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准院士”为何沦落为“真流氓”       备受关注的“打假斗士”方舟子遇袭案告破,某大 学教授肖传国等人被抓获。据悉,肖传国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准院士”为何沦落为“真流氓”       备受关注的“打假斗士”方舟子遇袭案告破,某大 学教授肖传国等人被抓获。据悉,肖传国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准院士”为何沦落为“真流氓”     
  备受关注的“打假斗士”方舟子遇袭案告破,某大 学教授肖传国等人被抓获。据悉,肖传国认为方舟子学术“打假”使他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遂雇凶伤人。
  此案将中国学术界的一些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学者的道德底线沦陷。肖传国将自己的“院士梦”破碎归咎于方舟子的“污蔑”,并在方舟子被打后一再声称自己被诬陷,怀疑方舟子“报假案”炒作自己。一个“准院士”,面对学术质疑且申报“院士”不成,不是躬身自省,而是雇凶伤人,斯文之扫地,学者道德操守之沦丧可见一斑。
  本来,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学术争鸣再正常不过,但时下很多学术争端,都有“君子动口又动手”的趋势一一周老虎事件中,为一张照片真假,专家有人头担保之论;安阳曹操墓事件中,为一座坟墓真假,学者有“自我了断”之说。学术之争成了意气之争和争强斗狠,道德伦理安在?
  其次是学术的功利化。方舟子遇袭一事,与其说受伤的是方舟子,不如说“受伤”的是学术。本来,学术研究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有一分成果说一分话,但结果呢?“成果”漫天飞舞,“成就”遍地皆是。但经方舟子这样秉持科学精神的人士一查,很多所谓的“成果”、“成就”,要么是泡沫化的自吹自擂,要么是瞒天过海的造假。这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就是学术浮躁和名利化的典型表现。
  再者是学术机制的扭曲。此前的肖传国,已经集教授、博导、主任医师、973首席科学家等头衔于一身,头顶光环闪耀,但为何仍对“院士”头衔如此“孜孜以求”,  以至于因方舟子质疑落选而勃然大怒、丧失理智?为何他不是通过完善“肖氏反射弧”理论来消除质疑,而是企图再添一个“院士”头衔来获取“江湖地位”?这是一个靠“头衔”发号施令还是靠学术成果说话的学术界?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不如说是重“头衔”轻成果的学术体制将肖传国推向了悬崖。
  再者,假如没有方舟子的质疑,肖传国就极有可能当选。果真如此,我们的学术监管体系是不是形同虚设,以至于需要方舟子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谓国内科学界的“金字塔尖”,如果肖传国这样的学者能如愿以偿地当选,可以想象学术伦理将遭受怎样的腐蚀和毁坏。幸亏没有。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方舟子遇袭不仅因为他学术“打假”,还因为他诬陷肖传国,并且“报假案”炒作自己。
B.学术浮躁和名利化造成了种种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在深层意义上也伤害了学术。 C.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使他在受到学术质疑时丧失理智,从而做出极端行为。 D.只有更多的方舟子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术伦理免遭侵害。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方舟子遇袭案暴露出了学术界的哪些弊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学术之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学者的道德底线沦陷、学术伦理缺失;学术功利化(浮躁和名利化);学术机制的扭曲;监管体系形同虚设。
3.学术争鸣正常,要尊重学术伦理,坚持道德操守,不可使学术之争成为意气之争和争强斗狠;坚持真理之辩,要实事求是,作风严谨;学者要反躬自省,通过完善自己的成果来消除质疑;建立科学的学术体制,完善学术监管体系。(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考题)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 渭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 “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一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 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 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  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 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屋中度过的。
