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鸟类五彩羽衣的秘密金石  早在数百年前,牛顿就指出,鸟类羽毛的颜色不单来源于色素,还是羽毛结构和光作用的神奇结果,而最新的科学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鸟类五彩羽衣的秘密金石  早在数百年前,牛顿就指出,鸟类羽毛的颜色不单来源于色素,还是羽毛结构和光作用的神奇结果,而最新的科学研究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鸟类五彩羽衣的秘密
金石
  早在数百年前,牛顿就指出,鸟类羽毛的颜色不单来源于色素,还是羽毛结构和光作用的神奇结果,而最新的科学研究也印证了这种说法。事实上,从孔雀的蓝色羽毛到天鹅的白色披风,鸟类羽毛的缤纷色彩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化学色彩和结构色彩。简单地说,化学色彩就是色素沉积所致,就像人类的衣服要经过染料染洗,才会拥有各种颜色,这是因为染料中的各种色素附着到了织物上,使织物呈现出和色素相应的颜色。而结构色彩则是因为羽毛特殊的内部结构在光作用下产生的色彩。在很多情况下是这两种系统共同作用,才让我们的眼睛看到了最终的绚丽色彩。
  对羽毛颜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就是羽枝,一般鸟类羽枝的剖面包括核心和皮层,也有一些鸟类的羽枝中间还有一片浑浊区作为夹层。研究发现,鸟类能够拥有红色、黄色和橙色的羽毛,主要是通过摄取胡萝卜_紊而获得,而它们获得胡萝卜素的唯一方法是吞食植物的根茎、种子、花朵和果实,这样,诸如维生素A类的脂溶性物质就会在它们体内沉积。例如北美红雀在吞食了狗木的果实后,色素就会进入它们的肝脏,然后通过血液循环最终沉积在羽毛的毛囊部分,使它们拥有傲人的红色。
  如果鸟儿拥有绿色的羽毛而认为它们是吃了有叶绿素的果实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不管鸟类吃掉多少含有叶绿素的果子,这些色素都不会进入到它们的羽毛中去,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绿色羽毛其实是由蓝色的结构色彩和黄色的色素沉淀共同作用的结果。虽说在自然界中动物外表产生颜色的主要途径是色素沉积,但是有些鸟类经过进化后却选择了结构颜色来造成五光十色的羽毛,简单地说,就是依靠与自然光波尺度相似的微结构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颜色,我们看到的蓝色羽毛具有一种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在显微镜下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管道,这些管道是由许多充满空气的空细胞连接而成的。在这些透明的充气管道下面还有一层黑色的色素,这些黑色素和上面充气的管道共同反射阳光,羽毛的表面就呈现出了蓝色。通过这种羽毛结构生成的颜色还有绿色和紫色,绿色是由黄色调和蓝色而成的,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调成的,通过阳光的反射就成了复合色的绿色和紫色。
  黑色和白色羽毛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通常来说,白色羽毛不合胡萝卜或者黑色素,而所有照射到它们表面的光线被全部反射了出来,就像我们看到的白云一样。而其中一些拥有白色羽毛的鸟类是因为患上了白化病,由于体内缺乏黑色素,它们的眼睛会呈现出粉红色。相反,某种色素过于充足也会造成羽毛的变色:黑变病就使得很多鸟的羽毛都异常黑。
1.下列对“化学色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化学色彩是色素沉淀的结果,文中指鸟类通过食物获得相应的色素后呈现的色彩。
B.化学色彩是色素附着羽毛表面的结果,即色素在结构色彩的配合下呈现的色彩。
C.化学色彩主要体现在羽枝上,对羽毛颜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就是羽枝。
D.化学色彩体现出来的特征是色素沉积,鸟类摄取何种色素,羽毛就呈现出与色素相同的颜色。
