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6—9题。我的四季生命如四季。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阅读下文,完成6—9题。我的四季生命如四季。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我的四季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即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消耗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尽全身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每天,我望着掩盖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他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出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的全身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多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为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6.作者分别将春天、夏天、秋天比喻成什么?
7.在文章的第7、8自然段,作者流露出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来回答。
8.在人生的冬天,作者所要做的是什么?请你根据前面的内容进行推测。
9.本文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采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6.春天比喻人生的奋斗阶段;夏天比喻人生必然遇到的坎坷、痛苦与磨难;秋天比喻人生的收获季节。 
7.人生在于追求、探索、奋斗的过程,只要你真心投入,并不在于结果如何。  
8.在人生的冬天,并非空有慨叹,而是回顾、总结,以醒后人。(言之成理即可)  
9.比喻、象征。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

6.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结合选文中的含义和字面意义回答。 
7.解题思路:人生在于追求、探索、奋斗的过程,只要你真心投入,并不在于结果如何。  
8.选文略去了文章关于“人生的冬季”的内容。考查推断能力,很有创意。(言之成理即可)  
9.手法2分,作用2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就是自己的奇迹
姜钦峰
他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一头飘逸的长发,再加上一副墨镜,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酷酷的。从中医学院毕业后,他开了一家私人诊所,专门给病人推拿。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生性乐观,爱好广泛,利用业余时间,他曾和朋友们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他担任吉他手。
一天,有个摄影家因患腰椎间盘突出,久治不愈,慕名找到了他的诊所。一来二去,他和摄影家成了好朋友,两人无话不谈。摄影家说,你有这么多爱好,要不我教你摄影,敢不敢玩儿?他说,当然可以,有什么不敢玩儿的。第二天,摄影家就带来了一部海鸥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很专业的那种。他心里有点发虚,昨天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摄影家竟当真了,盛情难却,他只好硬着头皮学起了摄影。
长这么大,他从没摸过照相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摄影家很有耐心,一点一点地教他,快门、光圈、对焦、运用光线……他第一次拍完了整卷的胶卷,结果只冲印出来19张,但他欣喜若狂,因为摄影家说过,36张胶卷只要他能冲出8张就算满分。摄影家的腰疾渐渐好转,一有时间就带着他去户外采风,他的悟性极高,摄影技艺与日俱增。在一次摄影比赛中,他拍的作品获得了优秀奖,在摄影家看来,他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不就是摄影拿了个小奖?有什么好稀奇的?可是,如果我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会作何感想?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千真万确,他叫谈力,8岁时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双目失明,现在他已经是扬州摄影家协会会员。
熟悉照相机的人都知道,光圈和快门转盘都是一格一格转动的,手感明显,难不倒盲人。对焦有点麻烦,因为对焦环是无极旋转的,光凭触觉很难把握,但是谈力有办法,他在对焦环上刻了一个标记,然后在相机的固定部位再刻一个标记,作为参照点,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网上流传着一张谈力的得意之作,照片上是他活泼可爱的女儿,昂着小脑袋,嘴巴张得大大的,灿烂的笑容惹人嫉妒,天真、顽皮、欢乐呼之欲出,无论构图还是用光,其水准不逊于正常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在室外,他能感觉到阳光从哪边照射过来,然后叫女儿侧着对光线站立,此时他又凭着声音来源确定女儿的方位,揣摩她的表情,适时地按下快门。就这么简单!
由此看来,盲人摄影的确不是神话。可是,依然有不少人质疑谈力。他们无论如何不敢相信,那些优秀的摄影作品会出自盲人之手。谈力反倒坦然处之,“有人怀疑并不奇怪,我从不认为这是对盲人的歧视,因为我做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范围。”
谈力“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其实,怀疑谈力的人同时也在怀疑自己。在他们的习惯思维里有太多的“不可能”,许多事情还没动手做,自己先想当然地否决了,自然偃旗息鼓,不战自败。神话与现实并无界限,100多年前,飞机就是个神话;谈力之前,盲人摄影也是个神话。记得一位大师说过,你所要做的,就是比你想象的更疯狂一点儿。只要你去做,有什么不可能呢?
