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9—22题。(1 8分)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冯至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在十月里还京,杜甫也和他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9—22题。(1 8分)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冯至 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在十月里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年末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领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滴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瑁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是房瑁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鄙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9.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4分) 2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 (4分) 21.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2.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
答案
19.“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瑁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1分)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杜甫从此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3分) 2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2分)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2分) 21.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2分)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做了铺垫。(2分) 22.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2分)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2分)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 评分标准:特点总结准确,2分;例句可只举一例(准确),2分;分析全面准确,2分。如总结出选材真实、典型,或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等特点,且分析合理亦可;如特点总结不准确,但例句及分析能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解析
19.无 20. 无 21. 无 22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5—8题。 雨中的荷 (聂春友) ①参加南戴河举办的荷花节,看惯了映日荷花的我忽然心有闪念:这满园盛荷在一片风雨中,该是何等的风姿呢? ②几天后,天还没亮,我被窗外的一片雨声吵醒了。走到湖边,我的心一下子被强烈地震撼了:只见湖中那一丛丛荷花,仿佛是一排排战士、一个个团队,靠着集体的力量,顽强地抗击着风雨。 ③在湖水的涌动中,在雨水不歇的敲击中,每个团队周边那些硕大的荷叶,不停地在水中起伏,在风中翻卷,越到团队的中心,那起伏、翻卷的波动越小……而那些姿态各异的荷花,在风雨中颤抖着,尽管有的被雨扫去了美丽的花瓣,有的被风扯乱了金黄的花蕊,那一株株纤细的荷茎,依然挺立着;那一朵朵残留的花儿,依然笑对苍天,用自己的身躯,遮挡着风雨,守护着下面幼小的花蕾…… ④我们乘船下到湖中观赏,尽量让船贴近花丛。在映荷桥下,一株盛开不久的荷花,在风雨的摇曳中,多数花瓣已经散落得无影无踪,失去了晴日的娇美,而那托举着花蕊的荷茎仍直直地伸向桥顶,直到顶上了桥底,依旧不肯折腰。她仿佛要用尽自己的力量,凭借自己稚嫩的身躯,支撑起这巨石垒就的桥梁。还有一株荷,她的茎干受到过伤害,曾险些被折断,然而,在伤口处,那细瘦的茎干只是稍稍向下弯曲了一下,便又直直地向上挺举起一个饱满的花蕾。在湖中赏荷与在岸上观荷不同,目光顺着水面望过去,风雨中,碧叶翻卷,万荷摇动,一片片荷丛中,有的是叶护着花,花叶相依,亲密无间。有的是莲蓬高举,昂首屹立,显示出铮铮傲骨。有的花形虽被风雨吹散,花瓣随波飘零,却神采依旧,真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泰然。还有几朵隐在荷丛深处,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花朵,任头上百花争艳,任身边水波涌流,她们纹丝不动,恍如一个个隐士,静静地听着尘世的风声雨声。荷花被誉为凌波仙子,在人们眼中,似乎她只是个娇艳的女子。今天看来,她更有志士的筋骨、君子的风范! ⑤雨越下越大,我们弃舟登岸,走进荷园北侧的二仙居。这里供奉着和、合两位仙人的汉白玉雕像。这两尊雕像不像其他神仙那样正襟危坐,双眼俯视着人世间,而是像两个天真无邪的稚子,喜笑颜开地奔跑过来。多少年来,人们把和、合二仙作为家庭和睦与社会和平的象征,把生活美满幸福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人们让和仙背负着荷花儿,一方面是“和合”与“荷”谐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荷的情操的敬重。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两位仙人的故事时,我忽然忆起刚走进荷园时,那一个个荷的团队,协力同心、抗击风雨的情景……我们要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正需要全社会的人们都具有荷的这种精神境界吗! ⑥窗外雨声连绵,脑中忽然掠过古代文人雅士关于荷的种种咏叹。