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雪景山水是我国历代画家所喜爱表现却又最难表现的题材。由于古代画家赋予这一题材以深奥的禅意——“冬山昏霾人寂寞”,使之达到很高的境界。如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雪景山水是我国历代画家所喜爱表现却又最难表现的题材。由于古代画家赋予这一题材以深奥的禅意——“冬山昏霾人寂寞”,使之达到很高的境界。如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雪景山水是我国历代画家所喜爱表现却又最难表现的题材。由于古代画家赋予这一题材以深奥的禅意——“冬山昏霾人寂寞”,使之达到很高的境界。如今能见到的传统雪景山水,如北宋范宽的《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赵佶的《雪山归舟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等,均是寄情于景的稀世珍品。
传统雪景山水画也有其缺憾,那就是对雪景山水表现上的概念化,往往都是勾勒山形后,于山顶减少皴笔,依靠染天,构成雪景。其形象确切地讲只是座“白山”而非“雪山”。可能是古人多以绢作画,而在绢上很难使用特殊技法,所以这种烘托雪山的画法陈陈相因,成了唯一的表现途径。这不能不说是传统雪景山水画的一大憾事,但正因其缺憾,也给现代山水画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今人山水画中善于表现雪景者也不乏其人,如东北画家于志学的雪景山水是以表现冰凌树挂见长;宋雪桂、冯大中的雪景山水是以结构严谨、泼墨、泼彩加渲染见长。而近年来在画坛上逐渐被美术界关注的青年画家赵玉春的雪景山水又别开蹊径,给人以新的感受。
赵玉春善于运用人类对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建筑学的认识成就和东方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眼光去理解世界,使其作品能超出一般山水画“以景寄情”的束缚。他认为:“山有其自身结构,然而覆盖上冰雪之后便形成了‘雪山’的新结构 ,例如:凹凸,起伏,半,残等都是‘雪山’的不同结构,若单凭古法来表现就难免流于概念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求画家把自然景象直接机械地照搬到纸上。”他注重雪山的真实结构,更注重表现的随意性和中国画笔墨的独特结构韵律,不模式化、大路化地表现。有时干脆运用许多抽象的笔墨、抽象的结构去表现内心的独特感受。“中国山水画绝非简单地等同于‘风景画’,它表现了画家对艺术、对哲学、对美学、对宗教、对生活、对社会和对自然等的综合理解力。”这是赵玉春对中国山水画的领悟,也是他创作雪景山水的出发点。
小题1:传统雪景山水画在对雪景山水的表现上存在着概念化的缺憾,下列对其原因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只勾勒山形,在山顶减少皴笔,依靠染天,构成雪景。
B.不直接画雪,而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雪景。
C.只画“白山”,而非“雪山”。
D.用绢作画,很难使用特殊技法。
小题2:下列有关赵玉春雪景山水画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
A.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能超出一般山水画“以景寄情”的束缚,避免了艺术表现上的概念化。
B.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注重雪山的真实结构又不拘泥,在表现内心独特感受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C.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体现了他对艺术、对哲学、对美学、对社会、对自然等的综合理解。
D.赵玉春的雪景山水画完全抛摒弃了古法,自创全新技法,因而能给人以新的感受。
小题3:根据本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现禅意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珍品。
B.艺术贵在创新。在今天的作品中,再使用传统的烘托手法,就会像画雪山而成“白山”一样,带来概念化的弊病。
C.艺术需要发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结合艺术自身特点,对传统艺术进行改造,是发展传统艺术的正确途径。
D.艺术作品应有人民性。要使自己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青睐,就不能执著于艺术家个人独特感受的表现。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 (这是结果,而非原因。)
小题2:D(“完全抛摒弃了古法”错,太绝对,否定了对古法的继承。)
小题3:C (A项“只有如此,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珍品”错;B项错在完全否定了传统的烘托手法;D项“不能执著于艺术家个人独特感受的表现”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歌德之勺
张炜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

小题1:“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
小题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日本无人太空实验自由飞行物研究所(Institute for Unmanned Space Experiment Free Flyer )日前表示,日本将在2030年前在太空建造太阳能发电站,通过激光束和微波将电能传送回地球,实现日本清洁能源无限化的梦想。
日本本土能源有限,主要依赖于石油进口,为此日本一直致力于发展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日本政府已经挑选了一些公司,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投入数十亿美元,希望在20年内实现太空太阳能发电的梦想。
这个大胆的计划名为“太空太阳能系统”,即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对地静止轨道上,建立一个由巨大光电盘组成的、面积达方圆数公里的装置。计划参与这一项目的三菱重工的一位研究员说:“因为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而又无限的能源,我们相信这套系统可以帮助解决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
太阳能电池能够储存太阳能,并且太空中的太阳能要比地球上至少强五倍,日本将利用激光束或者微波将吸收的太阳能送入地球。无人太空实验自由飞行物研究所发言人说,地面上将树立起巨大的天线,很可能选址在海上或者水库堤坝上。日本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发电量十亿瓦特的系统,相当于一个中型核电站,但它生产每千瓦电量的成本只有8美分,比目前的成本便宜六倍。
