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咬文嚼字》选段,回答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

阅读《咬文嚼字》选段,回答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咬文嚼字》选段,回答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把“咬文嚼字”说成“推敲”,是说得好听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发挥你的想像,猜一猜韩愈选“敲”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举“推敲”一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两项是( )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
B.作者对“推敲”优劣的分析和观点其目的并不是要推翻韩愈。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D.“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E.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答案
1.“咬文嚼字”原指过分地斟酌字眼,含讽刺意味。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和“推敲”都是对语言文字斟酌锤炼,只不过“咬文嚼字”在词典上的意思是贬义,而“推敲”是褒义。
2.“推”字更能体现环境的幽寂和僧人的孤寂,更能与孤僧步月归寺的情境调和。(作者认为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文字不仅要符合全诗的意境,也要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判断用词是否妥当)
3.“敲“字是以声衬静,更加突出环境的幽静;动静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丰富。(能说明道理的答案均可。这是一道无固定答案的题,是高层次的文学鉴赏,对韩愈理由的猜测,实际上是自己在进行鉴赏活动)
4.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文字和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6.BE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跟字们较劲
唐伟
  清朝雍正帝未登基时,有一次到杭州去游玩,在涌金门外遇到一个卖字的书生。书生的书法实在是好。雍正见他写“秋”字时,把“火”写在了“禾”的左边,随口说“错了吧!”书生不以为然,并列举历代名帖,证明自己所写不误。雍正笑笑,给了书生一堆银子,说:“别卖字了,还是一心去考你的功名吧。”
  几年以后,雍正即位。那书生也科场得意,一口气考到进士,并入了翰林。一日雍正看到此人的名字,忽忆起往事,即召入见。雍正给他写了一个“和”字,故意把“口”放在“禾”的左边。书生当场指出,这是不规范的写法——他竟然没有想到,眼前的皇上就是当年资助自己的恩人!第二天,他就要受命出任浙江巡抚了,接到圣旨,仔细一看,上面却写着:须仍向杭州涌金门外卖字三年,然后方可上任。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汉字很麻烦,一个字往往有许多不同写法。比方“回”“斗”“创”这些字,至少都有四种不同的写法。又是繁简之分的,又是异体之别的,烦都烦死了。
  文字是思想的衣裳。华丽的衣服可以掩盖躯体的缺陷,丰富的文字可以粉饰思想的漏洞。当我们沉醉于语言文化的瑰丽时,我们的思想却正悄悄迷失在类似“回”有四种写法这样的语义泡沫里。远房表弟“待业”,隔壁大嫂“下岗”。我说直接叫“失业”多省事,同事小王马上纠正我,说失业多没希望啊,他的爸爸妈妈都正在家里耐心“待岗”呢。
  想当年,国民党军吃了败仗,总喜欢把“失败”叫做“失利”,把“败退”叫做“转进”,好像自我感觉良好,实际处境就会立刻不窘迫一样。事实上,“饰”和“瞒”一样,都只不过是“骗”字的另一种写法罢了。
  意大利符号学专家艾柯在《诠释与过度诠释》里头指出:“整个宇宙就像是一个装满了镜子的大厅,任何个体在这里既是被反映的对象,又反映着其他的物体。”在人类的纷繁世界里,因为有了文字做介质,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影像往往会比实际要丰富得多。就拿前文的故事来说,书生用“秋”字做介质,让皇上见识了什么是学问;皇上又用“和”字做介质,让书生见识了什么是权势。他们君臣二人在三百年前就跟字们较劲儿,我们在三百年后穿过字的密林在注视他们。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丰富介质和扭曲影像的世界。文字无辜。
1.本文故事中书生以“字”兴,以“字”衰,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举了国民党军队吃了败仗,把“失败”叫做“失利”,把“败退”叫做“转进”的例子,是要说明我们文化中哪个方面?(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与唐伟的《跟字们较劲》分别强调了我们文化的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与唐伟的《跟字们较劲》两篇文章在立意上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西洋批评家眼里的中国诗
钱钟书
        西洋批评家一般倾向于这种看法。例如有人说,中国古诗“空灵”、“轻淡”、“意在言外”,在西洋诗里、最接近韦尔兰的风格。另有人也说,中国古诗含蓄简约,韦尔兰的诗论算得中国传统基本原理的定义。又有人说,中国古诗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很少词藻、形容词和比喻,歌德、海涅、哈代等的小诗偶尔有中国诗的味道。虽然这些意见出于本世纪前期,但到现在还似乎有代表性。通过翻译而能那样鉴赏中国诗、很不容易。-一方面当然证明中国诗的高度艺术和活力,具有坚强的抗译或免译性,经得起好好歹歹的翻译;一方面更表示这些西洋批评家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丰富的本国文学素养。有个绘画史家也说过,歌德的《峰颠群动息》和海涅《孤杉立高寒》两首小诗和中国画里的情调相融合。有趣的是,他们把中国旧诗和韦尔兰联系;韦尔兰自称最喜爱“灰黯的诗歌”、不着彩色,只分深浅,那简直是南宗的水墨画风了!董其昌所谓:“画欲暗,不欲明;明音如瓠棱钩角是也,暗者如云横雾塞是也。”在这些批评家眼里。豪放的李白、深挚的杜甫、直捷畅快的白居易、比喻络绎的苏轼——且不提韩愈、李商隐等人——都给“神韵”淡远的王维、韦应物同化了。西方有谚语:“黑夜里,各色的猫一般灰”;动物学家说,猫是色盲的,在白天看一切东西都是灰色。我们不妨也说,正像人黑夜看猫,猫白昼看事物,西洋批评家看五光十色的中国旧诗都是灰色诗歌。这种现象并不希罕,习惯于一种文艺传统或风气的人看另一种传统或风气里的作品,常常笼统一概。譬如在法国文评家眼里,德国文学  作品都是浪漫主义的,它的“古典主义”也是浪漫的、非古典的;而在德国文评家眼里,法国的文学作品都只能算古典主义的,它的“浪漫主义”至多是打了对折的浪漫。
