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辽宁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是精通的,但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说法,并不是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家的地位,主要突出了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一生始终秉持研究与发展文化,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著述颇丰,他的《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代表其成就。
D.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他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表现他性情豁达。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价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世襄说“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又对自己的判断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D
(2)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
(3)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乐此不疲,很有收获。(意思对即可)
(4)示例:学问与乐趣。①“知之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在做学问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发现、创新乐趣;②在研究学问中,由“乐”而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研究学问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
   藏与散。①对一切收藏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一种更合理的再分配,散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洒脱。(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①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迅速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产重挑战。近年来有些国家在开发地表水、云水、土壤水等水资源的过程中,开始关注露水的利用和开发。  
  ②露水是什么?露水是指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贴近地面的室气受地面长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露点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或地物表面上凝结而成的水珠。自然界露水的形成需要合适的条件。一般说来,晴天情况下露水比较容易形成。从时间上讲,露水多出现在夜间或清晨,并且在春、秋季节出现频率更高一些。自然界的露水资源非常丰富,极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大气水汽条件合适,地表露水有时能够达到自然降水量的水平;在某些极端干旱地区,地表露水甚至是生态植被的唯一液态水源。  
  ③与自然降水相比,露水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效应。露水一般要比降水更均匀,它容易被土壤、植物根系或植被叶面充分吸收,不会造成流失、过度浸泡等水资源浪费或水害。而且尽管露水数量不一定很大,但它持续的时间比降水长得多,发生的频率也要高得多,往往在植物水分即将耗尽时能推迟叶片的萎蔫,维持植物持续生存。露水还可以直接凝结在土壤表面或形成露滴滴落到土壤中,直接参与土壤和植物的水分平衡过程,是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   
  ④目前有些固家正在致力于有效利用和开发露水的研究工作。人们发现不仅可以有效利用露水,还可以通过选择或改善气候条件以及改造地表和地物特性等手段,来增加露水的形成量,达到开发的目的。实践中,人们主要从选择有利的局地气候条件和开发最佳的露水凝结面两个方面来开发露水。就局地气候条件而言,在天空少云、空气湿度较大、风速适中、近地层逆温比较明显、表面温差较大时,露水形成率比较高;就露水凝结面而言,改进其动力、辐射、热力和亲水性等特性,都会迅速提高露水形成的效率。创新和改进露水凝结面是目前开发露水资源的主要技术方向,因为它比选择局地气候条件更主动,也更有效。最近,人们开始尝试应用纳米技术和新型生化材料来提高露水的开发利用效率,但效果还在试验之中。从发展趋势看,未来的技术方向应该是将辐射冷却效果好、亲水性强的新材料与网状结构、空中放置等多种技术优点有机地结合。   
  ⑤在国际上,法国、秘鲁、以色列和德国等国家一直在发展露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在加勒比海地区,露水已经作为饮用水源在生活中被广泛收集利用。开发利用露水,有望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取材于《百科知识·神奇的露水》,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般在晴天的情况下,而且在春、秋季节的夜间或者清晨,露水出现的频率更高。   
B.露水容易被植被叶面充分吸收,可以推迟叶片的萎蔫,维持植物持续生长。   
C.从发展趋势看,开发最佳的露水凝结面是未来开发露水资源的主要技术方向。   
D.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开发利用露水资源可以弥补自然降水资源的不足。   
2.结尾段作者提到,“开发利用露水,有望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方式”。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在太空中生活,要求宇航员必须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因为困扰宇航员身体健康的有噪声、宇宙辐射、高真空、剧烈的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其中最困扰他们的是失重。专家发现,在失重环境里生活10天,人体骨钙的流失率达到了3.2%,那些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体重都要减轻5%左右。宇航员在描述失重的感受时说:“胃里的食物在向上涌,脑袋因为充血而晕沉沉的,四肢无助地散在躯干周围,你要不是看上一眼,都不知道它们正处于什么姿势。”要想既保证宇航员的健康不出大的问题,又要节省发射经费,让宇航员在太空中最多生活半年是最佳的选择。
  为了使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心的影响降到最低,1985年,芙国空间实验室发明了“太空跑步机”。这种“跑步机”采用弹性“柬带”把人固定在跑台上,提供模拟重力,宇航员在锻炼时获得一定压力,从而可以达到类似在地面的锻炼效果。事实证明,长期飞行的宇航员,由于有效地将锻炼和加强营养相结合,已经可以控制体重的减轻,这说明跑台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后,田际空间站都专门设置了包含有跑台的锻炼场所。创造了太空生活最长纪录的俄罗斯人伯里亚科夫,便是空中健身房的受益人。他在太空中待了438天,返回地球时,他没有像其他宇航员那样虚得需要人抬出返回舱,而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得益于他按照制定的计划,每天都花费两个小时进行包括跑步在内的锻炼。
  不过,在太空中寂寞的滋味远比生理不适更严重。在太空环境中,因为长期远离人群,情绪激动,多梦、幻觉和失眠等精神症状时常困扰着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漫长时间里,宇航员已经开始琢磨各种新型的太空依育运转来丰富娱乐生活了,传统、单调的跑步训练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尝试着将地面竞技搬上太空。
  心理学家认为,宇航员的太空生活需要创造性。他们要学会如何就地取材、自娱自乐,这些活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可能是次要的,但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有作用,这非常有助于鼓舞士气。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现有空间站6—12人的基础上,加倍增加每次执行太空任务的人数,这样使在太空成立多人竞技小组成为一种可能。(取材于《太空里的无重力运动会》,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胃里食物上涌,脑袋晕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四肢的活动。   
B.为保证宇航员的健康,节省发射经费,目前宇航员一般都不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以上。   
C.因为跑步训练已达不到宇航员强身健体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太空运动方式。
D.每天两小时的跑步锻炼帮俄罗斯的伯里亚科夫创造了在太空生活438天的最长记录。
2.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空间站中的宇航员要想顺利完成太空任务需要注意些什么?
                                                                                         
