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岁朝清供汪曾祺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岁朝清供汪曾祺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

题型:湖南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岁朝清供
汪曾祺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 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者为“冰心”,而给檀心的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 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珖就不画刻过的水仙。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风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
  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了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材很苗条。穿浅黄色拖鞋。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很美。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
  这样鲜艳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梅花便过年。”这才是“岁朝清供”!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1.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养水仙得会‘刻’”的“刻”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很难说是‘清供’了”的“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岁朝”之“供”入手,探究本文所表现出的民族风俗与人文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修剪,剪裁。(2)简约,淡雅。
2.(从结构上看)收束了上文关于家乡腊梅的描述,引起下文对其他地方岁朝供物的描述;(从内容上看)强调了“我”家腊梅的独特,表达了“我”对家乡春节习俗的深切感受。
3.(1)典雅或雅致(核心词:雅),如“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2)朴素散淡(或答为:平和朴实。核心词:朴),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
  (3)简洁(核心词:简),如“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
4.(1)重视春节,不论贫富,不分地域,都有迎接新年的习俗,表达迎春祈福的美好心愿。
  (2)有以供物迎接岁朝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岁朝的虔诚。
  (3)有鲜秾的供品,也有淡雅的清供,无论雅俗,都有以画为供的习俗。
  (4)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画中多天竹、腊梅花、水仙,表现了中国文人的雅趣;“清供”也表现出民俗的简朴。

(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在    柏   林
美国   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 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请探究这篇小说谋篇布局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很不一样。
        ②正是这种不一样,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③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④这种文化人格,以金戈铁马为背景,以政治名义为号召,以万民观瞻为前提,以惊险故事为外形,总是特别具有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正因为这样,这种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所改造,而民众的口味又总是偏向于夸张化和漫画化的。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道义色彩而接近于圣,曹操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邪恶成分而接近于魔,诸葛亮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智谋成分而接近于妖。
        ⑤中国民众最感到陌生的,是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⑥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是一种反叛性的脱离。这种脱离,并不是敌对。敌对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大多发生在同一个“语法系统”之内,就像同一盘棋中的黑白两方。魏晋名士则完全离开了棋盘,他们虽然离三国故事的时间很近,但对那里的血火情仇已经毫无兴趣。开始,他们是迫于当时司马氏残酷的专制极权采取“佯谬”的方式来自保,但是这种“佯谬”一旦开始就进入了自己的逻辑。不再去问社会功利,不再去问世俗目光,不再去问礼教规范,不再去问文坛褒贬。如此几度不问,等于是几度隔离,他们在宁静和孤独中发现了独立精神活动的快感。
        ⑦我发觉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士的评价也往往包含着很大的误解。例如,肯定他们的,大多着眼于他们“对严酷社会环境的侧面反抗”。其实,他们注重的是精神主体,对社会环境真的不太在意,更不会用权谋思维来选择正面反抗还是侧面反抗。否定他们的,总是说他们“清谈误国”。其实,精神文化领域的最高标准永远不应该是实用主义,这些文人的谈论虽然无助于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却把中国文化的形而上部位打通了,就像打通了仙窟云路。一种大文化,不能永远匍匐在“立竿见影”的泥土上。
        ⑧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游戏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绝不和种种陈旧观念辩论,也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或反抗者的形象,而只是在社会一角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诗,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了孤独的小路。随着年岁的增长,家庭的建立,他们迟早会告别这种生态,但他们一定不会后悔,因为正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岁月,使他们成了文化转型的里程碑。
        ⑨当然这里也会滋生某种虚假。一些既没有反叛精神又没有游戏意识的平庸文人常常会用一些故作艰深的空谈,来冒充魏晋名士的后裔,或换称现代主义的精英,而且队伍正日见扩大。要识破这些人并不难,因为什么都可以伪造,却很难伪造人格。魏晋名士再奇特,他们的文化人格还是强大而响亮的。
        (选自《新华文摘(精华本》,)
1.对“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总是出现在金戈铁马的背景之下以及惊险的故事之中为外形,受到万民的景仰,极具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
B. 这种文化人格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所改造。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接近于圣的人格,大抵就是民间口味“夸张化”的结果。
C. 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这种接受的程度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D. 中国民众对“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最感陌生。相形之下,“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有更好的群众基础,更具文化价值。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民众对“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感到陌生,这种文化人格最终将被“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完全取代。
B. 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反叛性的脱离不是敌对。敌对都发生在同一个“语法系统”内,而魏晋名士则完全离开了这一系统。
C. 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士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都包含着很大的误解。
D. 今天我们可以依靠“文化人格是否强大而响亮”来辨别出一些文人是真的魏晋名士的后裔还是“故作艰深空谈”的假名士。
3.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游戏反叛型文化人格”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施主才应该感谢主持镰仓圆觉寺的诚拙大师,深感目前用来教学的地方太狭小,不能满足各地前来求学者的要求,因此想谋求更大的场所。江户的富商梅津听诚拙大师提起此事,便决定捐献五百两黄金,建一座较为宽敞的讲堂。
        一天,他亲自带着这笔捐款送到诚拙大师的手里,大师一边接钱,一边随口说道:“好罢,我接受。”
        梅津虽将一袋黄金交给了诚拙,但对大师这种态度十分不满。三两黄金足够一个人过一年舒服日子,而他捐了五百两黄金,却连一个“谢”字也没有得到。梅津不由得提示说:“大师,那只袋里装的是五百两黄金啊!”
        诚拙依旧平谈地回答:“数字你已对我说过了。”
        梅津被大师的平淡激恼了,愤愤地说:“即使我是个富翁,五百两黄金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呀!”
        诚拙大师听后淡淡一笑,问:“梅津先生,因此你要我向你致谢是吗?”
        梅津脱口而出:“那当然了。”
        诚拙不由得板起面孔,说:“我为什么应该感谢?施主才应该感谢!
(1)为什么说“施主才应该感谢”呢?请分三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阅读这则材料的启示,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慈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乡村散板
许俊文
        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在意了。对,在意。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但我们还是喜欢用“突然”来表述那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哪怕一个小小的坟包也行,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只有当这些“法律程序”走完了之后,它才冷下面孔说“不”。而它一旦说“不”时,就是铁板钉钉的事了。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有月没有月都是一样的静。是那种旷世的大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大地是该静一静了,天空是该静一静了,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说着抓起那把小酒壶晃了晃,脖子一仰喝个透干,然后醉眼蒙眬地看着我,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不假思索地指指自己的胸前,平时那里总是缀着一枚领袖的像章。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而他显然也没有让我彻底明白的意思,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不信你瞧瞧!
        ⑧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1.请赏析下列句子加粗字的妙处。
(1)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诡秘地笑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到了关于祖父的哪几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时令”的伟大,请联系全文概括“时令”伟大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显然后者更受欢迎。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由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幕。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有删改)
1.下列表述,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B.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C.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D.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3.联系全文,为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处补写三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