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而且更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把创作的千钧之力放在对人性的深度解剖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 《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而且更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把创作的千钧之力放在对人性的深度解剖上,对生命意趣的探索追求上。我们应当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的成果,把它所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剖析作者和人物的心态,探究其文化历史内涵。这对人类及其社会具有更恒久的意义,也是贯通古今的一条路径。 在对精神、心理的审视中,我注意到: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是《儒林外史》深层关注的中心。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特别注意到把读书与做官联结在一起,“诱以官、禄、德”,通过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入我彀中”。“学而优则仕”,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马二先生就是这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正宗产品。他以拙朴的本性毫无讳饰地讲出老实话:念文章、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举业,就做什么举业。至于这种举业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惟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就是做官的惟一正途。封建统治者正是充分发挥权力的魔法,使读书人乖乖地做自己的奴才。《儒林外史》没有停留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而是继续深入下去,写到读书人的精神层面:思想如何被戕害,智能如何被斫伤,人格如何被奴化,结果形成了依附性和奴性,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正是痛心疾首于“马二精神”,吴敬梓让迟衡山斩钉截铁地说:“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实践这种叛逆的,首先是“作者自况”的杜少卿。他也像现实中的吴敬梓一样,写了一部《诗说》。他批评“而今”“只依朱注”是“固陋”。他常翻朱说,务要说出“前人不曾说过”的话,说出自己的话。从学术上说,他是在提倡学术中的知性主体精神,具有学术启蒙的意义。这是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首先形成对照。 在对待朝廷功令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也形成对照。马二是八股举业的虔诚信徒和传教士,几十年科场不利,他非但毫无怨尤之心,而且弥久弥笃,自觉自愿地让功名的笼头越套越牢。杜少卿则鄙弃八股举业。当马二之辈把受朝廷征辟去做官视为无上荣宠时,他却冒着欺君之罪,“装病辞征辟”,执意不受朝廷的牢笼。挣脱各种“爵禄之縻”后,他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做些自己的事”,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朱自清先生曾说:“旧知识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新知识分子则不一定靠皇帝(或军阀)生存,所以新知识分子是比较自由的。他们是‘五四’之后才有的。”并说这表现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五四”之前一百多年出现的杜少卿,当然还不是新知识分子,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传统中蜕变出来,但他已经表现出摆脱依附性和奴性、争取精神解放的历史要求,这与当时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杜少卿以及“市井四奇人”、女奇人沈琼枝的形象,都是《儒林外史》奏出的从传统向现代迈步的前进音符。(摘自2002年1月16日《光明日报》,作者:李自秋) 1、下列不属于吴敬梓对《儒林外史》对“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剖析的一项是 A.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生命意趣的求索追求。 B.对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的关注。 C.指出“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 D.分析读书人如何丧失独立人格而形成依附性和奴性。 2、对文中概括的“马二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统治的魔法下,甘心情愿充当统治阶级的驯服奴才。 B.读书是手段,做官是目的,把做学问与做官完全割裂开来。 C.无独立见解,只会鹦鹉学舌、拾人牙慧,毫无知性主体精神。 D.热衷于功名利禄,学受其害而不自知,视受征辟为最高的荣宠。 3、对文中分析的“杜少卿”这一典型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少卿是吴敬梓对生命意趣追求的外化,表达了吴敬梓对读书人精神归宿的求索。 B.杜少卿是一位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和具有一定批判精神的封建时代末期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 C.杜少卿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叛逆者,他鄙弃通过读书去求取荣华富贵,最后终于挣脱了功名的牢笼。 D.杜少卿敢于大胆蔑视皇权,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说明他虽是旧知识分子,却能摆脱皇帝而生存。 4、根据原文所给的住处,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它对读书人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入剖析并由此对古今的沟通。 B.文章指出“马二”由于思想被戕害,智能被斫伤,人格被奴化,最后沦落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 C.文章认为杜少卿虽是旧朝代的知识分子,其政治思想和偷观念还没有从封建制度下脱胎换骨,但已表现出争取思想解放的历史要求。 D.文章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虽已触及到读书人思想鈒的深层话题,并且奏出了由传统迈向现代前进音符,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无法为读书人指出一条真正的思想解放之路。 |
答案
1.C 2.D 3.B 4.A |
解析
