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18分)向一棵树致敬吴光辉我始终怀着崇敬之情去读一棵树的历史,去看一棵树的人生。那个秋天的下午,我来到位于江苏淮阴的枚乘故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18分) 向一棵树致敬 吴光辉 我始终怀着崇敬之情去读一棵树的历史,去看一棵树的人生。 那个秋天的下午,我来到位于江苏淮阴的枚乘故里,远远地看到院中央的那株八百年树龄的银杏,就一下子被他那一身正气、超然高耸的外表所倾倒,一下子就认定了他是一位树类种族的真君子。他能够让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肃然起敬。 他身高二十米,高耸入云,气度非凡,确是树中的伟丈夫,千百年来一直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阅尽人间春色。他那粗约两米的树干呈灰褐色,粗犷而坚韧,干燥而有力,我觉得那就是一位世外高人历经风霜的坚强骨骼。他那枝繁叶茂的华盖结满了沉甸甸的杏果,那肯定就是他清高脱俗的思想内核了。 我流连于古银杏脚下,一片又一片金黄色树叶随风飘落,一阵又一阵沁人肺腑的清香向我无声地袭来。我听到了一棵树在对我娓娓诉说。 如果说八百年的人生使这棵银杏成长为风姿绰约,那么枚乘的《七发》则是为他的华美外表赋予了丰厚的精神内涵。 当我走近枚乘故里,看到门前那块高达二点三米、长达八米的巨大“七发石”横卧在银杏的脚下,我就被这块巨石上***手书的《七发》所震撼,也为巨石背面的浮雕《安车蒲轮》的枚乘人生所感动。我推想耸立于古运河边的枚亭,肯定就是枚乘当年在创作传世之作《七发》时苦思冥想的地方,这座飞檐翘角的凉亭里至今肯定还残留着枚乘来回踱步的脚印;而“廉风正气厅”里陈列的吴客劝诫楚太子的生动蜡像,就是再现了枚乘在《七发》里精心营造的辞赋意境。当然,最令我陷入深思的还是***向全党推荐学习《七发》的批示。(注:1959年8月16日,***作《关于枚乘〈七发〉》的批示。) 枚乘是西汉文景时期最伟大的辞赋家。他的代表作就是这篇被称之为我国最早反腐倡廉檄文的《七发》。楚太子有病,十分疲“惫”。《七发》通过吴国客人前往问候的对话体,告诫贵族集团的高干们,那种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奢华腐败的生活方式是一切病痛的根源。这种病不是用针灸药石所能治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端正自己的世界观,转移自己的情趣。楚太子最终“涊(niǎn)然汗出,霍然病已”。这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警示教育经典文章的精髓所在。 ***的告诫确实高瞻远瞩,特别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贪墨之风屡禁不止,现代“楚太子”们层出不穷。究其原因还是枚乘在二千多年就说过的精神匮乏,只抓经济,忽视文化,只考核经济发展,不考核精神文明,轻视“天下要言妙道”。长此以往,势必导致精神空虚,物欲膨胀,“久耽安乐,邪气袭逆”。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建设枚乘故里廉政教育景观,从精神层面形象生动地引导教育,重现“天下要言妙道”,确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 我想正是从这里我才找到了自己为什么一踏上枚乘的故里,就毫不犹豫地断定这株古银杏就是人间真君子的根本原因了。 当我看到“仁者寿厅”里的枚乘青铜塑像时,我便认定那清高脱俗的一代大师形象就是这棵大树的前世,这棵大树自然也就是一代反腐倡廉宗师的化身了。 至此,我走到参天古树的脚下,抬头仰望着他那高大伟岸的身躯,与这位树类种族的真君子久久地对视,浴沐着从他的身体散发出来的清香气蕴,任凭阵阵清香渗透清洗我的五脏六腑。 当要离开枚乘故里时,我站在门前的广场上,久久地注视着这棵千年古树,看到他的全身正迎着秋风夕阳风度翩翩地轻轻摇摆,又有无数片枯黄色伞形树叶默默地四处飞舞。我与他相顾无言。他肯定是在向我挥手告别,他肯定知道我在向他行注目礼。 我在向一棵气质高雅、内涵丰富的树致敬。 19.楚太子和“现代‘楚太子’们”各有怎样的病情?病因是什么?(4分)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如果说八百年的人生使这棵银杏成长为风姿绰约,那么枚乘的《七发》则是为他的华美外表赋予了丰厚的精神内涵。 (2)任凭阵阵清香渗透清洗我的五脏六腑。 21.本文用大量笔墨写“一棵树”,这对文章有哪些作用?请作分析说明。(6分) |
答案
19.楚太子(2分):病情,十分疲“惫”。病因,贪图安逸、追求享安乐,奢华腐败的生活方式。 “现代‘楚太子’们”(2分):病情,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贪墨成风(或者:精神空虚,物欲膨胀,“久耽安乐,邪气袭逆”)。病因,精神匮乏,只抓经济,忽视文化,只考核经济发展,不考核精神文明,轻视“天下要言妙道”。 20.(1)如果说八百年的生命历程使这棵银杏生长得高大、粗犷、坚韧、有力、枝繁叶茂、杏果累累、金黄色树叶随风飘落、清香沁人肺腑,那么,《七发》更赋予他重视精神文明、反腐倡廉的丰厚思想内涵。(大意相同即可。)(2)我充分感受着大树所传达出的重视精神文明、反腐倡廉的思想的启发、教育和感召。(大意相同即可。) 21.(1)(3分)“一棵树”一身正气、超然高耸,是“树类种族的真君子”,是同样清高脱俗的一代反腐倡廉大师枚乘的象征,也是重视精神文明,提倡反腐倡廉思想的象征。对“一棵树”的描写,把这一比较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对“一棵树”的讴歌(议论、抒情)把思想感情表达得形象、深切,从而增强了作品艺术意境和艺术感染力。(大意相同即可。) (2)(3分)本文由观树起笔,又以向树致敬收尾,使文章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结构上更为严谨完满,使文章重视精神文明、提倡反腐倡廉的思想主题更突出或使对一代反腐倡廉大师枚乘那清高脱俗的精神的讴歌赞美之情表达得更热烈真挚。 |
解析
19.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楚太子和“现代‘楚太子’们”的病情、病因,相似又有差异。应该根据文中表述筛选信息。评分标准:每一方面都是2分,病情、病因各1分。 20.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其最基本工作是:联系语境,破解关键词语(有意味、含有隐含信息的词语)。(1)句是个过渡句,第一分句承上。第二分句启下。其中“丰厚的精神内涵”要根据全文提炼概括。(2)句运用了比喻,破解比喻即可。 评分标准:(1)(2分)要点:第一分句(1分)要说明,“风姿绰约”、“华美外表”的相关内容。答出4个点,即可得1分。第二分句(1分)要说明“精神内涵”的含义。答出“重视精神文明、反腐倡廉”之类的意思,即可得1分。 (2)(2分)“清香”代表“重视精神文明、反腐倡廉”的思想(或《七发》的思想、精神,***批示的思想意义等),答出,得1分。“任凭”“清洗我的五脏六腑”,大意是充分感受这种思想的启发、教育、感召,答出得1分。 21.本题考查鉴赏艺术特点的能力。应该注意:1.根据文章的表现,判断艺术特点,不要乱猜;应该能够用艺术表现说明艺术特点。文中明确指出“那清高脱俗的一代大师形象就是这棵大树的前世,这棵大树自然也就是一代反腐倡廉宗师的化身了”。2.要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不要“一根筋”。学生日益忽略结构作用。本文首尾均写“一棵树”,用语也遥相呼应,特征鲜明。3.艺术作用也要多角度挖掘,充分说明。 评分标准:(1)答出“象征手法”的具体内容,得2分;指出作用得1分。