2.下列对鸟类羽毛颜色秘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鸟类有红色、黄色、橙色等颜色的羽毛,原因是这些鸟的羽毛中有胡萝卜素。
B.鸟类的羽毛呈现绿色不是叶绿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蓝色、黄色等化学色彩合成的。
C.蓝色羽毛与其他颜色的羽毛在结构上是不同的,蓝色羽毛内部的特殊结构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管道。
D.绿色、紫色都是复合颜色,如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调成的。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毛的色彩并不只有化学色彩,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结构色彩的作用。
B.鸟类获得胡萝卜素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吞食含有胡萝卜素的植物器官。
C.结构色彩指羽毛因为透明的管道里的空气细胞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色彩。
D.北美的红雀吞食狗木的果实后色素会沉淀,在羽枝浑浊区呈现红色。
4.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色羽毛不含胡萝卜素或黑色素,加上结构色彩作用,鸟类的羽毛会呈现白云一样的颜色。
B.如果研磨一根红色羽毛,羽毛粉末的颜色也是红色;如果研磨绿色羽毛,羽毛粉末不会是绿色。
C.如果把北美红雀关在笼中,喂食不含胡萝卜素的果实,那么换了几次羽毛后的红雀羽毛红色会变淡。
D.从鸟类的羽毛特征可以看出羽毛的颜色跟色素沉淀有关,有什么样的色素沉淀就呈现什么样的颜色。
答案
1.A
2.B
3.B
4.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雪之梦
毛志成
  自从人世间的冬装在质地、色彩上发生了醒目的变革之后,我就格外盼雪,盼那纷纷扬扬、弥天漫地的飘雪,盼那厚厚实实、清清白白的积雪,盼那花花点点、扑朔迷离的残雪。假如把多色彩的冬景看成一幅圣洁的绘画,若是背景缺了雪,即使被绚丽冬装打扮起来的人们已经美到天使地步,这幅画也会显得没有神韵,缺乏质感,甚而会使画面上的人物受到牵连,显得凡俗、轻佻、浅薄,总之有那么一点儿小家子气。
  中国缺雪已有经年,北京尤甚,好像那雪只飘落在人们的回忆中,消融在人们的遐想里。
  下雪了!窗幔上的微光告诉了我,街上的喊声告诉了我,孩子们跳下床、冲出门的脚步声告诉了我。
  我那颗一下予复活了稚气、复活了回忆的心,似乎顿时浸润在琼花中,净化在玉屑里。
  冲出房门,冲上街头,我不禁索然了。
  这算得上雪吗?灰蒙蒙的天懒懒散散地洒下几粒近乎尘埃、极似细沙般的东西,扭扭捏捏地登上楼顶,娇娇滴滴地落在路面,似乎对路旁的枯树、两侧的民宅不屑一顾。它们写在路面上的,也只是一首闪烁其词的晦涩诗,貌似博大而实际浅薄。它们赶不上步履匆匆的行人脚步,更挂不上他们的头顶,染不上他们的眉梢,只在那涂着脂粉的脸上搔了几下,在那施过铅黛的瘦眉上悬了几星儿。
  这哪里是我梦中的雪!
  我梦中的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创造着地球上最伟大的宏观美漫宇琼瑶,满天寒凛,以世上第一流的平等气度博施于山,普赠于涧,广铺于野,慨惠于林。泼辣辣地洒下来,登华厦,覆寒宅,染眉头,醉心间。不弃枯木朽株,不漏病妪衰叟,不能把寒门少女的俭朴衣装染艳,但能把她们的双颊染红。
  而眼前的雪,是奢华而悭吝的雪,是徒有虚名的雪。淡淡的、薄薄的、灰灰的,远看有色而近观无形,经不住行人的步履,徒在万千足迹后面遗下了泥泞。好奇的中学生为了验证书上的话“雪花都是六角形的”,伸出他们的手承接良久,手心里也只是积存了几滴冷露。“六出琼花滚似锦”,这是关汉卿剧本中的话,多么有才气。历经苦难的窦娥姑娘哭出了这样一场六月雪,那哭真是当得起天下第一哭。若是换了另外的情浮意淡者,哪怕她是女诗人,造物主至多也只能无可奈何地丢下几粒廉价品——如眼前的雪——而已。
  雪停了,几乎用不着太阳的帮忙,只需几缕小风,楼顶、屋顶、街头、枝头上的薄粉顿消,路面上那一层薄薄的浊水化而为冰,像是推出了一张古板的脸。
  这哪里是我记忆中的雪后!
