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塞上看柳 雷抒雁  那是柳树?是的,是柳树。可是,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柳树?令人难以置信。  车子一出延安,继续北上,向安塞、向靖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塞上看柳 雷抒雁  那是柳树?是的,是柳树。可是,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柳树?令人难以置信。  车子一出延安,继续北上,向安塞、向靖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塞上看柳
雷抒雁
  那是柳树?是的,是柳树。可是,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柳树?令人难以置信。
  车子一出延安,继续北上,向安塞、向靖边、向榆林,飞奔而去。一上黄土高坡,你就看吧,千山万壑,在你身边擦身而过;或者俯身而视,百丈深渊,一脉细流叫你目眩。
  时在“三九”,却是暖冬。风很轻柔,太阳在头顶,黄亮亮,暖洋洋的,时时让人错以为是仲春。不过,你不会一错再错,因为大地一片焦黄,那些曾被旱象肆虐过的瘦弱的茅草,现在如同烧过火一般,泛着灰白,兼有焦黑。只有天空湛蓝湛蓝,这高原上的天,真是让人爱慕,羞得死都市里灰蒙蒙的天空。
  就在这时,游目四野,你会看见一尊尊黑色的粗大的石柱一般的东西,伫立在那里。它突然使我想起圆明园被焚烧过的石柱,顽强地、倔强地站着,透着一股孤傲和英武。当我们的车子从侧旁驰过,感觉中好像是在接受一种远古的、神秘而又庄严的仪仗,这些威武的士兵,凛然地站立着。我想慢慢举起手来向他们致以敬意。
  我惊讶,这竟是柳树?
  我在江南,曾看遍柳树。如果比西湖是明眸,垂柳便是柔长的睫毛。春莺穿梭其间,以柔婉清亮的歌,唱江南的秀色。即便是在陕西,我也在关中,在咸阳古渡,在灞陵桥头,看到过柳树,那些曲弓的树身,抽出长长的枝条,从柳下穿过,柳条会轻拂你的脸庞,以一种漫长的眷恋,使你不忍快步离去。正是柳枝的暗示,招致离人折柳以赠。多么哀伤的诗意!
  在诗里、在画里、在人们的心目里,柳是女性的,是多姿多情的。
  这些站立在高天厚土之间的塞上柳却像是汉子,充满一身阳刚气。
  我仔细端详那柳树,原来不管粗细一概地被拦颈砍去了树冠。一尊黑色的树桩,如同一盏黑陶烧制的油灯盏,摆在那里。粗些的树身,不知被砍过多少次树冠,砍过的地方“憋”得益发粗大,像是油灯网的灯碗。是的,那些也许是在去年,或在前年被砍去过树冠的地方,又都笔直地抽出些枝条来,以一种怒发冲冠的姿态,刺向蓝天,我猜想,若是春天,三阵风两场雨,这些“灯盏”怕会被一一点燃,那一蓬蓬绿色的火焰,定会把黄土高原上的春天照得清清亮亮
  可是,砍掉树冠,这是多么奇特的一种栽植方法,莫非那树竟是梅花鹿,那些枝条,固然,会鹿角一般再生,可粗粗细细的柳枝,有什么用处呢?在从靖边县城到古老的统万城遗址去的路上,我看到一些有环抱粗的柳树,树身低矮,树顶粗大,树冠被屡屡砍掉,像一些丑陋的粗骨节病患者,叫人产生一些怜念。看来,这种栽树的办法,已有很久很久的历史了。
  塞上柳,像一个谜。车子穿行在谜里,推动着我的思绪。我望着远处,长长的土圪梁上疏疏落落地顶着去年新抽技条的柳树,像一把把团扇,道具一般贴在洁净的天幕上。而近处,砍去树冠的柳树,像从地层深处突兀伸出的手臂,拳头里紧紧攥着一种誓言;留着树冠的,是张开的巴掌,挥动着一丝眷念。如此张张合合,要我如何猜那神奇的秘密!