(2)答出结构特点“首尾呼应”及其具体呈现得2分,如答“铺垫”给1分;指出表意作用得1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朦胧之美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8、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 、"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9、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10、对"人的***(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行为比作发动器,是说行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B、用发动器代指人的行为,来探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C、将***比成发动器,表明人的***永远不能满足。 D、把***比作发动器,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支配的。 11、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ll题。 羡慕姜子牙 ①姜子牙,渭水钓鱼的老翁,武王伐纣的军师,《封神演义》里呼风唤雨的姜半仙。说实话,年轻时我真没把他当回事儿。没想到,有把子年纪,又人生屡屡受挫后,我对姜老先生越来越羡慕了,他的运气实在大好了。 ②他本是殷纣王宫中一个小吏,跟纣王干了不少年,也就是说是个有“历史污点”的人,大有潜伏特务的嫌疑。可是,弃暗投明后,在周文王这里不仅丝毫不受歧视,不被怀疑,反而被委以重任,掌管大权,居然能在那么多“根红苗正”的人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让我羡慕。 ③从各种历史记载来看,他既没有名师指教,也非名校毕业;既没有任何学位,在网上也查不到他的学历证书,最多算是个“自学成才”的准知识分子。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被拒于门外,而是被充分信任,拜相入将,高举帅旗,运筹帷幄。让我羡慕。 ④谁都知道,对当官的来说,“年龄是个宝”,如果年龄一过线,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得退休下岗。可姜子牙在渭水河畔遇到周文王时,已年过八旬,发白齿落,老态龙钟,重孙子都会打酱油了。人家周文王依然恭恭敬敬地把他当宝贝一样,封高官,居帅位,掌大权,让他威风八面,再造乾坤。让我羡慕。 ⑤众所周知,能在朝中翻云覆雨,掌控局面者,无不有门有派,舍此便孤掌难鸣,寸步难行,迟早垮台。姜子牙偏偏是与谁都无瓜葛,既非名门贵胄,又非派系头头。他“净身”入仕,但却能在朝中站得住,叫得响,毫无孤立之感,终于成就千秋大业。让我羡慕。 ⑥古往今来,贤士能人入仕之途,或当面自举,或他人推荐,或考试录取,或层层选拔。可姜子牙却剑走偏锋,独出心裁,为引起周丈王注意,在渭水之畔直钩无铒垂钓三年,精心上演“行为艺术”,且编歌谣叫渔翁、樵夫到处传唱,为自己造舆论,可谓术不正,路子歪,君子不齿。但周文王并不因姜子牙功利心太重,进取之意大旺而心存鄙视,照样重用不疑,全权相托。让我羡慕。 ⑦看来,“不拘一格用人才”,别人都无非是说说而已,人家周文王可是真干呀! (节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该段先言古往今来的贤土能人的种种入仕之途,是为了衬托姜子牙的剑走偏锋,独出心裁。 B.为引起周文王注意,姜子牙精心上演“行为艺术”并为自己制造舆论,这些都是 “君子不齿”的做法,这说明姜子牙是小人。 C.周文王照样重用功利心太重、进取之意太旺的姜子牙,说明他能识人才,并不为世俗正统观念所束缚。 D本段跟前面的各段一样,都侧重介绍姜子牙的诸多“不足”但很幸运,其实这都是在赞扬周文王的“不拘一格用人才”。 E.文章围绕“羡慕姜子牙”这一论题,结合姜子牙的人生际遇,直接联系当今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10.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姜子牙的幸运的?全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行文的? 11.“别人都无非是说说而已,人家周文王可是真干呀广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节选) ——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 ①浪漫主义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情感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非本质属性,他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 ②所谓对立性,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在美学上具体表现为对崇高美的追求,这种崇高美是针对古代和谐美而言的。 ③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深深体验到他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冲突仍局限在古代的伦理范围之内,他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他并不是要摧毁,相反是要强化和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执着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种理想追求又与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怀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既有禀赋楚国文化光怪陆离的感性色彩,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他对他所处的集体境况是哀怨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哀怨、牢***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复仇与反抗。所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只有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同时又指出,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 ④屈原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而对于内容和形式、德性与容貌不统一、不和谐的美则予以极大的排斥。这种审美理想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显然有着极大的差距。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篇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立原则,而他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他有意地追求形式丑,甚至以丑来表现美,如撞钟人加西莫多,形体上丑陋不堪,但是在心灵上却是最美的形象。