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地球气候成因新说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地球气候成因新说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海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由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

小题:B
小题:B
小题:A
解析

小题:A项,“随洋流上下浮动”说法不妥,文中说浮标潜至2000米深处后,停止下潜,开始收集信息;
C项,“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不妥;D项,不是“阿尔戈斯”方案的内容。
小题:B项“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说法不对。
小题:B项“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推断不合理;C项说法不妥;D项推断欠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争论,目前主流观点有两派:一派认为是由陨石撞击地球造成的;另一派认为恐龙死于大陆洪流玄武岩,即长时间大规模的玄武岩岩浆火山喷发。但越来越多的证据似乎表明生物大灭绝往往伴随着这双重灾难同时发生。
近来,德国摩根研究小组认为,引发恐龙灭绝的是一种被称为“凡尔纳爆炸”的巨大爆炸。这一理论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为何生物大灭绝似乎总与大陆洪流玄武岩和陨石撞击地球同时发生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摩根提出,假如某种大陆洪流玄武岩是由克拉通下面的地幔热柱(即地球深处涌起的熔岩流)形成的,那么,就能够制造出类似于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各种标记。
克拉通又称稳定地块,通常指那些已达到地壳稳定状态的大陆地块。这些地块一般来说极其厚实坚固。克拉通每1亿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分裂,有证据表明在最近的三次生物大灭绝期间,陆块分裂的情况都曾发生过,而克拉通一旦裂开,长期积蓄在克拉通下的气体就会在瞬间爆发出来,飞快升腾的气体通过地壳的裂缝在地球表面突然爆炸,有毒气体顷刻间污染大气。爆炸过后,地幔热柱内的气体便以超过音速的速度喷涌,炸飞地幔热柱顶端的岩石。这种爆炸释放的能量可能相当于1200亿吨烈性炸药,如果这种能量一下子突然释放,甚至能把200亿吨岩石发射到高空大气层中,然后把它们抛到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造成类似于陨石撞击地球的标记。这种可怕的喷发机制让摩根想起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的一种能将物体发射入太空的巨型枪,故将此爆炸命名为“凡尔纳爆炸”。
摩根承认,现在还难以区分出陨石撞击和“凡尔纳爆炸”留下的遗迹。为此,还需要找到存在气体释放管道的痕迹,摩根相信,相关的管道痕迹就埋在喷流出来的洪流玄武岩的岩石下面。有朝一日,或许这些证据能在地震图片和重力勘测中显示出来。
小题1:下列有关克拉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克拉通分裂常伴随着陨石撞击地球的发生。
B.克拉通是一种厚实坚固、状态稳定的大陆地块。
C.克拉通下存有大量的气体和岩浆。
D.克拉通分裂即稳定地块的裂开,其发生周期约为1亿年。
小题2:下列对于“凡尔纳爆炸”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凡尔纳爆炸”理论,陨石撞击地球不是造成恐龙最终灭绝的原因。
B.“凡尔纳爆炸”是指克拉通分裂时积蓄其下的气体引起的巨大爆炸。
C.“凡尔纳爆炸”的喷发机制是摩根受《从地球到月球》小说中巨型枪原理的启发而发现的。
D.“凡尔纳爆炸”释放的能量可能相当于1200亿吨炸药,可以把岩石抛到高空,岩石落回地面时撞出大坑。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伴随长时间大规模的玄武岩岩浆火山喷发,地表形成了很多陨石坑。
B.摩根提出的“凡尔纳爆炸”理论取代了目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大主流观点。
C.陨石撞击地球与“凡尔纳爆炸”现象不同,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根据撞击遗迹确定其属何种现象。
D.如果“凡尔纳爆炸”理论符合事实,那么,洪流玄武岩的岩石下面就存在气体释放管道的痕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小题1: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小题2: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  )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小题3: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机器人工程师总是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然而,在过去几年里,他们的研究重点开始改变了。科学家们不像先前那样为制造更好的机器人而研究动物,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而研究机器动物。
过去10年里,自动装置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意味着小型自动装置可以具备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机器动物与真的动物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你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如果你得出了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你就可以制造一个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来模仿这种大脑构造。然后你在实验室像对待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的行为和真正的动物相同,你很可能会有所收获。
《人工动物学》的作者之一欧文·霍兰解释说:“如果这种理论对一个自动装置适用,你就可以确定你理论的某些部分是正确的。但如果它不适用,那么几乎肯定是你错了。”通常,证明理论的错误更加有用,因为这会揭示理论存在的问题并缩小研究人员寻找答案的范围。如果对机器动物的实验显示理论是正确的,这种理论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物学,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能够揭示是什么促成了动物行为的机器动物的一个例子是斯特林大学芭芭拉·韦布博士的机器蟋蟀。在夏季繁殖期,雄性蟋蟀用歌声吸引雌性蟋蟀。尽管生物学家们进行了多年研究,却仍未找到蟋蟀控制这种行为的神经系统,但他们估计大约需要20个神经元。韦布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她制造了一个自动装置,线路设计与蟋蟀的一小部分神经系统相仿,试验它是否能像真的蟋蟀一样找到一个交配对象。
