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杨义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杨义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杨义
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大概在离现在5000年前。从考古发现,黄帝部族在现在的河北、辽西一带,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龙,而且发现了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这个文化经过考证,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炎帝文化从陕西向东发展的时候,在河北一带跟黄帝部族碰在一起,然后他们联合起来,跟东面九黎部族的蚩尤文化发生碰撞,在河北省的涿鹿把蚩尤打败了,后来黄帝和炎帝又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阪泉也打了一仗,不打不成交,这一打推进了更大的部落联盟的融合。可见,融合有互相交往的方式,也有互相战争的方式。战争对于部族来说是流血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但是越打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原地区通过曲折过程,付出多重代价形成了炎黄文化。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根。我们把很多的最早的发明,比如把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记在炎帝神农氏的身上,又把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这些功劳记在了黄帝的身上。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织布,蚕是中国人的发明。当西方用大麻、兽皮做衣服的时候,我们考古发现最早的蚕丝织品已有5000多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历史。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当民族出现了危机,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自己新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中国资产阶级搞革命的清朝末年、光绪29年,有个叫刘师培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提出中国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用这种方法来提醒人民民族的感觉。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宣布黄帝纪元是4609年11月13日。如果按这种算法,现在是黄帝纪年4706年,就是黄帝出生到现在4706年,所以我们讲5000年文明史。当然我们考古发现,700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孙中山宣布民国元年的时候改为基督教纪元,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中国过去改朝换代,叫做“改正朔”,因此改用公元纪年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史转变。我们既然改用了公元,改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年历,说明中国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竞争生存。这里表现的也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跟黄帝有关的创造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造文字,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智慧,据说引起“天雨粟,鬼夜哭”。早期人类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后来把衰字刻在竹片、木头和甲骨上,这是文明的很大进步。汉字的创造,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我们使用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较稳定,文字史也就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历史。在时间上,秦汉时代、唐宋时代和我们现在,说话发音不能说没有变化,但是古今一贯的文字形态把我们的历史紧紧地串起来了。中原和江浙、闽粤,讲话的方言有很多,互相听不懂,如果用拼音字母做我们文字的话,广东就得有客家话、潮汕话和广州话三种文字。再加上上海话、宁波话,就有更多文字。相反,拼音的方法容易在会话语音变动的隔膜中产生民族的离心力。欧洲为什么小国林立,不能排除它们用拼音文字的原因。像德国和比利时的语言,或者荷兰和英国的语言,它的距离并不比中国北方的语言和广东话距离大,但是因为用的是记音,所以他们国家问很难维持统一性。所以,汉字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史上非常值得珍惜的传家宝。这种文字渊源流传,传播到海外,功不可没。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刘顺利会长讲,华人过去在海外谋生是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是要教育子孙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才是根本。这些话有很大的启发性。这条根是从黄帝留下来的,到现在4706年,用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可以互相沟通,这是“祖根”的问题。
(选自2009年3月5日《光明日报》)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炎黄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
A.红山文化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玉龙、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
B.黄帝和炎帝之间的部族战争,虽然是流血、痛苦的事情,但也推进了部落联盟的融合,促进了相互交往。
C.人们认为炎帝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而黄帝则有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等功劳。
D.民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促进了精神史的转变。
小题2:下列说法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的一项是                         (   )
A.刘师培提出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以此来提醒国人牢牢记住自己是
炎黄子孙。
B.汉字的发明,数千年来,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中华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关键的作用。
C.我们所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一种形态比较稳定的文字,其文字史蕴含着中华民族认
同的历史。
D.因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导致北方的语言与广东话等南方方言差异大,造成交流沟通不便。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炎黄文化发源于北方的中原地区,历经多次碰撞,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祖根。
B.中华民族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新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
C.如果我们使用拼音文字的话,就可能产生客家话、潮汕话等多种文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D.刘顺利会长的一席话,是要告诫海外华人教育子女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关涉到“祖根”的问题。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使用公元纪年”的说法体现了一种民族开放心态,不属于“炎黄文化”范畴)小题2:D(南北方言的差异大,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小题3:C(文中无“使用拼音文字会促进创新”的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韩作荣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楮皮所造?期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草大三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由手工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进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价值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
(选自200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纸第一次被提及,是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贡纸。
B.宣纸的创始其说不一,曹天生所著《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际。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能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小题2: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汉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B.晋代便有类似于宣纸的以楮皮、麻、竹为原料的纸张诞生,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在当时也有可能用于造纸。
C.出土表明,既然魏晋时楼兰、武威、敦煌等地造纸尚有不同原料的纸,那么这些地方也有可能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D.如果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宣州贡纸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应有以青檀皮为原料造的真宣纸。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C.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D.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主要原料青檀皮的质量,再加上宣纸选料的讲究,从而使宣纸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科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呼吸被污染的城市空气对健康的危害可能比遭受核辐射更严重,这是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得出的结果。
英国研究者在对1945年日本原子弹爆炸以及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核辐射影响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些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可能还不如吸入被污染的城市空气、被动吸烟、过度肥胖等更常见问题的危害性严重。这项研究发表在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期刊《公共健康》上。
核辐射后果没那么严重?