只要你去做,你就是你自己的奇迹。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问题的本质”的具体含义。
2.作者说“神话与现实并无界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谈力的品格特点。
4.作者认为,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学习中怎样才能创造自己的奇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20分)
根的神韵(张和平)
(一)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
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处女地。
(二)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三)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下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15.文章采取了第二人称来行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4分 )
答:
 
16.第一部分中划线的句子“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指什么样的安排?(2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刘翔一句话给了全社会一耳光  佚名
“我已决定不再当众唱歌,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是一名运动员,不想做一名歌手”――在笔者看来,刘翔这句话的完美可以和他在雅典奥运会上震撼世界的表现媲美。
刘翔是在拒绝央视春节晚会“卖唱”要求时说这番话的。
据报道,按原定计划,刘翔将出现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但由于组织者一直要求他届时唱首歌,刘翔准备推掉这个约会。他和教练都表示,作为嘉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露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一定要唱歌,那么他们将放弃这次机会,至于演小品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刘翔只想以一名运动员的身份让大家记住他。
好一个“我是一名运动员”,这句洋溢着一种严谨职业精神和高贵气质的话狠狠地抽了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给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名利面前的职业软骨病”和“自我角色认知混乱”以公然的蔑视和沉重的鞭挞。
我是一名运动员――无论过去做过什么,但这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脱去浮躁、洗尽铅华后的刘翔对自己已经有了清醒的角色定位,有了自豪的职业认同和与之对应的职业精神,有了不可逾越的职业原则:在其位,谋其政,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某项事业的从事者,尽可能做自己职业份内的事和与职业精神相吻合的事,并把自己的人格融进职业生命,对“我是一名×××”存敬畏之心――当一种“行为要求”越过这个边界时,无论能给自己带来多么绚丽的名,带来多么丰厚的利,都毫不口软地断然拒绝。
这种清醒的角色认知和严谨的职业原则是当下我们社会最可贵最缺少的品质,很多职业里的人缺少“我是一名运动员”式的反躬和自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一种非常轻浮的态度,名利的诱惑之下很容易犯“职业软骨病”,放弃职业尊严,不顾职业荣耀,扔掉职业精神。
一些官员心中有“我是一名公务员”的认识吗?公务员的职业要求从事者得有公共精神,得“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可我们看到不少官员利用权力经商,利用权力为子女谋福利,把公共权力当成私人的摇钱树,用官员身份捞各种好处。
一些学者心中有“我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根弦吗?作为经济学家充当权贵资本的门客,满口胡说;作为学者为评职称抄袭剽窃,不要颜面;作为教员醉心于奔小康而扔下学生,唯利是图――昔日知识分子的职业荣誉差不多被一些人败光了。
一些商人敢正视“我是一名商人”的自我拷问吗?假酒、假药、假奶粉,夸大其辞的效果宣传,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陷阱重重的促销手段,无数的商业骗局――诚信的职业品质失却后,商人越来越不被社会尊敬。
还有演艺明星不坚守“我是一名演员”,偏要跑到高校去当教授当院长;医生不敬畏“我是一名医生”,收红包开高价药无所不用其极;运动员不在乎“我是一名运动员”,整日厮混于演艺界和娱乐圈――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这种职业错位和角色失范,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严谨的职业原则,更多的是这种轻浮的、自暴自弃的自我定位:不就是一个当官的嘛,不就是一个医生嘛,不就是一个商人嘛,不就是一个教授嘛――这种“软约束”基础上,社会分工的混乱应运而生:当官的不像当官的,经商的不像经商的,教书的不像教书的。
从这个角度看,刘翔“我是一个运动员”的严正告白给了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别不把自己当自己。——节选自《文汇报》
20、结合原文,说明“给了全社会一耳光”的含义。(4分)
21、结合原文,谈谈应如何整治“职业软骨病”现象。(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崖边对话
曾平
认识他,是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静思崖。林海茫茫,涛声阵阵,云蒸雾腾,静思崖宛若大海中一叶轻飘飘的小舟。上静思崖得走两个小时的原始栈道。我去的那天下午,静思崖的游人除了我就是他。
他的脚前已是一地的烟头,不断从口和鼻里喷射出的烟雾把他包裹得严严实实。他显然沉思着什么。
他先招呼我,甩给我一支烟,是“中华”。
我们坐在石头上吞云吐雾。
他说:“我还以为今天没人来呢!”我说:“我不是人?”我们笑了。我们闲吹。他说:“兄弟你说当官的什么最幸福?”我说:“老兄你是当官的?”他笑笑说:“兄弟,不必认真,我们随便吹吹。”我说:“肯定是小官提大官了。”他摇头。我说:“要不然就是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他又摇头。我说:“再不然就是你的儿子也当了官并且当了比你更大的官。”他仍摇头。我说:“老兄你是不是脖颈有些问题,只会摇头?”他友好地笑笑。他似乎还没从沉思中醒来。我很想听听他的高论。
他说他在这儿深思很久了,为官者还是畏惧最幸福。
我差点大笑。畏惧还是幸福?
