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恪守寂寞之道          ——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  1957年9月,国画大师齐白石悄然辞世。他早年贫寒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恪守寂寞之道          ——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  1957年9月,国画大师齐白石悄然辞世。他早年贫寒的

题型:新疆自治区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恪守寂寞之道
          
——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
  1957年9月,国画大师齐白石悄然辞世。他早年贫寒的出身,备受冷落的境遇,以及晚年的盛誉,构成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从小木匠到画坛巨匠
  1864年1月,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念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
  有两件事对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决定性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学画。这一时期他十分穷困,饥饿时常只能饮水充饥。晚间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鼓动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祖国的壮美山河和多姿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绘画境界。
  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时人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名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合古”来激励他自创一格。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老人在安静舒适的生活中,勤劳愉快地创作着,他的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最后几年中所作的大量作品,是他贡献给他热爱的民族、土地最珍贵的瑰宝。恪守“寂寞之道”的乡土画家
  可以毫不讳言地说,齐白石是个乡下人。他有着对乡土风物真切的爱恋,毕生把童年的记忆和家乡的一切作为画题、诗题,这是齐白石作为一个善良农民所特有的情感。
  齐白石将绘画视为“寂寞之道”,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和成功的秘诀。齐白石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他在1920年到1929年间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和精力,关门杜客,潜心研究,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他做誓言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同期,齐白石也在治印上下过死工夫,他在记载自己刻苦治印时有一段话:“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这段时间齐白石作画万余幅,刻印三千多枚,可以说齐白石是穿越作品的海洋冲进艺术的自由王国的。
  称齐白石是乡土画家,是因为他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并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新生命:劳动者的精神。返璞归真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
  爱憎分明,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总是给人以清晰的概念。从处世大节上看,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期间,齐白石拒绝侵华日军的利诱,退回了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和赠煤,贴出了“官入民家主人不祥”的告白以拒见日酋、汉奸。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齐白石的这份告白与程砚秋息演在西郊留须种地共同传为艺林佳话。
  齐白石的许多作品都有自己明显的情感倾向,如有讽刺敲剥民膏军阀官僚的《灯鼠图》,讽刺腐败糊涂的政客的《不倒翁》,讽刺唯利是图商人老板的《发财图》等,当然也有表现舐犊情深的《迟迟夜读图》,赞美金秋的《楓叶寒蝉》……
  齐白石由一个民间艺术家成为一代大师,是他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因素的结果。文人艺术的高度精粹、高度修养化与人格化,民间艺术的质朴刚健、开朗幽默,在他笔下凝为一个新生命。他的艺术是传统绘画在20世纪突起的又一奇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北京卖画期间,齐白石生活穷困,出于谋生的考虑,齐白石接受了陈师曾的建议才开始一改以前冷逸的路子,自创一格,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
B.齐白石爱憎分明,他的许多作品都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他的艺术是传统绘画在20世纪突起的一个奇峰。
C.1920年到1929年间,齐白石关门杜客,潜心研究,作画万余幅,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齐白石穿越了作品的海洋冲进了艺术的自由王国。
D.齐白石抛弃了传统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劳动者的精神这一新生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E.本文通过记述齐白石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新和艺术成就,表现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高洁品格和可贵艺术精神。
(2)齐白石为什么能够由一个民间画师成长为画坛巨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恪守寂寞之道——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为题,同时又使用了三个小标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白石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①齐白石“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的经历,开阔、丰富了他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
   ②著名画家陈师曾“画吾自画自合古”的激励与无私帮助,使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艰苦努力,齐白石的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
   ③齐白石恪守“寂寞之道”,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和精力,摸索出一条适应自己才学的艺术道路,使他穿越作品的海洋冲进艺术的自由王国。
   ④齐白石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的因素,这使他由一个民间艺术家成为一代大师。(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①文章以“恪守寂寞之道”为正标题,突出齐白石的艺术精神,以“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为副标题,突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二者形成互补,使文章标题与内容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②文章围绕着“齐白石的传奇人生”这一中心内容,分别从从艺经历、艺术精神、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概括齐白石的艺术传奇,运用三个小标题统率各部分内容,诠释了“齐白石的艺术传奇”这一思想内涵,使文章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结构紧凑,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4)艺术往往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艺术家欲有所作为,就要甘于寂寞,恪守“寂寞之道”。有思想的艺术家,甘于一生的寂寞,笔墨中的精神独处与深入心灵的孤寂,方能成就离尘脱俗的画作,这种绘画的产生与画家有意保持精神世界纯洁的追求有关。寂寞深居,淡泊明志,与世俗保持距离,就能让艺术天分在清静无为、超凡脱俗下如甘泉流露。在现实的功利世界中,能如齐白石者沉潜下来钻研艺术之道,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自己的内心艺术世界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称道的。(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悲惨命运
【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1)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2)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
  (3)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4)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5)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 
  (6)“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7)“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 
  (8)“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 
  (9)“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10)“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11)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
  (12)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13)“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14)“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
  (15)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
  (16)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17)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18)在动三假期的最后 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以下两个句子里加粗词语在文中所蕴含的共同的含义和作用。
(1)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
