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网开三面红 苇  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才会开始环保。许许多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网开三面红 苇  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才会开始环保。许许多多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网开三面
红 苇
  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才会开始环保。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如果再不节约用水,设想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想一想,都会令人生畏;如果碳排放再没有节制,温室效应会融掉南极冰山,想一想,就会想到电影《2012》。
  古人的环保不是这样的——就姑且把古人一些做法也称作环保吧。商代的汤,有一次到郊外散步,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让汤感到惊讶的是,其所张之网,不是一张,而是四张,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对于鸟来说,就只有进的道,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
  尤为可恨的是,那位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而且是越大越好,越肥越好。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激起了汤的怜悯心肠。他感叹道,这样捕鸟,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吗?就下令把四面中的三面撤下去。捕鸟人赶忙把三面网撤下,他口中念叨的词也颇为识相地变了——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那些命不好的就飞到我网中吧。
  在环保问题上最早采取“政府行动”的是子产。那是鲁昭公十六年的时候,九月,郑国大旱。派大臣到桑山上搞祭祀活动,向老天祈雨。这些大臣祭祀完毕,看到天还不雨,就砍了山上的一些树。这让子产非常生气。他这样说,祭祀山神,应该在山上植树造林;现在反而到山上砍伐树木,这简直就是犯罪。结果屠击、祝款、竖柎这三位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因“环保”问题而被罢官夺邑的官员。
  孔子在“环保”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论语》中说孔子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钓鱼与射击飞鸟,那是君子陶冶性情的活动,用大网捕鱼,是贪夫的谋利之举,而偷袭已经入睡的归鸟,就是乘人之危、欺负弱者的行为。这不是英雄所为,更非君子之行。
  在“环保”问题上,曾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焉。夫子曰:‘断一树,***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就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了,也就是要以君子姿态,合适合宜地来对待身外的动植物。
  总起来说,“恐吓”式的环保也比不环保要好。但“恐吓”式的环保与出于仁德之心的环保,是两个环保。“恐吓”式的环保太过功利,我还是喜欢“兼爱”“推恩”式的环保,这使人胸襟开阔,气度高远。
  其实,世人对于姜太公有着深深的误读。因为姜太公在渭水上用直钩钓鱼,被文王发现重用了,就说姜太公直钩钓鱼,钓的其实是文王,这就有点太武断了。这或许真的就是他老人家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呢,这种可能性倒是非常大的。
  不管怎样,网开三面与直钩钓鱼,都可看作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友好信号吧。
1.作者对“恐吓”式环保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持这种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环保角度分析,文中商汤、子产和孔子、曾子的看法或做法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大量引用古人“环保”的主张和做法起到了哪些作用?为什么有时直接引用,有时又间接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态度:肯定其出发点,但不赞同其策略。
   (2)原因:①肯定其出发点,是因为它毕竟是有利于环保的,“比不环保要好”。②不赞同其策略:是因为它太功利化,只能浅层次地、暂时地解决环保问题(或“只能让人从危害上认识到‘不能’破坏环境”),而不能从根本上、可持续地解决环保问题(或“而不能从胸怀、气度上认识到‘应该’保护环境”)。
2.(1)相同点:他们都是富有仁德之心的“兼爱”“推恩”式环保。
   (2)不同点:①商汤、子产运用的是权力,采取的方法是强制执行——商汤明令整改(撤下三面网),子产严厉惩处(罢官夺邑)。②孔子、曾子运用的是思想,采取的方法是提倡引导——孔子遵守“君子之行”,曾子主张“君子姿态”。
3.(1)作用:①古人的“环保”是“兼爱”“推恩”式的,它与今人的“恐吓”式环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启发今人对“环保”作深入的思考。③有力地支撑了作者对“环保”的观点和看法。
   (2)“直接引用”是为了增强论据的确凿性、可信性,“间接转述”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活泼性、可读性。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年西方危机频频,美国金融海啸带来的灾难尚未恢复,欧洲的财政危机又相继爆发。国际上许多著名学者都在讨论西方衰落和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也成为当今世界最热的话题之一。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1992年曾说我们要用30年时间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现在看来,这个时间估计要更长些。中国模式是以中国历史和国情为基础形成的主体,而本体是基于中国文化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基于中国人的特性。西方是先拿本本,我们是先摸着石头。中国模式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我们中央银行体系学美联储,社会福利学欧盟,我们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模式的影子,但最终没被任何一种取代。中国模式总方向是确定的,但具体形式和内容是不确定的,是根据具体的时空条件所定。最后一点,中国模式的本土性并不能否认其普适性。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可借鉴性,但是中国模式对发达国家的借鉴意义同样值得注意。最近美国经济似乎出现某种“中国化”趋势,如美国的储蓄率在最近两年中从占GDP不到1%升到现在7%。
