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觐阳关(雨翁)阳关,有一片丰美的水草。青藤牵扯 ,灌木葱茏;芦苇环绕着几湾清水 ,游鱼在苇丛中窃窃私语 。绕过几道水湾 ,阳关雄岗便横亘在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觐阳关(雨翁) 阳关,有一片丰美的水草。青藤牵扯 ,灌木葱茏;芦苇环绕着几湾清水 ,游鱼在苇丛中窃窃私语 。绕过几道水湾 ,阳关雄岗便横亘在面前。岗下是大壑,壑上有深潭。潭水如凝,碧可照影。想当年,这大漠腹地 ,军民数万 ,莫不都是仰赖这潭清水的养育?阳关城早已飘逝了,唯这潭清水 ,还聚着一汪灵性 ,倘若当年此潭有名,我想,它必定叫做“慈母潭”,可惜被史书遗漏了。 遥远的风景,是大片的昏黄和大片的青灰,连缀着天际泥色的云墙。我犹如置身一座庞大的园囿,纵然插上翅膀,也飞不过这天地的合壁。 象征着大戈壁的坚韧的骆驼刺,不知于何年何月,随着漫卷的飞沙,一丛一丛的去更远的地方流浪了。只有一簇偶然可见的红柳,笼一团火焰,燃烧着这空旷世界的寂寥。于是,这世界便放射出一种惨烈的美。 逶迤起伏的沙梁上 ,有一队野兽 ,隐隐约约 ,辩不清是野驴 野马或天狗天狼。在这寸草不生的大漠上,这群野兽凭借什么来维持生命呢? 北望浩瀚 ,似有一大群参差错落的断壁残垣 ,也许是古丝绸路的驿站吧?向导告诉我 :那是古阳关留下的古墓群 。阳关城早已灰飞烟灭了,唯有这群墓葬永存千古。 我恍然而又怅然。 墓群,驾着蜃气,跨越千载阴霾 ,飘忽在时光之上 。这些凝滞的荒坟,这些逡巡的幽灵 ,这些被烈日暴晒而决然不散的蜃气 ,这些被蜃气虔诚托起的灵氛 ,它们才是古阳关的真魂! 视线向西,越过漫漫平沙,目极处有一抹绿色林带,阳光下漂浮着彩霞的亮丽,不用说,那就是胡杨了。 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这就是胡杨! 茅盾先生看到黄土高原上的白杨 ,曾感慨不已 ,顶礼赞颂,倘若他当年有机会来到大西北的深处 ,看到这傲然瀚海自成天地间一绝的绿云 ,又该如何的膜拜呢? 假如再做无稽之想 ,穿过那一脉壁垒的云雾,是否就是那些千年戍卒的幽灵们朝觐的天堂呢?或许正是由于对那天堂的渴望,幽灵们才逡巡在这里而得以慰藉吧。 遥想摩诘当年 ,一声西出阳关 ,咏出千古三叠。有道是“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那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啊! 1、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觐”是朝拜的意思,文章以“觐阳关”为题,表达了作者对阳关这一古迹的虔诚和敬意。 | B.文章起笔先写阳关雄岗、大壑深潭、骆驼刺、红柳、野兽及古丝绸路驿站等,都是为了衬托古阳关的真魂——古墓群。 | C.文章起笔于绿,收笔于绿,绿是全文的中心线索。 | D.这篇散文由远及近,渐入佳境,托物言志,含蓄委婉,结尾升华了主题。 | E、文章最后一段的引用 ,强化了古代戍边将士离别的哀怨。 2、文中写“我恍然而又怅然”。作者为什么“恍然”?为什么“怅然”? 3、文章为什么将阳关“傲岸浩瀚”的胡杨与“黄土高原的白杨”并提? 4、文中的“天堂”的含义是什么? |
答案
1、C、E 2、说“ 恍然” ,是因为作 者明白了这些古墓 群才是古阳 关的真 魂 ;说“怅然”,是因为古墓永存,而古人难寻,物是人非。 3、作者是借白杨衬托胡杨 ,赞扬胡杨更强的生命力,并由此赞美边关将士的坚强和不朽。 4、天堂指和平幸福安宁生活的理想所在。 |
解析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有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这种诗歌的优点不仅仅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写起,却写水中月影,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约略可辩,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的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离乱的不眠人才能够充分体会,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忽然船尾传来“拔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的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这里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写鸟写鱼,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又最富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使舟内船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景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然一体,读之如身临其境,由境会意。老杜善用“一句一绝”之体,得心应手,达到了工致天然的境界,确实不是一般徒事雕章琢句者所能企及的。 1、对杜甫《漫成一首》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E、晋朝人最爱写“一句一绝”体的诗歌,到了唐代,由于近体诗的发达,已经没人这样创作了,只有杜甫还能擅长。 2、《漫成一首》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各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两首分别是( )(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C、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E、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F、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物万里船。 3、诗歌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试简要说明其特点。 4、杜甫善写“一句一绝”这种格调的诗歌,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楼梦〉启示录》(王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对文中“聪明灵活的辩证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既“按迹寻踪,不限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又要“将真事隐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 B、作品既在厚重中显出轻灵,在写实中不失之于拙,又要在执着中显出超脱,梦幻中不失之于巧。 C、作品中既穿插环 绕装点一些神话的 、魔幻的 、匪夷所思的故事 ,又坚持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 D、这种方法既给创作者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又为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2、下列对有关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写实”在文中指的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② “执著中显出超脱”一句中“执著”指的是“追求真实”。 ③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一句中“命运的铁的法则”指的是“作者的创作规律”。 ④ “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一句中“芜杂”指的是“纷繁的现实生活”。 ⑤ “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一句中“二度”的意思是“再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3、“荒诞性与梦幻性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对于创作者的好处是什么? 4、“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指的是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锁(佚名)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的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楞。