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一棵树   谢志强年轻的国王登基,他打算在广场作一次演讲。他有一张能言善讲的嘴。大臣便按国王的意图去张罗。可是,广场没有演讲台,国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一棵树   谢志强年轻的国王登基,他打算在广场作一次演讲。他有一张能言善讲的嘴。大臣便按国王的意图去张罗。可是,广场没有演讲台,国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棵树   谢志强
年轻的国王登基,他打算在广场作一次演讲。他有一张能言善讲的嘴。
大臣便按国王的意图去张罗。可是,广场没有演讲台,国王必须站在高处来演讲,那得搭个演讲台。
最后,大臣选定了广场旁侧一棵古老的大树。没有记载那是什么树。不过,大树姿态就是一个演讲台。大树的年龄没谁说得清。似乎都城还没建立,它已存在了。或许是它的存在吸引了居民受它的庇护,聚居起来,渐渐演化出一个城市。它的周围都是最老的房子。
大臣带领几个木匠来锯树。只要齐腰砍断,再用树枝树杈搭个护围,便是一个理想的演讲台了。大树很粗壮,须五六个汉子牵手围定。
离大树不远的一个老人出面阻止,他不让砍树。老人平时沉默寡言,据说,他只跟树讲话,早早晚晚,他坐在树阴下独语,也不知他说些什么,居民已以为常,以为他神经失常。奇怪的是,树似乎有反应,老人讲一阵子,树的枝叶便抖擞着发出喧响,似乎听懂老人的话语,还有点激动。或者,大树发出声音,老人嚅嗫地说起什么。老人和大树之间有着惟有双方知道的秘密。
老人终于阻拦不住了。大树不属于他。老人默默地流泪。演讲台转眼便搭起来了。老人的身影不再出现。居民并没有留意。
国王出现在广场,大树改装的演讲台一下子托起了他的形象,他站在大树剖面的圆台上,话语开了闸一样滔滔不绝。广场上人山人海。
国王正讲在兴头上,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是哭泣的声音,很低微的呜咽,似乎又远且近。接着,国王的脚下在颤抖,像沙漠的风暴刮过来,却没有风,而枯萎的大树确实在颤抖,那哭泣有了来源,在国王的脚下。
国王无法继续演讲了,他想着:这是一个什么兆头。哭泣声传染了人们,广场的激昂情绪低落下来,人们感到冥冥之中的惩罚即将降临。广场***动了。
国王走下了演讲台。大臣进言:可能是老头在作祟。国王来到老头的土坯屋。   老人已病在卧床。老人的嘴不停地嚅动着,像在诅咒,或倾诉。老人似乎没看到国王驾到。
大臣动怒,欲指示手下拉起老人。国王摇了摇头。国王俯身,凑近老人的嘴巴。国王闻到一股淡淡苦涩气味,国王想起了那是剖开的大树的气味。
国王依稀听见了老人的叙说:这是一棵经历了数代王朝的古树,现在大树不能再倾听和感受来自沙漠的声音,大树伤心了,大树说永恒的是沙漠。它幼小的时候,听着风声、沐着光线生长着,它吸引了人们。
国王记起了父王的遗愿:要找到名叫一棵树的地方,那是父王的先辈开创王国的地方。他没料到他站在那个发源地——一棵树,一棵古树,一棵默默地见证了一代一代国王的大树。国王发现他演讲像云影一样霎时消逝。
国王忽感自己衰老了许多,只说:老人不能死。
小题1:
文中“唯有双方知道的秘密”一句中的“秘密”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4分)
小题2: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大树的古老?(6分)
小题3:
文中的大树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分)
小题4:
这篇文章能从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现实,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答案

小题:
应该是老人与树的心之交流,也许是树的历史,也许是人事沧桑。(4分)
小题:
(1)年龄:大树的年龄没谁能说得清,似乎都城还未建立它就存在。(2)环境:大树吸引了居民聚居,演化出了一个城市,大树周围都是最老的房子(3)形态:大树很粗壮,须五六个汉子牵手围定。(共6分,答对一点得2分)
小题:
.①大树象征着国家民族的历史 ②大树象征着国家民族的根基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答题要点:(1)要善于倾听(2)要善于沟通(3)要牢记历史,不忘传统 (答其中1点即可,理解正确2分,结合现实2分,语言表达2分。若从环保角度写最多给2分)
解析
 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遗 言   滕 刚
1875年6月的一天傍晚,一个专门收购遗言的商贩出现在长江平原南部的一个小城。他挑选护城河边的一个小客栈住下。当天午夜,他在小城的大街小巷张贴了十几张广告。广告这样写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黄金有价,遗言无价。一个人的临终遗言是他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本人专门收购遗言,每份遗言10块大洋。欢迎出售遗言,本人服务上门。联系地址:新北门客栈西厢。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小城,在平静的小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首先要核实这一消息的真假。因为这个消息听起来不可思议,居然有人专门收购遗言,而且出这么高的价钱,比废铜烂铁贵100倍。但是去过新北门客栈的人都证实这不是玩笑,是千真万确的。头上扎着红头布的商贩不仅告诉前来打听的人确有其事,而且告诉人们他这一行当的规矩。不是所有的遗言都可以收购的,必须是即将死亡的人向他口授的遗言,他才收购,他才会出这么高的价钱。商贩还向好奇的人们演示了他手中的拨浪鼓。那是一个神秘的装置。把写有遗言的纸从它侧面的缝隙插进去,旋转几下,就卷进去了,再也打不开。商贩说,没人能打开。但是,善良的市民们在证实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后,很快发现这个事情有许多可疑之处,甚至是个骗局。首先是他为什么收购遗言?对此,商贩的解释和他在广告上说的一样,他一再强调,人间没有什么比遗言更值钱的了。他会反问你,你能说出什么东西比遗言值钱吗?更让人们可疑的是,他出这么高的价钱买遗言作什么用?作为一个商人,他如何赚钱?他把遗言卖给谁?谁会出这么高的价钱买遗言?对这个问题商贩讳莫如深,从不正面回答。不过,他说,不是你们给我钱,是我给你们钱,我骗你们什么呢?
尽管人们对商贩议论纷纷,将信将疑,但有一点人们是坚信不疑的,那就是没有人会出售遗言给他,没有人会为了10块大洋出售遗言给他。何况,一个人的遗言,或多或少会涉及个人及家庭的隐私,人们怎么会把秘密或隐私告诉一个素不相识的商贩呢?
家住城门口的钟表匠,是商贩来小城后,第一个濒临死亡的人。钟表匠当初也和市民们一样,觉得商贩十分可笑十分可疑,坚信不会有人出售遗言给他。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突然恳求家人把商贩请来,他要出售遗言。家人坚决反对。钟表匠流着泪说,我临死前就这一个要求,请你们满足吧。家人只好把商贩请来。商贩在膝盖上铺一块红布,用纸记下钟表匠的遗言,看着钟表匠吞下最后一口气,把遗言卷进拨浪鼓,丢下10块大洋,扬长而去。
说起来叫人难以置信,以后小城的人临死前都会把商贩叫过去口授遗言,这已经成了小城人死亡之前不可缺少的仪式。商贩就这样,在小城站住了脚,生意越来越红火。人们永远困惑不解的是,商贩收购这些遗言干什么?他怎样赚钱?为什么那些临终的人都会把商贩叫去把遗言卖给他?
