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古典的雪雪一直在飘落,这是飘摇了几个世纪的雪,在他们的生命中和我的内心里。 年少时,第一次读到关于雪的句子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古典的雪雪一直在飘落,这是飘摇了几个世纪的雪,在他们的生命中和我的内心里。 年少时,第一次读到关于雪的句子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古典的雪
雪一直在飘落,这是飘摇了几个世纪的雪,在他们的生命中和我的内心里。
 年少时,第一次读到关于雪的句子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时,从未见过千万树梨花盛开的样子,甚至连一树也不曾见过。北方的冬天,在我的眼里总是一个有些没落的季节,纵使玉树琼花,也难掩那一份浓重的苍凉与漫长的寒冷。在这首送别的诗里,北方绚丽而多姿的雪花被幻化为江南的熏风花树,温情而浪漫,离情别绪中也蕴涵了无限的春光和融融的暖意。故乡的城郊,有一条大河,两岸曾经是很大的一片林子,下雪的时候,树枝上就落满了雪花,远远的望去,在氤氲的雾气中,迷离、柔静、凄美,全无了冬日的凛冽。想必梨花就是这样在春风里绽放、摇曳。
 雪忽然让人感到温暖。
 不然,张岱怎么会在雪夜去湖心亭看雪呢?那该是江南的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湖心亭的雪,使他从一个时代的终结里悟出了人生至情至性的真意,白雪掩盖了平日里谙熟的湖光山色,给世界以平和、熨帖,这是自然的淡作之美,触摸着幽静空旷的雪夜,他听到了时光流过和生命消亡的声音,顿感人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藐小,生命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脆弱,只有思想的力量才是旷日持久的,清高的士子总能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这是自魏晋以来一些退避尘俗,抛弃享乐的士子,把才思与自然、人文相融合的士大夫文化的一个侧面。于是,自然、民俗皆成为一种古典的咏叹,腾升出一股纵惯古今浓得化不开的书卷气。
 无独有偶,东晋的王子猷大雪之夜驾舟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又何妨?这看起来有点大乖常理,但仔细想来却言微意重,对于后世的人们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言传的震慑。王子猷的这种特立独行分明是对世俗的嘲弄和抗争,即使它是那么孤立、诡秘、偏执和微不足道,却让我们如同在风流云散后看见万里无云的蓝天一样清晰地看见了一个遗世独立的人思想深处的潜流,它必将喷涌而出,一泻千里。
 而唐朝的雪又赋予柳宗元另一种意义上的垂钓。
垂钓,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道家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极至。
 于千年万年的无数个冬季之中,他独自的拥有了这个冬日。
 寒江寂寞,落雪无言。
休问他为何冷淡了华屋暖裘,拒绝了亲朋故交,远离了俗务喧嚣。此刻心中时时忆起姜太公,仿佛与姜公同钓。
 满目的苍茫中自然有一片空旷与浩渺在心间,人与自然的亲和力渗透在原始的寂静之中,是否也怀着那种伤感的心情?空落的孤舟停泊在清幽的水面上,或许是无饵的钓钩在水下的鱼群中轻轻的游荡,无奈和孤独伴飘飘洒洒的雪花落入江中随江流而去,那一种玲珑剔透的单纯、清冷和孤傲纷扬在凝重的雪雾中。
  “飞花空舞任浮生,且学诗骨待长风,留得孤高冰韵在,千年风雪化诗声。”
 我试赋拙诗一首,且作对远去的古典况味的一份怀想。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在古典的阅读中,回眸每一个雪霁初晴的黄昏,我仿佛募然聆听到那来自遥远的古典的雪中的歌吟,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却在同一个自然的场景下以各自不同的姿态体现出人文的自我情怀,给思想和情志以自由沉浮的空间。这当然也蕴涵着人格的尊严和尊严的力量。弗兰克说,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 当我的手指轻轻的翻过这些书页,就好似走进一座雪野中古典的村庄,走进一座他们用思想的灵光用人格的尊严筑就的精神的殿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依稀看见他们的窗前是摇曳着古典的烛光,捻过月光一样泛黄的书页,把没落悄悄的隐藏,这是上几个世纪的书香,也有筝韵跌宕的春江,萧鼓击碎了夜的幽静,曼舞着重现的心灵之光;走进这个村庄,我犹如驻足他们的思想的道场,我如轻盈之水匆匆的匆匆的流过他们翰墨的天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不忍叩响他们雕花的门窗,我似妩媚之风默默的默默的掠过他们的星空他们的梦乡;走进这个村庄,给他们留一串心笔写下的诗行,当晨钟敲落雪一样的寒霜,转眼的经年,已是遥远的绝响。