韦布的机器蟋蟀证明,机器动物无需外相似就可以像真动物那样行动。它具备了雌性蟋蟀寻找爱侣所依据的全部基本特征。
在韦布的实验中,机器蟋蟀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确的路径,走向正在用歌声吸引它的雄蟋蟀。这令很多生物学家感到惊奇。这个装置表明,这种看似复杂的行为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研究人员乐观地认为,仿生自动装置的前景令人鼓舞。芭芭拉·韦布博士说:“机器动物还不能完全代替真的动物,但我确实认为将来它会大有用武之地。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我们将能够制造更多这种复杂系统。”
小题1:第四段中加点的“这种理论”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
A.机器人工程师从自然中寻找的灵感。
B.自动装置具备的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
C.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
D.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所获得的结论。
小题2:下列对“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有利于对机器动物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
B.制造一种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模仿大脑构造来控制动物行为。
C.像对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来考察机器动物的行为。
D.机器蟋蟀找到正确路径,走向吸引它的雄蟋蟀,原估计需要20个神经元,实际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机器动物优点的一项是          (  )
A.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
B.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C.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D.无需外形相似就可以像真的动物那样行动。
小题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研究重点的改变,机器人工程师不再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而转入了对机器动物处理能力的研究。
B.无论机器运行和真的动物的行为是否相同,都能为更好地了解动物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C.韦布的机器蟋蟀试验证明,机器动物对动物行为研究有重要贡献。
D.虽然科学家们用机器动物完成了某些动物实验,但取代所有实验中的真动物尚需时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20090508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销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献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15.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集体意识”。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16.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有哪些?(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2分)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石,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以展现出磅礴的“气势”。所以,在这里,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它们根本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同样,在这里,不管是神话幻想、历史故事或人物形象,虽然有时表面上也是静止形态,却仍然包含着内在的运动、力量的气势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这不也是一种运动吗?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祥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小题1:对“汉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有误的一项
A.动物大多展现出狂奔乱跑,活泼跳跃的野性。
B.重在表现人物安祥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
C.人物的存在价值通过其夸张的姿态和大型动作中来表现。
D.不注重细节,也不注重人物的精神和心灵展示。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可以增强气势的美。
B.没有这种种“古拙”,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气势感也就很难展示出来。
C.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D.因为要高度夸张地展示出气势美,所以需要不合现实比例的“古拙”。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速度气势和力量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构成了汉代艺术大气磅礴的风格。
B.“马踏飞燕”是在快速运动和力量中来展现其“气势美”。
C.汉代艺术不是美在细腻、精巧,而是美在粗实、古拙。
D.汉代艺术也有表现静态的物象,但其内在的运动、力量的气势感仍然可以感受到。
小题4:给这段文字拟写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标题。(15字以内)(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