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测谎的历史和人类说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据考证, 人类社会使用测谎手段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900年。最早有人曾让小偷将手指伸入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测谎的历史和人类说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据考证, 人类社会使用测谎手段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900年。最早有人曾让小偷将手指伸入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测谎的历史和人类说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据考证, 人类社会使用测谎手段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900年。最早有人曾让小偷将手指伸入滚烫的油或水中,如果手指烫坏,就说明他说的是谎话。这种方法显然过于迷信且残忍,和中国古代的滴血认亲一样纯属无稽之谈。印度人会让人摸“圣猴”的尾巴,据说说谎者一摸猴子的尾巴,它就会叫,而诚实者摸它,圣猴会保持安静。实际上这是利用说谎者“心虚”的心理让他们“中招”。法官先把尾巴涂上了炭粉的猴子置于黑屋,让嫌疑人逐一进入摸猴子的尾巴。说谎者心虚不敢摸,而诚实者坦然照摸不误,最终手上有炭粉的人自然是君子了。另有一种方法是让嫌疑人各自放一把炒米在嘴里,嚼两下吐出来,说谎者由于唾液分泌少,吐出的米明显比诚实者干。这种方法给测谎加入了生理反应的内容。虽然这些方法略显粗陋,但有时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Lightman博士的“鸟蛋测试法”同样很灵验,对心里有鬼的人来说,放在他手中的鸟蛋可以起到和测谎仪一样的作用,一枚破碎的鸟蛋让谎言不攻自破。
  现代测谎技术主要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并基于测谎仪的发明。测谎仪称为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它的雏形是1885年Cesar Lombroso发明的测量嫌犯血压变化情况的仪器。随后记录血压和皮肤导电率的仪器在1920年被首次应用到实际执法中。
  测谎在实施前要向受测者讲解测谎的程序,强调测谎仪可测出谎言,告诫受测者要诚实回答问题。由于精心设计的问题与测谎主题之间有不同的关系,对被测人形成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触发不同的生理反应,引起一系列生理参数(如肌电、脉搏、血压、呼吸、心跳、脑电波、声音、瞳孔等)的变化,用仪器测量这些参数的变化,记录变化图谱,然后分析图谱,就可以判断被测人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还是“撒谎”了。
  另外,还可以通过绘画和笔迹进行测谎。研究显示,人们虚构故事和书写真实事件时相比字迹有变化,通常描述谎言时下笔更重,平均触纸压力、笔画长度和高度比书写真实事件时夸张。在绘画时,80%的撒谎者从俯视角度绘画,而大多数讲真话的人则从肩膀高度的视角作画,即第一人称视角。
  尽管测谎仪在实际的刑侦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准确性仍受到质疑。在《Lie to me》中,Lightman博士为了让士兵队长受到应得的惩罚,曾给接受测试的女兵服用镇定药物,藉此减轻因说谎而带来的生理反应参数的变化,从而完美地通过了测谎仪的考验。
  测谎仪能否发挥正常的作用,跟测试的外部环境、被测试者个体状态、测试师的水平以及问题的设计都密切相关。电影《本能》中,警探们对测谎仪奉若神明,真正的***人凶手却轻松通过了测试。一部分人认为,测谎仪之所以失效是因为受测者本身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当他面对测谎仪的时候能够平静的说出谎话,在他心里那些残忍的手段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测谎仪对心理素质比较好的人毫无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在说出谎言时不会在生理指标上有明显的外化。(选自《发现》2012年02期)
1.下列对文中的测谎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沸水法和圣猴法是利用说谎者“心虚”的心理让他们“中招”,这两种测谎方法开始利用心理学。
B.嚼米审判法和鸟蛋测试法都是从生理科学角度来判定谁是说谎者。
C.绘画测谎的一个线索是作画的视角,说谎者往往采用从俯视角度绘画,而诚实者则从肩膀高度的视角作画。
