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机器人工程师总是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然而,在过去几年里,他们的研究重点开始改变了。科学家们不像先前那样为制造更好的机器人而研
题型:北京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机器人工程师总是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然而,在过去几年里,他们的研究重点开始改变了。科学家们不像先前那样为制造更好的机器人而研究动物,而是为更好地了解动物而研究机器动物。 过去10年里,自动装置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意味着小型自动装置可以具备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机器动物与真的动物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你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如果你得出了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你就可以制造一个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来模仿这种大脑构造。然后你在实验室像对待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的行为和真正的动物相同,你很可能会有所收获。 《人工动物学》的作者之一欧文·霍兰解释说:“如果这种理论对一个自动装置适用,你就可以确定你理论的某些部分是正确的。但如果它不适用,那么几乎肯定是你错了。”通常,证明理论的错误更加有用,因为这会揭示理沧存在的问题并缩小研究人员寻找答案的范围。如果对机器动物的实验显示理论是正确的,这种理论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物学,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能链揭示是什么促成了动物行为的机器动物的一个例子是斯特林大学芭芭拉·韦布博士的机器蟠蟀。在夏季繁殖期,雄性蟋蟀用歌声吸引雌性蟋蟀。尽管生物学家们进行了多年研究,却仍未找到端蟀控制这种行为的神经系统,但他们估计这大约需要20个神经元。韦布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她制造了一个自动装置,线路设计与蟋蟀的一小部分神经系统相仿,试验它是否能像真的蟋蟀一样找到一个交配对象。 韦布的机器蟋蟀证明,机器动物无需外形相似就可以像真的动物那样行动。它具备了雌性蟠蟀寻找爱侣所依据的全部基本特征。 在韦布的实验中,机器蟋蟀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确的路径,走向正在用歌声吸引它的雄蟠蟀。这令很多生物学家感到惊奇。这个装置表明,这种看似复杂的行为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研究人员乐观地认为,仿生自动装置的前景令人鼓舞。芭芭拉·韦布博士说:“机器动物还不能完全代替真的动物,但我确实认为将来它会大有用武之地。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我们将能够制造更多的这样的复杂系统。”(有删改) 1.第四段中加粗的“这种理论”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机器动物优点的一项是( )。 A.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 B.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C.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D.无需外形相似就可以像真的动物那样行动。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研究重点的改变,机器人工程师不再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而转入了对机器动物处理能力的研究。 B.无论机器运行和真的动物的行为是否相同,都能为更好地了解动物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C.韦布的机器蟋蟀试验证明,机器动物对动物行为研究有重要贡献。 D.虽然科学家们用机器动物完成了某些动物实验,但取代所有实验中的真动物尚需时日。 |
答案
1.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 2.制造一种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模仿大脑构造来控制动物行为。 3.D 4.A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
尺度 彭 程 |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事件,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地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财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得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沆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得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摘自《急管繁弦》,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有尺度存在;即使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也有他们自己的尺度。 B.第三段列举维特根斯坦、袁中郎的“另类”事例,并引用梭罗的名言,是为丁证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观点。 C.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D.作者在文末运用两个问句,对忽视个性的流俗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就个性化生存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引人深思。 E.本文开篇提出“尺度”的话题,接着论述其“相对性”,再阐析其“普遍性”中的“意外”,而后揭示出“尺度的核心是个性”。 2.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这句话的弹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汉代画像石、泥俑、古墓壁画刻画的形象多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形象,然而汉代艺术就在这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气势之美。 在汉代艺术中,力量、运动、气势就是它的本质。在汉代艺术品里,动物形象狂奔乱跑,活泼跳跃,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人物形象虽然有时形态是静止的,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来表现他存在价值的。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运动和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之后安详凝练酌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正因为是靠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力量、运动、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是构成这种气势美不可分割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笨拙,也就很难展示出那外在动作姿态的力量、运动、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力量、运动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浑然一体。 如果拿汉代艺术品与后代艺术品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力量、运动、气势,就愈显优越和高明。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汉代艺术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画面总是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然而,它留给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实显得拙、粗、重。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它因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力量、运动感而具有浪漫风貌。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汉代艺术呈现出来更多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那么汉代艺术则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代艺术品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均以运动姿态出现,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气势之美。 B.汉代艺术品表面上呈现出幼稚、简单与粗糙,实际上正是一种成熟与完美的表现。 C.与汉代艺术风格相比较,后代轻、细、巧的艺术风格显得过于写实没有浪漫气息。 D.与唐代艺术不相同,汉代艺术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以及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2.汉代艺术品中的形象是如何表现出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之美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月球水 |
①2009年10月9日,美国航天局的半人马座火箭和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到达月球南极附近的一处指定地点上空。依照美国航天局的设想,先使用重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以9000公里的速度撞击凯布斯月球坑,再使用尾随火箭的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捕捉撞击画面,分析撞击扬起的尘埃成分,并在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撞击月球坑之前发回相关数据。 ②科学家预计,火箭撞击月球坑应当产生高达9.7公里的尘埃,并伴随约30秒的日光色闪亮,使用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观测到。但当天,天文爱好者没有观测到亮闪,也没有看到扬起的9.7公里的尘埃,因为实际杨起的尘埃只有1.6公里高。 ③半人马座火箭撞击后,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顺利地捕捉到相关画面并按时传回数据,4分钟后,同样撞毁在凯布斯月球坑。而在历时一个月的数据分析后,科学家兴奋地得出结论:月球有水。 ④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雷特说:“月球上确实有水,而且不是一星半点。半人马座的撞击,扬起至少25加仑(95升)的水,这一数量仅仅是单个月球坑单次撞击所扬起的水量。” ⑤至于没有观测到亮闪,科学家分析,是由于一些水汽“吸收”光线所致;而尘埃扬起不如预期的高也正是因为月球土壤里有水。另外,地面检测人员还发现了紫外线光并伴有氢氧基(羟基)物质,这一物质是水分子在撞击后分解形成的。而先前的月球无人探测任务曾在月极发现氢的存在,从而引发人们对月球冰存在的遐想。2009年9月,科学家也曾宣布在月球土壤里有极少量的水。但这一次,他们说,月球的确有水,但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液态水,而是气态的冰态水——撞击点地表温度为摄氏零下185度。 ⑥此外,地面研究人员还发现撞击尘埃里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和一些碳化物。 ⑦美国航天局的这一消息,再次引发了各国探索者的眼球。因为充足的月球水不仅可为登月宇航员建立长期营地提供基本生存可能,而且还可为火箭等航天器提供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氧气,甚至可以直接转化为氢燃料。 ⑧不过,尽管科学家可以尽可能乐观地想象月球究竟有多少水,但这次撞击实验仅仅局限在凯布斯坑,它能否代表整个月球表面的水含量仍是个未知数。 1.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凯布斯月球坑的这次撞击还无法预测月球水的含量。 B.撞击尘埃里的多种物质将为火箭等航天器提供燃料。 C.月球水的存在将会给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极大的方便。 D.月球水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人类未来面临的新课题。 2.美国航天局发现月球有水(气态和冰态)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于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酌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方面。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2.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弃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昕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闰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 迫、强制和严如是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人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 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涵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200字左右)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