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透视乔布斯的传奇人生 乔布斯生于1955年2月24日。《乔布斯传》作者王咏刚说,小时候的乔布斯成绩不错,但绝对不是个听话
题型:吉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透视乔布斯的传奇人生 |
乔布斯生于1955年2月24日。《乔布斯传》作者王咏刚说,小时候的乔布斯成绩不错,但绝对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他甚至因为调皮捣蛋而被学校勒令退学。“他还是个爱哭的、不合群的孩子,被同学戏弄后,会躲在角落里流泪。”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毕业典礼上,乔布斯说,其生母是一名未婚在校研究生,养父母因为没有大学学历,差点失去抚养权,最后养父母承诺一定让乔布斯上大学,乔的生母才最终在收养文件上签字。 17岁那年,乔布斯进入里德大学学习。但一个学期后,他退学了。“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在一生中做什么,也不知道大学能帮助我找到怎样的答案。但我几乎花光了我父母这一辈子的所有积蓄。”“我当时非常的害怕,但是现在回头看看,那的确是我有生以来做出的最棒的决定之一。我终于可以不必去选读那些令我提不起丝毫兴趣的课程了,我还可以去旁听那些有意思的课程。”退学后的那段时间,乔布斯吃尽苦头。为了旁听课程,他在同学宿舍地板上蹭地方睡觉;为了填饱肚子,去捡5美分的可乐瓶子卖;或者在星期天步行大约10公里,到一处教堂吃每周一次的免费餐。 这段时间,乔布斯旁听的一门书法课程让他受益一生。“我学会怎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之中改变空格的长度,怎样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样。那是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艺术精妙,那实在是妙不可言。” 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乔布斯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这也成为乔布斯一生的价值标准。 上个世纪70年代初,IBM和惠普等几家大公司统治着计算机市场,但这几个巨头都没有意识到微处理器的重要性,这给年轻的创业者留下机会。 1975年,大学没有毕业的比尔·盖茨和其中学好友保罗·艾伦开发出能在微型计算机上使用的BASIC语言。第二年,乔布斯和他的初中同学沃兹,在一个车库里,成功拼装了一台个人电脑AppleI。盖茨当时的想法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而乔布斯的想法是用电脑改变世界。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既是亲密的朋友,又是最大的敌人。 AppleI的第一单生意,净赚8000美元。4个月后,AppleⅡ诞生,这是一台让电脑在家庭普及的机器,后来也成为PC行业的经典产品。1980年苹果电脑的销售从1978年的780万美元激增至1.17亿美元。当年苹果股票上市,25岁的乔布斯,一夜之间资产达到2.175亿美元,26岁时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创立苹果初期,乔布斯认为自己太年轻,需要一个成熟的人来掌管苹果。于是他费尽周折从百事公司请来约翰·斯卡利,担任苹果CEO。乔布斯煽动斯卡利的那句名言是“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 乔布斯和斯卡利共同执掌苹果的那段时间,苹果创造了最棒的产品(第一部Mac)和最棒的广告(“1984”)。不过很快这段蜜月就结束了,斯卡利最著名的事迹就是把乔布斯赶出了苹果。“1985年,苹果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乔布斯和斯卡利两个人之间的斗争也白热化。最后董事会站到斯卡利一边,乔布斯被放逐了。”王咏刚说,“斯卡利是个很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从此后12年乔布斯的发展看,那时候的乔布斯确实不懂管理。”在旁观者看来,这并不是斯卡利的错,这时的乔布斯扮演着一个“暴君”的角色,脾气很坏,他的管理方式就是不停地刺激人,让员工不停地工作,赶紧把事情弄完。 乔布斯离开后,苹果公司几乎没有知名的产品面世。1993年苹果业绩滑向低谷,在此情况下,苹果董事会只好请乔布斯重返苹果。对乔布斯来说,这12年的放逐也不完全是坏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苹果公司被炒是这辈子最好的事情,“有些时候,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在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心。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无比钟爱”。 “乔布斯是一个普通人,我认为他最后能达到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在这个行业里坚持干了30年,不断摔倒,不断重新爬起来。他对外很自负,但是他内心一定在不断自省,不断善于总结和提升自己。”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说。 2005年,苹果发布iPodMini替代品iPodNano;2006年,苹果推出网络电影下载服务;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和触摸屏Touch;2008年,苹果推出最薄的笔记本MacbookAir;2009年,苹果推出iPhone3GS、Nano5、Touch3;2010年,苹果推出iPad和iPhone4;按照计划,今年iPhone5将面世。 iPhone系列和iPad将苹果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宗教”。在“苹果教”教主乔布斯的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因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选自2011年8月31日《济南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乔布斯对自己的身份十分自卑,所以他在上学时很不合群,经常被同学戏弄后独自哭泣。 B.盖茨让世界上每个人拥有一台电脑的愿望和乔布斯的理念相差甚远,因为乔布斯更强调电脑的作用,他要用电脑改变世界,两人的观念针锋相对。 C.乔布斯至今还对那段求学经历难以忘怀,因为退学后他可以选修他自己喜欢的科目了,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乔布斯一生的价值标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真实的自己,不后悔,敢于对世界说不,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 E.乔布斯其实不太懂管理。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在自己钟爱的行业里坚持干了30年,不断摔倒,不断重新爬起来。 (2)促使乔布斯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乔布斯为什么认为自己从苹果公司被炒是这辈子最好的事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乔布斯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身,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D (2)思想观念方面:①有明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②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坚持不懈,勇于战胜挫折;③有要改变世界的远大理想和信念。