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寻 梦季羡林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

阅读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寻 梦季羡林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 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请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踪。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36年7月11日 哥廷根
小题1:文段开头“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捉住”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本文主要写了母亲、家乡的景物和哥廷根的景物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3分)
答:
(2)文中反复提到“母亲的面影”,这样写在表达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好处?(4分)
答:
小题3:季羡林的散文行笔朴实自然,却饱含情韵。结合你的阅读感受,从文中最后三段中选择你认为感人的佳句,以此为例,就句子含义及其手法的运用,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小题:用“捉住”一词可与下文中梦的“飞动”相呼应,更能体现梦境的转瞬即逝,这样的表达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显得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2分)
小题:(1)文中是以对母亲对故乡深深怀念情感为线索,通过想象和联想,借助梦境使三幅画面交叉、叠映、反复出现,这样的组织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显得深沉隽永。(3分)(2)从表达上看,通过对母亲面影的反复抒写,突出作者对亲人、故土的深深思念,有一唱三叹的效果。(2分)从结构上看,以母亲的面影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对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起到强化作用。(2分)
小题:答案示例:“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句有两句,前句是采用了暗喻的表达,表达出对母亲、对故乡的绵长深切思念。后一句,“替母亲担着心……”,虚实结合,既表现母子间深挚的关爱,也突显了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感。(扣住句子含义能谈出自己的理解,符合语境文意的,3分;恰当说明手法运用的,2分)
解析

小题:理解“捉”一词运用的表达效果,就要注意与下文的梦“飞动”照应着来看,它比一般地用“记”更能生动地体现出梦境的片断性和转瞬即逝特点。
小题:(1)要注意抓文中表现梦境空间变化的语句,如“我又想了开去……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我终于又想回来了,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等。(2)“反复”往往与“强化”有关,内容表达上的反复可达到一唱三叹效果,如在文中多处出现,一而贯之,这就在结构上可起线索的作用。
小题:注意题干要求,要选既富有意味又包含又一定表现(修辞)手法的句子,这样好展开赏析。
举一反三
阅读散文,回答下题

就那样专心致志飘洒而来,就那样义无返顾坠落下来,就那样清洒飘逸漫天飞舞,就那样无拘无束无所不在,如经纬线交织着厚重的交响,如落英缤纷灿烂着眩目的光和色。
  我感怀它的浑厚宽容的降临。
  雪落在颈项和身上,拂在脸庞上,冰冷的质感,如同石头一样粗糙和坚硬、韧性的寻找。回归的亲切。梦之花的开放。激情的碰撞。那一刻,孤独的灵魂沧然涕下。米粒状,萤石状,花瓣状,叶芽状……凝聚着自然万物的所有美质,与冬天的情绪一道,雪走入我的心灵。
  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
  恒古存在的生命,涌动不息的情绪,从心智体力久久企盼的高度向我扑来,是对苦于无法领悟生命真谛从而堕入苦难深渊的寂寞远行者的良善的呼唤么?
  无比遥远的路程,山重,水复,无以想象的艰难,削形,磨骨,以常人难以忍受的韧性急切地扑向深深眷念的大地,是给在红尘俗世中渴望和追求灵魂的崇高与思想的纯洁,无数次飞开又无数次跌落是对挣扎着的必然而至的启示么?
  灵与肉的紧贴,火与冰的拥抱,呼唤与被呼唤的相互融合,寻觅与被寻觅的相互认同,感觉的复苏,灵魂的颤抖,是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理想境界的苦苦追寻的辉煌展现么?