B.作者写到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笔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C.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D.徐渭曾经参加过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E.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2.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一句做结,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考题)“留学教父”的华丽转身
任  武
  当俞敏洪现身于美国或加拿大的街道时,常常会被一些中国留学生认出来,他们心悦诚服地称呼他为“留学教父”。
  作为一名教师兼商人,俞敏洪在十多年间将新东方从一间教室、十几个学生的培训作坊,发展成为影响全国、融资上市的庞大教育集团,这或许是他身上最吸引人的地方。
      俞敏洪出生于60年代初的江苏农村,他因英语培训成名,却曾经因为英语成绩差劲两次高考落榜。他说自己从那时开始与英语较上了劲。1980年,第三次参加高考的俞敏洪终于考上了大学,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录取他的是北京大学西语系。即便如此,当时也没人想到俞敏洪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进入北大后,他因为肺结核病休学一年,他的普通话不标准,因此只能在差班上课。
  土里土气、智商平平是俞敏洪当时的公认形象?他的高三补习班同学、现任北大新东方校长周成刚后来调侃,自己苦苦奋斗了二十几年,想不到最后竟要受制于他。俞敏洪自嘲,5年的大学生涯,大家认为他是最没出息的一个,也没有一个女孩正眼看过他
  这些故事是俞敏洪日后经常在公开场合对别人提起的,他想要表达的是:不甘困苦,笨鸟先飞,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事实上,俞敏洪当时还未萌发出创立一大摊子生意的远大梦想,但他的确是个愿意为 生活做出改变的人。大学毕业后,俞敏洪的大部分同学出国留学,他因为学业不出众“只能”留校担任一名普通老师。在“下海”浪潮席卷全国的那个年代,对于接触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老师是一份无聊的工作。经过3年的申请,他终于也被美国一所大学接受。
  成功总是被各种偶然包裹,这就是新东方创立的最初动机。俞敏洪为了攒钱出国,张罗起一间在建筑工地中的培训作坊。其实,起初俞敏洪并非一个纯粹的企业家。1991年,因开办辅导班而被北大以“不务正业”为名全校通报批评后,他才最终下定决心,投身商海。
  从课外作坊到教育集团,俞敏洪的发家经历始终被当做新东方天然的形象宣传片,他时常用加强版的心灵鸡汤让台下的新东方学员们热血沸腾,增加后者对于这个品牌的崇拜。1993年底,“寄人篱下”的北京新东方学校正式独立注册,凭借抢占市场先机的优势和留学生群体的逐渐扩大,1995年底,新东方学生已经突破1.5万人次。
  直到这个时候,俞敏洪才真正被“逼上梁山”。从1995年到2000年,他陆续邀请了杜子华、徐小平、王强、胡敏、包凡一、何庆权、钱永强、江博、周成刚等一大批日后响当当的人物加入新东方学校,共同创业。
  “当时野心太大了,现在留给我的是难以承受之重。当你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难以承受之重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便呼啸而至。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让我不得不走下去。”这是俞敏洪总结的创业体会。日后,王强回忆说自己选择放弃贝尔实验室工作回到国内与俞敏洪创业,并非因为俞敏洪身上的商业才干,而是看重他的诚恳和实干。
  诚恳、实干让俞敏洪有了非凡的凝聚力和领导力,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之后,新东方的成功显得顺理成章。2006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11年,新东方已经达到学员200万人,教师15000名,净利润超过30亿的规模。
  截至2010年底,包括学而思、环球雅思、学大教育在内,国内上市的海外教育机构已达到两位数。正如俞敏洪自己所说,做大后的新东方给他带来更多压力,这已不是当初举办几场激情澎湃、幽默诙谐的讲演和满大街、满校园张贴小广告就可以占据市场的时代,从“草莽”到“正规军”,俞敏洪需要为自己和新东方找到新的定位。
  “一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创业”始终不能长久,俞敏洪从始至终都知道自己的才能和短板在哪里。2010年底,陈向东出任新东方执行总裁。而在此前,新东方已经因为利益分配、管理权限等遗留问题进行过多次人员***,它需要从一个家族企业色彩颇重的企业变为一家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大企业。
  陈向东“掌权”后,新东方迅速推出了公务员培训、优能、泡泡英语、麦格森国际高端英语培训等新业务,力主从独立品牌向多元品牌转型,并提出一系列优化改革方案,希望提高新东方的运营和工作效率。在事业经过一个新的转折点后,俞敏洪再选择“放权”。