        德、法比邻,又属于同一西洋大家庭,尚且如此,中国和西洋就不用说了。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浪漫”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得坦率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含蓄的:我们以为词华够浓艳的,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了大声高喊的他们只觉得不失为斯文温雅。同样,从束缚在中国旧诗传统里的人看来,西洋诗空灵的终嫌有痕迹,淡远的终嫌有火气,简净的终嫌不够惜默如金。这仿佛国际货币有兑换率,甲国的一块大洋只折合乙国的五毛。西洋人评论不很中肯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对中国旧诗,不像中国人亲切知道,而只是外人看个大概,见大同而不见小异。我们中国批评家不会那样,我们知道中国旧诗不单纯是“灰黯诗歌”、“神韵派”绝不能代表中国旧诗。但是我们也还往往忽视一个事实:神韵派在旧诗传统里公认的地位不同于南宗的旧画传统里公认的地位;换句话说,传统文评否认神韵派是最标准的诗风,不像传统画评承认南宗是最标准的画风。(节选自《中国诗与中国画》)
1.文章开头引用西洋批评家谈论中国诗,在西洋批评家眼里,中国古诗具有哪些特点? (不超过20字)概括起来,他们的基本看法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从“透过翻译而能那样认识中国诗,很不容易”引出了两点看法,试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面当然证明中国诗的高度艺术和活力,具有坚强的抗译或免译性,经得起好好歹歹的翻译”这句话采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这句话主要用来说明什么?(不超过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列举法国批评家和德国批评家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作者分析,西洋批评家把中国旧诗都看成“灰黯的诗歌”,其原因是何在?(依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仿佛国际货币有兑换率”句中,“这”所指代的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疫病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往往随着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略而传播。疫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思想与世界观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各种社会的转型。
        在14-17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到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黑死病”瘟疫产生的影响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首先,欧洲西部的封建制度受到沉重打击。“黑死病”涉及地区人口死亡多达1/4甚至1/2,造成了劳动力的奇缺,封建庄园对农奴的人身束缚不得不松弛以至瓦解,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也难以维持,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价值观念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潮涌现出来,文艺复兴正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法国史学家拉杜里称之为“疫病带来的全球一体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随着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美洲,他们带来的疫病成为美洲本地人最大的***手。美洲本地人在孤立的状态下,对外来的疾病毫无抵抗力,绝大多数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这就为欧洲人征服美洲并大量殖民提供了条件,但也造成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后来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运往美洲当奴隶,特别是运到加勒比海、巴西等美洲本地人灭绝殆尽的地方。当然,美洲也将梅毒等疫病传到欧洲,梅毒的出现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影响。此后,欧洲殖民者对澳洲和大洋洲的入侵,也使当地大多数的居民因其带来的疫病而死亡。欧洲殖民者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一体化,它影响到了今天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西方人”在其中的优势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几次重大转折中,瘟疫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如果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以正确的方式应对疫病带来的挑战,这个社会与这种文化就会衰亡,反之这个社会与文化就会延续发展。在解开许多古代文明的兴亡之谜时,疫病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尽管有了先进的科技与医疗手段,但从艾滋病到“非典”的一系列的疫病流行,说明人类与疫病的斗争仍将继续下去。
        (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
1.下列不属于“黑死病”造成的影响的一项是(     )
A.封建庄园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B.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受到极大冲击。
C.给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D.人们开始产生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2.第三段说“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绝大多数美洲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
