟爱的女儿之名为竹子取名:Muriel。原本无竹的欧洲从此就有了竹
子。德国大约就有五百万丛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园里头,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开了花。
千万丛的竹子,在我驻足凝视的此刻,点点滴滴绽开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着种
子,每一粒种子里埋藏着时间,回走的时间里埋藏着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谁又能向
我解释所谓基因的哲学意义?三年前我自园丁手中买下的嫩竹,虽然年纪极轻,虽然竹叶新
绿,竹杆初挺,但是它已经承继了1907年以来的岁月,一日亦不稍减。即使是昨日培植而
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开花的时辰。原来每一粒种子里不只埋藏着过去,还隐藏着未
来。
剪下几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头。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声音随着风飘进来,使五月的
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烂漫的欢快。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让我在这竹花
前坐上几分钟,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1907年的中国。五月,黄花岗之役失败;六月,七女湖之役失败。七月,徐锡麟、秋
瑾在安庆起事,壮烈牺牲。原本可能一同去安庆革命的蒋梦麟没去安庆却到了日本:“在一
个展览战利品的战绩博物馆里,看到中日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器,简直使我惭
愧得无地自客……兴高采烈的日本人提着灯笼在公园中游行,高呼万岁。两年前,他们陶醉
于对俄的胜利.至今犹狂喜不已。”
蒋梦麟“孤零霉地站在一个假山顶上望着游行的队伍,触景生情,不禁泫然涕下”。
19U7年的蒋氏正值二十二岁,但是他的眼泪有几岁?往回走,1904年有日俄战争,
1900年有八国联军.1895年是甲午战争,1885年,蒋氏出生的一年,是中法战争。蒋氏在
上野公园所流的眼泪,无数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流过,是感时忧国的眼泪。那些眼泪,原来早就埋藏在他出生当日的啼哭里。或者更老:1874年日军犯台、1860 年英法联军陷北京、1840年鸦片战争……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泪其实那样苍老。
也是1907年,二十六岁的台湾人林献堂在日本奈良遇见粱启超。闽南语与广东话不能
沟通,两人以中国文字笔谈。林献堂问:“我们处异族统治下……最可悲痛者,尤无过于愚民教育,处境如新,不知如何可以?”梁启超感慨无限:“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
谅有同情……今夜之遇,诚非偶然。”
不,当然不是偶然的。台湾林家的优秀子弟和来自广东的进步分子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发抒共同的感叹,诚非偶然。他们的感叹里深深埋藏了背后整个世纪的痛苦和挣扎。
星移物换,我们走到一个世纪的尽头,和蒋梦麟、鲁迅、林献堂、粱启超仍是同一个世纪。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走在街上;那北京、上海来的,那台北、台南来的,走在纽约、东
京、墨尔本的街上。当他们在某一个公园里独自流下眼泪时,那世纪末的眼泪是否早已深埋
了世纪初的淡淡的轨迹?
所谓基因啊,不过是文化扣历史的宿命吧。   、i。
世纪末的时辰到了,千千万万丛竹子同时开花,死亡。但是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为死
亡?花穗中蹦出种子,种子落在肥厚的土壤中,将衍生出另一片千千万万的葱绿竹丛,在另。
一十世纪之初始。
死亡,竟是斯生。那么文化和历史的所谓宿命,当新的种子落下,新的思想抽芽,难道
宿命所埋藏的不也是民族的新生吗?
街上,孩子的欢声不断。
(选自《魂牵》,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泪”是苍老的?
小题2:文中多次提到“1907年”这个时间,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孩子与竹花之问,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这句话的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