(2)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主人公动三的性格特点,并探究造成动三先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
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
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烘托动三悲惨命运,突出主题。
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
D.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但动三只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就站起来想走,这表明动三心不在焉,急着告辞回家。
E.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
题型:四川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文章中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需分条的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描写风中的梧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自由主义和“新儒家”是可能调和的
吴 思
  ①自由主义和“新儒家”的分歧其实不是不可调和的。什么是自由主义?它是把“权利”和相应的“自由”认作至高无上的价值,认为所有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都应该把“自由”看作第一位值得尊重的东西。而儒家怎么看待呢?儒家最重要的内容是“礼义名分”,“礼”即礼法结构,“义”即规则,在礼法结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分”,要求人们“安分守己”,这个“分”,用自由主义的语言来说,就是权力、义务。
  ②如果从这个概念生发出中国现在的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就能把儒家体系和自由主义的见解综合起来,还能取长补短。双方都有对人的“分”的尊重和强调,自由主义偏向其中的权力和自由,儒家比较注意其中的义务,但两家都不反对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儒家的长处是,对“守本分”的必要性的证明无须求助上帝。人的权力、义务不是天赋的,就在社会关系之中,那么平常那么自然,当你服从了这一切,就会感到整个人生都是和谐的,不会再有额外的焦虑和不满。儒家在人们的内心和天地万物的体系中寻找“分”的终极根据,给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地。这套论证方式很精彩。
  ③但是儒家思想体系又有现代人无法接受的内容。“三纲五常”的具体的划分很不平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种君臣父子的“分”,在现代看来就很“过分”。这就应该调整它的分寸,本来一平方丈的得压缩到一平方米,本来半平方米的你给它扩张到一平方米,方方面面大体都相等,儒家的礼义体系就可以和当代的权利、义务体系接轨了。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并不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分歧转化为一种分寸问题。
  ④调整分寸之后,你会发现儒家那套论证方式、对“仁义”的根据的追寻,很有道理,很对中国人的胃口。
  ⑤做这种分寸的调整,是可能创造出一种新东西的,双方的优点都可以吸纳进去。
  ⑥自由主义有一个儒家缺乏的优势,它告诉我们,让人们守本分,限制人们过分扩张的时候,仅仅靠自律是不够的,要有民对君的“反制”,还有权利之间的分权。这样的制约机制比良心和仁义道德教育更可靠。这一套政治设计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儒家就相当缺乏。
  ⑦对传统资源的借用,不仅限于儒家这一家,“分”和“权利、义务”的接轨,只是传统创新、传统再创造的可能的根基性概念之一,在这些根基之上,能够开启许多传统和西方、传统和现代融合的实质性工作。那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积累的过程。(选自《我想重新解释历史》,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分”这个概念的角度出发,作者如何把儒家体系和自由主义的见解融合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家思想的缺陷有哪些,作者认为该如何弥补这些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王小锡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由许多原因综合而成的,道德缺失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消费不是经济学所理解的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而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促完善,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通过生理代谢和精神代谢,人不但可以维持生命、积蓄精力、强健身体,还可以储备知识、活化思维、吸纳价值。当然,消费何种质量的生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人的体质、心理、素质、能力和品质。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和在消费方式的实现上,就存在一个合不合理、健不健康的问题。什么是健康合理的消费,什么又是道德的消费,这不仅是个生活智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人对“应当如何生活”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其次,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精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人的生活经验和支付能力;最后,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还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只不过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倘若倒过来把手段当做了目的,那么,结果就会蜕变成是商品在消费着人、奴役着人。
  随着全球经济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和人类消费能力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未来的能源使用前景和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感。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必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更加符合一定的道德价值要求。归结成一个思路便是:要开源节流。要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同时,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转变不环保、不生态、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活消费限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道德性消费不仅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还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和谐消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资料一定的条件下,有些人的多消费就意味着另一些人的少消费。这说明,消费资料和消费需要之间会构成一对矛盾,不同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会牵动到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消费行为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拨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会诱发有些人的消费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影响社会和谐。所以,道德的消费就应该是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消费,从而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应当知道,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没有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就不会有丰裕的劳动产品可供选择;反之,若是消费者都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肆挥霍,骄奢淫逸,那么最终或许也就不会再有消费品可以选择了。
  搞清楚消费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作用,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种符合道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就目前来看,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模式最新、最集中的代表。低碳经济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低碳消费问题上,我们要将其厘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效。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倡导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社会上之所以产生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因为部分人的道德出现缺失。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仅需要通过合理消费来维持生命、保养身体,而且也需要通过合理消费来学习知识、完善自己。
C.如何选择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取决于消费者的道德认识,因此,消费问题就不仅仅是经济学所研究的纯粹的物质消耗问题。
D.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合理恰当的道德性消费其实也是尊重劳动者正当劳动的一种体现。
E.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开源节流,摈弃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消费和环保、人本、和谐的生活方式。
2.从文意看,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消费道德”范畴的一项是(  )
A.消费中的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
B.社会上出现的“房奴”、“车奴”现象
C.保护环境、转变高能耗生活方式
D.发展经济,提倡丰裕的消费产品
3.影响“道德性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要倡导道德性消费,联系全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