B.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本地人稀少的地方充当奴隶。
C.梅毒的传入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D.澳洲和大洋洲的大多数当地居民因染上外来的疫病而死亡。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疫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 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瘟疫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
C.欧洲殖民者采用传播疫病的手段实现他们侵略扩张的目的。
D.每个古代社会的衰亡都与瘟疫的流行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洲瘟疫的流行为欧洲殖民者加速侵略扩张提供了便利。
B.现在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瘟疫。
C.如果能正确应对瘟疫的挑战,当时的楼兰国就不会消失。
D.“非典”的流行,说明目前我国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还很落后。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 ~4题。地球大气的“进化”史
        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由太阳星云中分离出来的星际物质演化而来,它的基本成分是氢气和氦气以及一些尘埃。固休尘埃聚集结合形成地球的内核,围绕在外部的大量气体组成原始大气,因此在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也已经同步形成。原始大气的成分比较单一,主要是氢和氦。那时整个大气层是不稳定的,刚刚诞生的地球显然还不具备“笼络”原始大气的能力而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部有“叛逃分子”,因为氢是轻元素,属于容易逃离的气体,它的速度很快,常常一不留神就飞出地球;威胁大气稳定的外部因素则是太阳风,它是太阳向空间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时速达到150万~300万千米,在掠过地球时,将氢和氦统统掠走,给原始大气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初生”的地球引力较小不能够在争夺气体之战中获胜,原始大气就这样在产生后不久又消失了。
        原始大气被吹走之后,在火山爆发、地壳板块碰撞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地球又生成了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这些气体不断增多,逐渐占据了整个天空,经过亿万年的积累,成为代替原始大气的次生大气
        在这个过程中,次生大气处于不断逃逸又不断得到补充的动态变化中。温度、逃脱速率、分子量三个因素是气体逃脱地球重力吸引的最关键因素,温度越高、速度越快、质量越轻的大气分子越容易逃脱重力的吸引。此外,猛烈的火山喷发可以扮演类似于火箭助推器的角色,帮助气体以更高的速度逃离地球。
        那为什么地球次生大气仍然存在而没有像原始大气那样消失呢?从组成大气的元素方面来看,次生大气的组成多为分子量比较重的元素,不容易逃离;从地球方面来看,地球的引力增强变大,而且在大爆炸之后,宇宙扩展的速度特别快,行星之间的引力在逐渐减小,影响气体散失的外部因素也减少了;加上地球这个“大气生产工厂”本身的生产能力在增强,在气体逃逸的同时,源源不断的气体又产生出来,因此大气层可以保留,生命也因此得以产生、繁衍。
        氧气的出现打破了次生大气的组成结构,氧与氨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氮。氮与氧不同,它不喜欢与其他元素打交道,也不愿与水合作。只有极少的氮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进入生物界,但是一旦生物死去,这一点点氮又回到了空气里。因此氨气逐渐被消耗光,而氮气因为“不合作精神”和“洁身自好”的禀性而很少受到损失,因此大气中氮的含量是最高的。
        二氧化碳随着植物大规模地在地球上扩张,消耗一直比较大,逐渐减少;而氧气和氮气不断被大自然的“生花妙笔”分行出来,最终,地球上的大气变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成分,地球“外衣”从此才稳定下来,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下才得以出现,从而真正开启了地球的文明时代。
1.下列关于“原始大气”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由太阳星云中分离出来的星际物质演化而来的,其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B.不稳定性是其特征,主要原因是刚刚诞生的地球还不具备足够强的引力。
C.太阳风是太阳向空间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时速可达到150万~300 万千米。
D.由于氢和氦是轻元素,它们成了最容易逃离的气体。随着氢和氦的逃离,原始大气就这样消失了。
2.下列关于“次生大气”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是在火山爆发、地壳板块碰撞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B.是由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组成的,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
C.由于地球引力仍然不够强,气体逃逸现象依然存在。
D.温度、逃脱速率和分子量是气体逃脱地球重力吸引的三个关键因素。
3.关于地球次生大气仍存在而没有像原始大气那样消失的原因,下列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次生大气的组成多为分子量比较重的元素,不容易逃离。
B.宇宙大爆炸之后,地球的引力变大了,“笼络”大气的能力增强了。
C.由于宇宙扩展的速度特别快,行星之间的引力在逐渐减少,影响气体散失的外部因素也减少了。
D.地球这个“大气生产工厂”本身的生产能力在增强,在气体逃逸的同时,源源不断的气体又产生出来。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原始大气形成所需的时间相比,次生大气的形成经过了上亿万年,所需的时间更为漫长。
B.猛烈的火山喷发既生成了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又扮演着类似于火箭助推器的角色,帮助一些气体逃离地球。
C.氮气的“不合作精神”指的是它“不喜欢与其他元素打交道,也不愿与水合作”的特点。