但这项计划也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如何将庞大的系统设施送入太空。自1998年以来,日本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项目。10月份,日本经济产业省和科学省又为实现这个项目迈进了一大步,他们选择了数家日本高科技企业作为这个项目的合作伙伴,包括三菱重工、NEC、日本富士通公司以及夏普公司。
这个计划被分成多个阶段,到2030年全部完成。日本无人太空实验自由飞行物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说,在未来几年内,日本将利用本国自主研发的火箭将一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测试利用微波传送能量。大约2020年,将发送和测试发电10兆瓦的巨大的光电结构,接着发射发电量250兆瓦的光电设施。最后在2030年实现太空发电,生产廉价电力的目标。
不过一些研究机构提醒,激光束从太空中照射下来,会将空中的鸟类烤焦,将飞机切成片,这些可能引发公众恐慌。根据他们2004年对1000名日本人的调研发现,激光和微波是普通日本人最担心的词汇。
8.下列对“日本一直致力于发展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主要原因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实现日本清洁能源无限化的梦想。
B..太阳能生产每千瓦电量的成本只有8美分,比目前的成本便宜六倍。
C.日本本土能源有限,主要依赖于石油进口。
D.太阳能电池能够储存太阳能,并且太空中的太阳能要比地球上至少强五倍。
9.下列对“太空太阳能系统”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对地静止轨道上,建立一个由巨大光电盘组成的、面积达方圆数公里的装置。
B.日本人相信这套系统可以帮助解决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
C.利用激光束或者微波将吸收的太阳能送入地球。
D.它会将空中的鸟类烤焦,将飞机切成片,引发了公众恐慌。
10.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已经挑选了一些公司,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投入数十亿美元,发展太空太阳能。他们在20年内能实现太空太阳能发电的梦想。
B.太空太快太阳能系统将太阳能送人地球时,地面上将树立起巨大的天线,选址是在海上或者水库堤坝上。
C.太空太阳能系统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如何将庞大的系统设施送入太空。
D.在未来几年内,日本将利用本国自主研发的火箭将一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测试利用激光束传送能量。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旨。(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大智大慧
(俄)  盖冒克利德哉
安德莱耶维奇手拿报纸,坐在沙发上打盹儿。突然,有人急促地敲窗,这使安德莱耶维奇有些不知所措,因为他住在八楼,而且他这套房间是没有阳台的。起初,他只当是自己的幻觉。但是,听,敲窗声再次传来。陡然,窗户自动打开,窗台上显现出一个男子的身影,这人穿着长长的白衬衫。 (1)
安德莱耶维奇惊恐地暗想:“是个梦游病患者吧,他要把我怎么样?” (2)
那男子从窗台跳到地板上,背后有两个翅膀摆动了一下。接着,他走到沙发跟前,随便地挨着安德莱耶维奇坐下,说:“深夜来访,请您原谅。不过,这是我的工作。有人说我们天使逍遥自在,终日吃喝玩乐,那是胡言乱语。实际上他对我任意欺压,刻薄着呢。”  (3)
安德莱耶维奇一下子没弄懂,问:“这个‘他’是谁呀?”天使压低声音回答:“我告诉你吧,是上帝!”“哦,明白了,明白了。那么,上帝或者您,找我有事儿吗?”天使说:“您要知道,我是奉他的命令来找您的。我负责分配上帝所赐的东西,也就是智慧。每个人都应该分配到智慧,或多或少罢了。可是昨天我查明,我一时疏忽,您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也就是说,我忘了分配智慧给您。” (4)
安德莱耶维奇怒气冲冲,从沙发上一跃而起:“什么什么!您怎么能够如此粗心大意!快把我应有的一份交给我!别人的我管不着,可我的一份,劳驾,快交给我吧。哼,难道我低人一等?”天使安慰他:“我正是为此而来。我完全承认自己的过错。我尽力弥补,为您效劳。我给您送来的,不仅是智慧,而且是大智大慧!” (5)
天使从怀里取出一只小塑料袋,里面五颜六色,流光溢彩。安德莱耶维奇接过小塑料袋,藏进床头柜的抽屉里,转身说:“谢谢您想起了我!要不然,我就会这么一点智慧也没有、傻头傻脑地混一辈子啦!”天使忙接嘴:“哦,这确实太可怕了!如今全安排好啦!我真为您高兴!现在,您将享受到苦苦怀疑的幸福!”“什么什么?怎样的怀疑?”“苦苦的怀疑。”“这是为什么?非苦不可吗?”“那当然。此外,您还将猛猛地摔跤,飞速地升迁。”安德莱耶维奇没听清楚:“飞速地升迁?那好哇,还有什么?”“猛猛地摔跤!”安德莱耶维奇警觉起来:“唔,那么,还会怎么样?”“您还会由于暂时不被理解的孤立而感到一种崇高的自豪。”“暂时不被理解?您不骗人?的确是暂时的吗?”“当然,暂时的!不过,这段时间可能比您的一生还长得多,但是您将经常具有一种创造的冲动!”  (6)
安德莱耶维奇皱眉蹙额地说:“创造的冲动?还有什么?您全爽爽快快说出来吧,别折磨人了。”“哦,还多着呢。也许,甚至要为所抱的信念而牺牲生命,死而无憾!”一定得……得死吗?”“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获得人们敬仰的、万世流芳的伟大幸福。” (7)
安德莱耶维奇沉默片刻,使劲地握握天使的手,说:“好吧,谢谢您,感谢之至!” (8)
等天使飞出窗户,安德莱耶维奇就从抽屉里取小塑料袋,准备丢进垃圾通道。转念一想,又下了楼,走进院子,找了个阴暗角落,把一塑料袋大智大慧深深地埋入土中。 (9)
12.概括第(1)(2)段所写情境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13.从全文看,安德莱耶维奇具有哪些个性特征(3分)
14.把天使塑造成“随便”而多话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15.安德莱耶维奇最终“把一塑料袋大智大慧深深地埋入土中”,对他的这一行为,你有何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16.简评本文的写作特点(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彭国华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 、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
小题1:结合文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路径。
B.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传物”的范畴的作品,就是经典。