1878年7月的一天傍晚,商贩赶着马车离开了小城。商贩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喊道:“收购遗言,10块大洋一份!”小城的人目送商贩,看着商贩手里那个装有遗言的拨浪鼓,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晃悠晃悠的。
小题1:
“遗言”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它对本文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
为什么钟表匠和小城的人们在临终前都向商贩出售了遗言?(4分)
答:
小题3:
微型小说常常以构思奇巧取胜。请简要分析本文构思的奇巧之处。(4分)
答:
小题4:
小说中人们对商贩收购遗言的目的困惑不解,你认为商贩收购遗言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你的两种猜测并说明理由。(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分)
杰出的音乐家(节录)
(巴西)马·德·安德拉德
①我要向我的读者介绍一位音乐家。我认为他是现代世界上最伟大的、最应该受到世人崇敬和学习的音乐家。对我来说,介绍这位音乐家是不存在选择的犹豫的。我说过,艺术是生活的要素,而不是幸存的要素。艺术家之存在,不是为了成为富翁或名人,而是为了用他的定义和判断在生活的过程中帮助人;我的信念,我的激情,毫不迟疑地将聂耳的名字印在这张纸上。在我们中间,知道这位伟大的中国人的人不多。多亏《音乐教育》杂志,我才能为他唱一支赞歌,介绍一下他的生活。
②聂耳,有一天从父母家逃走。这位出生在云南的中国人很快遇到一群流浪歌手,跟着他们拉小提琴。他就这样开始了流浪生涯,时而生活在繁忙的码头上,时而生活在汗流浃背的城市工人中间,时而又生活在种水稻的农民和茶农中间,他了解大千世界的各种人。他在他们中间生活,和他们一起干活,用小提琴的声音鼓舞着他们。聂耳的心中装满了故乡的歌曲。
③在故乡的古老旋律的精神激励下,他也开始歌唱了。聂耳当时对音乐所知甚少,只会拉他的小提琴。但是他的富于人情味的歌曲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传播开来,比如《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渔光曲》。他的歌家喻户晓,无人不唱,想唱歌的人都喜欢他的歌。
④但是,众人最爱唱的、聂耳出于对他一生最重要的问题的关心而作的歌,却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歌表现了他对压迫者日本人的仇恨。他睁大噙着愤怒的泪水的眼睛高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全中国的人在“起来!”的呐喊声中站起来了。
⑤不寻常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人袭击沿海大城市的时候。中国的大学就在那些城市里,后来遭到了破坏。但是“起来!”的歌声总是回荡在师生中间。决定把大学迁到敌人达不到的内地去。铁路和火车都被破坏,也没有汽车和足够的卡车,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只好用师生的双肩把书和仪器扛走。仅有几副临时绑的担架由哲学、医学和文学系的“脚夫”抬着,把最重的仪器运走。
⑥这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上所知道的最罕见、最奇特的撤退。课没有停上。当走到一座树林的阴凉里,当一天的疲劳一步步换来夜晚的安静,必定有一位教授讲老子,有一班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有时会有一只日本乌鸦在云端轰鸣,迅速冲下来,又立即逃走。因为那些撤退者,骨瘦如柴的撤退者,只能用孔子的教导和对日寇的蔑视来回答。大家面临的是死亡和死亡的考验。“起来!起来!”大家唱起来。聂耳的颂歌发自大家的内心,在挂着眼泪的嘴上爆发。在聂耳的歌曲鼓舞下,大学慢慢撤退到了中国的边远地区。
⑦聂耳?……他很久以前就去世了,是被日本人***死的。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于是发生了思想斗争。毫无疑问,他把自己的歌曲服务于中国的建设事业,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献给了最早的爱国歌唱团的组建工作。但是这一切,无论其伟大的意义还是他实践的生动艺术,都不能说明他在技巧上的欠缺是应该的。他需要深造。但是去哪里呢?中国不具备他需要的条件;富足的美国或欧洲也不会接纳他这个乞丐和他的小提琴。他唯一可能的选择只有日本。
⑧聂耳把他的朋友们叫在一起,把他的决定告诉他们。是的,他很清楚,他的名字在黑名单上,敌人很可能暗***他。但是面对他对祖国所负的责任,他宁肯死去也不耻辱地活着。他又把他最亲密的朋友刘良沫找来,把最后的嘱托告诉他,便于1933年6月动身去日本了。他是小青年,还只有23岁。但是过了不到一个月他就死了。在检查了一具流血的尸体后,日本警察正式发表看法说:“他是溺死的。”
⑨聂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他非常清楚,在生活的某些决定性时刻,艺术应该自愿地服务。聂耳的见解促进了中国数百个爱国的歌唱团的产生。聂耳极大地推动了他的人民的觉醒。在他的祖国,谁都会唱“起来”。它已经变成中国千百万游击队员的国歌。聂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
【注】马·德·安德拉德(1893—1945)巴西著名诗人、小说家。
小题1:文章第一段对聂耳进行了高度评价,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多次重复“起来”这句歌词,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3:文章的七、八两段突出表现了聂耳什么样的精神品质?(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和第一段是否有重复之嫌,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张海迪:榜样的新力量
2008年11月13日,北京,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宣布了中国残联第五届名誉主席、主席团和执行理事名单。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不仅仅因为邓朴方卸任,更多的关注则是张海迪接任。曾经淡出公众视野许久的张海迪再次重回舆论中心。
在张海迪的个人博客上,一篇《我的留恋》即论及离开作协赴任残联,短短几天,其下留言回复已有30多页,1000多条,大多数是祝福和希望。这个从2005年便开始写博客,经常凌晨还在更新日志的女人,因何引发了公众如此之大的热情?