  我无法回避也不可能拒绝血浓于水的这别一种上帝的拥抱。
  面对这样深厚宽广的爱,生命无比充实浑厚,灵魂无比高尚健全,有限的时空在刹那间成为无限本身,成为绵延无尽的生命世界。成为别一种永恒的生命方式的激情使我无法自已。我是你的,你是我的,我是……在那样的时刻,任何语言表达都显出苍白与乏力。
  体味到乏力与苍白也是生命的无可回避与无可奈何。
  灵肉交融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迎春花不可能在秋天绽放,稻穗不可能在春天结实,生命不可能在大雨的季节撑开雨伞。雪命中注定只能在天寒地冻时节降临,这是它唯一的表达方式,任何季节也无法回避它的选择,灵与肉的选择。生命只有走到了漫漫长途的那一段(或者那一点),才能体味雪的表达,体味雪的选择,体味灵肉合一,体味刻骨铭心。在此之前,雪以我无可把握的存在在岁月中游移,生命支付着必须支付的代价——人性的渺小与伟大,自我的可悲与丰富,灵与肉的冲突对抗,思想之树的受斫和茁壮,信仰的丧失与重塑,正义感和怜悯情怀的遗失与捡拾,世俗偏见的樊篱和冲决,浩劫的席卷和幸存……
  异常沉重的付出,无比丰硕的启示。生命的唯一存在方式。别无他途。给生命一个支点,思想将概括叙述所有生命……降生以始,与生俱来的呼唤。当雪的降临成为不可避免,生命的丰富和博大成为不可避免,不可多得的巨大的幸福降临才能成为无可避免,生命才能成为世界的见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成为现实并描绘世界的无限美丽。
  永恒这幅有着丰富内涵的美丽图画,生命别无他求,不会再去徒然寻求廉价的安慰——任何浅薄的无聊的附庸都显得多余,生命都将拒绝。生命知道只有自我才能体味那幅图画的诱惑,只有雪才能体味生命世界的丰富,正如我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感受到异己者的背弃和知己者的由远而近的逐渐清晰的脚步……
  如同此时此刻,世界陷于昏睡,雪依然在下着,我因身心的颤抖而感觉到它的呼唤在渗入、再渗入……
  两个清醒的灵魂。
小题1:文章的标题是《雪》,作者所写的是关于雪的什么内容?(3分)
答:
小题2:作者说“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请概括“倾诉”的内容。(6分)
答:
小题3:文中最后一句话“两个清醒的灵魂”含义是什么?简析理由。(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散文,回答下题
完美人生
有个职业咨询师说,为了在职场收获丰盈的战果,你必须最科学的统筹自己的生活。最佳路线如下:
在幼儿园学习各类舞蹈;小学起学英文及钢琴;高中毕业后赴欧美读大学,在大学里苦练网球及高尔夫球技,还得多谈几段恋爱;大学毕业后最好在海外找到工作,女人此时要赶紧把孩子生了,因为第一份工作,职位低微,机会损失将降至最低,两年后,孩子一岁有余,再带着海外学历、海外工作经验以及一个小宝贝,来到内地当金领,什么总监、CEO、总经理,随便挑。再加上网球、高尔夫、拉丁舞等球类或舞类社交的帮助,想不发达都难。由于早就在大学里经历过各类爱的锤炼,对各类美色诱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而且不再好奇,因此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必再浪费时间谈恋爱,而是可以把仅有的空闲时间花在球类运动上,既可以为健康加油,又能够扩大社交圈,一举数得的事。
用职业咨询师的眼光来看,太多的人在做着太多愚蠢的事。
比如:23岁的女孩每每为情困惑——这把年纪还不快点找个人嫁了,把孩子生了,然后赶紧向上爬!真是急煞人。
比如:30岁的男人因性格内向导致沟通困难——这种改良性格的事情大学毕业后三年内干吗还不解决?耽误到现在都深入骨髓了,简直自找麻烦。
比如:40多岁的人陷入离婚案困境——难道不懂找个贤内助吗?怎么挑那种老闹事的人做配偶呢?