D.笔迹测谎研究显示,人们虚构故事与书写真实事件时相比字体的长度和高度通常会有一定的变化。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测谎技术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测谎仪,1920年测谎仪首次被应用到实际执法中。
B.测谎在实施前向受测者讲解测谎的程序,反复说明和强调测谎仪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要对说谎者产生威慑作用,从而加重对他们的心理压力。
C.测谎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测前告知测谎程序、利用测谎仪取得测谎图表、对测谎图表进行分析。
D.测谎仪(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它在实际执法中的应用准确地讲,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数的变化。
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一说在现有的设备技术下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测谎仪的准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1)禁止受测者服用镇静药物;
  (2)测试时防止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
  (3)被测试者在接受测试时身体和心理都要处于正常状态;
  (4)测谎员要具有丰富的测谎知识和经验,能熟练地运用测谎技术;
  (5)测谎问题的合理设计(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草帽下面的眼睛和舞步
刘华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印有铁路路徽的草帽在家乡的小城里十分风行。拉板车的搬运工人也爱戴那种草帽。他们中有我一位同学。
  每次回到那座小城,我会特别留意那些弯着腰负重前行的身影,企图在草帽下发现那张高中毕业十多年再未谋面的脸。
  毕业时,他办了病留,深度近视。假如下乡,我相信,他会很快回城,会有很好的安排。因为他根红苗壮,中学时代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了,是唯一被结合进校领导班子的学生代表,全年级唯一的学生党员。这些条件可以让他在下乡知青中鹤立鸡群,而病留的结果,却是被分配到搬运公司拉板车。
  有一年秋天,他闯进空荡的商店,竟未看见店里唯一的顾客——我。他在门边很急切地吆喝售货员,要买五个泡饼。等待的片刻间,他摘下草帽,随意扇了扇,又戴上。
  我朝他走去,正欲招呼,却见他一把接过五块泡饼,把那厚厚实实的圆一起往嘴里送,一口咬出层层叠叠的半个月亮。再一口,只剩一弯残月了,如饥云吞月。我连忙止步,侧转身子。我想,这时候喊他,他会很尴尬的。
  那种五分钱一块的泡饼香甜而松软,那顶被汗被灰被日子染黑的草帽忠实地掩蔽着他的表情。我看不见草帽下的脸,但凭着那佝偻的腰背,那匆匆走向停在店门口的板车的八字脚,可以想象草帽下的眼睛是怎样饥饿,脸上是怎样为泡饼而斑斓。走到空车边,他拍拍手,立即弯腰握住车把手。其实,弯腰只是一个动作,他的腰本来就是弯的。像被草帽压弯的。
  我一直跟在他身后,没有喊他。因为我觉得那架空车似乎很沉,沉得让他无法抬起头来喘口气,看看路边的风景,看看擦身而过的倩影。他也不看前方,前方一片迷蒙,他的视野离不开脚下的路面
  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叫《尊重一顶草帽》。
  我以为,在凉爽的晴日,那顶草帽要遮挡的是人们的注意。一种照彻内心的火灼的光线。他宁愿藏在阳光的背面。
  所以,我不能喊他。我为自己的尊重而感动。
  然而,尊重,有时候极可能是矫情。
  几年之后,同学聚会。到场的有大半。先是座谈,再是酒宴,然后舞会。
  与酒宴上的热烈不同,座谈的发言是做了难免脱俗的安排的,在舞场上大家则久久忸怩着。谁也想不到,首先起身邀伴的竟是驼背近视又花脸的他。面对深刻的怀疑,他彬彬有礼的邀请,既执着又有些强硬。
  这位指挥全年级学工支农军训达三年之久的学生领袖,是最有理由参与聚会组织,并带领我们抚今追昔的代表人物。可是,在座谈时,在酒宴上,他被忽视了,忘记了。当时他到场没有,坐在哪个角落?面对母校的校长、老师,沉默的他脸上是什么颜色呢?我不知道。我一下火车,便被同窗之谊迷了眼,竟顾不得穿过春风得意的笑谈,去寻找我曾尊重的草帽。  满场讶然。摇曳的灯光,摇曳着他潇洒的舞步,摇曳着全体歉疚的眼神。那些眼神让我相信,藏在阳光背面的他,被集体遗忘了。
  他以舞蹈占据了整个舞厅,占据了整个聚会的日子。即便随后有几对怯生生地上场,也不过是众星拱月。他不知疲倦地跳,一曲又一曲。我是舞盲,只觉得,那娴熟的舞步,流畅的舞姿,阳刚的动作和神态,怎么也难与那几近匍匐负重爬坡的形象联系起来。舞场上,那驼背,竟然显得很绅士;那八字脚,竟然显得很专业;那眯缝的眼,斑斓的脸,更是魅力之所在。他的草帽呢?
