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静  朱光潜(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

谈静  朱光潜(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谈静  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破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恰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退想,你心中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部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注】本文系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8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
点。(6分)
                                                                              
19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3分)
                                                                              
答案
参考
17.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18.(1)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2)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3)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19:感受 静趣  裨益
解析

17、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对应大纲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18、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19、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对应大纲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举一反三

凝练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诗人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一诗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赏析本诗,对此试作分析。(6分)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一位日本女郎作别的情状。原诗十八节, 1928年新月书局重印时,作者删去了前十七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欣赏曹禺话剧《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重逢时的一段对话,完成1—3题。(6分)
朴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朴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朴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什么?(2分)
                                                                             
2、鲁侍萍认出周朴园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什么?(2分)
                                                                             
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潜台词。(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错的两项是(   )(    )(5分)
A聂赫留朵夫认为是自己导致玛丝洛娃的堕落和判刑,于是积极奔走为她说情,并要求和玛丝洛娃结婚。结婚的请求遭到拒绝,但他没有痛苦的感觉。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来补偿自己的过失。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里找到生活准则,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精神得以复活。(《复活》)
B窗外是狂风怒吼,斜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发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上。恰好这时候,当差李贵引着丁医生进来了。
这是小说结局描写吴荪甫***以后想要自***的场面。(《子夜》)
C贾宝玉搬进大观园,和众姐妹朝夕相处,或游戏,或作诗,更从外面买来时新的禁书阅读,于是,大观园成了贾宝玉日夕玩乐嬉戏的天堂。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桃李争艳,宝玉和黛玉坐在盛开的桃花下,展读《西厢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地皆是花片,惜花如命的宝玉不忍桃花零落被糟蹋,将落英扫起来装入绢袋,埋入香冢。(《红楼梦》)
D觉慧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请愿、罢课、散发传单、创办刊物等反对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高老太爷的严厉斥责,并被禁闭在家里。此时,他诅咒“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窄的笼!”“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简直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这段文字写的是觉慧对生活于其中的“家”的感情。(《家》)
E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褚慎明等人在酒楼小聚,由赵辛楣请客。赵辛楣请方鸿渐的本意是为了使他喝醉,在苏文纨面前出丑,以发泄嫉妒之情。结果让方鸿渐喝醉酒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苏文纨却当着大家的面关心爱护方鸿渐,体贴入微,这种结果褚慎明是无法接受的。(《围城》)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是永不终结的存在——
3)  正如浪子以离开的方式接近故乡,一个人以他的成长回到童年。当他足够老了,牙掉光了,走路有点踉跄,像孩子那样需要搀扶。这时,他离童年更近了。到了晚年,他与童年相依为命。他倒在自己的童年里——童年变成了一种抚慰,一种个人宗教,一个可以取暖的地方。