题型:北京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在理论上,当我们设想他人感觉疼痛时,总有可能出错。设想我们的好友当中一位是由优秀科学家制造和操纵的聪明的机器人,可以表现一切感觉疼痛的征象,但实际上它与任何机器一样缺乏感觉。可是,我们决没有绝对的把握知道这不是事实。通常我们对自己好友会产生疼痛感觉没有丝毫怀疑,是基于以下的前提:这些朋友是与我们一样的生命,有与我们一样执行相同功能的神经系统。因而我们认为,对他们在同样环境下产生相同感觉的推断,是合情合理的。
  人们可能认为这个问题算是完全解决了,不过还有一个反对意见需要考虑。人在疼痛时有一种非人类动物所没有的行为符号,那就是发达的语言。其他动物也可以相互交流-但似乎不像以我们这样的复杂方式进行。包括笛卡尔在内的某些哲学家认为,人可以彼此相互诉说十分细致的疼痛体验,而其他动物则不能,是很重要的。(语言曾经作为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明确分界,如今因发现黑猩猩也能学会一套语言而发生动摇,这很有意义。)但是,使用语言的能力与一个动物应当受到的待遇毫不相干,除非那种能力与感受痛苦的能力有联系。语言对于抽象思维或许是必不可少的,但像疼痛这类相当原始的感觉则与语言毫不相干。
  珍·古道尔在其黑猩猩砑究著作《在人类的阴影下》中指出:对于感觉和情绪的表达,语言交流未必比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更重要,例如高兴地拍背、兴高采烈地拥抱和握手等。我们用来表达痛苦、恐惧、愤怒、喜爱、高兴、惊讶、性冲动和其他许多情绪状态的基本信号,并非人类所特有。“我感觉痛苦”这个陈述,可能是说话者感受痛苦的一个证据,但非唯一可能的证据;而且由于人有时说谎,甚至不可能是最佳证据。
1.甲文画线的这个“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2.乙文中画线处“不过还有一个反对意见需要考虑”中的“反对意见”具体指什么?
                                                                                     
3.根据乙文,概括回答,作者为什么说“但像疼痛这类相当原始的感觉则与语言毫不相干”? 
                                                                                     
题型:北京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微”文化与“被碎片化”
刘阳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选自2012年04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
A.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
B.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
C.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壁上的宣传标语口号、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D.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B.“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都没有耐心读书,甚至没有耐心去冥想与沉思。
C.“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D.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如果把“被碎片化”内容都拼接起来,那么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B.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
C.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得不时时接收信息。
D.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机器人工程师总是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然而,在过去几年里,他们的研究重点开始改变了。科学家们不像先前那样为制造更好的机器人而研究动物,而是为更好地了解动物而研究机器动物。
  过去10年里,自动装置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意味着小型自动装置可以具备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机器动物与真的动物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你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如果你得出了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你就可以制造一个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来模仿这种大脑构造。然后你在实验室像对待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的行为和真正的动物相同,你很可能会有所收获。
  《人工动物学》的作者之一欧文·霍兰解释说:“如果这种理论对一个自动装置适用,你就可以确定你理论的某些部分是正确的。但如果它不适用,那么几乎肯定是你错了。”通常,证明理论的错误更加有用,因为这会揭示理沧存在的问题并缩小研究人员寻找答案的范围。如果对机器动物的实验显示理论是正确的,这种理论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物学,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能链揭示是什么促成了动物行为的机器动物的一个例子是斯特林大学芭芭拉·韦布博士的机器蟠蟀。在夏季繁殖期,雄性蟋蟀用歌声吸引雌性蟋蟀。尽管生物学家们进行了多年研究,却仍未找到端蟀控制这种行为的神经系统,但他们估计这大约需要20个神经元。韦布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她制造了一个自动装置,线路设计与蟋蟀的一小部分神经系统相仿,试验它是否能像真的蟋蟀一样找到一个交配对象。
  韦布的机器蟋蟀证明,机器动物无需外形相似就可以像真的动物那样行动。它具备了雌性蟠蟀寻找爱侣所依据的全部基本特征。
  在韦布的实验中,机器蟋蟀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确的路径,走向正在用歌声吸引它的雄蟠蟀。这令很多生物学家感到惊奇。这个装置表明,这种看似复杂的行为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研究人员乐观地认为,仿生自动装置的前景令人鼓舞。芭芭拉·韦布博士说:“机器动物还不能完全代替真的动物,但我确实认为将来它会大有用武之地。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我们将能够制造更多的这样的复杂系统。”(有删改)
1.第四段中加粗的“这种理论”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机器动物优点的一项是(    )。   
A.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   
B.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C.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D.无需外形相似就可以像真的动物那样行动。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研究重点的改变,机器人工程师不再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而转入了对机器动物处理能力的研究。
B.无论机器运行和真的动物的行为是否相同,都能为更好地了解动物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C.韦布的机器蟋蟀试验证明,机器动物对动物行为研究有重要贡献。   
D.虽然科学家们用机器动物完成了某些动物实验,但取代所有实验中的真动物尚需时日。
题型:北京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