  俞敏洪说,希望有一天能够净身离开新东方,写书、旅游、支教,甚至到沙漠寻找绿洲。他始终还是一个文人。很难想象,如果真有一天新东方与老俞再无瓜葛,会是怎样,但可以肯定,新东方不再仅仅只有一个俞敏洪。(选白《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中国留学生心悦诚服地称俞敏洪为“留学教父”,源于其个人及新东方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B.文章描写俞敏洪出身草根,在于强调坎坷困苦的人生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C.文章中提到新东方曾“寄人篱下”,将俞敏洪称为“土鳖”,语含讥讽,暗蕴褒贬。
D.俞敏洪将新东方称为“一条不归路”,折射出其急流勇退的精神及对新东方前景的担忧。
E.俞敏洪诚恳、实***品质使其具有非凡的凝聚力与领导力,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
2.第四段画线句在文中起 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就俞敏洪成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教育公平: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陈宝泉教育公平在现代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追溯这一价值观念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西方文明的奠基人——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东方文明的圣人孔夫子,都把“教育公平”、“法律保证公民的教育权利”、“有教无类”作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基础,但这一先人的理想,在近现代才开始成为社会变革目标;各国已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努力。
  美国建国后实现教育公平的努力历经多年,大的举措就有公立学校运动、进步教育运动和免费学校运动等;日本的国民教育公平也经过了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完善;以色列把教育公平作为立国之本。
  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号称尊孔的历代朝廷都没拿教育公平当回事,办学、读书多是民间行为——私塾,学习是个人博取功名的私事,这一思维影响至今。国民教育制度的引入始自晚清,直到 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大规模实施。社会动荡使得这一努力充满坎坷,纵有长足进展,仍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很大差距,我们对实现教育公平所需作出的不懈努力要有准备。
  可见,实现教育公平除了革新制度外,还需要教育乃至社会意识、理念的更新。爱每一个学生说易做难,不要说嫌贫爱富有违师德,就是把孩子分成聪明孩子、笨孩子,乖孩子、调皮蛋,好孩子、坏孩子也有悖于公平理念。笔者曾读到一篇教育言论,提及“如果一个孩子不擅长琴棋书画,但是他道德完备,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吗?”笔者想再问,如果一个孩子道德不完备,他就不是好孩子啦?道德完备能作为苛求孩子的标准吗?未成年的孩子,调皮、多动、搞恶作剧、不知深浅都是正常的,否则还要教育干什么?把孩子从小就分层划等,那些被认为是笨孩子,不听话的孩子,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成绩不靠前、升学无望的孩子,从小就得不到公正待遇,就被边缘化,甚至被排出主流,这对孩子的成长 乃至人生的戕害,对社会造成的隐患都是不可小视的。
  实现教育公平也不是教育界一家的责任,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当年如果没有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没有马丁?路德?金牧师等志士付出血的代价,美国消除学校种族隔离制度就很难成功。同样道理,当今中国实现教育公平,也离不开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等实现社会公平的系统工程。改革就意味着机会、资源的再分配,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这就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笔者曾发问,为什么许多家长抬头痛骂应试教育折磨孩子,低头又领着孩子报班加课,去钻营加分的门道?一位高学历的年轻妈妈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不就是这样上来的吗?!”这类思维不破除,改革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摘自《教育的细节——陈宝泉教育评论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教育公平”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教育公平”这一话题由来已久,在现时中国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