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向他神秘的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的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的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为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他干过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的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的拿着烟一个劲的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的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眼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的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皱起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的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的往前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的一抖。谁都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被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的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疾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的问小川会不会开双保险琐。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突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的盯住大姑僵住了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的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了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家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琐。 1、小说中两次描写大姑“眨眼”,对此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结构上看,两次“眨眼”推动了情节的展开和向高潮发展。 | B.从表达作用看,完成对大姑性格塑造的是第二次“眨眼”。 | C.从内容上看,两次“眨眼”的含义并不相同。 | D.从表现方法看,第一次“眨眼”是正面描写,第二次“眨眼”是侧面描写。 | E、从立意上看,作者对大姑的两次“眨眼”都持讽刺批判态度。 2、小说中“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的一抖”这段描写,表现了主公什么样的心情。 3、小说里描写“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请把这“说不清”的意思说说清楚。 4、有人这样评价微型小说:“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联系这篇小说,回答“螺壳”和“呼啸”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桥(谈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的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的喊了一嗓子,100多号人你拥我挤的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的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村长,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有人说道:“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的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1、对小说中“老汉”富有个性的语言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每句话都简洁干脆,反映了老汉刚直的性格。 | B.四句话综合起来看,充分表现了老汉优秀的品德。 | C.每句话都正直但不无粗暴,含蓄的反映的农村干部的基本情状。 | D.四句话综合起来看,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当时的紧急状态。 | E、每句话都镇定直率,表现了老汉干练的作风。 2、纵观全文,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句式特点是什么?选择这种句式的作用是什么? 4、“这不是拍电影。”试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三聚氰胺之谜 三聚氰胺别名“蜜胺”,属化工原料。美国禁止食品工业使用三聚氰胺。无论是拿它做食品添加剂还是作化肥,都是违法的。 三聚氰胺的毒性到底有多大?目前只有美国一家实验室用大鼠做过三聚氰胺的毒性试验——大鼠只有在长期大量服用三聚氰胺后才会引发膀胱癌,且这种作用是间接的,即过量的三聚氰胺会在膀胱内形成结晶,这些“种子”让大鼠产生膀胱结石,继而诱发癌症。 既然如此,人在吃了含有三聚氰胺的食品后又怎么会死亡呢?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又发现了一个“疑犯”——通常只在游泳池里起减缓氯气被阳光分解速度的三聚氰酸。它也是被美国法律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但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三聚氰酸只有在大剂量情况下才有致癌的可能;否则,很多国家是不可能允许游泳池使用三聚氰酸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2007年加拿大的科学家研究称,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混在一起可能会形成一种晶体,阻碍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对此,一些科学家还在进行深入研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也许还有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化学物质和三聚氰胺或三聚氰酸起了某种化学反应,生成了某种有毒物质。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含有大量的氮元素,能在化验中冒充蛋白质,在食品和饲料中添加它们,就可以让劣质产品蒙混过关。黑心商人也都认为这两种物质毒性很弱,加点没关系。正如“齐二药事件”中的王桂平就曾经在添加二甘醇前自己吃过一勺,觉得没事。可他只是个裁缝,要是他学过一点化学知识就该知道,化学反应及其后果是很难预测的。而利欲熏心的张玉军等人更是用合成法制造并销售了含三聚氰胺的“蛋白粉”600余吨。 “三鹿”东窗事发后,蒙牛集团质量检测一中心副主任刘艳辉听到自家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便“蒙”了,因为前几年刚防住了往奶里掺尿素、掺糊精、掺大麦芽粉末等。面对这一事件,蒙牛为挽救颓势,新增了1亿多元的设备来检测三聚氰胺,直属总部的1000多人经常去各奶站检测原料奶的质量,连运奶的车都装了GPS系统,以防司机串通奶站在途中再往原料奶里加东西。即使这样,刘艳辉还是心有余悸:“要是再出个‘四聚氰胺’可怎么办?”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是被美国法律禁止入食的化学物质。 | B.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是通过结晶可间接致癌的化学物质。 | C.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是被黑心商人吃过后才加入牛奶的。 | D.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吃后致人生病的原因目前已彻底查清。 |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美国食品业禁用三聚氰胺,故中国食品业也该禁用三聚氰胺。 | B.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食用三聚氰胺的后果很难预料。 | C.黑心商人造假花样翻新,致使质检人员害怕再出“四聚氰胺”。 | D.害人的三聚氰胺奶粉使人们付出的生理、心理代价难以估算。 |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来看,到目前为止,三聚氰胺的危害,可以确定的有哪些?(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