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

现代文阅读。  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

题型:0108 期末题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
  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我们从中国远古的神话看起,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很多的主要人物都是天上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他们在天上俯视着人间,他们为人间恩赐幸福,有时也为人间带来灾难。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就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禹治水,我们的女娲补天,我们的后羿射日,这些神话里的主角都是凡间的人,都是人间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是某些氏族首领的代表。因为他们造福于民,或者为民除害,所以他们的人格就升格为神格,这样才构成了中华的神话谱系。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仅是思考社会还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本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中国的古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森林里简易地谋生,非常容易地维持生命。我们在黄河流域,在这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而且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理,不治的话就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这不是由于儒家特别善于宣传,善于著书立说,或是某个杰出的儒者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选自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以人为本的文化。
B.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中的人物行为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中华文化是一种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在起源上、价值判断的出发点上都完全不同的特有的民族文化。
D.先秦诸子百家在思考社会和自然的时候,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的神话谱系是由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由人格升为神格而形成的。
B.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在于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
C.儒家也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只是在此基础上更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利益。
D.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孔孟之道,是适应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产生,又适应了中华民族生存而发展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来看,注重群体利益是出于一种民族生存的选择。
B.道家所重视的个体生命价值与儒家所重视的群体利益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
C.儒家文化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D.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以儒家思想的演变,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
答案
1.C
2.B
3.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问题。青衣花旦
海飞
  村长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正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们看到,斜斜的阳光把村长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长很年轻,但是却穿得很土。村长说自己是球山村的村长。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长说球山村在很高的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长脚上的解放鞋上沾满了黄泥。村长看到了她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长后来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一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她们要收钱的。村长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长说多少?她们就说了多少。沉吟了许久,村长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么吃得消走。村长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只好点点头。又笑着说,没那么严重吧。村长也憨憨地笑了,露出一口白牙。
  于是就去球山,她们跟着村长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漠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没见底,云雾一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对望着吐了吐舌头。 村长指挥着大家干这干哪,村长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
  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长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必须唱得认真和卖力一点。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玉哭灵》到《黛玉葬花》。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人。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村长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哔哔卟卟的响声中,村长中气很足的说,乡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台下一片寂静,一会儿,声音像潮声似的响起来,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接着唱,唱到后来月上中天,就结束了。村里人渐渐散开去。
  村长安排青衣和花旦住她对象家。村长的对象长得很俊,一双大眼睛,一对大辫子。在对象家门口,村长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了帐,然后派轿子送你们下山。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青衣花旦和村长的对象很聊得来,对象送给她们自己剪的剪纸,说可以贴窗花。青衣和花旦家里的铝合金窗不需要贴窗花,但是她们还是收下了。
  第二天早上村长来对象家送青衣和花旦下山,却四处没找到人。村长的对象也急了,说,怎么会找不到。村长说,你们昨天什么时候睡的。对象说不知道反正睡得很迟。村长说你们说什么了吧。对象说她们问我桂子是谁,我就说桂子是我们村的小伙子,去外面当了兵,在洪水里救一个女人时被淹死了。骨灰送回来,明天就要下葬。桂子爹妈爱看戏,我们全村人凑钱请了你们来唱戏,算是代桂子孝敬他们两老的。村长说,她们两个嫩女娃子,这么高的山,她们能走到哪儿去?
