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这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佛经1122部,3572卷,总字数3500万左右。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争。隋大业(605-618)年间, 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业。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自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因素,出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于1999年9月9日放归地下珍藏。石经的回藏,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云居寺从建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云居寺碑刻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整理和研究石经的字形。云居寺石经所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为其他经书所不可比拟,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钦定开元大藏经》这部唐代宫廷大藏经的原貌。另由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藏》证实,石经中的辽代刻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石经中还保存了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石经的经文后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间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余年的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经济组织、职官名称等资料,可以验证、补充史书的记载。云居寺石经的刻写纵贯千余年,许多写经高手为之书丹。石经字迹大部分方整圆腴,写刻双绝。其中蕴含的历代书法影响也正是汉字字体研究的对象。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享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拯救、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当年佛教僧徒在云居寺刻经的劳动,是寂寞而廉价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 但他们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了存亡续绝的事业。今天,我们更应以超越前人的文化忧患意识与自觉的使命感,通过艰苦的实际工作,保护人类绵延不尽的精神文化财富。 ——选自《文史知识》2004年第2期,有删改 1.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保护云居寺石经措施的一项是 A. 隋大业年间,静琬始刻石经,此后千余年佛经续刻不辍。 B. 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 C. 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 D. 1999年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回藏地下。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一项大工程。 B. 云居寺石经含佛经1122部,3572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 C. 回藏严重风化的《契丹大藏经》的原因是保护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 D. 石经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的历程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部历史。 3. 根据文意,下列对云居寺石经学术价值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刻《钦定开元大藏经》和辽刻《契丹藏》可知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准确性极高。 B.石经中保存的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可使各种大藏经恢复原貌。 C.石经经文后的施刻人的题记可以验证史书记载的正误,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D.写刻双绝的石经也是书法和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二者的研究展现了广阔的空间。 4.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刻经期间云居寺几经劫难,可知云居寺石经曾多次遭毁,多次重刻。 B. 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极高,可以纠正传世手写经书的讹误。 C. 从蕴含历代书法影响的石经中,可以看出千余年间书法变迁的历史。 D. 蕴藏在石经中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
答案
1.A 2.D 3.B 4.A |
解析
1.A 刻经是保护佛经 2.D A应是“部分回藏”,B应是“现存”的,C误把“目的”当“原因” 3.B原来没有就谈不上“恢复原貌” 4.A“云居寺几经劫难”不等于石经也如此,文中说是“续刻”。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我国了解得比较多了,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张广祥编此试题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1.对“循环经济”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循环经济是融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废弃物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经济。 C.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活动。 D.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之外的另一种新经济形式。 2.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以“污染排放”为目的,后者以生产“再生资源”为目的。 B.前者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后者是物质循环流动的经济。 C.前者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后者带来资源增加、环境改善。 D.前者是一种消费经济,后者是一种生态经济。 3.对文中划线句子句意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B.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C.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D.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知识化转向和生态化转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B.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赖循环经济。 C.较之旧经济,新经济注重更多的不是数量而是效益。 D.同是新经济,循环经济将比知识经济更具活力。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儒学的“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节选) 李泽厚 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取的似乎仍然是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在民间,则表现为多元而浮浅的信仰和崇拜。其对象,可以是关公、妈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等,而且大都为了求福避祸,去灾治病,有着非常现实的世俗目的。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多元而浮浅的民间宗教中,奇迹宣传也并不突出,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在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如在台湾,我拜会过影响极大的证严法师,她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院护士等陌生人手里。这也使我颇为吃惊,因为这里表现出的,似乎仍然是以亲子为核心的强烈的儒学人际关系,而佛家本应该是看破尘缘六亲不认的。这也使我想到,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佛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毕竟是少数事例;相反“三教合一”倒一直是文化主流。孔子、老子、释加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处,既出现在近千年前宋代文人的画卷中,也仍然保存在今日民间的寺庙中。