  我记忆中的雪后,是壮丽冬景的最佳镜头,是一幅圣洁绘画的定稿。纯洁、晶莹、清寒的美学元素在大地上铺下了旷远的情怀,铺下了博大胸襟,铺下了冷凝的火焰。步履声声,韵律浑朴,深深浅浅的足迹伸向高山,伸向田野,伸向一切历史车轮在转动的地方。情侣们在没膝的雪中站立,交流着心中的火,他们口中的哈气汇在一起,被太阳照出了七色光谱。酒店的地面被一双双跋涉者的鞋子带进了泥水,但酒是热的,脸是热的,心是热的。
  即使春天的帷幕已经拉开,造物主已经着手打扫冬景的遗迹,舞台上出现的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人们那即将储存在心中的深情回忆。旷野中的雪已经花花点点、斑驳陆离了,但松枝上还有,远山上还有,大道的车迹里还有。远山大道上有雪迹,人的胸襟就会扩展;翠柏苍松上有雪迹,人的情思就会延伸。
  梦中的雪,我多么愿意它变成雪中的梦
  请造物主飘落一场真正有气魄的雪吧,借以成为我展开新梦的襁褓……(选自《经典美文》2009年9月)
1.文章写“雪之梦”,为什么从冬天的画面写起?对全文来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哭真是当得起天下第一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中的雪,我多么愿意它变成雪中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现实中的雪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中的雪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花了不少的篇幅写记忆中的雪和记忆中的雪后,这样写有必要吗?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雨记
孟庆武

  问自己何时爱雨的,是从儿时打雨仗时开始吗?为什么而爱雨呢?同样是说不清楚的。
  在秋天的一个傍晚,我临窗而立,去倾听瘦叶肥雨的淅沥之乐,去领悟西风疏枝的天籁和弦,来梳理神经、滋养身心。也不只一次地在夜雨笼罩下的山城一隅,复归心绪,挑灯伏案,努力把孑然异乡的雨中思绪化成诗的符号,来犒劳朋友、慰藉亲人。这算不算是我爱雨的现实构建呢?
  因为雨的诗意,文人爱雨,诗圣杜甫当是个中典范,围绕着“雨”字他竟写出了48首诗,名曰“雨”、“大雨”、“朝雨”、“晨雨”、“夜雨”、“喜雨”、“村雨”、“梅雨”、“对雨”、“雨晴”、“雨不绝”等等,恨不得一下子把雨的意象写完,一点不肯留给后人。然而,那个整整比他晚出生71年的白居易却另辟蹊径,硬是又写下了43首雨诗,塞进《全唐诗》里,与他抗衡千年。宋人对雨更是情有独钟,一股脑儿地把4800多个咏雨妙句定格在《全宋词》里。
  这是雨的潜藏,还是雨的激发呢?
  兴酣不在雨,诗意苦中来。我一直认为亢奋的诗兴、深厚的诗意,总是与艰难、荒寂、苦涩相伴随,而雨只能是这其中的添加剂。为什么李白、杜甫一次蜀山之行就挥洒出那么多好诗呢?主要是因为蜀道太难、困苦太多、寂寞太重,与心灵的碰撞太激烈。你想,一次生命受到考验的旅途,能会没有与众不同的体验和刻骨铭心的感悟吗?那肯定是诗兴大发,逼压得不写就消受不了。自然,壮美的篇章、夺魂的诗句就会见诸于笔端。
  与蜀道相比,西域荒原上的旅途,虽然脚下坦荡得多,但浩瀚的大漠、无边的戈壁和寥无人烟的寂苦,更让人望而却步。四世纪著名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沙漠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目极望,欲求度外,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帜耳。”倘若在这样的环境里旅行、度宵,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时空、亘远、洪荒的无限阻隔,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和无以复加的畏怯便悄悄向你袭来,心身逼仄,压抑得只剩下了呼吸,这呼吸伴着漂泊的孤寂与漫漫的长路和黝黝长夜一起发酵,酿成一种混杂着理性与浪漫、忧思与期望的浓郁乡思和无边诗意,从深埋的神经里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地无限升腾,让你撕心裂肺,愈发难止。在这样的长夜里,我总是殚精竭虑地斧凿刀刻、搓揉打磨,把乡思、诗情幻化为绝美的尊尊石塑,藏于心底;也曾咀嚼回味,苦中咏叹,把行行心语指入键盘,锁住记忆。
  要说人的悲欢、喜怒、哀愁与雨是不该有什么关联的,但现实中又有谁能阻挡住这种关联的发生呢?