1.C【本项错在“看重人的个性”。文中说“突出人的个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的看法。其他三项可从文中找到依据】 2.D【A项错误显而易见;B项“尊重人权”只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C项错误在“肯定人权为目的”,西方思想家肯定人权是为了“导出人格平等”】 3.B【本项依据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等语。A项错在“分类而居”;C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各有阐述,其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4.A【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再则,“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 】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们说,虽然地外生命形式看起来也许不像银幕上的外星人,但他们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能性却是千真万确的。 地球之外究竟有无生命,过去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上的高文明生命形态,在太阳系内是唯一的。1324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拾到一块陨石,经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内含有高浓度的有机体(或说原始的微生物),说明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当外星人近20年前首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此类活生生的生命,但是他们认为,其他星球也具备养育生命的条件。 伦敦大学学院的唐·考恩博士告诉皇家天文学会:“作为生物学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其他地方也存在生命,但是,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更可能是以一种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单细胞生命,而非许多科幻电影中描绘的3只眼动物。”考恩接着说:“从进化上来说,生命将是非常原始的。” 考恩说,即使是最简单的生命也需要液态水、适宜的温度、食物来源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根据温度的上下限描绘了生命存在的范围以及此类原始生命可能茁壮成长的地方。热液池、蒸汽出口、沸泥浆池和地下热液出口等等,这些被视为地球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其他星球简单生命诞生的理想环境。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莫妮卡·格雷迪博士支持考恩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提出,火星和木星等星球的某些地表或地表下面可能存在生命。 1.对本文第一段科学家所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之外存在生命,但其生命的形态可能与银幕上的外星人不相类似。 B.地球之外的星球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是不容置疑的. C.地外生命与银幕上的外星人相比,生命形态也许不尽相同,但却有绝对存在的可能性。D.地外生命有千真万确存在的可能性,只是生命形式也许不同于银幕上的外星人。 2.下列陈述符合考恩博士观点的一项是 A.地外生命和地球生命都诞生于热液池、蒸汽出口、沸泥浆池和地下热液等环境。- B.考恩认为水、适宜的温度、食物来来源等是生命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C.考恩认为地外生命只是一种单细胞生命。 D.考恩认为地外有生命存在,他的理由是充分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324年,美国科学家研究了一块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发现内含高浓度的有机体,从而否定了地球是太阳系内唯一高文明生命形态的认识。 B.二十多年来,科学家们虽然始终没有发现外星球活生生的生命,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地外生命形式存在的确信。 C.考恩告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星生命是非常原始的,也许是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其形态也不像科幻电影中描绘的是三只眼。 D.地球生命与地外简单生命,对生存条件和环境的要求是相同的,这一观点考恩博士与格雷迫博士是一致的。 4.纵观全文,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英美科学家对地外生命的研究和见解 B.地外生命确实可能存在 C.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 D.外星生命与电影上的外星人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从村庄到田野,一场雨的距离既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它可能会耗费一个人一生的时光,也可能是瞬息的景致。村里许多人的时光都是消耗在这段路上,按说这并不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可他们的鞋烂了一双又一双,身体矮了一截又一截。它先是一点一点下在他们最外在的身体上,再下在他们有些皱褶的生活里,最后就完全打湿了他们的生命。 ③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析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衣服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④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干了一冬的村子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也许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⑤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⑥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⑦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看重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池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全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⑧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⑨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 (选自乐趣文学2007—05—07,有删改)小题1:本文的题目是“干渴的村庄”,作者在开头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在第七段的开头,作者为什么说“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6分) 小题3:第四段主要描写春雨给村庄带来的“欣喜”,请从语言技巧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探究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又说“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可见,作者对村庄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你是如何理解的?