聪明的人总是职场金字塔尖上的极少数,他们目的明确,懂得为这个目的改变自己或者委屈自己。毕竟,在最科学的职场战略面前,一切七情六欲都是愚昧的。所谓的“性情”要压在心底,一切从需要出发。
最近有个曾经拥有完美职业人生的朋友辞职了。身居高位的他突然开始失眠,开始对所有的事情感到倦怠。他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在澳大利亚晒太阳,顺便读一读艺术。
对职业咨询师来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愚蠢的人,而对于这位朋友来说,这个决定说不定能给他带来另一个完美人生。
小题1: 根据文意,概括 “完美人生”的含义。(4分)
答:
 
小题2: 本文在语言方面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它的语言的特点。(4分)
答:
小题3:本文不惜笔墨大肆宣扬所谓的完美人生,却在后面笔锋猛转而回归主题。这样写不会让文章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7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探询天才的基因
科林•布莱克莫尔
据最新研究表明,科学、政治与艺术界的大量领袖人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他们患有孤独症,内在理由是与该病症相关的特征恰好是同创造性天才素质相匹配的。研究认为诸如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症等精神疾病也会有建设性的一面,患者在无法适应学校体制以及难以与人相处的同时,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很高的精神集中度。他们可以在一个问题上不受外界干扰地持续关注二三十年,而且能在一生中完成常人往往需要三四人共同完成的工作。
牛顿可以连续不断地工作三天。爱因斯坦由于在大学里难以与人合作,结果屈就于一家专利公司。英国作家威尔斯在学生年代由于过于腼腆和缺乏安全感,只结交了一位朋友。以上这些异常状况是应该接受治疗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呢,还是应该得到珍视的天才征象?爱尔兰精神病专家米歇尔·费兹杰拉德在其刚出版的新书《天才基因》里认为,创造力的一些特殊形式是与各种认知疾病相联系的。他专门研究了亚斯柏格综合症(一种较为轻微的孤独症),并在牛顿、奥威尔这些与众不同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这种症状。他还把柯特·科本(美国摇滚乐巨星)的注意力缺失多动症与其音乐创造力联系在了一起。
费兹杰拉德的描述表明,戴高乐的亚斯柏格综合症对其作为一名政治家获得成功至关重要。他超然离群,记忆力惊人,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而且还有极端的统揽一切的***。他也呈现了孤独症反复发作的症候,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患有亚斯柏格综合症的其他政治家很相像。
现在,基因分析日益增强的力量正侵入人类最隐秘的部分,不仅仅是我们身体的机能,而且还有一些不能够归因于个体基因的复杂特性。许多情绪或思想的疾病,不仅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还有像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症、注意力缺失多动症和诵读困难症那样的较不易被察觉的状况,往往是家族遗传的。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性是精神病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该主题分析得最透彻的是《触摸火》的作者凯·贾米森。她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其本人曾是躁狂抑郁症患者。许多伟大作家的怪异行为在该书里均有详细记录,她尤其描述了所占比例非常大的诗人们显示出来的躁狂抑郁症症状。
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那些与躁狂抑郁症、孤独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辨认出来,并确认它们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呈镰状的细胞贫血症这种身体疾病具有一种让人深思的并列结果。这种疾病是一种让人衰弱并常常致命的病症,在西部非洲非常常见。许多非洲语言里对它有奇怪的命名。这些命名重复的音节反映了这个病症的一大特点就是病人要经历一个极端疼痛的过程。然而,为什么这种病症未因达尔文所谓的“物竞天择”而绝种呢?小题是带有呈镰状基因的人具备对疟疾的免疫力。这是一个进入教材的例证,证明一种染病基因存活下来的原因是它同时具备与之相关的优越性。与呈镰状细胞疾病不同的是,我们对那些与“认知异常疾病”相关的基因尚缺乏真正的认识,同时对该疾病作用于大脑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奇特症状与特殊的创造力也不甚了了。
但是,这个推测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什么是所谓的“正常”,什么才是疾病。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类的丰富性与文化的强大力量都对我们大脑的多样性产生影响。在这个世界里,与创造力相联系的那些处于正常状态边缘的怪异行为,难道我们仅仅因为它的怪异就要用药物将之消灭?