研究发现,从风景优美的苏格兰高地城市因佛内斯搬到污染严重的伦敦市中心对健康的损害比选择生活在有核污染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更厉害。
l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导致200万人遭到核泄漏的威胁,9000人因为长期辐射而死亡,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核事故。1945年,发生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导致20多万人死亡。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核泄漏事件以及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遭受核辐射的后果并没有之前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终生吸烟者由于这种坏习惯可能平均损失1O年寿命,而那些在35岁时极度超重的人(体重指数BMI在40以上)可能平均损失4年到10年寿命。体质指数(BMI)的计算方式为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与此相反,那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在1500米高辐射区遭受到高辐射后只平均损失2.6年寿命。而如果跟一个吸烟的伴侣住在一起,那么这个被动吸烟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7%。与之相比,居住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伦敦市中心的死亡风险比住在因佛内斯增加了2.8%。
主持这一研究的英国生态学专家史密斯说:“暴露在核辐射下的幸存者的平均折寿程度比由于严重肥胖和主动吸烟导致的寿命损失小得多。”
史密斯曾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2日,他在伦敦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过,史密斯承认这一研究存在局限性,因为他没有研究更广泛的社会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而后两者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更大。“尽管空气污染指数很高,但是生活在切尔西和肯辛顿两个区的人在英国是平均寿命最长的。”史密斯指出。
(选自《广州日报》2007年4月4日)
7、根据原文,下列对核辐射、吸入被污染的城市空气、被动吸烟、过度肥胖对人体的危
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终生吸烟者由于这种坏习惯可能平均损失10年寿命。
B、那些在35岁极度超重的人(体重指数BMI在40以上)可能平均损失4年到10年寿命。
C、那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在高辐射区遭受到辐射后平均损失2.6年寿命。
D、居住在伦敦市中心因吸入被污染空气的死亡风险比住在因佛内斯增加了2.8%。
8、从原文看,下列对“城市生活常见问题危害大过核辐射”的相关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呼吸被污染的城市空气对健康的危害远比遭受核辐射更严重。
B、吸入被污染的城市空气、被动吸烟、过度肥胖等比遭受核辐射受到的危害更严重。
C、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终生吸烟者和那些在35岁时极度超重的人平均损失的寿命远高于那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受到高辐射后损失的平均寿命。
D、城市空气污染危害大过核辐射这一结论没有研究更广泛的社会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因而是不正确的。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核泄漏事件以及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遭受核辐射要比在城市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更幸运。
B、如果跟一个吸烟的伴侣住在一起,那么这个被动吸烟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会有所增加。
C、居住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伦敦市中心的死亡风险远比住在那些原子弹爆炸的高辐射区更高。
D、因为空气污染指数很高,所以生活在切尔西和肯辛顿两个区的人在英国是平均寿命最长的。
10、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风景优美的苏格兰高地搬到污染严重的伦敦市中心对健康的损害比生活在有核污染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更厉害。
B、暴露在核辐射下的幸存者的平均寿命损失程度比所有严重肥胖和主动吸烟者的寿命损失小得多。
C、史密斯曾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这一研究结论是现实的、客观的。
D、切尔西和肯辛顿两个区的空气没有被污染,因而这两个区的人在英国是平均寿命最长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共18分)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工作6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年收入,存款日益增多,但拥有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仍不停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一样简单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这样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到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那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蜿蜒湖畔走半分钟就到了。眼前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斑驳的白桦木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屋内只有一桌一床三把椅子,很难想象梭罗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一种极简朴的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边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梭罗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平静。于是他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时,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2005年8月30日《文摘周报》,有删改)
19、第2段中,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4分)
20、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实际上有两层含义。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6分)
21、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原文思考回答。(4分)
22、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两项:(4分)   (    )(    )
A.对于海子与徐迟来说,瓦尔登湖成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以“自***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但这不是深层原因。
B.当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时,他觉得真应该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去简单地生活。