1.“中国模式”成为当今世界最热话题之一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段看,中国模式有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模式在借鉴世界其它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不能“被任何一种取代”,那么,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华人姓氏有奥秘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姓氏研究新成果。专家耗时两年,根据1110 个县市、2 .96 亿人口、4100 个姓氏的大量数据绘制出100 张大姓分布图。研究发现:这些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项目负责人袁义达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5000 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其间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在遗传学上,只有男性具有Y 染色体,因此,Y 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同一姓氏的人群就具有同样类型的Y 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换言之,姓氏的分布和Y 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姓氏在5000 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像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出现了8 万多个姓,且多数以地名命名,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 年代,为弄清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统计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他说:“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后,他自编软件把100 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姓氏分布图,从中可直观地了解到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他突然感觉这些姓氏分布图有点似曾相识,查阅《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这二者竟然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袁授当然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 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相似,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其研究***再次被调动起来。这种重叠现象是否和几千年来的人群活动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作疾病,我们5000 年中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的,Y 染色体在迁移,和Y 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随之迁移,研究Y 染色体的分布规律就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有帮助。“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的路线一样,”他形象地比喻说,“我们现在没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来找出疾病分布的规律。”
研究还在深入。他认为,对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医药学领域现在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摘自《北京科技报》2011 年12 月7 日期,有删节)
(1)列对“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氏项目组绘制的100张大姓分布图与早先的《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中国的姓氏和常见疾病存在某种关联性。
B.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是平行关系,而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又不大。
C.5000年中Y染色体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也随之迁移,它们的突变,导致了疾病在中国的同一姓氏之间遗传。
D.不只是一两张姓氏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的分布图相似,说明很多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但目前我们却不清楚造成这种关联的原因。
(2)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中国姓氏是祖先留给后代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
B.日本的姓氏是明治维新后一次性出现的,且多数以地名命名,他们的姓氏与遗传就没有联系。
C.袁氏项目组运用候鸟迁徙路线的研究方式,研究疾病的分布与姓氏分布的关系。
D.姓氏分布和《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的重叠,说明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都存在一种重叠现象。
(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查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发现,一千多年来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无迁移。
B.山东是糖尿病的高发区,而孔姓在山东出现频率最高,这就意味着姓孔会生糖尿病。
C.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和Y染色体的关系不大,而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
D.以研究中国姓氏的分布为载体来研究中国人的疾病分布规律,不仅为研究疾病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使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成为一种可能。
题型:四川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题。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
陆天明
  那是个暮春时节,黄河入海口的风却依然料峭,四下里弥漫着一份几近于永恒的静谧。我向那一片片一个个圆土包似的树丛奔去,当地人告诉我,那也是柳树。我愕然。我这一生见过各种各样的“柳树”。而我眼前这些被人们所指的“柳树”既没有“软于丝”的枝条,也没有被春风剪出的“细叶”,更没有那般淡红和鹅黄去悦人眼球。面对奔腾了几千百里后明显露出疲态的黄河,它们虽然也倚得了半匹寒风,却不见半点狂势。它们既不像垂柳那般的柔媚婀娜轻盈,更无旱柳常有的高大伟岸刚毅。它们只是一丛自沙地上向上萌生的灰色枝条,那由一根根手指头粗细的枝条组成的灰褐色树丛却又不动声色地渗透着一种沉稳和倔强。而让我最为惊愕的是,当地人说,这样的“柳树”全都是眼前这条黄河从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带下来的。