行动实践方面:①主动退学,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在知识方面为成功打下基础;②抓住机遇,在微处理器的市场开拓期先拔头筹;③重视任用人才,促进了公司的发展。④不断创新,及时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 (3)①更坚定了信心。受到挫折后,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断摔倒,不断爬起来,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坚持不懈;②性格的改变。初建苹果时他扮演着一个“暴君”的角色,脾气很坏,公司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重返后的辉煌说明他内心一定在不断自省,不断善于总结和提升自己。③管理理念和水平的改变。在苹果公司初期乔布斯不懂管理,再回苹果后不断创新,及时推出新产品,使苹果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宗教”,自己也成为“苹果教”的教主。(意思对即可) (4) 示例: 观点一: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乔布斯不盲从,不受教条的束缚,为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不惜辍学、不怕吃苦;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那就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成就了辉煌的人生,创造了时代的奇迹。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善于独立思考,要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奋斗,不能胸无大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观点二:勇敢地追寻梦想,实现梦想。乔布斯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他在自己钟爱的行业里坚持干了30年,不断摔倒,不断重新爬起来。也曾被赶出苹果公司,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信心。他的经历让我们懂得,成功的背后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为了实现心中那永恒的梦想,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在失败中不断自省和总结经验教训,在挫折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不达目的永不放弃。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修建军 |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攀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采,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荡的世界局势。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诸如: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原载2011.12.30《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_;“同”就是不顾事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的要求统一。 2.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周礼”,而是对“礼”的内涵不断的充实发展。 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驳杂不纯”的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他诸予学说的影子。 C.中国的“儒…‘道”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局面。 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内容更加丰富。 3.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在,形成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B.“和而不同”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C.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 D.“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因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并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目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原载2011.4.20《人民日报》,有删节) 1.题目中“千灯”一词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谈谈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 胡炎 |
①德富老汉给牛喂足草料后,便开始拉上牛去地里做活。在这样一个睛好的秋日下午,干瘦硬朗的农民德富老汉有着很好的心情,他和他多年相伴的老牛悠搭地踩着村路往自留地里去。所有的乡野风光看上去都熟悉而亲切,就像他身上的一块深及灵魂的皮肤。沙河依旧在汤汤地流,细密的波纹永无疲倦地揉搓着那轮干净浑圆的日头,麦场上一座座麦秸垛依旧散发着新鲜的麦香。现在,他和老牛已经进入了那片待耙的自留地,走入了他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 ②这会儿年逾六旬的德富老汉打量着遍布麦茬的田野,温煦的阳光在田野上跳荡,这是个让德富老汉愉快而情意缱绻的地方。德富老汉每当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和收割的时候,总能闻到先辈们的汗腥味和臭脚板子的浓郁味道,德富老汉便会陷入一种痴迷,觉得自己正走进一个恒远的梦中。 ③德富老汉喷出最后一口烟雾,把长长的烟杆子在地上磕了磕,而后深情地打量着他的老牛。这是一头温顺无比的动物,对于鳏居多年的农民德富老汉来说,它简直是一个宠物,是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老牛以它的温顺、沉默和勤劳给德富老汉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④这会儿,天上的那轮暖阳正在缓缓西移,为德富老汉的人生烘托着一个结局前的氛围。这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祥和,博大而宽厚,具有无比的包容性。当然,这时的德富老汉对此浑然不知。他审视着他的老牛,他发现老牛的眼睛比平常要亮一些,一束犀利的光穿透了他。德富老汉并没有往别处想,他只是感到老牛是越活越精神了。老牛冲着德富老汉点了点头,德富老汉非常满意地笑了。