  很难想象,沉重的生活怎能培育那样轻盈的舞蹈,沉重的草帽怎能煽动那样充沛的闲情,沉重的近视怎能洞穿音乐的秘密?这时,通过藏在昏暗角落里的窃窃私议,我才得知,由于人力车被机动车所取代,深度近视的他无法驾驶卡车,他便理所当然地与全市所有的板车一起被淘汰了。他在火车站的对面、阳光的背面找了份临时的工作,替中转仓库值夜。那顶草帽大约是用不上了。
  而此刻,他沉浸在音乐里。用舞蹈发言,用舞蹈干杯,用舞蹈追忆似水年华。
  刚开始时拒绝为之 伴舞的校花,终于递出了矜持的手。我记得那朵校花曾让好些男生癫狂。不知搂抱着昨日黄花的他,是否能分辨出秀发中的白发,笑纹中的皱纹?
  拉着满车的煤,或粮食、水泥、磷矿石,他也在操练舞步吗?藏匿在草帽下、汗水里,他的喘息也是舞曲的旋律吗?
  我为那篇文章,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
  于是,我联想到一种写作姿态:貌似关怀、体恤,却居高临下;陈列民生之艰,也许只为展览自己的姿态。以那种姿态,永远无法接近生活的本质,接近生 生不息的生命真相。恰如我尴尬地面对那优雅的舞蹈。
  为了每月三百元的收入,在舞会散场之后,他要赶去火车站对面的仓库上班。
  为了那次聚会,那顶草帽,他不会再被该他值守的夜晚所淘汰吧?(本文有删节)
1.第三段中介绍了这位同学在学生时代相当出色的一面,作者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他也不看前方,前方一片迷蒙,他的视野离不开脚下的路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摇曳的灯光,摇曳着他潇洒的舞步,摇曳着全体歉疚的眼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起初说“我为自己的尊重而感动”,后来却说“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探究“草帽”在文中的寓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中“深度近视”的同学的生活状态,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百年思索
        在台湾,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讲。今天之所以愿意来跟法学院的同学谈谈人文素养的必要,主要是由于看到台湾解严以来变成如此政治淹盖一切的一个社会,而我又 当然不能不注意到,要领导台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政治人物里有相当高的比例来自这个法学院。
        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个走向未来的小小预备。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 三个大方向,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 禁书。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祝福》里的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的背出一阕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动、犹豫,一男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 
        这短短七十个字,它也许并没有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也并没有什么作用?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 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 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麽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 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于是又回到今天谈话的起点。你如果看不见白杨树水 中的倒影,不知道星空在哪里,同时没看过沙漠玫瑰,而你是政治系毕业的;二十五年之后,你不知道文学是什么,或者说,更糟的,你会写诗、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同时却又迷信自已、崇拜权力,那么拜托,你不要从政吧!政治家跟政客之间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我个人认为,就是人文素养的有与无。
        这是一场非常“前现代”的谈话,但是我 想,在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现代”之前,暂时还不必赶凑别人的热闹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个脚印。
        (龙应台的著名演讲)
1.作者认为文学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举了鲁迅和苏轼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政治家和政客的差别就是人文素质的有无。
B.作者龙应台认为文学是白杨树的湖中的倒影,可以帮助我们更真实地认识世界。
C.作者演讲的根本目的是想提高政客的人文素质。
D.本文词锋锐利,文字灵转,思虑缜密,揭开我们社会的病象,让我们张大眼睛去看、去反省、去深思。
E.本文作者演讲地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些政治家家们。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丙: 中国的科举制度延续的1500多年,千锤百炼,可以说已经成为世上最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即使考试方法略有不妥,但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公正、来得合理。惟有考试制度使得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而实现了公正。
        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知识分子,大学要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是什么?考察古今中外人才的状况,我得出一个结论:从智商的方面说,素质应试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发达程度、思维方式的完善程度、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其体系化的程度。素质这种东西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短短的大学四年是无法造就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均衡的人才的,所以大学一定要对入学的学生进行严格的选拔。中小学的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能够达到一定的培养要求,显而易见就不具备大学入学的考核条件。
        平等是公正的最大敌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切竞争游戏的根本法则,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来说都是如此。平等从表面上看是道德的,它似乎体现了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然而实际上它是最不道德的,因为他它破坏了人类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潜规则--诚信。这位同学妄图凭着一本小说绕开游戏规则,正是极不诚信的表现。小小年纪就如此,他的将来还堪问吗?凡是尊重规则的人必然同时是一个诚信的人,是一个不知道投机的人。
1.丙对?理由是什么?