  怎么可能?它们怎么可能穿越千里而到此地扎根?我诧异。
  “黄河带下来的自然不是整棵的树,而是它们的种子。”他们如此解释。
  “那也不可能啊。从黄土高原到这入海口,少说也得两三千里。这滚滚黄河水,穿峡谷,趟平原,扫荡九曲十八弯,不知在几多滩头喘息过,不知在几多崖壁上碰碎过,又不知漫灌过几多千古河床,几多板桥土墙,经几多日头暴晒、风雪肆虐。据查,这柳树种子的千粒重只有零点四克。这么微弱的个体,如何能毅然决然地在这滩头的沙地上存留住,生根发芽? ”我驳问。
  “这,你就要问它们自己了。”他们莞尔一笑。
  放眼望去,宽阔的滩头上,这样的“柳树”无法计数,像一支“大军”……并保持着必要的沉默……它们不会是人工栽培的,更不像是当地常有的。因为除了在这入海口的滩头沙地上,我再没有在其他的地方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似乎确证了它们是由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上游某个地域带到这儿,并在进入大海前得以在这儿落土扎根。
  我当然不能因此就说,它们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故意要在这儿扎根才做出这惊绝人世的举动的。有种自然哲学告诉我们,宇宙本不承载任何意义,换一句话说,它们本不是为了什么才存在的。即便如此,我仍然要为这种“柳树”叫好,特别要为它们那些千粒重只有零点四克的种子们叫好。我坚信伟大的黄河途经黄土高原时,带下的绝不止这一种植物的种子。在咆哮泛滥时,它更是摧枯拉朽般冲毁堤防,席卷城镇,我们常可以在它翻滚的浪涛中看到断垣残壁、残枝败叶和种种动物的尸身,甚至还能看到一些金属构件、车辆残部……但,它们都不能坚持到达这入海口,唯独这个种子,偏偏留住了自己的生命,并且在这片滩头上居然还生成了一支兴旺的“大军”。
  我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只知道自己被深深打动了。我想不到生命的顽强竟然也能在这样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中得到如此的张扬。难道这便是大自然的“本能”,生命的固有之义和应有之举嘛?这就是站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作为宇宙间一种高级生灵,一种以追求诗意地活着和有意义存在的高级生灵,却总是会、也永远会感到自己渺小的原因嘛?而在那个暮春季节的时日里,入海口任何风景都不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只沉浸在对这种“柳树”的惊诧中。这确实是一种十分平静,却又十分温暖的惊诧。我追问当地的一些朋友,他们居然也说不清这种“柳树”的真名,我只能把它叫做“滩柳”……(节选自《解放日报》2012年2月25日)
1.本文是怎样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行文的?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节描写了奇特的“滩柳”,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宇宙间高级生灵的人类,为什么在“滩柳”面前感到自己渺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滩柳”的种子为什么能在黄河入海口的滩头沙地上存留并生根发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多点“求异”思维
江曾培
  ①读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②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③“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④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清代的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齐白石更告诫后人:“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键是要有众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众多不同声音的“家”在“鸣”,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声,只有“同”,没有“异”,也就不见什么“双百方针”了。
  ⑤实际上,“求异存同”所体现的创新创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张扬。时下不少企业的产品生产,都喜欢用一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有”、“优”、“强”,就是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如此“求异”求变,正是当前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
  ⑥要做到“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人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求异思维闪光的产物。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要像季羡林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求异存同”,发展“求异”思维,把努力的重点落在“求异”上。(《文汇报》2012年2月4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列举的四个理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它们是怎样避免雷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是怎样突破常规思维来求异存同的?它的现实意义有哪些?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
焦雨虹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重大活动。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文化产品的输出是走出去的另一重要途径。美国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断传播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甚至成为全球主流文化话语的塑造者、输出者,这是美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打造输出是必经之路。(节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4日)
1.我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起到了哪些巨大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大型活动既具有“时间长”的特点,又具有“短期性”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什么原则?需要融合哪些传播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