B.我国在大规模实施国民教育制度方面起步较晚,因而在教育公平方面有所缺失。
C.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是当今中国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D.改革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公众的支持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唯一途径。
2.从受教育者的角度,作者认为每个学生应享有怎样的教育公平权利?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从哪几方面共同努力?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考题)让子弹别飞
周海亮
  男人没有料到,号称坚不可摧的城市防线,竟然不堪一击。
  他甚至来不及为他和女儿准备充足的食物。
  所以,当他们吃完最后一片面包,喝光最后一口水,当他们又顽强地挺过一天,男人决定走出地下室。
  四岁的女儿紧张地抱住他的两腿。
  男人蹲下来,冲女儿笑笑。我很快就会回来,他说,别忘了你是天使,别忘了我是天使的父亲。
  女儿是父亲的天使,全世界的父亲都这么认为。然女儿相信自己是真正的天使,也许,她只是唯一。
  战争没有打响的春天,城市开满鲜花。老先生牵了老太太的手,女孩挽了男孩的肘弯,孩子追逐嬉闹,艺人的琴声欢快悠扬,猫在睡觉,鸽子在飞翔,狗吐出舌头,大街上阳光遍洒。男人牵着女儿走进小巷,突然栽倒在地。女儿喊,爸爸!男人一动不动,眼睛紧闭。女儿再喊,爸爸。男人一动不动,呼吸停止。女儿就不喊了。她摸出父亲的手机,报警,然后,闭上眼睛,为父亲祈祷。果然父亲在救护车赶到以前坐了起来。父亲摸摸脑袋说我做了一个梦,梦里,天使把我送了回来。天使长着你的模样,天使唤我爸爸。
  女儿咯咯地笑。那一刻,她终于相信自己是真正的天使。
  这之前,为让女儿相信,男人做了很多。比如他让冰箱里突然多出一盒冰淇淋,比如他让烤箱里突然多出一只烤鸡,比如他让窗台上突然多出一盆雏菊,再比如,清晨醒来,女儿的床头,突然斜倚了原本挂在墙上的母亲的照片。母亲笑眯眯地看着女儿,女儿将母亲捧起,一遍遍亲吻着母亲的脸。即使夜里,即使睡去,也不肯放手,仿佛母亲正在亲拥她。
  她是真正的天使。只要祈祷,她能拥有天使的能力。男人一次次这样说,女儿便信了。
  男人嘱女儿呆在地下室里等他。男人说我不但能给你带回面包和水,还能给你带回巧克力。
  可是外面在打仗。女儿说,打仗,子弹到处飞。
  男人说你忘了你是天使。你只需为我祈祷,为面包、水和巧克力祈祷,我就能安全回来。现在,跟我念,让子弹别飞,让子弹别飞……
  男人走出地下室,走出院子。城市早已变成废墟,到处都是冰冷或者滚烫的尸体。男人想不到城市的防线如此脆弱,更想不到城市的游击队如此顽强。城市沦陷多日,战斗仍然不止。每一扇窗口都可能射出子弹,将一个活动的头颅射穿或者劈开。
  男人走出两条街,爬进一个炸烂的食品店。男人从废墟里找到两袋面包、三瓶矿泉水和一块已经融化的巧克力。男人从一具失去下肢的尸体上爬过,又从尸体的手里,夺走一条步枪。男人回到防空洞,女儿还在念,让子弹别飞,让子弹别飞……
  男人抱紧女儿。他说现在我们不但有了面包和巧克力,还有一条枪。有了枪,谁也别想动我们一下。
  然后,夜里,男人听到连成一片的脚步声。脚步声愈来愈密集,在他们的头顶上翻滚不止。男人抓紧步枪,身体护住女儿。少顷一颗脑袋探进来,盯住男人和男人手里的枪。脑袋说,把枪扔了,把手举起来。
  男人很想扣动扳机,可是他终没有那样做。他知道扔掉枪还有机会,尽管机会很小 ,但毕竟是机会——因为女儿,他不想成为英雄。他牵着女儿,顺从地走出来,却被拖到了墙边。他给长官跪下,他说,我是平民,请放过我们。
  你手上有茧子。
  我靠手艺吃饭。请放过我们。
  你有枪。
  我很害怕。我得保护女儿。
  你藏进地下室。
  我真的很害怕。我得保护我的女儿。
  长官冲他摆了摆手。摆了摆手的意思是,不必再说了,不用再说了。长官命令士兵端起枪,然后,走到一边,点起一根烟。
  那么,求求你,放过我的女儿。男人冲长官的背影磕一个头,她还小,别让她死在童年。长官抽着烟,不说话。烟将他的眼睛熏红。
  男人将女儿抱起。男人亲吻了女儿。男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男人对女儿说,原谅我。我可以祈祷啊!女儿将嘴巴凑近男人的耳朵,他们不知道我是天使。
  是的,我的天使。男人哽咽着,闭上眼睛吧。
  女儿就闭上眼睛。闭上眼睛的女儿充满自信地说,让子弹别飞,让子弹别飞,让子弹别飞……
  让子弹别飞。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叙述了一位年轻的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和温暖的父爱,呵护失去母爱的四岁女儿的故事。
B.小说着重描写了“战争前的春天和鲜花”这一场景,目的是为小女孩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温馨的背景。
C.从男人的表现来看,他应该只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但为了女儿,他冒险走出地下室,取得食物和枪支。
D.长官冲他摆了摆手,不让他再说话,命令士兵端起枪,说明长官已看清楚他的身份,要对他执行枪决。
E.女儿天使般的模样与微笑、父亲作为男人的责任和伟岸贯穿整篇小说,作品处处流淌着感人至深的父女情。