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而儒学之所以能这样,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 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同时,它又是“半哲学”。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纯粹”伦理。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但这些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和追求,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 正因为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不是《圣经》。也正是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 1.对作者提到证严法师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知中国宗教的主要内容仍是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 B.可以说明中国宗教与儒学既有区别但也有不小的相似性。 C.严证法师的观点说明儒学实质上完全具有宗教的性质。 D.可知中国宗教有现实世俗目的,并非完全看破尘缘。 2.对“中国从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儒学的广泛影响使得中国无法发生宗教战争。 B.“三教合一”的现实使得宗教战争没有发生的土壤。 C.儒学本身就有宗教特质,而它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D.儒学的包容性不排斥宗教,与宗教冲突并不很大。 3.有关儒学“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儒学与中国宗教彼此融合,中国宗教吸纳了许多儒学的内容,因而,儒学自然也就具有了宗教的一些特质。 B.儒学虽无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无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但实用理性的一面却同样具有哲学特质。 C.儒学“终极关怀”的品格使它能够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这点与宗教的功能相同。 D.儒学没有宗教里的奇迹、魔法、人格神,但它可靠其理性在精神上指引人们,这点和宗教也相似。 4.根据文中信息,对“《论语》不是《圣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的哲学、理性特质决定了它没有《圣经》里的神秘与奇迹。 B.《论语》讲究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这和《圣经》教义有根本不同。 C.《论语》不是宗教教义,虽然它也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 D.《论语》不倡导“怪力乱神”,《圣经》却会突出人格神的宣传。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作家总是更容易接受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并非作家都懂多少环境保护的理论和知识,而是说作家毕竟更富有对于自然、对于祖国河山、对于一切生命的感受和热爱,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更富有整体感,作家相对的总是更少受某种实业目的的激励或者制约,作家更有可能多一点纯朴,也多一点浪漫。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警报环境破坏的危险。如果我们阅读过契诃夫的《草原》,如果我们没有忘记《万尼亚舅舅》里那位医生对于生态破坏的忧虑,如果我们阅读过列昂诺夫的《俄罗斯森林》,如果我们哪怕是多看一眼邓刚的一系列为海洋和海洋生物呼天抢地的作品,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变成一个更关心环境的人,变成一个与地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的人。如果我说作家天生应该与环境工作者携起手来,如果我说作家天然是环保工作者的同盟军,我想不至于被认为是过于冒昧。 我们似乎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论文学与环保。许多令人痛心的破坏环境的事情的发生,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并非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制剂,而是由于人们文化素质之低下:放火烧荒,捕食珍惜野生动物,破坏草原,污染水源……的肇事者常常并不是化学工厂,恰恰是一些很普通的人,为了蝇头小利,竟可以做出破坏环境的大恶。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当然是文学最为关心的事情,当然是作家、知识分子、干部深有切肤之痛的事情。 环境文学研究会的刊物《绿叶》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我们的刊物一定会得到文学工作者、环保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支持。 1、对“作家总是更容易接受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原因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对于自然、对于祖国河山、对于一切生命的感受和热爱。 B、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更富有整体感 C、作家受某种实业目的的激励或者制约相对少一些。 D、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警报环境破坏的危险。 2、“如果我们阅读过……呼天抢地的作品”想要说明的是( ) A、作家更容易接受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B、作家自觉警报环境破坏的危险。 C、变成更关心环境的人的重要性。 D、创办刊物《绿叶》的重要性。 3、“我们似乎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论文学与环保”中“另一个角度”指: A、许多令人痛心的破坏环境的事情的发生。 B、人们文化素质之低下。 C、文学最为关心的事情。 D、文学应为环保服务。 4、对文中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了文中列举的契诃夫等人的作品,“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变成一个更关心环境的人”说明为了环境要多读以上著作。 B、 “作家相对的总是更少受某种实业目的的激励或者制约”是说作家唯实业为重而不顾环保的思想少一些。 C、 办好《绿叶》杂志就可更有效的加强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我们要关爱《绿叶》。 D、“作家天然是环保工作者的同盟军”是说作家理所当然也应该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1.下列句中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B.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C.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D.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2.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 A.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B.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C.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D.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3.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 B.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 C.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 D.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4.对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概括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 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D.小议读书艺术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主流理论。 D.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2.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 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3.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到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学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