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小题2: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B.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泾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
C.读经典应强调“以经为史”,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
D.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 ,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有力工具。地图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有更加广泛的空间信息,为人们正确判断空间事物间的彼此联系提供参考依据,成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更有力的工具。因此,重视地图的文化价值,提高人们的空间认知水平已显得尤其重要。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快捷,因特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形式各样的众多媒体时刻在向人们传播信息。媒体带来的信息充满了生活空间,成为一种很起作用的生活环境。而人类获得真实世界的绝大多数信息与环境空间有关,这些空间信息如果不与地图相配合,则会大大降低信息传播的功效,甚至让信息接受者产生错误的空间概念。地图的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使之具有其他信息载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而全面,它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对空问的认识;另一方面,地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的不足。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地图使人的视野达到任何个人都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建立起清晰的空间信息概念。“图形”给人一种特殊的、并在很多方面优于自然语言的感受效果,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地图可以提供每一客观事物的背景、位置、环境等。地图能表示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和现象,故地图还具有连接各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各项事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各种专题地图也应运而生,如政区地图、交通地图、气候地图、洋流分布地图、人口分布地图、城市车辆流量地图等等,无穷无尽。通过对各种分类地图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地图在各个领域的惊人表现力,利用地图可以构建起各种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型。这是地图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的十大优势所在,它是无可替代的。
地图使人们过去的思想和劳动成果,以及人们生活其间的客观环境得以固定下来,让人们随时可以了解已经逝去的情况,而不必借助于时光隧道回到过去。例如,我们根据中国唐朝时期都城“长安”的地图,可以了解唐长安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城区布局、各种建筑、皇宫的位置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地图,从文字资料上了解总是显得抽象。
地图的文化传播优势是多方面的。地图是自古就有的传播媒介,经过长期的发展,它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会在人们的认知领域和社会文化传播领域里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始终要以地图作为背景介绍全国各地的气温、降水等情况,我们听完天气预报后,可以了解很多关于全国天气变化的情况;假设没有地图为背景,我们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还能这么丰富吗?
小题1:下列对地图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有力工具。
B.地图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有更加丰富的时空信息。
C.地图具有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
D.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一般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地图能够提供客观事物的背景、位置、环境等。
小题2:下列对“地图的信息传播优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而全面。
B.地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的不足。
C.在信息社会里,人们获得真实世界的信息如果不与地图相配合,就会大大降低信息传播的功效。
D.地图可以保留人们以往的思想、劳动成果及人们生活其间的客观环境,让人们随时可以了解已经逝去的有关信息。
小题3:地图能够构建起各种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型这一优势是无可替代的,对其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地图能表示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因此,地图具有连接各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各项事物的能力,我们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有关知识。
B.通过对各种分类地图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地图在各个领域的惊人表现力。
C.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
D.地图给人一种特殊的、并在很多方面优于自然语言的感受效果,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千言万语不及地图。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