行以当行乃千古真正之风流,为所欲为乃人间大气之文章。古典的雪,生命体验中的又一个本源,飘落于人内心的文化精灵,飞舞着生命的思想之花。
1. 题目“古典的雪”,“雪”的含义是什么? (3分)
2. “垂钓,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道家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极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分)
3. 第二段写到回忆中故乡的雪,有什么作用? (6分)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湖心亭的雪是美丽而多情的,它让张岱在孤独和寂寞中偶遇知音,再一次遭遇人生萍水相逢的喜悦。
B.文章引用了张岱、王、和柳宗元的文章或故事,是按照对雪的内容的理解的深化来安排材料的。
C.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说明了柳宗元十分喜欢雪天,同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接受了颇具道家情调的垂钓的休闲方式。
D.文章引用了岑参的诗,张岱的文章、王子猷的故事和柳宗元的诗,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雪的关注,几千年来已经赋予了雪以深厚的文化意义。
E.“我试赋拙诗一首,且作对远去的古典况味的一份怀想。”说明现代人已经没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雪了。
答案

1.象征了浩渺的自然;特立独行的品格;文人的无奈与孤独。(3分)
2.柳宗元用在雪天垂钓的方式表达自己政治报复得不到实现的落寞之情,以及不向权贵低头的坚强信念。(5分)
3.与岑参诗中苍凉寒冷的雪形成对比;突出雪“迷离、柔静、凄美”的特点;为下文写“雪让人感到温暖”做铺垫。(6分)
4. A B
解析

1.无
2.无
3.无
4.(C项“接受了颇具道家情调的垂钓的休闲方式”不正确。D项岑参诗中的“雪”是纯自然的雪,无文化意义。E项“说明现代人已经没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雪了”不正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我一无所知
李敬泽
  有一天,有记者问: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对黄河的感觉?
  我愣了一下,我知道我必须说出一句格言,我灵机一动,万分诚恳地说:我对黄河一无所知。沿着黄河,我从甘肃、宁夏、内蒙古走到陕西,从2000年的6月走到9月,我当然不是一无所知,我的问题是难以确切说出自己所知的是什么。面对电脑,我审视我的经历和感觉,努力逼近地看清它,史蒂文斯把这比作"擦玻璃窗",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儿。
  我曾经想,把自己擦得干干净净,似乎我从未听说这条河,似乎这条河第一次被人看到。但我发现这很难做到,黄河不是异域,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你得拿出绝顶的矫情才能假装从不认识它。行于河边,我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我见到了很多的人和事,见得越多,我越觉得在这一切后面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
  所以,行走黄河的结果就是我不敢轻易谈论黄河,而在此之前,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它。回到北京,回到书斋生活,我看到报纸、杂志和一本本的书中,人们仍在高谈阔论。黄河哺育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关于这种文明,知识分子可以超然自信地分析和判断,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本质,就像牢牢抓住了一块石头。
  但黄河不是石头,文明也不是,它们是水。行于河边时,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地质、气候、血缘、语言、饮食、服饰、房屋、作物……还有人的表情、信仰、记忆,人们感受、思想和表达的方式,等等等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千里万里的河流和大地纷繁多彩。正是无限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个民族、这个文明。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究竟是凭什么论定它的"本质"的呢?不是凭着对多样性的认识,而是凭着对多样性的麻木不仁,凭着一种遮蔽和抹***民族生活丰厚、复杂之质地的强大冲动。我们一百年来都是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我们一目了然,我们的话如同尘埃泥沙。
  我为什么还要说?