(选自2008年5月21日《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小题1:
文章第六段说“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那些与躁狂抑郁症……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这个启示是什么。(4分)
答:                                                                         
小题2:
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给你的人生有哪些启示?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阐述。(5分)
答:                                                                         
小题3:
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这篇科普文章的举例在写作上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完成下题。
不屈的文森特①(节选)
“……我在病中重又见到津德尔特家中每一间屋子,重又见到每一条小路,园子里的每一样植物,四周田野的景色,附近的邻居,重又见到墓地,教堂,我们家房子后面的菜地——一切的一切,直到墓地中那棵高高的银叶相思树上的喜鹊巢……”
从文森特康复后写给提奥②的这封信中,我们不仅读到了文森特世界特有的语言,而且也读到他在疾病中所遭受的不可言喻的痛苦。
圣诞节那天,提奥找到当地一位新教牧师萨尔。热心的牧师答应照料文森特。生理上的创伤已基本痊愈,但心理和精神的重创却漫延开来。文森特,他原本是多么善良本分的乡下人,同时又“敏感到了神经质的程度”。用不着谈及他对人间友爱的全身心投入,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即便对街头的饿狗、地头的毛虫、或者大都市中拉出租马车的马,他都会充满基督徒式的、“同体大悲”的爱心,另一方面他又对诸如癌症之类格外恐惧。
1月7日,文森特致信母亲和小妹威廉明娜。自从到阿尔勒后,他给小妹去过十来封信,每次都没忘记请她代向母亲致意。但这次是较长时间以来他亲自写给母亲的第一封信。“……尤其在这些日子里,我更是无法抑制对你们的思念。”从1月7日到2月7日,文森特画出《包扎着耳朵并吸烟斗的自画像》、《雷伊大夫肖像》、《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两幅自画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文森特对自己艺术家身分的声明和捍卫。从第二幅自画像我们看到,文森特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恢复过来,脸上充溢着自信、坚毅、执着的表情,作为艺术家面对自己和世界挺直了腰板。
接下来,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病情的频繁复发,使得阿尔勒市民对自身安全产生了忧虑。房东声称要收回黄房子;一个临时的匿名组织声称要将文森特驱逐出境;只要文森特一露面,孩子们就会穷追不舍,以叫骂和欺侮取乐,而家长们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阿尔勒图书馆管理员朱利安先生回忆说:我还记得——唉,我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感到羞耻——自己怎样朝他扔白菜梗!怎么说呢,我们那时还小,而他又是神经兮兮的样子,到处画画,牙齿叼着烟斗,大个子,脊背有点弯曲,眼里是疯子的神情。他不敢正眼看人,似乎随时准备逃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喜欢追逐他。
在医院里,文森特再次拿起画笔,画出4月春光里阳光明媚的花园和庭院,临摹出几幅自己的罗林老爹肖像,并画出封闭式构图的、具有幽闭感的几幅草丛和黄花——从这几幅画中可以看出稍后的名作《鸢尾花》的雏形。一天,文森特画出雷伊大夫负责诊治的霍乱和天花病房。他一定要把这幅题为《阿尔勒医院病房》的作品赠送雷伊大夫。大夫根据上次肖像画的经历拒绝接受,但代文森特向正巧路过的药剂师推荐,药剂师则称他没功夫理会这样一团糟的作品。幸好医院的会计随后路过,这幅作品终于勉强赠送出去。若干年后,它为那位幸运的会计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
文森特非人的痛苦还在于,一旦发作过去,他完全与正常人一样清醒,对病中所受的折磨记忆犹新,并完全知道自己曾经做出过什么行为。正因为如此,他越来越害怕症状的复发:“我对疯病恐惧极了。”还在比较早的时候他就自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坦诚明了地告诉萨尔牧师:“我感到与过去大不相同了;我没有能力照看好自己,控制好自己。”他希望能找到一处地方,让他尽量不受干扰地独自生活。萨尔牧师想到阿尔勒北面约25公里处的僻静小镇圣雷米,那儿有一所精神病疗养院。文森特表示愿意前往。在他这种舍近求远的选择中,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绘画的渴望。在圣雷米,他将发现或再次发现他的鸢尾花、丝柏、星空、橄榄树、以及收割者和麦田,同时,他也将在这里进一步遭受疾病的可怕折磨……
注解:①文森特·梵高,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后精神失常,间歇性发作并伴有自伤行为,文中提到的病即指此。②梵高的弟弟,给了梵高一生物质与精神的支持。
小题1:本文是一篇评传,在选用材料和人物描写方面各有什么突出特点?请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抓住一点联系文本加以分析。
答: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梵高遭受着怎样“不可言喻的痛苦”?请分条概述。
