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外文字,完成问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
题型:贵州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外文字,完成问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B.“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哲”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C.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D.“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2.下列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C.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D.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3.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辉映”的文化奇观。 B.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老子》。 C.庄***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领域的高峰。 D.庄子、屈原的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哲学、诗歌。 |
答案
1.D 2.D 3.A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巳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巳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构楼者承惆(知了)就像检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询楼者一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乡的另一个故事“厄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幽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籽、知了的询楼者和解牛的厄丁一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占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
(选做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 |
一头牛 马卫 |
岳步云活了六十二岁,家里来的最大的官就是村长,这回村长说这是县长,吓得他差点尿裤子。不为别的,就为他岳步云是我们黑水村的老落后,全村都脱贫了,只有他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这些是小,最关键的是乡长升不了官,常把村长的祖宗八代拿出来骂。 县长真是个好县长,朴实得就像地里的玉米。他看了粮仓,看了猪圈,特别是看到有一头肥硕的牛,嘴里赞不绝口:“不错嘛,这牛不就值五千多吗?还有五头猪,这一加起来不就脱贫了吗?” 随行的记者忙着记录 乡长、村长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第二天,村长正儿八经地把红红的“脱贫户”铁牌牌牢牢地打在岳步云的门梢上。 “老岳啊,你家脱贫了,这牛也该还给人家了吧?”村长心情很放松。 “村长,啥子牛?我家可没有租人家的牛啊。”岳步云摇着脑袋说。 “就是昨天县长看过的那头黄枯牛。” “嘿嘿,村长,你真会说笑话,那头牛是我喂了几年的了,怎么会是别人的?” 这下轮到村长鼓眼睛了。为了让县长参观,更为了脱贫致富的牌子,县长还没有来之前,村长找到在邻村的表弟,那是个养牛专业户,让他借头牛来装门面,事后再还他,顺带给他点)乙补助。表弟当然同意。 “岳步云,你可不能耍横啊,这牛明明是为了应付县长的检查借来的,怎么会成了你的?” “村长啊,这牛在我家的牛圈,不是我家的还是你家的?” 双方说红了眼,撕破了脸。村长气得吐血,想不到这老实巴交的岳步云,要昧良心,吞了这头牛。村长想:你也太胆大了,也不想想我是谁! 岳步云真是十头枯牛也拉不回头,坚决不承认这牛是别人的。 村长心里很冒火,路过红红酒楼,抬腿就跨了进去。 红红给村长炒了他爱吃的椿芽鸡蛋,炖上香菌排骨,再开一瓶本地的崇阳大曲,生意也不做了,二人对酌起来。村长说出他的痛苦。 红红嘻嘻笑起来:“真是笨,不就是一头牛吗?” “你个蠢婆娘,也敢侃大话?那是一头牛,不是一只鸡,一只兔!” “一头牛就把你难倒了?” “你有啥子办法?” 红红说出了她的妙计,村长也不得不佩服。 村长第二天早早地起来,对直来到岳步云家中。他要看看那头牛还在不在。 岳步云看到村长来他家,心里不爽,但没发作。 “村长,你有啥子事哟?” “还不是那头牛!” 岳步云早料着了,很坦然:“你去牛圈牵嘛!” 村长真的去牛圈,可哪里有?只有几泡牛尿还热乎乎地冒气。 村长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原来,红红给他出的主意很简单-晚上找人把牛偷回来,不就得了?本来就不是他的牛,他岳步云也不敢报案。可现在牛上哪儿去了? 转天,村长还在纳闷,毕竟心里有事,老是放心不下那头牛,不料乡秘书风风火火地闯进来。 “你个背时砍脑壳的还在做梦,乡长叫你快去,出了大事!” “出了大事?”村长心里迷糊了。 骑着自行车到了乡里,乡长一脸的怒火- 原来县里打电话来说,我们黑水村的岳步云牵着头牛到了县里上访。牛背上写着:村长借来一头牛,我们全家熬出头,脱贫就是块铁牌牌,不信大家问这头牛! 县城轰动了,电视台的,报纸的,杂志的,广播的,嚷得个不得了。 岳步云回来了,不过不是一个人,当然还有那头牛。 跟着岳步云回来的小车上,坐着调研组。乡长陪着,村长没资格陪,只有端茶递水的份。那个戴着眼镜白脸白皮的什么科长,亲自把“脱贫户”的铁牌牌摘下来,然后对岳步云说:“大叔,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钱由县里出。” 岳步云说:“我不要牛。我只想要上面晓得真相!” 乡长、村长全垂着脑壳。 村长还是不明白:那天,这岳步云为啥不当着县长的面揭穿他呢?不过他已不为这个操心了,因为他的村长当不成了,连累得乡长也当不成了\。好在村长的表弟还是得到了县里赔的牛钱,不会来找他的麻烦了。 后来,岳步云成了养牛一专业户,很快就脱贫了,起因就是那头借来的牛。(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岳步云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村长急得帮岳家借了头牛,瞒天过海地给他家“脱了贫”,钉上一了红红的“脱贫户”的铁牌牌〕 B.村长的表弟愿意借牛给岳步云,一方l}1是因为村长允诺给他一些补助,另一方面他也怕由于表哥管辖的村里还有个别贫困户的存在,而影响表哥的政绩。 C.此事轰动了县城,调研组查清事实真相,岳步云家虽被摘下“脱贫户”的铁牌牌,但领导说“谢谢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实现了他不还牛的目的。 D.这篇小说写村长为溜须讨好领导,乡长为了升官,合起伙来造虚假业绩,结果弄巧成拙。小说对社会上弄虚作假、搞虚假政绩之风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E.这篇小说语言平实,日语化,如话家常,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同时义极具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用语简省,但性格跃然纸上。 (2)小说前四段的交代和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步云有哪些性格特点,清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步云一开始给人的印象与后来的行为构成一了巨大反差,你认为这种反差是否合理?请从人物形象或情节设计中任选一项,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
