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纸阅读是否有未来罗伯特·麦克鲁姆  催生出发明的,也许终将是因为不得不为之。突破或将来自环保的压力。正如布拉斯所言:这个以纸为载体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纸阅读是否有未来罗伯特·麦克鲁姆  催生出发明的,也许终将是因为不得不为之。突破或将来自环保的压力。正如布拉斯所言:这个以纸为载体的

题型:0111 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纸阅读是否有未来
罗伯特·麦克鲁姆
  催生出发明的,也许终将是因为不得不为之。突破或将来自环保的压力。正如布拉斯所言:这个以纸为载体的王国——报纸.杂志.直投邮件和图书,其基础是毁林砍树,我们不可能让这个不环保的行业长期维持下去——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的经济高速发展之时。
  在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西方,如今IT革命的冲击波正在波及到图书业。去年,Google计划将五大图书馆(牛津、斯坦福、哈佛、密歇根和纽约公共图书馆)仍在版权保护期内的图书数字化,这已威胁到了出版业的核心:版权。 对Google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之一,是布鲁姆伯瑞出版公司的董事长尼基尔·牛顿,他在2006年的“一个非常大的声明”里暗示:“七到十年内,百分之五十的图书将通过下载售出。一旦电子阅读器进入大众市场,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将会快速应运而生。很快就会出现一个两种形式并存的市场。”这种预言有多种含义。电子书将不会取代旧有的形式,就像摩托车不会取代自行车,打字机不会取代笔一样。
  与此同时,数字化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术语。不数字便死亡,这是理查德·兰金的表达方式。他热情地鼓吹新技术带来的机会,但又不相信“人们会正儿八经地在屏幕上读小说。但非小说属于不同的类型”。电子书这种发明的过人之处,在工具书和技术类图书上更能得到体现。他说,出于对人们普遍感受的回应,“还没有一家英国图书出版业巨头真正地吸纳这种新技术。”
  所以,十年之内电子书会不会出现的争论,已经变成了IT革命对图书业有何具体作用的交流。在理查德·兰金看来,印刷书的生存有赖 于“按需印刷”,书店和服务站里配备着按需印刷机,让读者可以使用出版商原来的存书目录,将某本书高速打印输出一份。
  这样的构想,将不会使文字与纸剥离。文字,无论是写出来的,还是说出来的,都将继续保有我们文明的中心位置。理所当然,我们想看到的是,某种与当前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东西,能让印刷文字发扬光大,但是,这得等到麻省理工学院、微软、Google、亚马逊以及别的公司里那些笨瓜企业家们拿出个东西来,让它看上去像书,摸起来像书,用起来也像书。在此之前,那些每天跟书打交道,并且惊讶于印刷、纸张和装订之神奇结合的人,或许仍将继续阅读图书,享受图书,就像卡克斯顿和古腾堡一样。(选自《观察家报》2006年1月15日版,略有删改)
  【注】①威廉·卡克斯顿为英国出版第一人。②约翰·古腾堡常被人称为西方印刷革新家。
1.作者说尼基尔·牛顿的“预言有多重含义”,下列属于其“含义”的一项是(     )
A.不久的将来,百分之五十的图书将不再是“纸阅读”形式的图书。
B.Google将图书馆的图书数字化,预示了电子阅读将进入大众市场。
C.数字化技术会使“电子阅读”“纸阅读”两种形式并存的市场出现。
D.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电子书将不会取代旧有的“纸阅读”的形式。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纸阅读”行业的基础就是毁林砍树,因而不环保使“纸阅读”没有未来。
B.工具书和技术类图书这些非小说类型电子书更能体现电子书发明的过人处。
C.构想“按需印刷”可以使纸质书恒久地生存下去,文字与纸也不会被剥离。
D.信息技术能使印刷文字发扬光大,但一些企业家在技术应用上还做得不好。
3.结合本文,说说你对“催生出发明的,也许终将是因为不得不为之”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催生发明的力量,或者来自人类的不得不为。以纸为载体的行业毁林砍树,而不环保的行业需要革命。数字化技术带来了行业的革命,这符合人类文明进程的普遍规律。(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16枚硬币
侯德云  
  俗话说,好吃的不如饺子,舒服的不如躺着。刘二说,老辈人留下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他说,他从小到现在,最爱吃的就是饺子,干了一天的活之后,又累又乏,最爱做的事,就是躺着。他说他小时候不爱躺着,在村子里到处乱跑。他说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能跑得很快,好腿的孩子也落不下他。
  当然,让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也不是躺着。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的日子是很穷的。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嗤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刘二23岁那年,他总共积攒了16枚亮晶晶的带有齿痕的2分钱硬币。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16枚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喀嗤”一声。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差点忘了说,刘二现在已经不叫刘二了,他的大名叫刘志福。
1.“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小说在刘二发现母亲捏饺子的情节后便可以结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多次提到刘二的“瘸腿”,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03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家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1.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列了大量的数据,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带工老板残酷剥削包身工的罪恶进行了揭露。
B.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
C.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D.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2.对第一段中加横线句子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C.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3.对第二段文字表达效果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B.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C.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D.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题型:0115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理想的能源——氢
  化石能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以铀为基本燃料的核能等,其资源有限,终将枯竭。同时,这些能源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能源。
  氢能是新能源中比较理想的。实质上,它是一种二次能源,可从各种能源中转换而来。它燃烧后只生成水,且能量密度高,使用方便。随着制氢和氢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将成为21世纪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中的新型制氢技术,将主要考虑:硫化氢制氢、低电耗电解水制氢、生物化学制氢、等离子化学制氢、太阳能和原子能制氢。
  氢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如,掺氢汽车,是以金属氢化物为贮氢材料,利用汽车发动机的余热,可使贮氢材料释放氢气;还有一种全氢汽车,这两种汽车均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在飞机上试用氢燃料也已获得成功。此外,氢燃料电池应用于航天器、潜艇和其他运输工具也是很方便的。
  大型燃料电池发电站已开始商业化。由于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是电解制氢的逆反应,制氢与燃料电池可与大型电厂、水电站共同组成储能与共同负荷相补的供电系统,电多时制氢,电缺时用氢能供给燃料电池发电,这将是今后理想的电力工业组合
  此外,在民用能源,如炊事、供暖、空调等方面,氢能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人们认为氢能比较理想,是因为(     )
A.它是清洁而持久的能源。   
B.它是可以再生的能源。
C.它便于制取和贮存。     
D.它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2.掺氢汽车在燃料的使用上,其特点是(     )
A.既可燃烧汽油,又可燃烧氢气。
B.既可贮存氢气,又可燃烧氢气。
C.可同时燃烧汽油和氢气。   
D.它解决了贮氢与释放氢的难题。
3.“理想的电力工业组合”指的是(     )
A.制氢厂与氢燃料电池厂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B.制氢、燃料电池厂与大型电厂、水电站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C.制氢厂与电池厂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D.电解制氢厂与发电厂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问题夏感
梁衡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流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升腾,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4)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文章第1自然段是一段景物描写,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3.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写道“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4.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写道:“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呢?请你阐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现在,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1、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