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彭国华“《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彭国华“《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彭国华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 、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
小题1:结合文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路径。
B.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传物”的范畴的作品,就是经典。
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小题2: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B.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泾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
C.读经典应强调“以经为史”,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
D.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 ,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一种率性而为的、不负责的诠释和解读。)
小题2:A(B、两条路径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是彼此得兼;C、作者的观点是既要尊重经典本身,又要注重“借经以通理”,支持“返本开新”的宗旨。D、“路径也会越来越多”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小题3:B(读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不合文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有力工具。地图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有更加广泛的空间信息,为人们正确判断空间事物间的彼此联系提供参考依据,成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更有力的工具。因此,重视地图的文化价值,提高人们的空间认知水平已显得尤其重要。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快捷,因特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形式各样的众多媒体时刻在向人们传播信息。媒体带来的信息充满了生活空间,成为一种很起作用的生活环境。而人类获得真实世界的绝大多数信息与环境空间有关,这些空间信息如果不与地图相配合,则会大大降低信息传播的功效,甚至让信息接受者产生错误的空间概念。地图的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使之具有其他信息载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而全面,它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对空问的认识;另一方面,地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的不足。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地图使人的视野达到任何个人都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建立起清晰的空间信息概念。“图形”给人一种特殊的、并在很多方面优于自然语言的感受效果,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地图可以提供每一客观事物的背景、位置、环境等。地图能表示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和现象,故地图还具有连接各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各项事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各种专题地图也应运而生,如政区地图、交通地图、气候地图、洋流分布地图、人口分布地图、城市车辆流量地图等等,无穷无尽。通过对各种分类地图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地图在各个领域的惊人表现力,利用地图可以构建起各种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型。这是地图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的十大优势所在,它是无可替代的。
地图使人们过去的思想和劳动成果,以及人们生活其间的客观环境得以固定下来,让人们随时可以了解已经逝去的情况,而不必借助于时光隧道回到过去。例如,我们根据中国唐朝时期都城“长安”的地图,可以了解唐长安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城区布局、各种建筑、皇宫的位置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地图,从文字资料上了解总是显得抽象。
地图的文化传播优势是多方面的。地图是自古就有的传播媒介,经过长期的发展,它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会在人们的认知领域和社会文化传播领域里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始终要以地图作为背景介绍全国各地的气温、降水等情况,我们听完天气预报后,可以了解很多关于全国天气变化的情况;假设没有地图为背景,我们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还能这么丰富吗?
小题1:下列对地图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图既是人类认识自然、对环境空间认知的结果,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有力工具。
B.地图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有更加丰富的时空信息。
C.地图具有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
D.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一般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地图能够提供客观事物的背景、位置、环境等。
小题2:下列对“地图的信息传播优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而全面。
B.地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的不足。
C.在信息社会里,人们获得真实世界的信息如果不与地图相配合,就会大大降低信息传播的功效。
D.地图可以保留人们以往的思想、劳动成果及人们生活其间的客观环境,让人们随时可以了解已经逝去的有关信息。
小题3:地图能够构建起各种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型这一优势是无可替代的,对其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地图能表示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和现象,因此,地图具有连接各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各项事物的能力,我们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有关知识。
B.通过对各种分类地图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地图在各个领域的惊人表现力。
C.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
D.地图给人一种特殊的、并在很多方面优于自然语言的感受效果,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千言万语不及地图。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对《三国演义》语言最好的概括,这是说小说语言与史传相比,明显通俗了许多;但又不是一味的通俗,而是有文思而不深奥,有敷演而不过俗,典雅而浅易,简练而畅达。
B.贾府中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政,管理贾府日常事务的是王夫人,在管理上最有魄力的是王熙凤,最具改革色彩的女子是探春。
C.《家》中坚决要求摧毁旧的家族制度,实现个性解放区的代表队人物有觉新、觉慧、觉民等人。亿们向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求彻底的反封建。
D.《边城》的创作在于展现湘西山民琐碎而美丽的性情,这也许是能给那些很寂寞的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一点怀古的幽情,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
E、《老人与海》的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老人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了小说的重要色彩。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据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
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有关专家陈述了考古认定的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于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该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发布会上表示: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确定,可以认为,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
5.以下各项中,不能作为认定位于先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依据的一项是
A.该墓葬规模巨大,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死前的身份相符;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B.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C.该墓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这合乎曹操薄葬的主张和临终前留下的“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的遗令。
D.出土文物中有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献记载的所谓“高陵”,指的就是曹操墓;“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中的“慰项石”,指的就是石枕。
B.该墓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有铭文。刻铭石牌的作用是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
C.经专家鉴定,在该墓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其人年龄在60岁左右,这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这是证明该墓墓主为曹操的辅助性依据。