  其实,谜底很简单:黄土地上,树木稀少,当然金贵,农人们要盖房子、搭棚舍、扎篱笆,柳枝,便成了最最理想的材料。这是一位朴实的陕北农民告诉我的。他说:“陕北苦焦,柳树耐活。砍去了树枝,来年可以再发。”他脸上深深的皱纹和眼睛里闪烁的亮光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塞上柳,成了一株株母网亲的树。一年年蓬蓬勃勃长起枝条,且让那些枝条,那些自己无穷无尽的子女,长粗、长直、长得茂盛,让困苦的农人来砍伐、收割,帮衬一些他们生活的艰难。在困苦的环境里,人们就是这样让菲薄的资源发挥着最大的效益。这使人想起粗粝的谷物——小米,想起憨厚质朴、苦耕苦作在黄土地上的陕北人民。顽强、坚韧、宽容。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比他们贡献得更充分、更彻底!
  男性的威武、女性的柔肠。塞上柳,一尊兼有男性与女性优点的偶像,让我油然生出敬意
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写塞上柳的时候,也写到了其他地方的柳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这些‘灯盏’怕会被一一点燃,那一蓬蓬绿色的火焰,定会把黄土高原上的春天照得清清亮亮”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塞上柳,像一个谜”,他到底有哪些疑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末写道:“塞上柳,一尊兼有男性与女性优点的偶像,让我油然生出敬意。”联系全文,概括塞上柳的特点,并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了设问、反问手法。(结构上)开门见山,引出描写对象;设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内容上)强调了柳树的与众不同。(意对即可)
2.写出其他地方的柳树柔美的特点,衬托(或反衬)塞上柳的阳刚之美,表达作者对塞上柳的赞美之情。(意对即可)
3.(1)到了春天,塞上柳就会焕发蓬勃的生命力,给黄土高原带来生机。
  (2)①为什么塞上柳的外形这么奇特?
    ②为什么用这种栽植方法?(或为什么被砍去树冠?)
4.塞上柳粗大、生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与赞美,呼应上文,卒章显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潘多拉的盒子”是怎样被打开的?
  许多美国人购买住房的目的不再单纯的是为了居住,而是试图谋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其中相当大比重的美国人购买住房,超过了家庭经济价值创造的能力。这就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展现得非常充分了。
  就美国“次按贷款”危机可观察到的事实而论,人性是贪婪的,或至少是有贪婪成分的。但是,我们不应把这样的本质性判断简单化,因为人性的贪婪,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支持下形成,并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展现出来。人性不过是一种社会性,而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
  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其宗教和哲学之源来看,是认定人性贪婪自然属性的。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主流经济学,其基本假定就是“人是自利的经济人”。从通常意义上看,“自利”不能与“贪婪”画等号,前者只是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胜于关心他人,它有一个理论或心理上的边界;后者则是突破了这种边界的极度的自私自利。然而,经济学是完全接受并高度认可“人具有自然的贪婪本性”这种判断的,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家甚至将“自利”与“贪婪”等同起来使用。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定,从学界扩展到社会生活之中,强化成了人们的普遍意识,成为一种近似于信仰的认同感。
  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背后有着非常大的“人性贪婪”社会意识形态化力量的推动。美国人不仅用“贪婪”解释自己也解释别人的言论行为,进而解释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和现实,而且被“贪婪”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我行为模式,在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贪婪”地对待他人和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性贪婪常常受制于个体生命的有限和自然环境的有限。然而,人类社会自己制造出来的制度环境,则完全可以打开一个有限个体生命里的无限追求空间,这便是所谓的“制度创新”游戏。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中,就是由于美国人创造出了相应的信用等级制度、抵押贷款制度、资产证券化制度和没有边界的金融及衍生产品的市场交易制度,引诱人们产生追求财富的无限***。在美国的“次按贷款”危机里,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制度安排的双刃性,尤其是它巨大的社会破坏性。