这跟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⑤就主体而言,近代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而屈原虽然屡遭不公,但九死而未悔,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出于不得已,他也曾有过要离开故土的念头,但当骑在马上,回首眺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时候,他的悲伤痛悼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深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得知旧国古都破灭的时候,他又不禁写下《哀郢》以表达他的哀思与忧伤:“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最后他还是决心重返故土,立誓死也要回去,“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他“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这种思想感情无疑是真挚的,伟大的,但却与浪漫主义主体性无关,甚至从根本旨趣上讲是背道而驰的。 9、从全文来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时间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 B、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浪漫主义,仅凭其是否具有强烈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足为据的,而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对立性和主体性。 C、对立性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追求崇高美与古代和谐美的对立统一。 D、主体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又一本质属性,追求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否定古代那种对君主乃至国家的人身依附。 10、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屈原作品具备“主体性”时所用论据的一项是 A、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B、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C、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11、在作者看来,屈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立性体现在几个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说明。(6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比50年代高出5倍以上,未来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可能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 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偏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生育期缩短,减少了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果实质量也会下降。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呈加剧趋势。若多种灾害同时发生或连片发生,将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严重降低,减产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同时,气候变化增加了土壤中水份、有机质和氮的流失量,加速了土壤退化和侵蚀,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气温升高,还将导致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土壤风蚀严重,沿海地区土壤蒸发量增加,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我国每年因旱灾平均损失粮食300亿公斤,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已经持续30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在未来10多年内仍不会有缓解迹象。同时,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现。 全球气候变暖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喜温作物界限北移,进一步带动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在我国东北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增暖明显,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以前是水稻种植禁区的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作物适宜生长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长的日期延后,农业生产潜在的生长季节有所延长,使我国现行的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复种指数提高。 总体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也将使世界粮食总产下降、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增大。世界粮食储备水平下降,将加大我国粮食进口的难度,依靠进口来弥补我国粮食产量不足的形势不容乐观。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通过影响粮食生产大国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粮食产量变化,进一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化。 (原载《求是》杂志2009年第23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物生育期会缩短,生长量减少,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也减少了,果实的质量就会下降。 | B.我国水稻生育期平均会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平均会缩短17天,这将引发作物种植制度和布局的改变。 | C.