  雨虽不是有情物,点滴入心总费思。其实,人的情绪、情感,一旦融入雨中,或者雨一旦触动了神经,雨与情绪便生发开去,互为作用。当人得意时,雨弥漫的是天遂人愿的喜悦;当人失落时,雨宣泄的是生不逢时的无奈;当人别离时,雨助长的是愁绪;当人忧伤时,雨衬托的是凄凉;当人心静时,雨把额头上的皱纹熨烫得平平展展;当人烦躁时,雨把踉跄的心事拨得乱七八糟。雨,是苦,是甜,是忧,是喜呢?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理解;一千个心境,会有一千个感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是苏轼,突然的夜雨,给他那颗壮志未酬的心又平添了几分无奈。而这无奈之中的一丝满足却让他惊喜起来,但这惊喜给他带来的愉悦是苦涩的。“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这是杜荀鹤,一个扬竿垂钓、以酒为伴、孤寂无聊的“九华山人”,听着那篷顶上的雨声,他是不是真的悠闲起来了呢?他说:“醉来睡着无人唤,流下前滩也不知。”闲是闲了,闲得如此之苦,看来这雨声也不一定都是动听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文天祥,一个民族英雄的自白,情和景的交融真可谓达到了极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蒋捷,他竟然把一生的情结都留在了雨中。
  多年来,我也曾经历了不少雨中奇遇。既有雨洗芙蓉的悦目,也有雨打新荷的新奇;既有西域荒漠突降甘霖的惊喜,又有西岳华山陡遇滂沱的落魄;既有丝雨枫叶红秋的体验,更有风雨司马台的惊险……(节选自2009年11月《散文选刊》)
1.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兴酣不在雨,诗意苦中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虽不是有情物,点滴人心总费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题目“雨记”,但是第6段中写高僧法显及《佛国记》,与雨无关,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本文中雨与诗的关系,并分条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考题)窗花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博士越多越好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
  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去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
  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培养国家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
  北京市某高校教师李晓霞坦言,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评职称。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工作的李晓霞,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她发现,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校也开始把博士学历作为评职称的必须条件。这个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临近40岁时重回课堂,读起了在职博士。
  此次调查中,5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一些单位不应惟学历取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道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部分单位,比如高校在录用教职人员时都会盯着博士,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王义道说,哈佛大学虽然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甚至将哈佛大学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不过,这和我们的一些评估体系有关系,高校需要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学校出成果,加分数;但一些实践能力强,技术高明的人才,高校也很需要。”
  调查中,43.5%的人认为,人们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3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
  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的情况,认为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
  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去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此次调查中,44.1%的人对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袭严重,水分很多”。此外,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还有29.0%的人对博士的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
  “现在我们很多博士论文都能上国际前沿杂志,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博士水平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王义道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过各个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博士太多,师资不够。”
  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王义道曾问某高校博导“学生的论文情况如何”,那个博导很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没有看学生的论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论文框架,“像这样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在少数。”王义道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现在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我很赞同博士生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说法”。(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
1.怎样理解“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谈到了我国博士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涉及了博士教育中的哪些突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篇凋查中,包括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内的76.1%的调查对象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贺江,发源于湘桂交界的黄沙岭南麓,是西江的主干支流之一。古称封水,有两个源头,一是富江,源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麦岭镇,流经富阳、钟山、西湾后称为临水;二是桂岭河,源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向南流经开山、桂岭、大宁、黄洞,至贺街东南与临水相汇。两河交汇后称贺江,自北而南流经八步区的信都、铺门和封开县的南丰、大玉口、都平、大洲等地,在封开县城注入西江,全长433公里。