(8分)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数字图书革命影响深远 书籍进入数字世界不是用像素代替油墨这么简单的一回事。我们阅读、写作和出售书籍的方式可能由此发生深远变化。买书将变得更加容易,但与此同时,停止阅读书籍也将变得更加容易。书籍的海洋将触手可及,阅读这一原本独自一人进行的活动将更加社会化。作者和出版商将有机会卖出更多不出名的书籍。但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500多年来一直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一些重要特性将受到削弱。 数字图书革命有着远大前途和巨大机遇。 能够即时搜索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将使找到所需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观点将由此扩散,创新将由此激增。 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建立起一个包括自己所有藏书在内的虚拟图书馆,其中将有你阅读过的每一本书——儿提时代,少年时代,上大学时,成年以后。这个图书馆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方便地被搜索到。这将对学术研究产生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 亚马逊网站的数据显示,在使用了电子阅览器“Kindle”后,人们购买的书籍比以前多得多。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不管你去哪儿,书店都跟在你身边。一个朋友随便提到了某本书,你掏出“Kindle”,瞧,这本书就归你了。以前,你还得记下书名,等下次去书店时再买。 对图书销售而言,容量无限的随身书店是个好消息。对知识的传播而言,也许也是个好消息。但对注意力这一21世纪最有限的资源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 实体书依然是集中注意力的逐行阅读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区。在线阅读时,你一会儿看看博客,一会儿收发电子邮件,一会儿又浏览电子版的《纽约客》杂志。而当你手中拿着一本实体书坐下来时,自然而然就不会分散注意力了。 因此,我担心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完全沉浸于另一个世界)将受到削弱。我们可能会像读杂志和报纸那样读书:这儿看看,那儿翻翻。 将书籍放在网上还会改变我们寻找书籍和讨论书籍的方式。书籍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数字文本的世界,因此,它们也将经历网页15年来所经历的转变。读者会将书中给自己启发或让自己生气的章节摘出来,公开予以评论。可以将其设想为一个永久性的全球读书会。你知道,在你读书时,随时都可以与他人就你所阅读的段落甚至句子进行对话。 搜索能吸引新读者这一事实无疑也将改变作者写书的方式。作者和出版商将开始考虑单独某一页或某一章节在谷歌搜索结果中的排名情况。 从经济角度而言,电子书也可能改变阅读和写作的惯例。销售电子书意味着,向潜在购买者提供“免费样品”以吸引他们购买整本书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例如,“Kindle”阅览器允许读者免费下载很多书籍的第一章内容。 不难想像,在这种新情况下,书籍的序言将发生何种变化。目前,写序言时的假设是,人们已经买下了这本书。将来,当序言是“免费赠送”时,情况就不同了。序言要用来吸引读者购买整本书。 至于非小说类书籍和短篇小说集,将出现“点菜式”的定价,就像如今市场上数字音乐的定价方式。读者可以花99美分购买某一章节,就像现在可以购买一首单曲一样。 (选自《消息参考》2009年4月22日) 小题1:作者说“对注意力这一21世纪有限的资源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的原因是( )A.逐行阅读的实体书将成为“濒危物种”。 | B.在线阅读的方式很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 C.人们会完全沉浸于内容丰富的网络世界。 | D.读书会变得像读杂志和报纸那样没有目的性。 |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图书革命造成的影响远比像素代替油墨要广泛而深远得多。 | B.数字图书革命会更有利于观点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创新。 | C.将来可以先向潜在购买者提供电子版“免费样品”以吸引他们购买实体书。 | D.销售电子书籍时都可以采用“点菜式”的定价并能像现在卖一首单曲一样销售。 |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条概述“数字图书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6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物入侵:人类社会的另一巨大威胁 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种物种称为本地种。外来种或称非本地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但被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的物种。当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维持,但有少数物种到新生境后不仅可以自然生存,而且快速生长繁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这就成了入侵种。入侵种有别于普通外来种的最大特征是它对本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入侵”后果。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而且外来入侵物种在原产地没有对当地原有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在多种控制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与当地原有生物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但当它们来到新生境后,犹如脱缰之马,摆脱了原来的束缚,尽可能利用新生境资源,挤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构成危害。 能造成入侵的外来物种都具有一些类似的特点。它们的生态适应能力强。许多外来物种适宜生存的范围非常广,有的可以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有的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它们的繁殖能力强。入侵种能产生大量的后代,或繁殖世代较短,甚至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传播能力也是它们的一大法宝,可借助各种各样的力量进入新环境。 外来种的入侵是多渠道、层层攻入的,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危及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如果不注意生态效益,就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随着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的增加,许多外来物种常常搭乘人类的“顺风车”,作为“偷渡者”进入新环境。