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韩少功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韩少功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韩少功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的还是正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方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亮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正真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与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正真的夜晚,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阳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到每一条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已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清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阳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倚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小题2:、从全文结构看,文章为什么从“城里人看到的月亮”写起?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城里月亮”和“乡村月亮”的特点。
小题4:、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采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拟声词“叮叮当当”“哗啦哗啦”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小题5:文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乡村月夜中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感悟。你能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悟是什么?
小题6:、如果将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

小题:、月光是乡下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月亮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标志之一。
小题:(1)为下文写乡村月亮作铺垫;(2)与下文写乡村月亮形成对比。
小题:、“城里月亮”的特点是灰白、暗淡,没有生气,不能给人以感悟;“乡村月亮”的月光飘摇、跳动,富有生气,能给人以感悟。
小题:、(1)比喻、拟人。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2)恰当。能突出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小题:、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永远显得极其渺小,孤单,无知,人类应该谦逊地对待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大意对即可)
小题:、(言之成理即可)
(1)不删好。最后一自然段再次点题,以形象结束全文,含蓄深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富有诗意。
(2)删掉好。在结构上,既不能照应开头,又与上段联系不紧密,给人突兀的感觉;在内容上,不能突出或点明主旨。
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应从“徽章”的含义——“某事物的标志”入手,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归纳整合,便可得出答案。
联系作家:作为根土作家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月亮的深刻理解。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要注意题干中“从全文结构看”的角度,并联系内容进行思考。
小题:本题考查归纳内容,概括中心的能力;一方面需筛选并整合信息,另一方面要注意题干中“结合全文”,把握全文。
联系作家:作为根土作家对远离大自然的城市文明流露出的遗憾情绪,对接近大自然的乡村有深厚的感情。
小题: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比喻”与“拟人”是高考考查最多的修辞方法。另外,注意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联系作家:比喻、拟人是韩少功最常用的修辞方法。
小题: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从理解题干入手,确定“人与自然”;然后紧扣作品中的“一口完全吞下”(渺小),“无依无靠”(孤单),“无知”,“诚实”来分析概括。
联系作家:作为根土作家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这里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
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敌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小题1:.文章第二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细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具体分析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5分)
小题4:.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请筒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中医是医学,也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中医产生于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中,但当其在两千年前从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时,借助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农学等成就,采取了“取类比象”(同类事物具有类似属性)的方法,被赋予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中医把人体看做一个小自然,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其中,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寒热温凉”等。
但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了。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
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小题1:.结合全文,谈谈中医“民族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小题2:.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如何使中医走出困境。(9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①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
②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妒呆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杠内。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国学吗?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③后来大家比较一致接受的定义,是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直接联系在一起。以此,钱宾四先生《国学概论》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午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童之一能力。”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国学,也开宗明义地标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运已经是给定,的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相当长时间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经历了收缩过程。
④盖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因此之故,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令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六艺之学”。“揩定”一词是佛家用语,马先生说:“每下一义,须有法式,谓之揩定。”
⑤“六艺”亦称“六经”。我国学术的源头即在于此,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亦出于此。我们今天讲国学,重要的一点是回归“六经”。
⑥至于“六艺”在国人的精神世界可能发生的作用,《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有如下概括:“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瓤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概括的固是“六艺”本身的精神旨趣,但也都关乎生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修养和品德。换言之,“温柔敦厚”是人的品性,“疏通知远”是人的学识,“广博易良”是人的和乐,“絜静精微”是人的玄思,“恭俭庄敬”是人的礼敬,“属辞比事”是人的正见。《庄子·天下篇》解“六艺”又日:“《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马一浮先生认为上述孔、庄两家对“六艺”的解泽,简明而得其宗趣。
⑦我们作为现代人,尽管为各z曲闻见的知识所包围,可是我们的精神血脉里亦不可没有“六艺之道”。而虽为现代人,叉呵虹也是受过“六艺”熏陶的“六艺之人”。在马先生看来,“六艺之教”应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如果争件具备,不排除也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使蒙尘已久的人类,革涂习气,变化气质,回归本然之善。
(取材于刘梦溪《到底什么是国学》)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胡适的国学定义错误在于没国学和我国固有的学术联系起来。
B.在国学定义问题上,马一浮比胡适更符合确定概念的一般规则。
C.钱宾四给国学下的定义综合吸取了胡、马两人国学定义的长处。
D.马一浮认为“六艺之教”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血脉。
小题2:.马一浮认为“六艺”对现代人类最重要的作用是(3分)                                 
A.关乎生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精神血脉。
B.“六艺之教”融入人中国人的精神资源。
C.有可能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资源。
D.使蒙尘已久的人类重新回归本然之善。
小题3:.本文中的国学定义有几次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了治学的什么特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有人不理解,问他。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07年8月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年来,特别在城市里,每到春节,“年味淡了”的报道总会出现,总会有人忧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就此消失。对传统文化救赎的呼吁,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持续升温。
很多人将春节的衰落看作是全球化导致的恶果,但这是否是主要因素?其实,春节的式微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式微是密切联系的。传统文化是土壤,春节只有依赖其上,才能生长。而春节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儒家的,但儒家(孔子)的命运如何?
晚清以来,中国一直“图强力而放斯文”。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激进化的文化革命态势已发展至全面而自觉的程度,整个中国的文化生态系统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国的文化,包括思想上,也包括社会结构,尤其是农村的结构,都被急骤地“去中国化”(这里“中国”指中国的传统)。至新中国建立,三座大山被推翻,传统文化让位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古汉语也随汉字简化运动作古。从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几乎不再有太多相关性。渐渐地,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被人遗忘,每逢过节好像就只剩下吃。如今,随着经济发展,过年在吃喝意义上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春节在不少人眼中似乎成了“鸡肋”。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所赋予的突出特性,即家庭亲情化,这在春节中表现最为明显,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知春节与家庭的密切关系。鉴于中国特殊国情(如计划生育),家庭人口越来越少,走向简单化。传统中国大家庭中复杂的人伦关系与称谓对于80、90后已是天问,与一世纪前相比,当代中国人对人伦孝悌总的而言是越来越淡漠。
从历史及现实视角来看,如今文化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外来文化的碰撞。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一个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境地。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国文化若要得到世界的承认,只能积极争取一切机会以宣示自己的存在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只有经过这一历程,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和真正价值才会在世界面前逐渐呈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自我推残与外力的强逼,已元气大伤,但毕竟还精华残存。作为一种延绵千年的精神基因或集体潜意识,它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方式呈现自身。春节要焕发青春,必须要有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表现形式。如何在个人主义泛滥的当代,重建传统中国的亲情纽带,是关涉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重大课题。
从当下“国学热”的兴起,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加上西方的经济衰退,国际多极化格局的日趋形成,或许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宏观动因。而从北京和各地老百姓自发地突破禁令放鞭炮,从而推动政府解禁这样一种“节日化”举动,我们看到,中国人文化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增强,炎黄子孙需要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我们相信,维系春节(包括整个传统文化)的基本动力就在民间。
(节选自《春节需要保卫吗?——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困境》)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如今,春节出现了“年味淡”的现象,传统文化救赎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B.很多人将春节的衰落看作全球化导致的结果,本文则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衰落。
C.文章认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就不再有相关性了。
D.本文认为,当代中国80、90后对人伦孝悌越来越淡漠是和特殊国情有一定关系的。
E. 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
小题2:.文章第二段提及“儒家的命运”,请你根据本文对近代以来儒家(传统文化)的命运
作简要概括。(4分)
答:                                                                      
小题3:.你认为春节能够焕发青春吗?请结合本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