  贺江是当年封建王朝平定岭南、沟通南北、弘扬文化的“海陆丝绸之路”和“安南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西边的富江、临水河道,“可通巨舰”,连接湘、贺;东边的桂岭河道,虽然“水浅滩高,仅容小舠”,但紧扣湘、粤、桂三省,亦为古代的重要通衢。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岭南,开辟了贺江通道。此后,历代王朝对岭南用兵,包括汉武帝讨伐吕嘉之乱,光武帝平定“二征”起事,唐李靖平定临贺,宋岳飞战曹成、狄青南征侬智高等,都充分利用这一水道。而且,贺江良好的水运条件,还是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和中原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近几十年在封开、贺州、钟山、富川等县(市)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汉、唐及其以前的文物,封开县和贺州市博物馆各自藏有文物一万多件,均以两汉为最多。从这一点可以推断,秦汉至唐初近千年时间里,贺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是南方“海陆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中原的经济文化由此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传播。
  既然贺江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维持其畅通必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所以,历代王朝都在要冲之地修筑城池,派重兵防守,确保对这一通道的有效控制。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即在贺江河岸密集设置广信、封阳、临贺、富川四县,如果加上北部近邻的谢沐、冯乘,东翼的端溪、高要,西翼的猛陵、荔浦,有十县之多。而且,县治的规模十分庞大,在广西境内少有。封阳古城,城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80米,残城墙高约4米、厚10米;临贺古城,城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50米,残城墙高约1.5米、厚3~4米;在贺江与珠江汇合处,还有今属广东的封川古城。三城均处于流域的小盆地内,水运交通十分便利,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交通考察,其布局都比较合理。由中原南来的人员、物资,逆潇水而上,转陆路通过萌渚岭、进入贺江,然后即可南下苍梧,东趋番禺、出大海;西通云、贵,南达交趾,纵横整个珠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而直到唐初,这里都是岭南设置郡县最密集的地方。
  行政机构的设置,伴随而来的有官吏、士兵以及随从人员和家属,无形中带来了大量定居的人口。同时,由于南岭隔阻,无论是秦末还是汉末等多次农民反叛,魏晋南北朝的中原战乱,贺江流域都免于蹂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以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北方移民。由此,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首先在贺江流域使用并逐步推广。1982年3月,在贺江东岸发掘两座三国时期吴国的平民墓葬,共出土遗物79件,其中锄、镰、刀、削、锯、凿等铁器有19件;莲塘镇的汉墓中还出土有使用牛耕的铁铧。这是农业发展的最好例证。因为有城池、有官吏、有驻军,自然增加了人口数量,人要吃饭、穿衣,自然离不开农业生产。但城池又不直接生产粮食,只能依靠其他地方供给。在商品经济不发达,交通运输能力有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的情况下,开垦土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以保障供给,是理所当然的。每个县城实际上还是具有经济职能的小区域中心,成为开垦土地、进行农业开发、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据点。通过它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汉唐以来,贺江河道上始终保持着几个郡、县治所,自北而南,富川、钟山、建兴、临贺、封阳(信都)、广信等依次排列,是河道与古城相互依存的典型区域。
1.根据文章,下面对于“贺江通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江与桂岭河交会后称贺江,自北而南流经八步区的信都、铺门和封开县的南丰、大玉口、都平、大洲等地,在封开县城注入西江,是西江的主干。
B.贺江是当年封建王朝平定岭南、沟通南北、弘扬文化的“海陆丝绸之路”和“安南贡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西边的富江,临水河道,“可通巨舰”比东边的桂岭河道更重要。
C.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岭南,开辟了贺江通道。此后,历代王朝对岭南用兵,都是利用贺江通道水道,从中原进入岭南。
D.之所以历代王朝都在要贺江两岸的冲之地修筑城池,派重兵防守,确保对这一通道的有效控制,是因为贺江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维持其畅通必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即在贺江河岸北部、北部近邻、东翼、西翼设置县治十处之多。县治的规模十分庞大,在广西境内少有。
B.由中原南来的人员、物资,逆潇水而上,转陆路通过萌渚岭、进入贺江,即可南下苍梧,东趋番禺、出大海;西通云、贵,南达交趾,纵横整个珠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而从秦至今,贺江刘宇都是岭南设置郡县最密集的地方。
C.贺江通道虽然在秦朝就已开通,但由于有南岭隔阻,历朝的几次战乱,贺江流域都免于蹂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以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北方移民。
D.汉唐以来,贺江河道上始终保持着几个郡、县治所,自北而南,富川、钟山、建兴、临贺、封阳(信都)、广信等依次排列,是河道与古城相互依存的典型区域。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派兵开辟贺江通道,本意是方便运输作战的粮草军械、方便行军行军用道,无意中却使贺江通道成为了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和中原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
B.近几十年,在贺江郡治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汉、唐及其以前的文物,以两汉为最多。从这一点可以推断,秦汉至唐初近千年时间里,贺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是南方“海陆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中原的经济文化由此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传播。
C.封阳古城、临贺古城、封川古城三城均处于流域的小盆地内,这样的布局,是为了军事作战考虑,遇敌入侵既可以在盆地四周居高临下守,也可以依水而守,布局合理。
D.贺江通道的开辟,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可通过贺江通道运往中原,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首先在贺江流域使用并逐步推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