我国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界限已北移,边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 | D.长江以北地区,植物适宜生长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长的日期延后,生长期延长使晚熟作物品种的产量有所增加 |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成倍增加,未来还会多发、频发或重发,这就要求农业生态系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B.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物发生程度因气候变暖呈现加剧趋势,造成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减产幅度加大。 | C.气温升高,将导致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土壤风蚀严重,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农作物产量因土壤退化而减少。 | D.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它影响世界粮食总量、世界粮食储备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增强农业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减轻气候变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应成为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 B.我国应该重点关注北方干旱威胁农业生产的问题,但也不应该忽视南方地区干旱问题,否则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 C.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威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将是减轻干旱威胁的有效手段之一。 | D.全球气候变暖会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好处,如果再解决了水资源问题,原本在南方生长的农作物就都可以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种植。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洗手能洗去道德污点 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在宗教、语言和人类行为上,都有非常深远的联系。洁净就在虔诚的身边。在中文里的“小偷”被称作“一双脏手”,而最著名的例子,可能要数在谋***邓肯后,麦克白夫人疯狂地想洗掉血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行为研究人员在一群大学生身上,对所谓的“麦克白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发现,至少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可以“洗”净自己的罪孽。 在第一次试验中,西北大学的60名学生被隔离起来,要求描述任何一件过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道德或不道德的事。这项试验完成后,研究人员给他们出示了一系列词语碎片,其中一些——例如,W—H 可以拼成与清洁有关的WASH(洗)或完全不相***WISH(希望)。那些刚刚才花时间回顾了自己不道德行为的受试者,拼出一个与清洁有关的字的可能性更大。后来,一个有32名受试者参加的类似研究显示,在回顾了自己的不道德经历后,学生更有可能选择橡皮,而不是笔,而那些没有进行过测试的受试者却没有什么选择上的偏好。 另一项有27位受试者参加的试验,要求受试者把道德或不道德的故事抄下来。在一个关于道德的故事中,一个律师帮助了他的同事,而在一个关于不道德的故事中,律师则做了坏事。然后,受试的学生被要求给一些生活用品定价,包括牙膏、肥皂清洗等。不出所料,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 尽管这些研究似乎表明,道德上的污点造成了对身体清洁的渴望,但研究人员还是想知道,这种对清洁的要求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在要求45位以上的受试者回忆自己过去的不道德行为后,研究人员给其中22人分发了纸巾,而把剩下的人继续留在“不干净”的状态中。然后,研究人员要求这些无偿的自愿者去帮助一位陷入绝望的大学生:74%处在不清洁状态中的人会提供帮助,而那些已经把自己洗干净的人中,只有41%会提供帮助,这个结果发表在2006年9月8日的《科学》上。洗手能减少身体上的不满情绪,但也会减少道德精神。 发现这种潜在的联系后,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探究这种关系的根源——无论是在文化、语言还是心理上——以及它的影响。“环境的洁净如何影响人们的道德?”研究人员说,“我们的研究将说明,环境不洁与社会行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如果麦克白让他的夫人有一个干净的家,就不会发生这么肮脏的事情了。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麦克白效应”试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洗手不仅能减少身体上不满情绪,还会减弱人们帮助别人的意愿。 | B.实验表明,道德污点造成了对身体清洁的渴望,这种渴望与社会行为存在因果关系。 | C.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在宗教、语言和人类行为上,都有非常深远的联系。 | D.这项试验最早发现当人们背叛了自己的价值观时,他们感到需要去补偿。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麦克白夫人在谋***邓肯后疯狂地想洗掉血渍的事例,同样可以说明至少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可以“洗”净自己的罪孽。 | B.清洁双手之类的行为能减轻负罪感,但也消弱了一些人的道德精神,使他们在别人有困难时不愿意提供帮助。 | C.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清洁用品可以“洗”净道德污点。 | D.洁净的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社会行为,不洁净的环境则会降低人们的道德水准,这一点将得到科学家们的研究的说明。 |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麦克白效应”是指罪恶感能促使人们去清洗自己,洗涤身体可以帮助人释放良心上的不安。 | B.没有分发纸巾的受试者的道德素质似乎比分布了纸巾的受试者要高得多,因此更愿意帮助他人。 | C.加拿大和美国科学有的有关“麦克白效应”的实验对于研究人们的心理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 D.麦克白夫人希望借洗手来洗清她的罪恶,这与中国的“金盆洗手”有某种相似之处,只不过后者更主动。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