  后来村长对象在八仙桌上看到了一小沓钱,旁边还留了字:桂子和我们一样,也同样的年岁。桂子爹妈也是我们的爹妈。演出的钱我们不能收,这点钱就算是桂子孝敬爹妈的。不用再找我们了,我们自己能下山。落款是:青衣花旦。村长猛拍了自己的脑袋,蹿了出去。不一会儿,两乘小轿出现在弯弯的山道上,快得像风一样。(选自《21世纪金奖小小说》)
1.简要分析村长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结尾部分,设置了村长对象回忆夜里与青衣花旦的聊天内容这一情节,颇精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情节设置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在对青衣花旦的刻画上有欲扬先抑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钱学森二三事
  “钱学森身上有着最光辉的精神。”钱学森的第二个中国博士、两院院士郑哲敏说。
  1948年,郑哲敏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后来读钱学森的博士。“他很关心祖国的状况,每周通过朋友收集中文报纸看。”郑哲敏说,“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知道,他回国态度一直是很鲜明的。他在美国工作20年,一直是中国国籍,一直没有买房子,只租房子住。1950年,他准备回国,票也买了,行李也找旅行社打包了,但却被美国当局抓起来了。”
  “1955年我回国时,钱学森嘱咐我两件事。”郑哲敏回忆说:“第一,他说经过二次大战,美国军事后勤领域发展很快,运用了大量数学和运筹学知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强调计划发展的,用得上运筹学。他要我把这个领域的信息带回去,告诉钱伟长。第二是对我的要求: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回国不能太神气。”钱学森说:“你回去做什么事呢,不能挑三拣四,原则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挑剔高低好坏。即使是一些很基础、很简单的研究,你也要做。”
  钱学森回国后担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学科方向。原来有弹性组、塑性组等三个研究小组,都是搞纯理论研究的,与当时的国家建设关系不大。钱学森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和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调整方向。后来,流体力学调整为与航空发动机有关的方向,并增设了化学流体组、物理力学组和运筹学组。
  “钱学森不是搞技术的,是搞理论研究的。但回国后国家让他搞火箭,他欣然同意,从不讲价钱,从不讲条件。”郑哲敏说,他牢记钱学森的一句话:回国没有什么,就是来服务。
  孔祥言1956年从北大力学专业毕业后分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
  “当时航天在全世界都属于新兴的尖端科学,涉及的专业面很广、可参考的资料很少。一次钱老问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就老实回答:知识面不够,怕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孔祥言说。
  钱学森听完就给他们做工作:航天问题不外乎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哪一方面问题不太清楚,就去找书、找资料学习,只要钻下去,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不怕困难,是钱学森的一贯风格。王永志说,钱老回国后不久,中央领导问他“中国能不能搞原子弹、导弹”。他回答说:“外国人能***,中国人都能干。”中央对他的意见很重视,最后决定搞“两弹”。
  “钱学森是我的恩师。”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进入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当时钱老还担任首任院长。
  “钱老对年轻人总是不遗余力地提携。”王永志说,第一代战略火箭获得成功后,国家开始搞第二代战略火箭,钱学森建议,让第二代航天人来挂帅,并推荐王永志担任第二代火箭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
  “当时我只有40多岁,是比较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而总设计师这样重要的职务,之前都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担任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像我这个年龄阶段的,甚至比我更年轻的人,开始走上总设计师这样被称为‘箭头’人物的岗位。”
  “钱学森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靠老的,但更重要的要靠年轻人,要靠他们敢想,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说。 
  2007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96岁生日。12月10日,科技日报社举办了一个“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为他提前祝寿。
  “钱老对过生日一向低调,只是家里人简单聚聚。”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说,当他把这件事向钱学森汇报时,他说:“向我学习,我不敢当。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希望会议开得成功。”
  “钱学森当时如果不能回国,我们也会发展导弹、原子弹这些尖端技术,但绝对不会这么快。”曾经与钱学森一起共事的梁思礼院士认为
  但在钱学森眼里,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决不是单个人所能取得的,他所***不过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已。涂元季说,在钱老与别人的书信中,他反复强调,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实验,是几千名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立的创造。“我只是沧海一粟。”
(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钱学森嘱咐郑说要做“一些很基础、很简单的研究”,意在告诉他要从基础简单的研究做起,打好根基,才能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B.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和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所以流体力学被调整了方向。
C.钱学森坚定地认为外国人能搞原子弹和导弹,中国人也一定能搞,这也是中央最后决定搞“两弹”的原因之一。
D.钱学森认为两弹的研制成功是众多科技专家合作的成果,而培养科技领军人物是关系中国未来前途的大事。
E.本文通过描写钱学森的语言、动作,勾勒了一位功勋卓著的、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形象,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风范和完整的人格,给人以启迪。
(2)第一段中,郑哲敏说“钱学森身上有着最光辉的精神”,钱学森身上的“最光辉的精神”指的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记类文章,会引用与传主有关的人员的话。试分析文中划线处引用的梁思礼院士的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钱学森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为其写感动词,并就其中一方面谈谈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08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城市中的礼与乐
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
题型:0108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胡晓明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这个话题很好。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悟。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它的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也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那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究竟为我们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所画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远来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颇为罕见。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说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是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却用了很大的铁栏杆隔着,还是带刺的。丰子恺的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的温暖。
  丰之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做媒人”,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离上海华中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中的一个礼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阿宝么!”确实是阿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时候的神情。这是丰子恺了不起的地方,他的画很传神,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l0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有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
B.丰子恺画中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也要弓起肚子,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这给人的心灵极大的震颤。
C.世界万物皆有情有义,丰子恺的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的,这是古代“万物有情”哲学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人都推崇这种观念。
D.文中说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意思是说丰子恺的画还有些稚嫩。
E.从丰子恺的画中可以捕捉到他看世界的眼光,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观察出他对人生的感悟。
(2)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阿宝做媒人”的画,其主要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08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