他说:“畏惧者最终没有畏惧,没有畏惧者最终会畏惧。”
他仍抽他的烟,望茫茫林海。他说我给你讲几个故事吧,兄弟。
他很快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他说他曾经主管过一个工程,从招标到工程结束他没为包工头说过一句好话,但人家在工程验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往他家中塞了一个包,里面两万元呢!人家说是辛劳费,还不足利润的百分之一。当时他乡下的父亲生病住院,正需交两万元的押金。他很想拿那钱,很想神不知鬼不觉连老婆也不说就给他父亲。但他怕,怕身败名裂,怕被关进监狱,怕晚上睡不着觉。他说那钱在自家的床下放了三天,天天做噩梦,天天心惊肉跳。第四天赶紧退了。他问我是不是胆子太小?有些自嘲。
他苦笑。他给我讲了好些他想干因为怕而最终没有***事。他说他几位同学或者因为钱,或者因为色,因者因为权,前几天关进监狱了。他说现在想以前的事,有时为畏惧而后悔,不过现在很坦然很自在,一点也不畏惧。你说畏惧是不是很幸福?我无言以对。
我至今不知道他姓啥名谁。半年后,我却遇见过他一次。我随一个记者团赴A地采访,在一个会议中心,他显然刚从主席台上作了报告下来,正喝水润喉,旁边有一青年为他拿着公文包。
我挺热情挺激动地走过去,说:“老兄,原来你在这儿啊!”
他望望我,挺陌生的,问:“你是谁啊?”
我很奇怪,那天我们不是相处得挺融洽吗?并且他叫我兄弟我叫他老兄挺亲切啊!
提包的青年说:“×长,这人有些神经兮兮的,得注意!”
他说:“你给保卫处说说!”
12.小说开头一段对静思崖自然环境和游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9分)
答:
 
13.请解释文中划线的“畏惧者最终没有畏惧,没有畏惧者最终会畏惧。”这句话的意思(4分)
答:
 
14.小说中的“他”最后把“我”当成“神经兮兮”,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6分)
答:
 
15.小说多处描写暗示了“他”最终会成为一个“畏惧者”,请举2例说明。 (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窗外的春光
庐 隐
几天不曾见太阳的影子,沉闷包围了她的心。今早从梦中醒来,睁开眼,一线耀眼的阳光已映射在红色的壁上,她连忙披衣起来,走到窗前,把洒着花影的素幔拉开。前几天种的素心兰,已经开了几朵,淡绿色的瓣儿,衬了一颗朱红色的花心,风致真特别,即所谓“冰洁花丛艳小莲,红心一缕更嫣然”了。同时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喷鼻醒脑,平板的周遭,立刻涌起波动,春神的薄翼,似乎已扇动了全世界凝滞的灵魂。
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惆怅,但是一颗心灵涨得满满的,她深切地意识到,窗外已充满了春光。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影,从那深埋的心底复活了:一个仅仅十来岁的孩子,为了脾气的古怪,不被家人们的了解,于是把她送到一所囚牢似的教会学校去寄宿。那学校的校长是美国人,──一个五十岁的老处女,对于孩子们管得异常严厉,整月整年不许孩子走出那所筑建庄严的楼房外去。四围的环境又是异样的枯燥,院子是一片沙土地,没有树也没有花,所以也永远听不见鸟儿的歌曲。
春风有时也许可怜孩子们的寂寞吧!在那洒过春雨的土地上,吹出一些青草来──有一种名叫“辣辣棍棍”的,那草根有些甜辣的味儿,孩子们常常伏在地上,寻找这种草根,放在口里细细的嚼咀。这可算是春给她们特别的恩惠了!