C.梭罗在物质文明时代,以原始的流放式生活来“收获”生命体悟,并启示人类:不应为追求自己的奢侈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体现出深刻的生态伦理观。
D.“瓦尔登湖”在文中虚实相生,“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瓦尔登湖”指人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E、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恬淡从容的文笔中渗入生命的思考与体悟,也属“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平静而深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之后,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熟标志。
中国人由衷地爱好水墨画,是因为在静穆含蓄、恬淡幽远的黑白世界中,蕴藏着华夏民族颐养而成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艺术创造过程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蕴藏着每个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熟识中国画的人晓得,水墨画的意境隐没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之闻。那些看似简单的几条墨线、几团浓淡相间的墨渍,却往往道出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道出了中国人世代承袭的对于天地间“浑元”之气的追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或是“圣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在笔墨挥洒之间宣泄出个人的豪情快感和浪漫诗意。
中国水墨画不着意追求物象的外表之“像”,不去注重大自然繁琐的细节,而唯注重“心像”的把握和“形神”的概括。其创作是依靠毛笔在水墨痕迹中所塑造的“意象”图式,剔除了自然物象的表面真实,还原其自然世界的真实灵魂,完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和精神旨趣。齐白石称这种意象之美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以为“不似是为欺世,太似是为媚俗”,“不似之似”才是艺术的根本。看来,正是这“不似之似”的意象之美,才能演绎中国人心灵中无尽的意境,让中国人得以启动超旷空灵的精神之舟,徜徉在浩瀚无边的水墨艺术世界。
注重协调物象的阴阳之理,不要浮躁的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也是中国的水墨画刻意追求的。因此,水墨画中的深与淡、干与湿、黑与白、曲与直等,拒绝了外部务件对于生命本质的干预,纯粹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这或许是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热爱黑墨的颜色,用简单的阴阳道理,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黑墨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特殊的审美心理和精神境界。古人认为,观赏画中世界,近山,可以信步走进,寄情其中;观水,可以畅游其间,澄澈心灵;视物,可以睹物思人,“见异思迁”;品人,可以领略独立人格,表达自己贤达清高、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在水墨的渗化中寻找意境,在意境的氤氲中放逐身心,这是中国人至今无法舍弃的美好享受。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水墨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墨画这种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B.水墨画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营造出静穆含蓄、恬淡幽远、意境无穷的黑白世界。
C.水墨画蕴藏着华夏民族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
D.水墨画以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墨画的产生和中国古人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和注重自我心灵表现的民族文化习惯密切相关。
B.水墨画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通过“黑与白”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及其运行机理的认识。
C.齐白石所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之美指的是既注重物象外表细节的相似,又注重“心像”的把握。
D.水墨画蕴藏着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它所演绎的意境能让中国人得到超旷空灵的精神享受。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水墨画这种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绘画艺术形式的刨造,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最擅长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
B.中国的水墨画不用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反映出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万物细节的研究赶不上同时代的西方画家。
C.从中国水墨画刻意追求阴阳之理可看出,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就应当是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
D.创作时有着不同人生体验的作者在笔墨之间充分融入了其个性化的豪情和诗意,使水墨画作品显现出意义的丰富和风格的多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宝玉从贾母得了一件雀金裘,却不防后襟子烧了一块指顶大的烧眼,宝玉急得直唉声跺脚,麝月让人连夜拿到府外请织补匠人织上,但匠人们都因为不认得裘子的料子而不敢揽活。病中的晴雯会这种针线活,为了让宝玉能在第二天舅舅的生日上穿上这件裘子, 晴雯不顾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恨命咬牙捱着补裘子,直到夜很深了才做完。 (《红楼梦》)
B.当欧也妮看到查理写巴黎朋友的诀别信后,决定把自己近6000法郎和积蓄送给查理。查理在接受这笔财产时感激涕零,他也把装有母亲肖像的梳妆匣交托给欧也妮保管。此后查理决定到海外经商,临行前,欧也妮和查理依依不舍,流泪,海誓山盟。查理走后,欧也妮对他苦苦思念,每天早晚她都要打开那个梳妆匣把叔母的肖像端详一番。 (《欧也妮·葛朗台》)
C.唐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决定履行隐退一年的诺言,当牧人,过田园生活。路上,唐吉诃德和桑丘遇上有人赶着六百多头猪到集上去卖,大群的猪浩浩荡荡地呼叫着开过来,把桑丘和唐吉诃德都掀翻在地,一片狼藉。唐吉诃德挣扎着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由于赶猪人跪地求饶,且桑丘也在一旁阻止,唐吉诃德才作罢。 (《唐吉诃德》)
D.因为看不惯儿子“离经叛道”的生活,吴老太爷不愿意到上海生活,但由于局势动荡,吴老太爷只好出了他的“堡寨”。初到上海,刚坐上汽车时,他虽然心里仍有不甘,但想到毕竟有《太上感应篇》在手,且蕙芳、阿萱一对金童玉女也在身旁,似乎虽入“魔窟”,亦未必堕“德行”,所以吴老太爷闭目养神一会后,渐渐泰然怡然睁开眼睛。 (《子夜》)
  E、百合花看到山羊脖子上的一个绣花小荷包很好奇,就问爱斯美拉达那是什么,爱斯美拉达只是郑重其事地说那是她的的秘密;百合花趁爱斯美拉达不注意,把山羊引到房角,解下荷包,把其中的东西倒在地板上,才发现里面装的是关系到爱斯美拉达身世的一只小鞋子。  (《巴黎圣母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