  因为我要说的不是黄河,而是我在河边的日子。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富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它们闪闪发光,我乐于从中选出十几个日子在心中重过一遍。
  我尽量避免对着黄河夸夸其谈,我对着我自己:这个人看到了什么?他如何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他作出理解的背景是什么?他真的理清他的印象和思想了吗?对此,我毫无把握,写的时候我感到比行走更为困难,我常常觉得很多话是说不清的,我不能把"玻璃窗"擦得锃亮,达到坚硬透彻的确切和明晰。但事情的有趣之处也在这里,我在差不多一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次激趣的写作经验,如同御风而飞,飞在广大、混沌、难以测度的地方。
  我认同黄河,认同我的灿烂缤纷、处境危殆的伟大传统。
1.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行走于黄河边,"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6分)
"感到熟悉、亲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到巨大的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解释文中加红的① "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和②"把"玻璃窗"擦得锃亮"的意思。(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我在差不多、一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在这本书里可能写了哪些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处境危殆"具体指什么意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24分)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9.作者不喜欢这种求学的苦孩的原因是什么?(6分)
10.结合第三自然段,思考第四自然段向我们表明了一个怎样的现实?(6分)
11."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6分)
12.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异曲同工吗?为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2分)
初冬翻书最入心
  捧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好书,翻阅在天气微寒的初冬,也许最易入目也最易入心。浮躁的心情已被初冬凉飕飕的空气覆上了一层薄薄的霜片,想动弹,却缺乏力气了。这是季节为读书人开出的一份令人感动的优惠单。
  眺望窗外。眺望那些世界上大同小异的人间风景。
  没有风的黄昏,窗外的风景就如一幅静物素描,灰绿色的基调并不让人颓丧而启示人平静地去想一些总也弄不清楚的世事。这时候,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不约而至,在这幅偌大无比的素描里停顿了一下,然后振起双翅,在天空里划下一道漂亮的弧线,飞得无影无踪。
  岁月就如鸟影般呼啦啦从我们的面前一滑而过,拽也拽不住。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太过漫长,但在天地间,就如雪片飘落在一望无垠的大平原的黑土里,能听见雪入泥土"滋滋"的声响的,至少是位感觉不错的诗人。
  一滑而过的岂止岁月,还有我们的黑发、亮肤和嫩如葱白的手指。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
  思想变老了。
  我们的思想总也不能在快乐中嬉戏。她在经典中喘着粗气跑步,在世俗里大汗淋漓地乱撞一气。落日的光晕如梦般照在长满木香树的土冈上。我和我的思想一起坐在土冈松软潮湿的顶上,茫然不知所措。
  似乎还是窗前的那只鸟。她飞来了,轻轻,不打一声小小的招呼。
  她在土冈上空盘旋了几圈,然后调整好身姿,"呼"地一声直冲而去,小鸟迎着落日飞去,慢慢融入桔色的光晕。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只鸟儿真的很快乐。
  现在开始有些风了。轻灵的木香树叶被风吹得乱糟糟的,像一群疯跑的孩子。但是木香树顶上那道优美的羽痕在我眼前抹也抹不去。尽目力所及追寻羽痕的尽头。落日的光晕里如果有一处安睡之所的话,鸟儿会安睡在那里吗?
  自由的鸟儿,自由的飞行。她并不迷恋落日美丽的光晕,她在追寻光明和光明下生动的细节。
  羽痕便如丝,扯也扯不完。
  捧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好书,翻阅在天气微寒的初冬,最易入目也最易入心。但是我愿意暂时放下她们。我喜欢看只鸟儿从我的书窗或者长满木香树的土冈上悠悠飞过。
                               (《写作》2002.10)
13."这是季节为读书人开出的一份令人感动的优惠单","优惠单"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什么?(6分)
(1)、她在经典中喘着粗气跑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在世俗里大汗淋漓地乱撞一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认为,在微寒的初冬翻阅一本好书最易入目也最易入心。为什么又说"但是我愿意暂时放下她们,我喜欢看只鸟儿从我的书窗或长满木香树的土冈上悠悠飞过"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从小处着眼,大处着笔,写了"我"和"我"的同龄人感慨年华易逝的生命意识。
B.作者构思巧妙,把那好像"一幅静物素描"似的初冬的黄昏的"窗外风景"作为前景,又以那只在"落日的光晕"中自由飞行的鸟儿为触媒,触动了对随着岁月流逝而改变的思想的审视。
C.在思想沉睡之时,岁月对"我们"来说,似乎"太过漫长",而当思想觉醒过来后,才深感生命"一滑而过"的无谓浪费,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痛苦。"我"停留在无奈的叹息中,被传统沉重的生命意识压得喘不过气来。
D.这篇散文的好处,不仅表现在立意上,而且表现在写景抒情上,作者写景历历如绘,善于"以景述情"和"缘情叙景",在简洁的抒写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E.这篇散文在剪裁材料方面,也有独到的地方,作者为了表达主题,打破常规,不考虑详略,而是巨细兼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8题。(10分)
寂寞红柳
山谷
  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