这是他亲自调教出的牛,德富老汉还记得当初买下它时的样子,那时的牛是个烈性子,很难驯服的,德富老汉用鞭子蘸上水好一顿抽,牛哆嗦了一阵,便再不敢耍泼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德富老汉细心地照料着日渐衰老的牛,夏扑虻蝇,冬披棉褥,虽然还时不时要抽它一鞭子,牛也是毫无怨言的,只是更肯卖力气。德富老汉想这牛是通人性的,他晓得打是亲骂是爱呢。 ⑤德富老汉向他的牛走去,开始为它套上耙犁。德富老汉右手攥住了鞭杆子,说:“伙计,该干活了。” ⑥瞅日的下午一片静寂。在田野的东北方约十五米处,就是德富老汉先辈们的坟茔,草木丛密十分气派,德富老汉想这会儿先辈们也许正看他耙地呢,他是铁打的庄稼汉,不会丢先辈们的人。德富老汉向往着在这片田野上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后到先辈们的中间去聆听他们对他这个后世子孙的评价,那评价一定是不赖的。德富老汉曾为自己设计过几种结局,一种是寿终正寝;一种是正在田里做活便蓦地倒下,永远融入泥土,和先辈们一块扎根在这里,看世代沧海桑田,看自己的后辈们犁地;还有一种最美满的结局是和他的老牛一块静静地老去,相拥辞世,永不分离,为那边的列祖列宗们牵去一头有情有义的牛该是多美的事!总之,这三种结局都让德富老汉坦然,这是一个温馨的境界。 ⑦德富老汉吆喝了一声,这吆喝声显得格外尖锐,划破长空。阔大的田野渗进了德富老汉的声音,使德富老汉显得十分凸兀而伟大。但是牛站着纹丝不动,好像根本没有听见德富老汉的吆喝。德富老汉感到了某种蹊跷,他又吆喝了一声,整个秋天的下午被他的吆喝声撕开了一条口子,但是牛仍然无动于衷。德富老汉觉得忍无可忍了,他为老牛今日的反常举动大为不满。“畜牲!”德富老汉骂了一声,气急败坏地奔到牛头前,劈头盖脸地抽下了鞭子…… ⑧这个秋日的下午在这里开始定格,德富老汉走进了他最后的结局。就在德富老汉的鞭子抽在老牛脸上的时候,老牛猛地往前一冲,将德富老汉顶在了地上,然后,老牛前腿跪在德富老汉的腹部,用尖硬的犄角挑开了德富老汉的喉咙…… ⑨几乎无人可以接受这个结局。德富老汉血肉模糊的身体被送进了先辈们的中间,只是那头老牛被亲戚们打死后并未送去陪伴德富老汉,而是被剁成块分给村人吃掉了。 ⑩秋日一派祥和。(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有删改) 1.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德富老汉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描写了德富老汉惨死在他心爱的那头牛的犄角下的场景,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从李煜词看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 李工 |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在话语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地再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有人指出,唯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古典诗词的这种精神世界,赋予了它们文学之外的又一层意义。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你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词作,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这样深得李煜词 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愁这种情绪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李煜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绝大多数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之君的怜悯吧? 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博大无尽的宝藏矿山,是“精神成人”、“人文培养”中最理想的精神源头,从那里会汩汩流出滋润心田的泉水。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西谚云: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在我们这个文明悠久的东方大国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相信人们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真阅读,将会发现一个中国古典诗词才有的美的世界、情的长河,会在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启发中,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改编自《书屋》2011.8) 1.下列各项中,对“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官方的史书相比,古典诗词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诉求。 B.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国历史的真实风貌。 C.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品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因此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D.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与精神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下列各项中,与刘再复对李煜词的理解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李煜词展示了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的痛苦,形成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B.李煜词所抒写的愁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C.李煜的人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巨大落差,其词有着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D.李煜词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压制下,中国人缺少个性,不敢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B.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独辟蹊径,提出“以诗证史”的观点,主张从诗歌中窥视古代文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C.在作者眼中,李煜词中展现的愁和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的愁不可相提并论。 D.喜欢并认真阅读古典诗词的人,会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与启发,去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