有诗曰“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虽说出了荷的灵动、大气,但缺少荷的沉练、豁达;“映日荷花别样红”,绘就了荷的高雅,却又过于华丽,反而冲淡了荷的神韵、荷的情怀;而“留得残荷听雨声”,荷的韵致倒也勾勒出来了,但一个“残”字,总觉得内中含了太多的苦涩和惆怅。面对这满湖涌动的翠绿,一池抗争的嫣红,好像任何诗句都难以准确传情达意。 ⑦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草木一秋,是自然规律。 ⑧其实荷的一生,不就是人生的缩影吗?从破土、发芽、开花到残落,历经风霜,坎坎坷坷,但始终不变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不屈的傲骨,一种永不低头的信念。 ⑨我想,小雨、中雨、大雨,微风、大风、暴风,对荷仅仅是一个考验,是一种锻炼。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小题1:文章第4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雨中的荷?表现了荷的什么精神?(4分) 小题2:文章第6段引用了一些古人咏荷的诗句,写了荷的哪些特点?(6分) 小题3: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分) 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②简要分析第2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分) 小题4:文中第5段写到二仙居里供奉着的和、合二仙,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音乐的魅力 科学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使音乐成为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不管旅行到哪里,他总是身不离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爱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难,思索陷入困顿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会在无形中开启他对物理学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往往催化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高,还能弹一手好钢琴。他与同时代的物理学家们有过许多理论上的争吵,也有深厚的并肩战斗的友谊。在他们的交往中,音乐常常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爱因斯坦和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埃伦费斯特是终身挚友,但在相对论问题上,又总是争论不休。从1920年起,爱因斯坦接受荷兰的邀请,成了莱顿大学的特邀教授,每年都来几个星期,住在埃伦费斯特家里,讨论、争论自然是免不了的事。埃伦费斯特思维敏捷,又心直口快,批评意见尖刻、毫不留情。这点恰好与爱因斯坦棋逢对手,唇枪舌剑之后,能统一观点自是皆大欢喜。遇到无法统一的争论,两个好朋友会自动休战。埃伦费斯特是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喜欢替爱因斯坦伴奏。爱因斯坦则只要埃伦费斯特伴奏,那提琴演奏定是光彩四溢。有时,一支乐曲奏到一半,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用弓敲击琴弦,让伴奏停止演奏。或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争论又开始了。争着、争着,爱因斯坦又会突然停下,径直走到钢琴边,用双手弹出三个清澈的和弦,并强有力地反复敲打这三个和弦。 熟悉这段典故的人都知道这三个和弦: 像是在敲“上帝”的大铁门:“镗!镗!镗!” 像是在向大自然发问:“怎—么—办?” 弹着弹着,“上帝”之门打开了,沉默的大自然与这些虔诚的探索者接通了信息管道。两个好朋友笑了,欢快悠扬的乐曲又响起来了。在柏林科学院,爱因斯坦同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也是人们广为流传的美谈。 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上,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而且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只有艺术的美,没有科学的美,同样是残缺的。 爱因斯坦毕生痴迷音乐,尤其痴迷西方古典音乐,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的确,爱因斯坦的一生,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但他从不议论音乐,他仅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千百次地去感受,仿佛音乐是来自天国的福音。 应该得出的答案是,从童年就钟情于音乐的爱因斯坦早就视音乐为灵魂的安息地,它就是和谐,就是完美。和谐、完美是真实的基础,是人生的目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的划时代发现,竟建立在一个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之上。 (节选自《爱因斯坦传•音乐的魅力》,聂运伟编著)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是(5分)A.在爱因斯坦看来,音乐能在无形中开启他物理研究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还会促进他与朋友的友谊。 | B.在相对论问题上,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意见无法统一时,是音乐让他们与沉默的大自然接通了信息管道,找到他们认为的正确答案。 | C.文中描写了爱因斯坦弹奏和弦的细节,虽是想象,却生动地再现了爱因斯坦对自然科学思考的灵感在音乐中被触发的情景。 | D.根据和谐、完美这一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爱因斯坦完成了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的19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的研究任务。 | E.本文叙议结合,通过叙写爱因斯坦对音乐的喜爱,既展示了音乐的魅力,也表现了科学和艺术具有互补性与统一性的主旨。 小题2:传记中作者还写到了其他科学家,如埃伦费斯特、普朗克等,他们也同样喜爱音乐,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爱因斯坦的一生,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但他从不议论音乐”,有人据此认为爱因斯坦对音乐的见解还不够成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流行歌曲的遗憾 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往往有着太多的遗憾。 像《弯弯的月亮》,前面唱的是遥远的夜空,弯月,小桥,小船,阿娇,歌谣,歌声随风飘,飘到我的脸上……到此为止,和曲调相应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而“童年的阿娇”让人油然而生的是怀旧情愫。可当听众几乎把自己一腔思乡怀旧和曲调共舞时,歌词突然来了一个义正辞严的现代化批判:“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前面调动起来的那点伤情怀旧,便被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是继续伤情怀旧下去,还是收起运淡淡的悲伤和歌词一起去为乡村没有现代化而义愤填膺呢? 再比如《涛声依旧》,歌词里用了不少古典诗歌的动词技巧,像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就是把动词两边的名词距离拉大,使动词的意思多几个拐弯。还用了一些古典诗词的名词意象,主要是《枫桥夜泊》里的渔火、枫桥、钟声、客船,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特别是有两句写得确实不错:“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可是,偏偏有两句反复唱的歌词却一下子显出了笨拙做作,那就是“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前句像匆匆把古人的衣服活剥下来,钮扣都来不及扣就草草上阵,后句像耐不住性子干脆直话直说,油彩都来不及擦就草草下场,本来的流畅一下子闹了个肠梗阻,本来的机智好像江郎才尽。 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小题1:下列对文中“遗憾”的理解,全面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指流行歌曲的情感不能一以贯之,中间存在着脱节和跳跃的毛病。 | B.指歌词本身笨拙做作,故弄玄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创作倾向。 | C.指歌曲文字玩花拳绣腿,缺少风骨,往往语句不通顺、表意不清晰。 | D.指流行歌曲本身的素质、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围绕“流行歌曲的遗憾”这一论题,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 B.通过分析《弯弯的月亮》的歌词,指出其主旨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麻烦:处境尴尬。 | C.《涛声依旧》讲求艺术技巧,特别是化用《枫桥夜泊》中的意象,让歌词显得典雅而意蕴丰富,但仍有笨拙做作的瑕疵。 | D.“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作者用比喻的说法表明了产生“遗憾”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字功夫不到家,歌词本身往往是病句。 | 小题3:文章认为,“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两句写得确实不错,请结合文意,说说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 (5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鸟飞的声音 李中林 小镇的农贸市场上,我见有人在地摊上卖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羽毛翠白相间的死鸟。 这鸟死了也很美丽。卖鸟的为使买他的鸟的人放心,唾液四溅地说个不歇。说这鸟是他昨夜在竹林里用网围捕到的,不是药死的,刚刚断气,鸟的身子上还有体温。他拿起一只鸟, 请不信的人摸摸试试。看着地摊上的鸟,卖鸟人的肆无忌惮,心中很不是个滋味。 隔了不久,还是上次的那个卖鸟人,在卖一竹笼子活鸟。笼子里的活鸟有好几十只,比麻雀还小,翠羽红嘴,我知道这小鸟与麻雀一样性子特别急,会在笼子中飞呀撞呀,过不了多久,一只一只都会痉挛一阵后死去。有人对卖鸟的说,这鸟真小,除了骨头还是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怎么吃呢?卖鸟的说:“红烧、清炖,或在鸟肚子塞满瘦肉后蒸了再吃;还可油炸,炸得又香又酥。” 我决定买下这笼鸟,让鸟飞回林子里去。我蹲在鸟笼前,数着一共有多少只鸟。 这时一个小男孩拉着他的母亲来到鸟笼前,说他要买鸟,小孩最多八九岁,卖鸟的问他要买几只?小孩说:都要买。小孩的母亲不赞成孩子买鸟,她指着鸟对小孩说:多么可怜,你还要玩它?她看了看小孩很不高兴的脸,犹豫了一下,答应最多买五只。小孩埋怨母亲母亲付钱的时候,小孩抱着鸟笼,走到农贸市场旁侧的桥头上,打开鸟笼的小门。小鸟颤抖着挤在一起,不肯飞出鸟笼。小孩急了,对鸟说:快飞呀,快飞呀!叫你飞你怎么不快快飞呀!终于有一只小鸟飞出了笼门。小鸟一只一只飞向天空。鸟不见了,空中飘下几根羽毛和鸟隐隐约约的歌声。母亲付好钱,见她的孩子提着空鸟笼跑着回来,脸涨得通红,她一切都明白了,孩子把鸟放飞了。我以为她一定会把孩子呵斥几句,没有想到她会搂着孩子说:放得好,买了要放,你怎么不早说?孩子说:妈妈,鸟飞的声音真好听,先说:你只知道说我玩,难道我只会玩吗?小孩不再理她的母亲,摆出了不把鸟都买下坚决不离开这里的架势。母亲拗不过小孩,把鸟全都买下了。卖鸟的叫她数数笼子里的鸟,母亲说:数什么,你怎么去数?