  制度的安排者受自己“贪婪”之性的驱动来构建制度,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一个无限的“贪婪”制度空间来;他们安排制度所依据的,也是社会他人在人性方面表现出来的“贪婪”属性,他们认定人们会高度地信仰和接受这样的制度安排。当然,在我侗的理解里,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的确带来了人性善恶的某种激励或是驱动力量,至少,它是一种重要的加速力量。坏的制度,为人性的贪婪提供最完备的彰显动力的空间。
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以直接居住为目的,以家庭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为限度的住房购买行为才是合理的。
B.存在决定意识,人性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人性的善恶。
C.美国的主流经济学深受其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以“人是自利的经济人”作为其基本假定。
D.美国的“制度创新”使人的贪婪得以突破个体生命和自然环境的限度,诱导人们产生追求财富的无限***。
2.下列对造成美国“次按贷款”危机的原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许多美国人超过家庭经济价值创造的能力,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收益而购买住房。
B.在美国,人性的贪婪是人的自然属性,具有普遍的绝对的性质。
C.在美国,人性的贪婪被意识形态化,人们普遍地以“贪婪”来解释一切,对待一切。
D.美国人玩弄“制度创新”游戏,做了一系列不恰当的经济制度安排。
3.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性的贪婪固然是现实的存在,但也是可以被改造的,至少是可以被逐步弱化的。
B.不合理的“制度创新”造成了人性的贪婪,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又使这种贪婪得以泛滥开来。
C.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人际间乃至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
D.我们应当注意制度安排可能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加强经济运行中的制度监管。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竟然走进了黄昏,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无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掀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簸,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
  远处的雅伦河如落日下的绸绫,弯弯曲曲地飘动;河畔蒙古包天窗上炊烟高高升腾,扶摇向上,直播云天。大自然毫不夸张的景色,默默地抚慰心灵,感动生命,使人渐渐走出迷蒙的伤感。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像一个坑!
  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夕阳没灭,影子就不会消失。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正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大草原的黄昏不顾一切地弥漫着,沉沉的,重重的,凉殷殷的,可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却越拉越有情绪。他对我说:“黄昏果真包围了我,我就觉得黄昏很美,便用马头琴跟黄昏对话。”不由分说的一种降临,意味着必然失去什么,这是不可置疑的生命方式。而乐于人生的人,不会感到任何苦恼。此刻,我仿佛看见蒙田站在巴黎的梧桐树下,正与他朋友谈论这方面的道理,心里产生了不可控制的涌动。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这时,我想写诗了。巴音图老阿爸还在拉琴,他要拉出月亮和星星吗?我忽然明白了: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06年第9期)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人物形象仍较为鲜明,请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巴音图是一个怎榉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的“马头琴”和“黄昏”分别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请你联系前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产生了这种怀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又为什么从这个怀疑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鸟类五彩羽衣的秘密
金石
  早在数百年前,牛顿就指出,鸟类羽毛的颜色不单来源于色素,还是羽毛结构和光作用的神奇结果,而最新的科学研究也印证了这种说法。事实上,从孔雀的蓝色羽毛到天鹅的白色披风,鸟类羽毛的缤纷色彩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化学色彩和结构色彩。简单地说,化学色彩就是色素沉积所致,就像人类的衣服要经过染料染洗,才会拥有各种颜色,这是因为染料中的各种色素附着到了织物上,使织物呈现出和色素相应的颜色。而结构色彩则是因为羽毛特殊的内部结构在光作用下产生的色彩。在很多情况下是这两种系统共同作用,才让我们的眼睛看到了最终的绚丽色彩。