张海迪的成长,是一种典型。从一个"自强不息"的普通残疾女青年,到后来的哲学硕士和作协副主席,再到今天残疾人联合会"一把手",她似乎永远充满了激情和动力,又以之自觉影响身边的人,天生为"榜样"这个词而活。
1983年初。时任团中央书记的王兆国正在寻找合适的榜样典型。在各地报上来的名单里,团中央宣传部相中了张海迪:5岁起即因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自学完中学课程,"文革"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却给孩子当起了教书匠,并自学针灸为乡亲们免费治疗,此后自学多门外语,还干过无线电修理工。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叶剑英、李先念等***先后为张海迪题词。报纸上争论过"海迪应不应该结婚",还有人指责张海迪"为什么非要留长发",定价4角的张海迪事迹手册《闪光的生活道路》印数突破了500万册。她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青年人们的偶像。
在关于张海迪的大事记中,1984--1991这几年,似乎是一个空白期。转折发生在1983年3月11日,当天,她在人民在会堂作完报告,回到招待所,突然陷入昏迷,停止呼吸,经紧急抢救才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此后,张海迪回到济南疗养,父母也调回省城。1991年,医生告诉张海迪,她得了黑色素癌,此后确诊为基底细胞癌。不管保守治疗还是动手术,都只有"半年",也就是说,半年以后就"没有海迪了"。张海迪听了之后猛地一惊:"真的吗?"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觉得没什么,"该做的我已经都做了。"
她人生中的第六次大手术,是在不打麻药的状态下进行的。镇静剂无法掩盖剧烈的疼痛,
张海迪说当时希望有人用枪口对着她,在这一瞬间把她打死,"那该多好"。出来的时候,丈夫王佐良在外面等着,两个人的手一碰,他比她还凉。
两年之后,1993年,张海迪依靠自己的努力读完了吉林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拿到了哲学硕士学位。同年3月,共青团中央举行了表彰大会,授予她"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此后,张海迪所获得的各类奖项,大多和文学有关。比如1997年的"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999年的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以及2003年的第二届女性文学奖。在文学道路以外,她也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和出访任务,继续发挥自己作为一个榜样的作用。
张海迪曾经拒绝过残联主席这项职务,理由是"残疾人工作者可以选出来,作家不是选出来,而是磨砺出来的"。因为此次当选,她辞去了山东省作协的行政职务,但在博客里,又在凌晨1点半感叹:"我留恋每一页纸,留恋第一个句子……我深深地留恋,毕竟我写了二十多年。"
一个艺术细胞丰富、个人感情充沛的女作家,是否能做好残联主席这份工作,对此人们有着自己的疑虑。张海迪在博客中解释道:"现在我从一个作家成为残疾人工作者,在新的岗位,开始新的学习,我会一始既往地努力,淡泊名利,勤奋工作。"
张海迪始终作为一个英雄和榜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同时她又作为一个人们印象中美丽、开朗而乐观的女性存在。
对她自己来说,在肢体的巨大痛苦中,做一个"会寻找快乐"的人,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这种励志色彩浓厚的人生观通过博客及其著作传播开去,使得25年来她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力量,并未随着时代的巨变而出现任何不适应和削弱,也将在她的残联主席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1:阅读文章,说说作者主要表现了张海迪哪些个性特点?是从哪几方面来刻画的?结合文章