意思是不用数了。 是扑扑的,后来像风一样吹着远去了。我假若翅膀的话,我也会与鸟一起飞着玩的。 鸟的鸟笼都没有拿,没有留意他什么时候走的。在农贸市场,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见不到他,说也奇怪,我很想念这个头发乱蓬蓬的卖鸟人,假若他不干这捕***鸟类的营生,现在他改行在干什么?但我更想念那买鸟放鸟说鸟飞的声音像风一样吹着远去的孩子。 小题1:第四段中母亲为什么这样说:“数什么,你怎么样去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五段结尾一句“我假若有翅膀的话,我也会与鸟一起飞着玩的”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首、尾段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A.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是一次放飞笼中鸟的行为,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 B.首段中“这鸟死了也很美丽”,用来反衬卖鸟人手段的残忍。 | C.本文通过小孩买鸟的故事,说明爱护鸟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 D.“鸟飞的声音真好听”一句有两层含义:一是鸟飞的声音“像风一样吹着远去”,很 悦耳;二是在孩子眼里,鸟获得了自由,飞翔的声音显得格外好听。 | E.故事用“我”来叙述,目的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希望人人都像“我”一样。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卧虎”说 贾平凹 ①我说的“卧虎”,其实是一块石头,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侧。自汉而今,鸿雁南北徙迁,日月东西过往,它竟完好无缺,倒是天光地气,使它生出一层苔衣,驳驳点点的,如丽皮斑纹一般。黄昏里,万籁俱静了,走近墓地,拨荒草悠悠然进去,蓦地见了:风吹草低,夕阳腐蚀,分明那虎正***动不安地冲动,在未欲跃的瞬间;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骇怕了!怯生生绕着看了半天,却如何不敢相信寓于这种强劲的动力感,竟不过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和扭曲的团块结合的石头的虎,一个卧着的石虎,一个默默的稳定而厚重的卧虎的石头! ②前年冬日,我看到这只卧虎时,喜爱极了,视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久久揣赏,感慨不已,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朴,旷远,其味与卧虎同也。我知道,一个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司出要作我文,万不呆类那种声色惧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的啊! ③我在那墓场呆了三日,依依不表离去。我总是想:一个混混沌沌的石头,是出自哪个荒寂的山沟呢?被雕刻家那么随便一凿,就活生生成了一只虎了?!而固定的独独一块石头,要凿成虎,又受了多大的限制?可正是有了这种限制,艺术才得到了最充分的自由吗?!貌似缺乏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则来得这么的单纯,朴素,自然,真切。 ④静观卧虎,便进入一种千钧一发的境界,卧虎是力的象征,我们的民族,具有辉煌的因史,但也有过一片黑暗和一片光明的年代,而一片光明和一片黑暗一样都是看不清任何东西的。现在,正需要五味子一类的草药,扶阳补气,填精益髓。文学应该是与世界相通的吧,我们的文学也一样是需要五味子了,如此而已。 ⑤但是,这竟不是一个仰天长啸的虎,竟不是一个扑,剪,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动却终未动的卧着?卧着,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它卧了个恰好,是东方的味,是我们民族的味。 ⑥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的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但是,实践却是那么艰难,每走一步,犹如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前虑后顾,唯恐有了不慎,以至怀疑到了自己的脚步的力量。终有幸见到了“卧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后的创作生涯,将更进入一种孤独境地。喜从此有了“源于高度的自信”,进一步“精于其道的自感”(这是袁运甫的画语),我想,艺术于我是亲近的。 ⑦我的“卧虎”啊…… 小题1:文中的卧虎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视卧虎为“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4分) 小题3:面对卧虎,作者悟出了许多东西。请根据文意,分条简明概括。(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从一个石头卧虎谈起,对艺术创作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严肃深刻的思考探索, 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创作观。 | B.文章由卧虎谈到了故乡山川水土,谈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谈到了中国的传统的 美的表现方法,力求表现作者文化修养深厚、知识面开阔的特点。 | C.说石虎“卧了个恰好”,是因为它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表现出中华民族特 有的内在的精神气质。 | D.“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一句,形象地描写出作者进行文艺创作一度产生的心 | 理体验:谨小慎微,举步维艰。 E.全文结构谨严,七个自然段呈一字排开的并列式,与散文思路开阔的特点正确吻合, 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