                                                                                                                                                 
2.这段辩论词在语言表述上多处不严密,试在文中划出来,并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3.根据辩论的基本要求,你认为丙的发言还存在问题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林徽因的情事
        未能免俗,也来说一说的情事。
        在她的文章中,从未有过一段关于自己爱情的论述。对于自己的爱情观,她一直保持着高傲的沉默。她和思成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伴侣,和志摩是志趣契合的性情诗人,和金岳霖是精神对话的知己。思成总是谦逊地说:“徽因是我的修辞学老师。”而1936年11月9日,志摩搭乘生死航班要去参加的,正是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讲座。徽因去世多年后,老金有一次请老友相聚,他只说了一句:“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举座唏嘘不已。
        有人说,徵因是一个理性和智慧的人,所以她选择了梁思成。用当下一句很时尚的话来说:“徽因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爱的。”我以为,这句话不仅对思成不公平,对徽因也如此。深受古典诗书浸润又游学英伦的徽因,一生服从的是内心真实的声音,世故于她,不过是道德的面具,她不屑于戴。只有经过了婚姻船颠簸得找不着北的人才会以曾经沧海的语气说:“你要选择一个适合 你的人,而不是你爱的人。”
        1920年,当16岁的徽因还在伦敦求学时,面对天才诗人如海水火焰般炽热的追求,徽因当然有感动,有迷惑,有痴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位少女不怀春?然而她的出身,她的教养都不允许。态度是慌乱,而并不明朗,更遭到了林母和几位姑母的反对,徽因有过痛苦,有过挣扎,有过权衡,她意识到了这份爱情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会牵动两个家族的神经,会让许多可亲的人受到伤害,如果,爱情要以伤害更多 的人为代价,那到手的幸福也会打折。
        对于“和梁思成的结合使中国多了一位建筑学家,少了一位诗人之说”也让人不敢苟同,无法想象,善良的徽因如果和天才诗人结合后,如何面对幽怨的幼仪,又如何能让她的诗歌始终跳跃着轻倩和曼妙。而事实证明,中国没有少一位诗人,在她留下的1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可谓字字珠玑。一旦决定了,徽因便不会为情所困,连1924年东方诗哲泰戈尔老人来华访问时,徽因和志摩陪伴不离左右,媒体 评价“林小姐貌美如花,和老诗人挟臂前行,徐志摩长袍白面,郊寒岛瘦,似一幅苍松竹梅岁寒三友图”,一时京城洛阳纸贵。老诗人也替志摩求过情,可徽因仍坚持自己的主张 ,和思成一道去了美国攻读学业,中国由此多了一位建筑学家。
        徽因爱思成,当然也爱志摩,爱老金。她从不 矫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忠实于自己心灵的回音。难以置信, 一个受过西方文化洗礼、个性解放的具有文艺复兴色彩的女性会对一切真诚保持假道学的正经,有着超凡心灵理解力的她用特有的方式共鸣于最美丽的情感。她写的《仍然》“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芒,你仍要保留那真……你要相信,山谷中仍有那回音”,是含蓄的表白,更是率真的流露。志摩失事后,思成陪她一起捡回飞机残骸,徽因一直将她挂在起居室里直至离世。从事德国古典逻辑学研究的老金是“太太的客厅”的常客,徽因理性与感性兼俱的特质曾让他深深地迷恋,当徽因坦诚“爱上老金”时,他们三人都保持了一份尊重、冷静的态度,尊重内心性情的源发,却 不让情感恣意泛滥。徽因最终选择的是发乎情,止乎礼,只要真诚不渝,心灵的芬芳终会超越世俗的占有。
        一份超越了欲念的爱,已化做了凤凰台上的箫声,每当月满西楼时,便在性灵的深处回响,追逐月华流照众生,洗尽铅华更见真醇。看多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爱情,觉得那样的爱情让人疲惫,让人透支,那时,当斗争结束了,我们已没有了体能,而后是漫漫的平淡,无味,谢幕。
        有一种情,不很烫,但很熨贴。天长地久,静水流深。
1.文章中“某些人”对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由几种错误的观点,请列出2种,并分别写出作者反驳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 林徽因“爱思成,当然也爱志摩,爱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文章中划线段落的语句,你能想起我们曾经读过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林徽因的爱情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学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 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 ,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 更多的成功机会。
B.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