  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肠柔骨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柔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间。
  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17.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一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
18.文中第⑤自然段末说"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简析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柳的"寂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大阅读
得寿山石默想   
小  山
美石的结晶,源于火焰的洗礼。瑰丽的寿山石,我细细打量它的通体,其神秘的纹理和不确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让我惊叹大自然的伟力。而寿山石破土而出,却是人间一个蹊跷,据说是和尚们依山修庙,揭去山的植被又凿掉许多岩层,于是宝石的矿脉显现。
但是,最贵重的石神,埋藏于山脚田间,溪水潺潺,蜿蜒绕行,石头像婴儿随流水嬉闹来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弯身捡起,看着美丽生动,传阅于邻里,石头不是孤单的,农人们稍加仔细,又可寻到同样区别于普通卵石的这种美石。几年后,该石价格飙升,命名“田黄”。
怎么说,这种石头都是从暗处走出到明处,成为人世一种稀罕之物了。
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当的比喻很多,这里不必引述,因为不对等的对比,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面对高级的东西,假如我们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完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强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头就是石头,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在形状上,寿山石并无什么特殊,如果人类不剥开泥土或砾岩裹挟,它们混同凡尘自在,谁又能指认出其宝贵的本质?
然而,人类不仅把它们提取出来,欣喜这宝物的存在,还使它们的价格递增。宝石当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质量,这原本不算错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们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宝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它们同处于山体田地里,小国寡民,鸡犬相阁,从无相互鄙夷或争斗,即使碰撞呼应,也如同风雨私语,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们大伤其脑筋来,把石头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态,或治印送与皇上,或雕刻成艺术品对达官贵人献殷勤,或者用小技镂刻成掌上玩物、案几饰物,以为如此石头就身价倍增,有蓬荜生辉之功绩了。啧,不知道石头们究竟感激不感激?当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内在的生命被完好发现,因雕刻而出世,那简直形同灵魂复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头又如何超凡脱俗?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苦刑害我失去天然。成为皇帝印玺如何?他下的谕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伤害天良。皇帝腐朽,印章孤寡于陈年旧制中,成了木乃伊。被供奉达官显贵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过被当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几上落座,也是藏污纳垢的明证,从此堕入污泥!至于雕虫之人,主观任意把我变成个非我所愿的样子,小家碧玉地袖珍于装点之事,那种委屈连石头心肠也是要暗自垂泪的,哀莫大于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让自由的心灵窒息而萎顿。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果然被人发现,发现者不知道我是珍宝,管他把我弃置门外被风雨刺蚀还是扔到墙头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这对命运都不是最坏的。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破坏我,我还是囫囵原朴地活着,灵魂丝毫未损。总是无人问津,我也乐得逍遥,再生百年千栽,让天地继续养护我的灵性。而一旦发生我的是位痴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视我为珍奇,他必定舍不得用我交换名利而付给他人。
石头是不会腐烂的,时间和空间永远纺织它的摇篮,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有时,时间和空间会给石头一身青苔,那是阳光与露水给它披覆的锦绣,可比花朵或彩云,远非桑麻可能媲美。
18.“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请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19.寿山石宁可被“弃置门外”,也不愿“雕琢成器”。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20.作者默想自己是一块寿山石,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开头交代寿山石的由来,突出“自然的伟力”,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铺垫和对照作用。
B.作者认为宝石的珍稀程度取决于它的自身质量,同时在不同用途上也能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
C.作者不主张将寿山石琢磨出各种形态,是因为寿山石无法超凡脱俗,寿山石的灵魂也无法复活。
D.本文以寿山石为线索,先写寿山石的发现,接着写寿山石被人为利用,最后抒写作者的思考。
E.文章末段指出“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真切地表达出对朴素自然之美的追求,深化了文章主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