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雷雨》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A.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代表剧作有《雷雨》《日出》《屈原》。其中《雷雨》是他的处女作,是一部现代多幕

下列有关《雷雨》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A.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代表剧作有《雷雨》《日出》《屈原》。其中《雷雨》是他的处女作,是一部现代多幕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下列有关《雷雨》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答案
解析
举一反三
A.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代表剧作有《雷雨》《日出》《屈原》。其中《雷雨》是他的处女作,是一部现代多幕话剧。
B.《雷雨》的矛盾冲突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
C.周萍这个人物胆小怕事,而又想冲出周家这个封建的牢笼,其人物形象和《家》中的觉新是完全一样的。
D.有人说周朴园是那个时代的“混血儿”,主要是针对周朴园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所产生的个性的双重特征而言的。
A  C
A项《屈原》是郭沫若的现代历史剧;C项中“其人物形象和《家》中的觉新是完全一样的”表述有误。  
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A.《哈姆雷特》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死叔父,并最终在宫廷决战中中毒剑身亡的故事。
B.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故意装疯,疏远了心上人奥菲利亚,后来又误***了奥菲利亚的哥哥,以致痛苦中的奥菲利亚溺水而亡。
C.《哈姆雷特》全剧共五幕二十场。最后一场全剧达到高潮:哈姆雷特中了剑毒并用毒剑刺中了篡位的叔父,王后也误饮毒酒身亡。
D.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单纯的复仇悲剧,而是一个被莎士比亚深化了的性格悲剧,他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下列对于《哈姆雷特》的介绍评价,说法不恰当的两项是(   )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A.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0多部戏剧,包括历史剧、悲剧、喜剧等,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是号称“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B.《哈姆雷特》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
C.严酷的现实,击碎了哈姆雷特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D.人文理想和残酷现实的矛盾,使得哈姆雷特优柔寡断,行为犹豫,所以这个文学形象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延宕的国王”。
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A.《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和分析,而且文武全才,有计谋,他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英雄的典型。
B.《哈姆雷特》中鬼魂一角对剧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出现改变了哈姆雷特的命运,没有他就没有哈姆雷特,剧作伊始就以他悲伤而庄严、惨苦而坚定的形象奠定了全剧悲剧的氛围。
C.哈姆雷特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忧愤成疾,最终死去。
D.哈姆雷特》的戏剧冲突是以交替的原则向前发展的,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两股力量交替占领上风展开较量,这种震荡变动的结果伴随着希望和恐惧的情感交替,使观众深深地为戏剧情节所吸引。
下列文学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他曾于196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B.《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祝福》、《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C.《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展现了捕鱼老人圣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
D.《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品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展现了贾府的“与别家不同”。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一13题。(18分)
《中国的桃花文化》节选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丛《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已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倾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
12.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天天》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文化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B.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C.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13.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当的是(3分)
A.“经世济用”的追求,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C.“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D.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