此外,外来入侵生物可以通过风力、水流,以及鸟类等动物的传播自然传入。需要说明的是,外来有害生物也许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由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由此可见,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有害生物定居和扩散的可能性。 在人类文明史上,物种的引进曾推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世界面貌并造福人类社会。餐桌上美味可口的“洋庄稼”,公园里姹紫嫣红的外来花木,动物园里形态各异的外来动物,林林总总的外来生物,为我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外来物种却是一把“双刃刀”,也常常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引入。 B.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或间接引入。 C.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中可以自然生存并且生长繁衍。 D.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后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选出属于入侵种共同特点的一项 A.繁殖世代较短。 B.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 C.传播能力强。 D.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 3.下列对“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不存在。 B.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 C.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 D.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生长。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物种没有了原产地各种生态因素的制约,必然会反客为主,形成对新生境产生很大危害的入侵种。 B.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因可能是生物入侵。 C.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 D.从外来入侵种的原产地把抑制它的天敌引进来,就有可能消除生物入侵的危害。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幅剪纸组成的窗花图案,常见的题材有"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比如旧式窗格多,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虽然灵巧又优美,但在当今宽大的玻璃窗上则不再有用武之地。再比如现代妇女多有社会职业,不善针线,作为刺绣用的剪纸"花样子"也就逐渐绝迹。而且,旧剪纸模式较为单一,花样已显陈旧,如果总是"门花"一对,"肥猪拱门",千载不变,便很难与现代家庭的气息和谐起来。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便要消亡,若能顺时应变, 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④新兴的剪纸艺术,切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要求,尤其时下人们切盼富有,剪纸艺术投其所好,契合其心态,注重盼富、图利、求吉和祈安的内涵。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这也是目前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审关心理上的反映。此外,新剪纸增加了生肖内容的画面,龙蛇马羊,年年更换,甚至将传统的"马上进宝"图案也改为相应的生肖属相。比如今年是鸡年,便是"金鸡进财";明年是狗年,便改成小狗拉着装满财宝的车子跑来,成了"爱犬送宝"了。这种生肖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⑤新剪纸的另一特征,是借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的国画样式的剪纸,从形式(中堂、条幅、扇面等)到内容(花鸟、人物、山水等),类似国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特别是在贴年画的传统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缸鱼、门神、婴戏娃娃等,这些工艺精关的剪纸就容易被接受,甚至招人喜爱。 ⑥新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新剪纸不仅雕刻要求精工,有的细若发丝,曲若流水,千变万化,而且以大红和金色的纸张为主要材料,配以彩纸衬托,艳丽多彩,益显华贵。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具有时代性,与现代家庭的室内装潢能够协调起来。那些高档和豪华类型的剪纸,不仅平添节庆气氛,更增加了室内的富丽感,受到现代家庭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特别是年年都有一大批新图样出现,加上彩色剪纸和"梅兰竹菊"等类似文人画的幽雅题材的画面,这对人们就更有吸引力了。 1.剪纸艺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2分) A. 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 B.社会艺术情趣的需求 C.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 D.社会价值取向的需求 2.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剪纸艺术遍及我国城镇乡村的主要原因是表现了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 B.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悲苦凄凉一类的题材是由于当时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C.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D.传统剪纸中的窗花如"窗越"、"气眼"等,已难以适应当今民居的窗户结构。 E.第③段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历史、题材,阐述了传统剪纸需要革新的原因。 F.生肖属相是传统剪纸艺术的主要题材,如"金鸡进财",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3.通观全文,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3分) (1) (2) 4.从全文看,民间剪纸在两方面"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 (3分) 内容: 形式: 5.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