那个孤零的孩子,处在这种阴森冷漠的环境里,更是倔强,没有朋友,在她那小小的心灵中,虽然还不曾认识什么是世界;也不会给这个世界一个估价,不过她总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是有些乏味;她追求另一个世界。在一个春风吹得最起劲的时候,她的心也燃烧着更热烈的希冀。但是这所囚牢似的学校,那一对黑漆的大门仍然严严的关着,就连从门缝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只是一个梦想。于是在下课后,她独自跑到地窖里去,那是一个更森严可怕的地方,四围是石板作的墙,房顶也是冷冰冰的大石板,走进去便有一股冷气袭上来,可是在她的心里.总觉得比那死气沉沉的校舍,多少有些神秘性吧。最能引诱她的当然还是那几扇矮小的窗子,因为窗子外就是一座花园。这一天她忽然看见窗前一丛蝴蝶兰和金钟罩,已经盛开了,这算给了她一个大诱惑,自从发现了这窗外的春光后,在她生命上,也开了一朵光明的花,她每天一只猫儿般,只要有工夫,便蜷伏在那地窖的窗子上,默然的幻想着窗外神秘的世界。
她没有哲学家那种富有根据的想象,也没有科学家那种理智的头脑,她小小的心,只是被一种天所赋与的热情紧咬着。她觉得自己所坐着的这个地窖,就是所谓人间吧──一切都是冷硬淡漠,而那窗子外的世界却不一样了。那里一切都是美丽的,和谐的,自由的吧!她欣羡着那外面的神秘世界,于是那小小的灵魂,每每跟着春风,一同飞翔了。她觉得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在那盛开着美丽的花丛中翱翔着,有时她觉得自己是一只小鸟,直扑天空,伏在柔软的白云间甜睡着。她整日支着颐不动不响地尽量陶醉,直到夕阳逃到山背后,大地垂下黑幕时,她才怏怏地离开那灵魂的休憩地,回到陌生的校舍里去。
她每日每日照例地到地窖里来,──一直过完了整个的春天。忽然她看见蝴蝶兰残了,金钟罩也倒了头,只剩下一丛深碧的叶子,苍茂的在薰风里撼动着,那时她竟莫明其妙地流下眼泪来。这孩子真古怪得可以,十来岁的孩子前途正远大着呢,这春老花残,绿肥红瘦,怎能惹起她那么深切的悲感呢?但是孩子从小就是这样古怪,因此她被家人所摒弃,同时也被社会所摒弃。在她的童年里,便只能在梦境里寻求安慰和快乐,一直到她否认现实世界的一切,她终成了一个疏狂孤介的人。在她三十年的岁月里,只有这些片段的梦境,维系着她的生命。
阳光渐渐的已移到那素心兰上,这目前的窗外春光,撩拨起她童年的眷恋,她深深地叹息了:“唉,多缺陷的现实的世界呵!在这春神努力创造美丽的刹那间,你也想遮饰起你的丑恶吗?人类假使连这些梦影般的安慰也没有,我真不知道人们怎能延续他们的生命哟!”
但愿这窗外的春光,永驻人间吧!她这样虔诚地默祝着,素心兰像是解意般地向她点着头。
(选自《人间世》杂志1934年第l期,有删改)
17.在作者看来,二十年前的一段“教会学校”的“寄宿”生活,感受到的多是“窗外的春光”。结合文意,简要归纳“窗内没有春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答:
18.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孩子们常常伏在地上,寻找这种草根,放在口里细细地嚼咀。”请稍加分析,指出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
19.第五段写到小女孩“灵魂的休憩地”。文中“灵魂的休憩地”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它能成为小女孩“灵魂的休憩地”?(4分)
答:
20.根据文意,说说“窗外的春光”的多层含意。(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