答:                                                                                 
小题3:梵高,一个艺术天才在痛苦中挣扎了一生,支撑他抗争不屈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怀沙:高寿“屈子”、楚辞大家
“我是一粒小小的沙子。你可别小看这一粒小小的沙子,沙滩就是离不开小沙。沙滩离开了沙子,就不复有沙滩;而沙子组成的沙滩足以怀抱海洋啊!”这是文怀沙对自己名字的解释。这位古典文学大家,治学以楚辞为其专长,而对于经史百家、汉魏六朝文学、历代诗词歌赋,甚至佛学、音乐、戏剧、金石书画无所不窥。走近他,就宛若走近学术上的一座高峰;阅读老人的经历,就仿佛在瞻读一本厚重的史书。
1910年1月15日,文怀沙出生在北京西城外鬼门关胡同的一户平民家庭。由于母亲终年卧病,文怀沙从小郁郁寡欢。童年像一个阴森的梦,使他从9岁起就有了失眠的毛病。他试图从书本里寻求心灵安抚,愤世嫉俗的楚大夫屈原引起了他的精神共鸣。文怀沙少年时聪慧过人,12岁便能背诵《离***》。青年时代受业于章太炎门下,18岁便受聘担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后又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他专心研究《楚辞》,性格渐渐变得棱角分明。文怀沙自嘲“没有屈原的魂,总该有一点屈原的皮毛”。他仰慕屈原的风范,一生以屈原为榜样,研究屈原,更学习屈原的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文怀沙反对独裁政治,抨击恶浊、腐朽的反动官僚统治,文章触及时忌,在皖南被关进监狱。出狱后他思想愈发激进,无论出入酒肆茶馆,总是当众放言无忌。当时大学者柳亚子知道后非常担忧,写诗赠文怀沙相劝,希望他沉着冷静,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十年浩劫中,文怀沙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在山西临汾监狱,过着“三年饮粥忍饥肠”、“窝头再造臭皮囊”的日子,却仍然写下了“有肝有胆公何畏,无诗无酒我亦狂”的诗句,更没有抹掉“荆山怀抱生烟玉,三闾行吟绕泽兰。高翥云霓为我御,手提落日照长安”的豪迈。有一天,江青一时心血来潮,想起了文怀沙,对文怀沙明确表示:只要写了悔改书,不仅个人可以获得自由,连插队的孩子也能回到北京。他年过九旬的母亲当时在北京,生活艰难,也被拉来劝降。
这位老太太与儿子单独见面时,问儿子:“你究竟愿不愿意写悔改书?”“按照我的心愿,我是不愿写的……”
“好,你是我的儿子!”没等文怀沙说完,老太太就把腿一拍,说:“我们在外面,吃什么苦都认了。你在这里,他们想枪毙你,你也跑不了,你就老老实实地在这儿待着,装病。”
不久,“四人帮”垮台,文怀沙死里脱生,不然就真成了“屈原第二”。
在近百年的人生中,他遇到过多少坎坷、挫折,又有过多少甜酸苦辣?谈到这些,文怀沙笑言:“痛苦未必不是上天赐予的一种特殊的财富。感受痛苦,面对痛苦并不难,难的是在接受痛苦的同时,学会欣赏痛苦。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彻大悟。祸福相倚,能够欣赏痛苦,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可以面对一切,而且是坦然地面对。”
曾经有人问他保持心灵年轻的秘方,文怀沙立刻脱口而出:“生平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他说,“美人者,既涵盖了人间美女,但比美女含意更为广泛,《诗经》里把‘美女兮’‘芳草兮’,视为人间美丽的象征,因而你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美到极致的追求和表达。”
文怀沙言出行随、表里清澈的性格,在学林享有极高的评价。郭沫若以“荷蕖发幽香”的诗句赠予他;周谷城先生曾题赠云:“相与无町畦,相与为婴儿”;沈尹默先生在赠他的《减字木兰花》中称他“争比灵均,文采昭然历劫新”,直接把他比做屈原。而他银须飘拂、目光锐利的形象,确有屈原之神貌,许多人知其学,闻其言,见其人,莫不惊异--他简直就是一个活着的屈原。据说,著名雕塑家蔡汉文在塑造屈原的形象时,苦苦寻求模特儿而不得,直到有一日见到文怀沙,方喜出望外,于是有了雕塑作品《屈原》。当然,人们把文怀沙比做“活屈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风流倜傥的外表,更主要还是来自于他丰厚的学识和高洁的品格。他曾经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编出了一部至今仍是学术权威的《屈原集》,被学界公推为屈子研究的专家。
近20年来,文怀沙练书法写“正、清、和”三字;每晚念诵着这三个字入眠;晨起第一件事,也必诵“正、清、和”。文怀沙用这三字经,扬清激浊,修身养性:“人生下来总有一天会死,让生命的过程更正一点,更清一点,更和一点,更自在一点,舒展开来。”
(选自《人物》,本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将文怀沙老人比作“屈子”,试从本文中寻找相关依据。
答:                                                                         
小题2:本文结尾说,文怀沙老人近20年都在念“正、清、和”这三字经,对这三个字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老人的人生经历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                                                                         
小题3:从这篇传记中你读出了文怀沙老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材料分析。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