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阅读”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之解释,是看并领会书籍报刊的内容。这是其词。        源学上的基本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阅读”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之解释,是看并领会书籍报刊的内容。这是其词。        源学上的基本含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河北省会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阅读”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之解释,是看并领会书籍报刊的内容。这是其词。
        源学上的基本含义,我们这里更关注其社会动力学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读者用货币购得各类出版物,然后通过“阅读”方式对它进行消费,从中汲取科技的、文化的、精神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于工作对象,取得工作业绩。一个人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对书刊等出版物消费得越多,消费得越充分,相应地他的素质就越高,他的业绩也就越充分,他对综合国力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国家以“阅读”方式消费出版物的人群越大,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就会越强。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这样。
        其次,“阅读”又是新闻出版业的一切生命环节的相对终点和归宿。生产新闻出版物的出版业的各个环节能否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关键在于“阅读”这种消费方式的存在;能否在空间上扩张、在时间上膨胀,关键在于“阅读”这种消费方式的拉动。阅读的状况如何,最终会决定一个国家出版产业的兴盛或衰落。“图书的本质在于以阅读吸收知识为目的”。法国政府将国家主管出版的机构叫做图书与阅读局也是十分有见地的。
        在经济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除衣、食、住、行之外,阅读也应该成为或者说是正在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阅读”是以吸收为前提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时代,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文化力等方面的角逐和较量最终将取决于你的国民在多大程度上把阅读作为自己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2002年年底公布的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指出:“”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可能会决定每个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能拥有多少世界级知识工作者。”“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而言,有多少公民具备最高的第五级阅读能力,是考察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l.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看,下列对“阅读”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是看并领会书籍报刊的内吞。
B.“阅读”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农柏吏要标志。
C.“阅读”是新闻出版业的一叨生命环节的相对终点和归宿。
D.“阅读”是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下列对“阅读也应该成为或者说是正在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依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
B.阅读将通过对新闻出版业的拉动,来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
C.信息时代,国与国各方面力量的角遂和较量,最终将取决于国民在多大程度上把阅读作为自己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D.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将是那些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的人。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阅读成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体现的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生活理念。
B.作者对“阅读”的理解着力于“阅读”的社会动力学意义,却完全掘弃了其语言学的意义。
C.“图书的本质在于以阅读吸收知识为目的”,可见阅读是衡量图书价值的重要尺度之一。
D.当阅读真正成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时,新闻出版产业可能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由产业配角进入到产业骨干行列。
答案
1.A
2.B
3.B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秦朝的“铁路”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了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秦朝的“铁路”是用木材铺设的。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 驶。经过测量发现,秦朝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可能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到了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别的工程。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以前一般认为驰道就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依此看,秦始皇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 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的距离必须相同。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朝的 “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现在发现了秦朝的“铁路”,“车同轨”就有了新的解释。按照这种说法,那时修建“铁路”的当不仅仅是秦始皇了。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对秦始皇的“铁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后来,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绝大部分“铁路”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还有,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 1. 不能说明秦朝“铁路”在当时是“先进的交通设施”的一项是(     )
A 秦朝“铁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而且还是复线。
B 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枕木较软,与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结合紧密,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C 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让马儿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
D 轨道使摩擦力减小,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有不少专家认为,“驰道”是秦始皇为了给攻打楚国的军队提供后勤补给而专门修建的。
B 秦朝建设“驰道”时,秦始皇对轨道间距作了标准化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车同轨”。
C 奇特的车轮说明秦朝的车子是“公路”“铁路”两用车。
D 秦朝的“驰道”可能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的,而且“驰道”边还栽种了  “行道树”。
3.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复线设计受到了秦朝驰道设计的启发。
B 当时秦朝已经拥有远远超过其他诸侯国的“铁路”修建技术。
C 秦始皇专车的车轮间距与秦朝“铁路”的轨道间距是一样的。
D 秦朝修建“铁路”是长途运输的需要,与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也有一定的关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 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 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山兰凤蝶是澳大利亚的一种常见蝶,其雄性翅膀的颜色为异常亮丽的蓝色,但周边镶嵌有黑色,其黑色部分越黑,蓝色部分就越艳丽,在求偶竞争中也就越有优势。专家们以前认为,这是由于其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但现在发现,这种蝴蝶不只是通过化学方式,更是通过物理方式,即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显得更黑,因为它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由此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许多动物的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都不 是仅用色素就能获得的,还需要利用物理方法。例如,雄性孔雀的尾羽翠绿绚丽,这是因为其中发生了“建设性光学干涉效应”所致,它们的羽毛中具有独特结构的微小蛋白质能够以特别的方式对光进行反射,不需要的波长都被消除掉了。
        受此启发,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生物学家皮特?武库希奇及其同事对山兰凤蝶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探索它的机体结构物能否把彩色消除掉而制造出深黑色,这与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是同样的机理,但导致的结果正相反。
        研究者发现,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结构是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1 微米的小凹坑,犹如蜂巢。这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介质光折射率的不同而“捕捉”光。光通过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其中一些光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水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3:1,而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其中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研究者对这一推断做了一次测试。他们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该种溶液的光折射率与山兰凤蝶翅膀机体组织的光折射率大致相同,结果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真不那么黑了;在空气中,其吸收光的比率超过了90%,但在三溴甲烷溶液中,这一数字只有50 %多一点。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化学工程师理查德?布朗在2002 年曾用一种凹状镍磷合金膜衣料制造出与山兰凤蝶相似的“超黑”。他认为“超黑”将成为今后的流行色,其最大的用途将是在光学设备上;同时,那些对黑颜色不满意的艺术家们也会对此感兴趣。1.下列围绕“超黑”所作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在求偶竞争中,山兰凤蝶依靠翅膀周边镶嵌的“超黑”色彩,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异性蝴蝶。
B.以前专家认为,“超黑”是由于山兰凤蝶翅膀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这种看法不够确切。
C.山兰凤蝶主要是通过物理方式——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变成“超黑”。
D.山兰凤蝶翅膀中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因而能够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
2.下列对于山兰凤蝶的色素能够吸收光的机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光通过空气投射到山兰凤蝶的机体时,山兰凤蝶的机体结构物就会把其中的彩色消除掉而强化黑色,从而制造出“超黑”。
B.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l 微米的小凹坑,这种蜂巢状的结构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捕捉”光。
C.光通过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有些光就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
D.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和空气是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其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密度较大的山兰凤蝶机体组织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3.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们仅用色素还不能获得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它们必须利用物理方法。
B.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与山兰凤蝶制造“超黑”机理相同,不过它的做法不是消除彩色,制造黑色,而是消除黑色,制造彩色。
C.如果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水中,也会像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一样,使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变得不黑。
D.人类仿造“超黑”的事例表明,动物在启发工程设计方面具有巨大价值,许多事情我们都能从自然中获得启示。
题型:辽宁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铳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 “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4)题。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 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 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灾难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大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 和pluie 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 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 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情调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20 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注】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评论家,祖籍福建。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二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 “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使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第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或侧面)来写雨的,请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两个划线的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辽宁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