  对羽毛颜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就是羽枝,一般鸟类羽枝的剖面包括核心和皮层,也有一些鸟类的羽枝中间还有一片浑浊区作为夹层。研究发现,鸟类能够拥有红色、黄色和橙色的羽毛,主要是通过摄取胡萝卜_紊而获得,而它们获得胡萝卜素的唯一方法是吞食植物的根茎、种子、花朵和果实,这样,诸如维生素A类的脂溶性物质就会在它们体内沉积。例如北美红雀在吞食了狗木的果实后,色素就会进入它们的肝脏,然后通过血液循环最终沉积在羽毛的毛囊部分,使它们拥有傲人的红色。
  如果鸟儿拥有绿色的羽毛而认为它们是吃了有叶绿素的果实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不管鸟类吃掉多少含有叶绿素的果子,这些色素都不会进入到它们的羽毛中去,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绿色羽毛其实是由蓝色的结构色彩和黄色的色素沉淀共同作用的结果。虽说在自然界中动物外表产生颜色的主要途径是色素沉积,但是有些鸟类经过进化后却选择了结构颜色来造成五光十色的羽毛,简单地说,就是依靠与自然光波尺度相似的微结构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颜色,我们看到的蓝色羽毛具有一种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在显微镜下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管道,这些管道是由许多充满空气的空细胞连接而成的。在这些透明的充气管道下面还有一层黑色的色素,这些黑色素和上面充气的管道共同反射阳光,羽毛的表面就呈现出了蓝色。通过这种羽毛结构生成的颜色还有绿色和紫色,绿色是由黄色调和蓝色而成的,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调成的,通过阳光的反射就成了复合色的绿色和紫色。
  黑色和白色羽毛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通常来说,白色羽毛不合胡萝卜或者黑色素,而所有照射到它们表面的光线被全部反射了出来,就像我们看到的白云一样。而其中一些拥有白色羽毛的鸟类是因为患上了白化病,由于体内缺乏黑色素,它们的眼睛会呈现出粉红色。相反,某种色素过于充足也会造成羽毛的变色:黑变病就使得很多鸟的羽毛都异常黑。
1.下列对“化学色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化学色彩是色素沉淀的结果,文中指鸟类通过食物获得相应的色素后呈现的色彩。
B.化学色彩是色素附着羽毛表面的结果,即色素在结构色彩的配合下呈现的色彩。
C.化学色彩主要体现在羽枝上,对羽毛颜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就是羽枝。
D.化学色彩体现出来的特征是色素沉积,鸟类摄取何种色素,羽毛就呈现出与色素相同的颜色。
2.下列对鸟类羽毛颜色秘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鸟类有红色、黄色、橙色等颜色的羽毛,原因是这些鸟的羽毛中有胡萝卜素。
B.鸟类的羽毛呈现绿色不是叶绿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蓝色、黄色等化学色彩合成的。
C.蓝色羽毛与其他颜色的羽毛在结构上是不同的,蓝色羽毛内部的特殊结构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管道。
D.绿色、紫色都是复合颜色,如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调成的。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毛的色彩并不只有化学色彩,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结构色彩的作用。
B.鸟类获得胡萝卜素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吞食含有胡萝卜素的植物器官。
C.结构色彩指羽毛因为透明的管道里的空气细胞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色彩。
D.北美的红雀吞食狗木的果实后色素会沉淀,在羽枝浑浊区呈现红色。
4.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色羽毛不含胡萝卜素或黑色素,加上结构色彩作用,鸟类的羽毛会呈现白云一样的颜色。
B.如果研磨一根红色羽毛,羽毛粉末的颜色也是红色;如果研磨绿色羽毛,羽毛粉末不会是绿色。
C.如果把北美红雀关在笼中,喂食不含胡萝卜素的果实,那么换了几次羽毛后的红雀羽毛红色会变淡。
D.从鸟类的羽毛特征可以看出羽毛的颜色跟色素沉淀有关,有什么样的色素沉淀就呈现什么样的颜色。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雪之梦
毛志成
  自从人世间的冬装在质地、色彩上发生了醒目的变革之后,我就格外盼雪,盼那纷纷扬扬、弥天漫地的飘雪,盼那厚厚实实、清清白白的积雪,盼那花花点点、扑朔迷离的残雪。假如把多色彩的冬景看成一幅圣洁的绘画,若是背景缺了雪,即使被绚丽冬装打扮起来的人们已经美到天使地步,这幅画也会显得没有神韵,缺乏质感,甚而会使画面上的人物受到牵连,显得凡俗、轻佻、浅薄,总之有那么一点儿小家子气。
  中国缺雪已有经年,北京尤甚,好像那雪只飘落在人们的回忆中,消融在人们的遐想里。
  下雪了!窗幔上的微光告诉了我,街上的喊声告诉了我,孩子们跳下床、冲出门的脚步声告诉了我。
  我那颗一下予复活了稚气、复活了回忆的心,似乎顿时浸润在琼花中,净化在玉屑里。
  冲出房门,冲上街头,我不禁索然了。
  这算得上雪吗?灰蒙蒙的天懒懒散散地洒下几粒近乎尘埃、极似细沙般的东西,扭扭捏捏地登上楼顶,娇娇滴滴地落在路面,似乎对路旁的枯树、两侧的民宅不屑一顾。它们写在路面上的,也只是一首闪烁其词的晦涩诗,貌似博大而实际浅薄。它们赶不上步履匆匆的行人脚步,更挂不上他们的头顶,染不上他们的眉梢,只在那涂着脂粉的脸上搔了几下,在那施过铅黛的瘦眉上悬了几星儿。
  这哪里是我梦中的雪!