D.关于曹操墓葬的具体位置,只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1988年出土的鲁潜志有所记载。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将来的发掘和研究中发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实物,那么将与先前发现形成证据链,更能有力的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
B.虽然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但鲁潜的墓志铭并非专门用作记载曹操墓情况的。
C.在对古墓的考古研究中,弄清了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就能认定该墓葬所属的年代以及该墓主人的确切身份。
D.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高陵的证据较充分,但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或许会发现对此结论不利的证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提起外来物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些陌生的物种,殊不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番茄等食物,以及猪、牛、羊等家畜也都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它们都是“外来客”,它们并没有引起任何环境问题,而且对我们有巨大贡献。
据统计,在所有被引入的外来物种中,大约有10%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自行繁殖,而在这些可以自行繁殖的外来物种中,又有大约lO%会造成生物灾害,成为外来入侵种。这一小股力量不可小觑,它们不仅会破坏我们的环境,还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对我们的生存也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外来的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恰好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很好地生存下去。那么,这部分能够生存的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就可能产生如下影响:一是外来入侵种本身形成优势种群,使物种单一化;二是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立态系统遭受破坏。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区分开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种这两个概念。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分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而当外来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才成为外来入侵种。也就是说,外来入侵种只是外来物种的一部分。
有人把外来入侵种看作是“偷渡客”,客观地讲,有些物种是为了迎合我们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有意引进的,部分是由于疏于管理才变得失控的,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种,如作为宠物的巴西龟,作为观赏植物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改良土壤、绿化海滩的互花米草,作为食物的福寿螺以及以饲料形式引进的凤眼莲等。另一类外来入侵种的引进属于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引入,随进口货物和包装材料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此外还有自然入侵,这主要是指物种随风、虫、鸟等媒介自然传播或海洋垃圾漂移。
(选自梁宇《危险的“外来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外来物种”这一概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外有意引进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等食物及猪、牛、羊等家畜,这些对我们有重大贡献的物种。
B.为了适应我们的某种需要而被引人,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生态平衡之外,未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的物种。
C.出现在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分散潜力以外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被有意、无意或自然引入的物种。
D.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种群,形成优势,使本地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反客为主的被引进物种。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被引入的物种中占10%的份额,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自行存活、继而繁殖、最终建立种群、威胁本地生态系统的叫外来入侵种。
B.外来人侵种进入的渠道主要是有目的的引进,无意引进,通过风、虫、鸟或海洋垃圾而传播的自然入侵。
C.外来入侵种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为它们能恰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顺利地生存繁衍,从而成为优势种群。
D.文中的“外来客”指的是外来物种,“偷渡客”指的是外来人侵种,外来入侵种是外来物种的一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外来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不会造成危害,可能是因为它被严格管理,未能发展为种群。
B.有人之所以把外来入侵种看作“偷渡客”,是因为有些外来物种不是人们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有意引入的。
C.由于外来人侵种的危害不可小觑,所以我们引进那些陌生的物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而且要加强管理。
D.生态系统平衡的唯一条件就是需要外来物种受到环境、天敌、种群竞争、人为干扰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为所欲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的含蓄美
吴战垒
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情感, 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无言的对视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
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含蓄的诗往往不止于所写的一端,而有言外的别旨和风神。“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所写既是杨花,又不仅仅是杨花,而包孕着对风尘沦落的女子的深厚同情;“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所写既是日暮春愁,又不仅仅是日暮春愁,而流露了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而且更重要的往往在后面的深层意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长吉的“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使人感到的也不仅仅是采菊看山和看人弹琴而已,前者的襟怀冲谈和后者的风情旖旎,都流于言外,体现了不同风格的含蓄之美。
由于含蓄之富于暗示性,在表现上以少总多,从无见有,就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内容涵量,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一些篇幅短小的诗,如绝句,就特别讲究含蓄,一唱三叹,余味不尽,在寥寥数句中,包孕着丰富的意蕴。如元棋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寥落的行宫中,寂寞的红花映衬着白头的宫女,她们在春日无聊之时,正闲话着开元、天宝年间的先皇旧事。这是一幅黯谈而凄凉的图画。作者只是淡谈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的情事,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寥落”、“寂寞”,“白头”、“闲坐”等词,暗示了深长的沧桑盛衰之感。
有些情事或意愿,不宜在诗中正面直说,通过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现,则显得雅致大方,别有风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后人许多宫怨和闺怨诗,大都借以自伤不遇,在风格手法上不出含蓄一路。
含蓄的诗,由于不作铺陈直叙,而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因而其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合蓄的艺术魅力即在于此。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中曾引用波特菜尔的散文诗《窗户》说:“从一个开着的窗户外面看进去的人,决不如那看一个关着的窗户的见得事情多。再没有东西更深邃,更神秘,更丰富,更阴晦,更眩惑,胜于一支蜡烛所照的窗户了。”所以厨川白村说:“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是作品。”因为这种窗户不像敞开的窗户那样一览无余;它虽然关闭着,但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若明若暗,使人既能窥视,却又不甚分明;在朦胧中格外富有一种诱惑力,诱发人去猜度和想象那窗户里面隐藏着的全部秘密。这境界与诗的含蓄十分相象,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种“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在窥探这扇窗户,在朦胧中各有所见,但似乎都不能尽其底蕴。含蓄的诗之所以耐人寻味者,大半在于此。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所谓“必此诗”,就是说一不二,直白浅露,毫无含蓄蕴藉之致。这是作诗之忌。
(选自《文史知识》)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言不尽意”是语言表达功能的不足,也是构成诗歌含蓄美的条件。
B.含蓄的诗不止着力于所写意象,而且更注重语言后面的深层意蕴。
C.含蓄之富于暗示性源于诗歌意象的朦胧性和多义性。
D.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是一种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
E.含蓄的诗格外诱发读者的想象力去窥探诗歌语言之外的底蕴。
小题2:本文大量引用名人名言,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引司空图的话,意在具体解释什么叫含蓄。
B.引元稹的诗,意在说明小诗特别讲究含蓄。
C.引厨川白村的话,意在形象论述什么是朦胧。
D.引苏轼的话,意在说明不含蓄的诗都不是好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