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篇报道交待了有关张海迪的哪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这篇人物通讯的结构是怎样的?体现了通讯结构的哪些要求?(4分)
小题4:人物通讯不能"有人无魂",也不能"有魂无人"。从这个角度简要赏析这篇报道。字数不少于60字。(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伊拉克来了,奥运会再一次安慰世界
新华网北京8月6日奥运专电(记者肖春飞)5日凌晨,伊拉克奥运代表团飞抵北京,受到热烈欢迎。在北京的伊拉克人围着同胞欢呼雀跃的场面,感人至深。
伊拉克已经在国际社会失去了太多机会与尊严。当他们的运动员终于能够昂着倔强的头颅,站在“鸟巢”的跑道上、站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时……整个世界都会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奥运会,安慰了这个深陷黑暗与艰难中的国家;奥运会,再一次安慰了我们共处的这个世界。
对那些使用最新科技装备、安享按摩师服务的体育大国的奥运选手而言,他们很难想象在战火纷飞中,体育对伊拉克奥运选手意味着什么——50摄氏度的高温,破烂不堪的训练场,还有危险的枪手……他们不仅是以汗水,更是以生命来备战奥运会。
伊拉克短跑选手达娜的一句话曾让世界潸然泪下。她躲过了两次枪击后依然坚持训练,但是得知无法参加北京奥运会时,她崩溃了。教练安慰她,4年后可以参加伦敦奥运会,21岁的达娜脱口而出:“照伊拉克这个样子,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2012年……”
4年前,雅典奥运会开幕当天早上,我在媒体村吃早餐时从两台电视的不同频道里看到强烈的对比:一边是雅典奥运会的欢乐气氛,另一边却是世界某个角落的枪声与硝烟。4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界依然如此。
在人类共同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战争与流血,对抗与暴力,野蛮与恐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但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也没有放弃追求和平的梦想,犹如荆棘丛中怒放的鲜花。奥运会,无疑是人类实现共同梦想的一个平台。
北京奥运会前夕,上百名中国老将军、老军人聚集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千年古刹和平寺,发表了“2008中国老兵和平宣言”,呼吁“奥运期间,全球休战,止戈为武,铸犁镕剑”。
“神圣休战”,是奥林匹克运动从古至今不变的精神,虽经1500多年的中断,却能穿越时空,影响至今,呈现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虽然美好梦想有时会被残酷现实击得粉碎,但是不放弃梦想,才有圆梦的希望。
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希腊外长帕潘德里欧曾说过:“如果我们可以在16天里让全球没有战火,我们就可能——也许仅仅是可能——让世界永远没有战火。”
或许,奥运会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奥运会能够影响世界。
西方神话传说中,人类曾联合起来兴建一座巴别塔,希望直达天堂。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犹如在修一座精神的通天塔。奥运会,让人类找到了超越语言的共同语言。
当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梦想,就是让奥运会成为“人类青春4年一度的绽放”,现在,在现代奥运会诞生112年之后,在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中间,包含着青春绽放的伊拉克青年。
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五环旗将在国家体育场升起。五环旗下,奥林匹克大家庭实现了空前的团聚,他们将尽情拼搏,飞扬青春,他们同时将倾心交流,增进友谊,他们还将共同祝福——愿人类共处的同一个世界,能够早日实现和平与和谐的同一个梦想!