  我梦中的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创造着地球上最伟大的宏观美漫宇琼瑶,满天寒凛,以世上第一流的平等气度博施于山,普赠于涧,广铺于野,慨惠于林。泼辣辣地洒下来,登华厦,覆寒宅,染眉头,醉心间。不弃枯木朽株,不漏病妪衰叟,不能把寒门少女的俭朴衣装染艳,但能把她们的双颊染红。
  而眼前的雪,是奢华而悭吝的雪,是徒有虚名的雪。淡淡的、薄薄的、灰灰的,远看有色而近观无形,经不住行人的步履,徒在万千足迹后面遗下了泥泞。好奇的中学生为了验证书上的话“雪花都是六角形的”,伸出他们的手承接良久,手心里也只是积存了几滴冷露。“六出琼花滚似锦”,这是关汉卿剧本中的话,多么有才气。历经苦难的窦娥姑娘哭出了这样一场六月雪,那哭真是当得起天下第一哭。若是换了另外的情浮意淡者,哪怕她是女诗人,造物主至多也只能无可奈何地丢下几粒廉价品——如眼前的雪——而已。
  雪停了,几乎用不着太阳的帮忙,只需几缕小风,楼顶、屋顶、街头、枝头上的薄粉顿消,路面上那一层薄薄的浊水化而为冰,像是推出了一张古板的脸。
  这哪里是我记忆中的雪后!
  我记忆中的雪后,是壮丽冬景的最佳镜头,是一幅圣洁绘画的定稿。纯洁、晶莹、清寒的美学元素在大地上铺下了旷远的情怀,铺下了博大胸襟,铺下了冷凝的火焰。步履声声,韵律浑朴,深深浅浅的足迹伸向高山,伸向田野,伸向一切历史车轮在转动的地方。情侣们在没膝的雪中站立,交流着心中的火,他们口中的哈气汇在一起,被太阳照出了七色光谱。酒店的地面被一双双跋涉者的鞋子带进了泥水,但酒是热的,脸是热的,心是热的。
  即使春天的帷幕已经拉开,造物主已经着手打扫冬景的遗迹,舞台上出现的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人们那即将储存在心中的深情回忆。旷野中的雪已经花花点点、斑驳陆离了,但松枝上还有,远山上还有,大道的车迹里还有。远山大道上有雪迹,人的胸襟就会扩展;翠柏苍松上有雪迹,人的情思就会延伸。
  梦中的雪,我多么愿意它变成雪中的梦
  请造物主飘落一场真正有气魄的雪吧,借以成为我展开新梦的襁褓……(选自《经典美文》2009年9月)
1.文章写“雪之梦”,为什么从冬天的画面写起?对全文来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哭真是当得起天下第一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中的雪,我多么愿意它变成雪中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现实中的雪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中的雪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花了不少的篇幅写记忆中的雪和记忆中的雪后,这样写有必要吗?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雨记
孟庆武

  问自己何时爱雨的,是从儿时打雨仗时开始吗?为什么而爱雨呢?同样是说不清楚的。
  在秋天的一个傍晚,我临窗而立,去倾听瘦叶肥雨的淅沥之乐,去领悟西风疏枝的天籁和弦,来梳理神经、滋养身心。也不只一次地在夜雨笼罩下的山城一隅,复归心绪,挑灯伏案,努力把孑然异乡的雨中思绪化成诗的符号,来犒劳朋友、慰藉亲人。这算不算是我爱雨的现实构建呢?