4)  与世界文学中那些高龄的大师(如歌德、托尔斯泰)相比,鲁迅活得不够漫长。56岁。他用加速度——一种呕心沥血的存在——透支了自己的晚年。那么他的童年呢?童年对他来说又是什么?
5)  童年是一出生就尝到的五味:醋、盐、黄连、钩藤、糖。是迷宫式的老台门和新台门。是蜜饯、牛痘、万花筒、“射死八斤”漫画、与弟弟们演出的童话剧。是长妈妈的鬼故事,闰土送来的贝壳、羽毛。是安桥头的外婆家,种田,打鱼,酿酒,摇着小船去看社戏。是父亲的病与死,家道的败落……童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一头是儿童乐园,另一头是启蒙学堂。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菜畦、皂荚树、蟋蟀们的歌到孔子牌位、四书五经、先生的摇头晃脑,如同从旷野到书斋,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是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走完的。
7)  鲁迅没有走完的路,我们装模作样跟着在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百草园早已不是鲁迅描述的样子,增加了一个盆景园,古戏台变成了小卖部。蜡像馆搬进了鲁迅家,一些人物他在小说中写过,更多的人物他从未见过。周作人终于拥有了一间小小的展室。家门口改成了步行街,店铺林立,如同集市,霉干菜和臭豆腐的香味阵阵飘来。三味书屋前的小河里,乌蓬船在为旅游业忙碌……
8)  在本质上,鲁迅是童年和故乡的逃离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有一次,郁达夫告诉他,孙伏园又回绍兴了。鲁迅笑着说:“伏园的回绍兴,实在也很可观。”意思是,绍兴又凭什么值得这样频频回去的。从1912年2月离开家乡,到1936年10月去世,整整24年,鲁迅没有回过绍兴。
9)  他的逃离,是决绝者的硬骨头对思乡病的逃离,是“一个也不放过”的愤怒对宽容的逃离,是战斗的热情(匕首和投枪)对隐喻、寓言和叙述的逃离,是杂文对小说的“逃离”。有时我会想,如果鲁迅少写一点杂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说上,沿着《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开辟的个人传统走下去,他的文学又会是怎样的景观呢?当然,如果有这样的如果,鲁迅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鲁迅了。“卡夫卡手里没有真理,而只有关于真理的寓言。对于鲁迅来说,情况颇为不同:对手的卑劣凶残使反抗者加倍地感到真理在手。他抓住了他认为的真理或真话,牺牲了叙事因素。”(耿占春:《被喝彩的愤怒》)
10) 2004年5月竣工的鲁迅纪念馆新馆。一个多亿的投资。这是中国给予一位作家的最高礼遇了。纪念馆里有一份鲁迅著作统计表:杂文16本,小说集3本,散文集2本,理论著作2本,书信1400封,译著300万字,日记70万字……共计1000万字。——38.7公斤!这是鲁迅去世时的体重,一个十岁孩子的体重。“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两地书》)他枯槁的遗容是一个苦难民族的纪念碑!一个耗尽了自己的鲁迅,终于以一个孩子的体重(和轻盈),回到故乡,交还童年。
(选自沈苇的《七个绍兴》)
小题1:第四段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鲁迅“童年生活”的?  (4分)
小题2: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一个人以他的成长回到童年。”这句话包含几层意思?  
(2)“我们装模作样跟着在走”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3:文章开头在全文中处于什么地位?由此展示出一个怎样的行文思路?(5分)
小题4:下面对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6分)
A.本文的笔触是冷峻的、平静的、叙述的,没有漾溢的情感宣泄、抒情式的赞美,但却表达了对一个高贵生命的祭奠和尊敬。
B.随手而引的附注,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气息,也补充了表达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旁证”力量,起到支持作者主张的作用。
C.本文作者一直做着把感性的意思进行抽象化的解释的努力,使语言更具玩味。如:“童年是一出生就尝到的五味:醋、盐、黄连、钩藤、糖。是迷宫式的老台门和新台门。是蜜饯、牛痘、万花筒、“射死八斤”漫画、与弟弟们演出的童话剧”。
D.文中反复多次使用“逃离”一词,寓意丰富和深刻。第八段画线处“逃离”具体所指的意思应该是躲避、回避之意。
E.文章最后从“重量”的比较入手,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突出了鲁迅凝重浓缩的一生和为写作耗尽心血的伟大精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相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虽然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梦想被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打破了,但他仍然与杜竹斋等人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工潮的平息、公债投机的得手,让他感受到了突破重围的志得意满。(《子夜》)
B.《围城》表现了抗战环境下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有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有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韩学愈;有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汪处厚……他们形象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空虚和精神病态。(《围城》)
C.在大观园中发现绣春囊后,受王夫人的指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前去抄检,但在各房“所获”却不同:在怡红院中,即使晴雯将东西倒了个底朝天,也未见什么“私弊之物”;在探春屋内,并未得到应有的配合,王善保家的还挨了探春一记耳光;在迎春房中,则查出司棋与潘又安“有私”的证据。(《红楼梦》)
D.在外出行侠中,堂吉诃德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把穷旅店当作魔堡,把妓女当作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又莫明其妙地***散押解囚犯的士兵,释放了囚犯,却被他们虐待,闹出无数荒唐可笑的事情。(《堂吉诃德》)
E. 葛朗台太太经常穿一件淡绿绸衫,照例得穿上一年;戴一条棉料的白围巾,头上一顶草帽,差不多永远系一条黑色塔夫绸围裙。她很少出门,所以鞋子很省。总之,她一无所求。因为没有为葛朗台的财富积累过程提供过什么帮助,葛朗台太太始终过着诚惶诚恐、好像寄人篱下的生活,而她的“一无所求”,又加快了葛朗台财富积累的进程。(《欧也妮•葛朗台》)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