青少年时代的比尔·盖茨 |
盖茨曾就读于美国西雅图湖滨中学,这所学校对比尔·盖茨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湖滨中学是美国最早开设电脑课程的学校。1969年,当时还没有PC机,学校只搞到一台终端机。这台终端机连接其他单位所拥有的小型电子计算机。每天只能使用很短时间,每小时的费用也很高。盖茨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只要一有时间,便钻进计算机房去操作那台终端机,几乎将每一分钟的上机时间都利用上了。十三岁时,他便独立编出了第一个电脑程序,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玩月球软着陆的游戏。 可是好景不长,只过了半年,湖滨中学就再也没有钱支付昂贵的计算机使用租金了。盖茨非常痛苦,他和同学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就是帮助一家名为CCC的电脑公司抓“臭虫”,用除虫的报酬来支付他们操作电脑的费用。臭虫,是电脑行业称呼软件中的错误的代名词。因为一旦有臭虫,电脑就会导出错误结果或死机,美国发往金星的“水手号”火箭和法国“阿利亚娜”火箭,就曾因为电脑软件的故障(臭虫)而发射失败,损失几亿美元。 盖茨兴冲冲地约了同学中的几个电脑爱好者,每天晚上六点左右,CCC公司员工下班之后,他们便骑自行车来到那里上班了。那里有许多台电传打字终端机可用,有各种电脑软件可尽情研究,他们真是如鱼得水。盖茨对电脑软件太着迷了,几乎整晚都呆在那里,就像他在小学时就立志要搞出新名堂一样地执着。每个晚上,他都要在CCC公司的记录本上写满他和伙伴们发现的电脑臭虫。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抓臭虫,盖茨使自己在电脑硬件和软件方面学到了书本上和学校里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研究开发,打下了精深的功底。 当盖茨十五岁时,他的电脑才能已远近闻名了。一家名叫信息科学的公司找到盖茨,希望用提供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来交换盖茨和他的同学保罗的软件技术。因为按美国法律规定,不能给未成年人支付工资,所以该公司决定,以价值一万美元的电脑时间作为酬劳,要求他们为公司设计工资管理软件。这样就使他俩获得了足够使用一学年的电脑时间,他们不禁高兴万分。不久,湖滨中学又让盖茨帮学校设计一套排课用的电脑软件。当时的排课表全靠人工,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又复杂多样,人排课常常分配不均,造成某些课程学生过度拥挤的现象、。盖茨圆满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又延长了他使用电脑的宝贵时间。 1973年,美国国防项目承包商TRW公司要开发一套用于管理水库的电脑监督控制系统,可是老是消灭不了各种电脑臭虫,进度缓慢,眼看要遭到违约处罚了。在这紧急关头,TRW公司得知盖茨和保罗·艾伦两个电脑小天才的事情后,便向他俩求援,两个男孩高兴地答应了。这是一件很专业化又很艰难的工作,而且按规定,中学生只能拿工读生的低工资。但是盖茨并不计较,他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工作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软件设计能力。湖滨中学也很开明,允许高年级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去企业实习和工作。由于盖茨和保罗的加入,TRW公司终于按时完成了项目,免受巨额罚款。而盖茨和保罗则得到了该公司一位电脑专家的具体指导,两人的软件技巧得到了提高。 在度过了艰难而幸福的中学时光后,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读书。一年后,盖茨离开哈佛,一手创办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微软公司,并逐渐将软件产业化。 1975年,年仅十九岁的盖茨预言:“我们意识到软件时代到来了,并且对于芯片的长期潜能我们有足够的洞察力,这意味着什么?我现在不去抓住机会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学业,软件工业绝对不会原地踏步等着我。”(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69年,湖滨中学只有一台终端机,它连接着校内其它的小型电子计算机,这台终端机每天只能使用很短的时间,每小时的费用也很高。 B.臭虫,是电脑行业称呼软件错误的代名词,它可使电脑导出错误结果或死机,美国发往金星的“水手号”火箭曾因臭虫而发射失败,损失很大。 C.盖茨和同学四处奔走,用帮一家电脑公司抓臭虫的报酬来支付操作电脑的费用,解决了学校不能支付昂贵的计算机使用租金的问题。 D.盖茨和保罗·艾伦帮美国国防项目承包商TRW公司开发了一套用于管理水库的电脑监督控制系统,使该公司按时完成了项目,未受巨额罚款。 E.本文通过记述比尔·盖茨青少年时期热爱电脑研究和为之不懈探索的故事,表现了他不畏困难、执着追求理想的可贵精神。 (2)为什么说湖滨中学对比尔·盖茨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少年时代的比尔·盖茨克服了哪些困难而成为电脑小天才?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茨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就对“兴趣”“实践”“专注”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晖 |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该片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电影所呈现的场景奇观:在色彩上运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交替铺陈画面来营造视觉交响,黄叶漫天、红衣舞动、湖面如镜,武者交流;粗犷的敦煌沙漠、壮阔的内蒙古胡杨林,秀美的九寨沟风景。在《英雄》中,一切都是视觉的震撼以及对于高科技媒介的顶礼膜拜。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种奇观表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 A.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D.“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经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在给观众带来审美的震撼的同时必定会忽视作品所蕴涵的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正是追求人的视觉刺激,因而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