2.小说里,父亲为什么要让女儿相信自己是“真正的天使”?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父亲“冲长官的背影磕一个头”的细节,对刻画父亲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考题)中国的眼睛
萨苏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际上一直认为,中国有一个神秘的人物,在他的面前,设计多么巧妙的密码都如同草芥。他们把他叫做——“中国的眼睛”。
  中美建交的时候,双方曾经互赠礼物。
  美国赠送给中国的,是日本“宝船”阿波丸号的沉没地点,中国后来组织力量打捞,获得大量战略物资。
  中国赠送给美国的,是一本小小的册子。
  那就是中国方面破译的苏军最新军区级军用密码。
  这套密码之准确,几乎让美军的情报人员吐血,他们马上就意识到了,这肯定来自“中国的眼睛”。
  中国的眼睛,唯一的一次失手,是没有预先发现苏联在新疆对中国边防军进行的报复性袭击,事后我们知道,那一次,苏军前线完全采用了手工的用摩托车传递命令的方式,在一线部队的通信中,没有关于这次袭击的消息。
  能够迫使世界最强大的陆军放弃它庞大的通信系统,还原于一战的通讯方式,或许,只有中国的眼睛有这样的骄傲。
  其实,中国的眼睛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组,如果一定要把它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章照止先生。中国科学院系统所研究员章照止先生,是我国最出色的密码算法专家。
  大家一定认为中国最出色的密码算法专家,一定有非常隐蔽的住所、强力的保安等等吧。然而,章先生就住 在数学所平房,上班来,下班走,和一个普通研究人员毫无二致,他的门前和每家一样搭起一个油毡的小棚,那里面放的是他家过冬烧的蜂窝煤。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章先生只根据截获的密码提供算法,至于解出来的东西是苏军的摩托化师驻扎地点还是三个月的菜谱,他根本就不知道。他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要写论文,要教学生。事实上知道章先生是“中国的眼睛”,还是数学所老所长关肇直的追悼会后。那一次,周龙骧研究员非常悲痛,下来说起关老,提到因为他的名字发音和章照止先生相似,苏联人在得到有关情报后,很长时间把“章照止”当作关肇直先生的化名,认为他就是中国的眼睛。
  当然,根据章先生的情况推断,当时苏联人在北京的情报网不是被完全破坏就是瘫痪,如果苏联人知道章先生的身份,而且他就大摇大摆地住在数学所平房,每天和大伙一样排队买菜,我猜勃列日涅夫肯定会派个自***性的特工到北京来把章先生干掉,因为他的价值太高了,老勃是军人出身,知道对这样的目标该怎么办。
  章先生住的是一间半的房子,另有一间很小的房间。这房 子并不好,红砖墙的一排房子而已,顶上是水泥瓦,今天大家会以为是民工住的。
  有一次,一个美国海军的专家访问中国,一定要见一见“中国的眼睛”。面对美国专家的要求,中国方面十分为难。但是盛情难却,最后,所里提出一个无奈的方案,请一位院领导暂时搬家,让章先生住进去,先应付了客人再说,就这样章先生和美国人见了面。
  见面十分愉快,美国专家惊讶地发现章先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密码专家,他不是军人,是个普通的儒雅的中国知识分子,他有很出色的数学论文,双方的交流融洽而和谐。唯一让美国专家觉得有些别扭的是,在场有一个翻译无所事事却不肯走,章先生能够讲流利的英语,根本用不到他,他所能做的,也就是帮章先生把论文拿来,或者扶章先生坐到椅子上之类的事情。
  美国人大概想他是不是监视的特务人员啊。
  于是,美国人就用英语问了:章先生,我们能不能单独谈呢?我们不需要翻译。
  章先生说不行,他不 是翻译,他是我的朋友,而且,我新搬来这里,他不帮我,我找不到论文在哪里,也找不到椅子。
  美国专家不解,问:为什么呢?
  章先生说:因为我看不见。
  “您……看不见?”
  “是的,”章先生慢慢的说,“我天生就几乎是个瞎子。”
  美国人想不到,“中国的眼睛”章照止先生,是一个先天视力障碍的半盲人。章照止先生的眼睛基本看不到东西,而且,是从幼年就这样了,属于遗传。
  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半盲人,怎样在数学的世界里摸索,而且走得那样精彩。用半盲的双目擦亮“中国的眼睛”,在数学的世界里,章先生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大英雄八面威风。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的眼睛唯一一次失手,是因为苏军放弃了其本身庞大的通信系统,中方无法从密码破译入手。
B.苏联人刚开始并不知道章先生是“中国的眼睛”,直到数学所老所长关肇直的追悼会后才清楚。
C.勃列日涅夫本想派特工到北京干掉章先生,却因为情报网不是被完全破坏就是瘫痪,无法知道他的住处,以失败告终。
D.章先生英语很好,根本用不着翻译,在场的翻译无所事事,被美方误认为是监视的特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叙述了章先生传奇的经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由衷的敬慕之情。
2.本文多次叙写到章先生的住处,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记一般以传主的姓名为标题,本文却以“中国的眼睛”为题,这是否妥当?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