相关链接: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一支代表队获得了鸟巢观众特殊的照顾,那就是伊拉克国家代表队。在奥运会即将开始前,这个战争不断的国家因故被国际奥委会取消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资格。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伊拉克人终于在奥运会开幕前的最后时刻来到了北京。而且,他们在获得参加奥运会资格的同时,还收获了世界的钦佩和尊敬。当仅有7名运动员的伊拉克代表团进场时,鸟巢观众给予了他们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这样的掌声和欢呼,只有最后入场的东道主代表队才能同样享受到。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语句的含意。(4分)
⑴荆棘丛中怒放的鲜花
⑵人类青春4年一度的绽放
小题2:伊拉克奥运代表团在北京格外受到欢迎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3:本文的基本任务是报道伊拉克代表团到达北京这一消息,为什么要提到中国老兵的和平宣言、人类建造巴别塔的神话、顾拜旦的梦想等内容?(5分)
小题4:本文发表于2008年8月6日,两天后的8月8日晚,在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的同时,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南奥塞梯问题爆发战争。人们在震惊之余也不免疑惑:奥运会真的能安慰世界吗?请结合本文文意,就这一话题阐述你的看法。(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代才子钱钟书
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人难得一识韩荆州。杨绛①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更有记载:“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一生没有留下自传,认为自传都是别传,不真实,因此谈论自己的文字也极少。幸亏《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记录了很多钱钟书早年的资料,几可当其自传来读。不过这篇文章,也是杨绛应胡乔木之请而作的。可钱钟书又怕“以妻写夫,有吹捧之嫌”,为避免不必要的非难,他特别在此文稿背面写了一个短跋:“这篇文章的内容,不但是实情,而且是‘秘闻’。要不是作者一点一滴地向我询问,而且勤奋地写下来,有些事迹我自己也快忘记了。文笔之佳,不待言也(钱钟书识1982年7月4日)。”
要在坊间②找钱钟书传记,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台湾人氏汤晏,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1979年在美国初会钱钟书,后经常与之通信联络,遂成钱迷,并有意为钱立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代才子钱钟书》。本传记论传主平生及其作品、学术成就,哀叹“千古文章未尽才”,自有一家观点。但取材严谨,当是立传的首要原则。作者对传主平生历史细节的求证、澄清,多有他与杨绛的通信辅助,并有详细的注释以为印证、引申,充分弥补了史料不足的缺憾。书成之后,深得杨绛嘉言:“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遇到不确切的事,不惮其烦地老远地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我很佩服您这种精神。”
就其观点而言,杨绛未必赞同。但作者认为,钱钟书生于忧患,20世纪动乱频仍的中国,生生毁了一个“三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天才”。尽管他留下一部为人传颂的小说《围城》和以西学方法治中国文学的《管锥篇》,天才却未能完全发挥。作者特别从《围城》说开去。英国当代思想史家伯林将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分为刺猬型和狐狸型两类。前者有一套思想体系和大理论框架,结构完整。后者文笔精美,观察入微,无所不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也说过,中国作家兼具刺猬和狐狸优点的只有一个曹雪芹。照此说法,汤晏认为钱钟书本是狐狸,却想做刺猬,因此成全了《围城》。但钱钟书在1980年人民文学版《围城》“重印前记”中说到,“我写完《围城》,就对它很不满意。”他还提到待写的长篇《百合心》,已写成约两万字,可惜1949年从上海迁居北京时丢失了手稿,以后兴致大扫。钱说,“假如《百合心》写得成,它会比《围城》好一点。”汤晏又据此写道:“现在可惜的是,一部可能直追《红楼梦》的旷世巨作,终于未能面世。诚为中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叹!叹!”猜测是容易的,因为它仅仅指向可能。还是杨绛的说法更为中肯:“钱钟书在创作方面,的确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华。‘发短心长’,千古伤心事,不独钱钟书的创作。”所以杨又说汤的设想属浪漫派,而她自己的设想则较现实。但也都是设想而已。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逝于北京。而本传记留下最大的假设是,如果生逢太平盛世或一个创作自由的环境,钱钟书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钱钟书呢?天才已乘黄鹤去,抛弃“浪漫”的假设,我们不妨吟诵英国诗人柯利的一句小诗:
死亡带走了一切
但夜莺愉悦的歌
仍留在大地上                               选自《三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天才》)
注:①杨绛:钱钟书先生的夫人。②坊间:街市上(旧时多指书坊)。
小题1:文章首段写了钱钟书回答英国女士的话,这句话表现了钱钟书哪两方面的特点?(4分)
小题2:本文题目是“一代才子钱钟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钱钟书是一个“才子”?(4分)
小题3:本文在描写主人公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有关内容简要作答。(4分)
小题4:读了本文之后,结合你对钱钟书的了解,你认为钱钟书能够写出“一部可能直追《红楼 梦》的旷世巨作”吗?请简述其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