  因为雨的诗意,文人爱雨,诗圣杜甫当是个中典范,围绕着“雨”字他竟写出了48首诗,名曰“雨”、“大雨”、“朝雨”、“晨雨”、“夜雨”、“喜雨”、“村雨”、“梅雨”、“对雨”、“雨晴”、“雨不绝”等等,恨不得一下子把雨的意象写完,一点不肯留给后人。然而,那个整整比他晚出生71年的白居易却另辟蹊径,硬是又写下了43首雨诗,塞进《全唐诗》里,与他抗衡千年。宋人对雨更是情有独钟,一股脑儿地把4800多个咏雨妙句定格在《全宋词》里。
  这是雨的潜藏,还是雨的激发呢?
  兴酣不在雨,诗意苦中来。我一直认为亢奋的诗兴、深厚的诗意,总是与艰难、荒寂、苦涩相伴随,而雨只能是这其中的添加剂。为什么李白、杜甫一次蜀山之行就挥洒出那么多好诗呢?主要是因为蜀道太难、困苦太多、寂寞太重,与心灵的碰撞太激烈。你想,一次生命受到考验的旅途,能会没有与众不同的体验和刻骨铭心的感悟吗?那肯定是诗兴大发,逼压得不写就消受不了。自然,壮美的篇章、夺魂的诗句就会见诸于笔端。
  与蜀道相比,西域荒原上的旅途,虽然脚下坦荡得多,但浩瀚的大漠、无边的戈壁和寥无人烟的寂苦,更让人望而却步。四世纪著名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沙漠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目极望,欲求度外,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帜耳。”倘若在这样的环境里旅行、度宵,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时空、亘远、洪荒的无限阻隔,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和无以复加的畏怯便悄悄向你袭来,心身逼仄,压抑得只剩下了呼吸,这呼吸伴着漂泊的孤寂与漫漫的长路和黝黝长夜一起发酵,酿成一种混杂着理性与浪漫、忧思与期望的浓郁乡思和无边诗意,从深埋的神经里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地无限升腾,让你撕心裂肺,愈发难止。在这样的长夜里,我总是殚精竭虑地斧凿刀刻、搓揉打磨,把乡思、诗情幻化为绝美的尊尊石塑,藏于心底;也曾咀嚼回味,苦中咏叹,把行行心语指入键盘,锁住记忆。
  要说人的悲欢、喜怒、哀愁与雨是不该有什么关联的,但现实中又有谁能阻挡住这种关联的发生呢?
  雨虽不是有情物,点滴入心总费思。其实,人的情绪、情感,一旦融入雨中,或者雨一旦触动了神经,雨与情绪便生发开去,互为作用。当人得意时,雨弥漫的是天遂人愿的喜悦;当人失落时,雨宣泄的是生不逢时的无奈;当人别离时,雨助长的是愁绪;当人忧伤时,雨衬托的是凄凉;当人心静时,雨把额头上的皱纹熨烫得平平展展;当人烦躁时,雨把踉跄的心事拨得乱七八糟。雨,是苦,是甜,是忧,是喜呢?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理解;一千个心境,会有一千个感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是苏轼,突然的夜雨,给他那颗壮志未酬的心又平添了几分无奈。而这无奈之中的一丝满足却让他惊喜起来,但这惊喜给他带来的愉悦是苦涩的。“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这是杜荀鹤,一个扬竿垂钓、以酒为伴、孤寂无聊的“九华山人”,听着那篷顶上的雨声,他是不是真的悠闲起来了呢?他说:“醉来睡着无人唤,流下前滩也不知。”闲是闲了,闲得如此之苦,看来这雨声也不一定都是动听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文天祥,一个民族英雄的自白,情和景的交融真可谓达到了极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蒋捷,他竟然把一生的情结都留在了雨中。
  多年来,我也曾经历了不少雨中奇遇。既有雨洗芙蓉的悦目,也有雨打新荷的新奇;既有西域荒漠突降甘霖的惊喜,又有西岳华山陡遇滂沱的落魄;既有丝雨枫叶红秋的体验,更有风雨司马台的惊险……(节选自2009年11月《散文选刊》)
1.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兴酣不在雨,诗意苦中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虽不是有情物,点滴人心总费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题目“雨记”,但是第6段中写高僧法显及《佛国记》,与雨无关,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本文中雨与诗的关系,并分条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