D.地球“外衣”的主要成分由氢和氦变成了现在的氧和氮,人类由此开启了真正的地球文明时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拨开云雾探金星 4月11日,经过历时153天、行程4亿公里的飞行,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成功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开始撩起金星神秘面纱之旅。
        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古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这位维纳斯被浓雾遮盖,人们难以认清其真正面目。在金星大气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 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摄氏度,而且浓密的云雾和二氧化碳使金星不容生命存在。为什么地球汇聚了繁衍生命的所有必要条件,而金星却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呢?科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金星的大气。欧洲航天局选择了大气作为研究金星的切入点,这也正是与以往金星探测的不同之处。
        “金星快车”对金星为期486天的探测,主要任务是:解开金星大气上层围绕金星快速旋转以及金星两极地区强旋涡形成之谜;金星全球气温平衡状况和金星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金星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云层的结构及动态发展,研究较早前在其云层上部发现的神秘紫外线斑;金星大气随高度增加而发生的成分变化;金星大气如何与金星表面相互影响,太阳和风是如何影响金星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云和雾怎样形成和变化;大气层的化学状态,并观测金星气候变化。
        要完成上述使命,首先要确保飞船准确进入环绕金星的轨道。入轨前,“金星快车”的速度相对于金星来说达到了每小时.9万公里。为了使探测器更容易被金星引力场“俘获”,以进入环金星轨道,“金星快车”启动了主发动机进行减速,将速度减至每小时1.5万公里,主发动机运行50分钟后关闭,“金星快车”成功入轨。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减速太强或太弱都可能导致失败。
        “金星快车”将在目前离金星较远的轨道运行9天后,逐渐接近金星,以便于5月7日转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它最远距金星表面6.6万公里,最近只有 250公里,金星在此飞行一圈需要24小时。随后装在“金星快车”上的7套尖端探测设备全面启动,将对金星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大气进行详细探测。这一任务周期至少持续2个金星日,相当于486个地球日。
        欧洲航天局将这7套探测设备视为法宝,其中的3套为“火星快车”探测设备的改进版,2套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探测设备的改进版。“金星快车”是欧洲首个金星探测器,于去年11月9日自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联盟”运载火箭升空。“金星快车”的研发工作耗时4年,由于其部分结构取材于“火星快车”,加上循环利用原有探测设备,造价大为减少,仅为2.2亿欧元,而“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造价则高迭10亿欧元。
        (选自2006.4.7《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金星云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星云雾是浓浓遮盖金星的真实面目的大气,其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至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B.金星浓密的云雾和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使其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致使金星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不容生命繁衍。
C.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并在金星的两极地区有强大的气流旋涡形成。
D.金星云雾的上部发现有神秘的紫外线斑,且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成分也发生着变化。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金星快车探测金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金星被浓雾遮盖,人们至今还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
B.金星同地球的半径、体积、质量和平均密度等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C.金星大气浓密的云雾使金星不具备繁衍生命的必要条件。
D.95%以上的二氧化碳,致使金星出现典型的温室效应。
3.下列对金星快车入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金星快车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使其速度有所减缓,为入轨作好准备。
B.金星快车要顺利进入金星轨道,需要充分利用金星引力场的作用。
C.金星快车被金星引力场“俘获”后,就应关闭动力系统,否则会导致入轨失败。
D.金星快车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金星大气的观察与探索,将更有利于研究和改善地球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
B.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可循环利用的太空设备越来越多,太空探索的费用将越来越低。
C.由于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快车的使命是为人类找到另一个适于居住的场所。
D.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能使金星快车既安全又有效地完成各项探测和研究任务。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