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马上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8.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据中国青年报;邢佰英)
小题1:结合文中的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4分)
小题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4分)
小题3: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4分)
小题4:调查中有位学生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种想法,结合全文分析,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6分)
答案

小题:多数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学年的学费,多数贫困生品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多数贫困生希望得到社会的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
小题:贫困家庭要正视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政府要大量提供助学贷款,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尊严。
小题: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情况,这样便于直观的看出每一种调查情况涉及的人数比例,某一问题的普遍程度。
小题:高考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有必要为此背负过重的精神负担,贫困是奋斗中的困难,寻求援助是正常的事情;社会救助要规范化,他不是随意的施舍,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自尊。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两个大都市    
王安忆
即便是上海的寺庙也是人间烟火,而北京的民宅俚巷都有着庄严肃穆之感。北京的四合院是有等级的,是家长制的。它偏正分明,主次有别。它正襟危坐,慎言笃行。它也是叫人肃然起敬的。它是那种正宗传人的样子,理所当然,不由分说。当你走在两面高墙之下的巷道,会有压力之感,那巷道也是有权力的。上海的民居是平易近人的,老城厢尽是那种近乎明清市井小说中的板壁小楼。带花园的新式里弄房子,且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那些雕花栏杆的阳台,则是供上演西装旗袍剧的。豪富们的洋房,是眉飞色舞,极尽张扬的,富字挂在脸上,显得天真浮浅而非老于世故,既要拒人于门外,又想招人进来参观,有点沉不住气。
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深邃睿智的表情,他们的背影有一种从容追忆的神色。护城河则往事如烟地静淌。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已经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文雅,骂人也骂得有文明:瞧您这德行!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的气质,出口成章的,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典故。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股潇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上海人则要粗鲁得多,他们在几十年的殖民期里速成学来一些绅士和淑女的规矩,把些皮毛当学问。他们心中没多少往事的,只有20年的繁华旧梦,这梦是做也做不完的,如今也还沉醉其中。他们都不太惯于回忆这一类沉思的活动,却挺能梦想,他们做起梦来有点海阔天空的,他们像孩子似的被自己的美梦乐开了怀,他们行动的结果好坏各一份,他们的梦想则一半成真一半成假。他们是现实的,讲究效果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他们的言语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没有铺垫和伏笔的。他们把“利”字挂在口上,大言不惭的。他们的骂人话都是以贫为耻,没什么历史观,也不讲精神价值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更富于艺术感,后者则更具实用精神。
北京是感性的,倘若要去一个地方,不是凭地址路名,而是要以环境特征指示的:过了街口,朝北走,再过一个巷口,巷口有棵树,等等的。这富有人情味,有点诗情画意,使你觉得,这街,这巷,与你都有些渊源关系似的。上海这城市却是数学化的,以坐标和数字编码组成,无论是多么矮小破陋的房屋都有编码,是严丝密缝的。上海是一个千位数,街道是百位数,弄堂是十位数,房屋是个位数,倘若是那种有着支弄的弄堂,便要加上小数点了。于是在这城市生活,就变得有些抽象化了,不是贴肤的那种,而是依着理念的一种,就好像标在地图上的一个存在。
北京是智慧的,上海却是凭公式计算的。因此北京是深奥难懂,要有灵感和学问的;上海则简单易解,可以以理类推。北京是美,上海是管用。如今,北京的幽雅却也是拆散了重来,高贵的京剧零散成一把两把胡琴,在花园的旮旯里吱吱呀呀地拉,清脆的北京话里夹杂进没有来历的流行语,好像要来同上海合流。高架桥,超高楼,大商场,是拿来主义的,虽是有些贴不上,却是摩登,也还是个美。上海则是俗的,是埋头做生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这生计越做越精致,竟也做出了一份幽雅,这幽雅是精工车床上车出来的,可以复制的,是商品化的。如今这商品源源打向北京,像要一举攻城之战似的。
(选自王安忆《两个大都市》有删改)
小题1: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幽雅的北京和俗的上海的发展趋势怎样?(4分)
小题2:有人评价王安忆的语言优雅古典,但她又“尽可能地用口语的、平白如话的字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结合文本举例阐明你的观点。(5分)
小题3:北京和上海分别有怎样的人文精神?他们形成这种精神的原因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1801年在英国同丹麦进行的哥本哈根海战中,英国海军英雄纳尔逊上校在激战中处境危险,接到了撤退的信号。舰长弗雷问他怎么办,他将望远镜举到一只失明的眼睛跟前说:‘我没有看见那个信号。’于是又勇敢地继续指挥战斗,结果取得了胜利,丹麦被迫停战。”这段话的主题是:
A.强调纪律在军队中的重要性,纳尔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其不听命令,擅自作主的做法是错误的
B.肯定了纳尔逊审时度势,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命令的行为
C.说明纳尔逊取得哥本哈根海战的胜利是个奇迹,因为当时上级已发出了撤退的信号
D.告诉我们纳尔逊上校是如何在哥本哈根海战中找到不执行上级命令的理由的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我们今天的劳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得到今天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付出的劳动;一部分是为未来的发展而预先支付的劳动。当这两部分的比例前者大于后者时,说明我们的劳动尚处在较低级阶段;而后者远大于前者时,则说明我们的劳动层次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发展、进步,提高人们的效率和层次,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对上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今天我们的劳动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B.在现代社会,任何人从事的劳动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C.劳动层次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D.如果我们多选择一些为未来的发展而预先支付的劳动去从事,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正在走出“就语言教学语言”的局限境地,而把构成人们语言交际能力所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导入语言教学。这就必然对作为语言教学重要环节的语言测试提出相应的要求:语言测试中应该包含对相关文化内容的测试,不妨可以说,这是语言测试中的“文化测试”。最能准确地复述这段文字意思的是:  
A.语言测试中应该包含对相关文化内容的测试,即语言测试中的“文化测试”
B.社会文化因素教学的导入要求语言测试中应该包含对相关文化内容的测试
C.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正在走出“就语言教学语言”的局限境地,这要求把社会文化因素也导入语言教学
D.社会文化因素教学的导人,要求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走出“就语言教学语言”的局限境地。”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在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后,整个世界表现出对受灾国的极度关心和同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通过提供救援资金、物资等途径来帮助他们。对于一个病人,需要输血,需要输氧,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最终还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机能转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海啸后,受灾国家不能迅速得到救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他们的救援力度不够
B.只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能持续他们的援助,受灾国的社会经济就会恢复蓬勃的生机
C.在接受各种救助后,受灾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努力
D.对危急病人的抢救先要输血、输氧,但病人的健康恢复却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免疫能力。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