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段文杰:令世界刮目看敦煌   2011年1月25日上午9时,甘肃兰州华林山殡仪馆怀远厅,哀乐低回,厅堂堆满了花圈,数百名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段文杰:令世界刮目看敦煌   2011年1月25日上午9时,甘肃兰州华林山殡仪馆怀远厅,哀乐低回,厅堂堆满了花圈,数百名社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段文杰:令世界刮目看敦煌
  2011年1月25日上午9时,甘肃兰州华林山殡仪馆怀远厅,哀乐低回,厅堂堆满了花圈,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来到这里,深鞠一躬,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段文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这位老人,与莫高窟默默厮守了60年,对莫高窟魂牵梦萦了一辈子。他就是我国著名敦煌学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2011年1月21日17时,这位敦煌学泰斗在兰州的家中永远地合上了眼睛,享年95岁。
  1944年,张大千将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带到四川展览,段文杰站在画前,暗下决心:“要去敦煌向古人学习。”
  1945年7月,刚刚毕业的段文杰辗转来到自己魂牵梦萦之地——敦煌。放下行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洞窟。老人后来回忆说,“真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精神上饱餐了一顿。”精美绝伦的壁画深深震撼了段文杰,但风化脱落和人为破坏也让他心如刀绞:“不能让它再支离破碎、再损毁失散了。”
  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陆续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纪录。
  人们不会忘记: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及其同事们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这套编号沿用至今。他临摹的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第158窟《各国王子举哀图》等,成为复原临摹的典范之作。他还总结了壁画临摹的技法,将前人不曾留意但却积聚“莫高窟人”心力的学科——“临摹学”的轮廓呈现出来。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段先生从美术史的角度,颇为清晰地勾画出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他提出,以往的“东来说”、“西来说”各持一端,未免都失之偏颇,敦煌艺术是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在具有深厚汉晋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式佛教艺术。
  人们不会忘记:由段先生整理写出的《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莫高窟唐代艺术中的服饰》两篇文章,使蕴藏于敦煌壁画中1000多年的服饰资料首次得到系统发掘。人们说,正是他“建构起了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的宏观体系,使敦煌石窟艺术在学术层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
  人们更不会忘记:已近60岁的段先生有一种“只争朝夕”之感,不仅自己整天埋头研究,还鼓励大家把科研课题努力搞下去。
  1982年,段文杰出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84年,敦煌研究院正式成立,他担任院长一职直至1998年。
  正是段先生和大批敦煌人的努力,《敦煌研究》刊物的创办,第一次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举行,敦煌石窟保护基金会的成立,敦煌研究队伍的建设……敦煌学术研究一步步走向世界。
  而学术之外,先生的大师风范更让人们铭记。
  先生将自己的终生所得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如慈父般滋养着后辈们在学术之路上茁壮成长。新疆博物馆研究员贾应逸在唁函中深情地说:“段先生是我的导师,我将终生怀念!”。第一代敦煌学大师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在唁函中说:“始终把敦煌历代石窟艺术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脉络,代代继承发展,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
  在段文杰先生和全国敦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段文杰实现了让敦煌学“回归故里”的愿望。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段突出时间的交代,是为了突出段先生对莫高窟魂牵梦萦一辈子;“永远地合上了眼睛”则委婉地表达对段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
B.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段先生作为个人和研究院院长在.研究敦煌艺术方面做的开创性工作和巨大成就,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C.文章从三方面叙述了段先生的研究成就:对洞窟进行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勾画出敦煌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发掘敦煌壁画中的服饰资料。
D.文章寓情于叙事之中,反复运用“人们不会忘记”和“更不会忘记”、“更让人们铭记”等句式,表达了作者对段先生由衷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E.题目是“段文杰:令世界刮目看敦煌”,而结尾却说“在段文杰先生和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这是作者的疏忽,首尾照应不周密。
(2)简析文章开头场面描写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作品中加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①真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精神上饱餐了一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说“人们更不会忘记……”,第12段说“先生的大师风范更让人们铭记”,有人认为作者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详写,文中却反而略写,这是不适宜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文章开头描写了段文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场面,渲染了沉痛的气氛;表达对段文杰先生的悼念和尊敬之情。(意对即可)
(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段先生把渴望欣赏敦煌壁画的自己比喻为一头饿牛,而把敦煌洞窟比喻为菜园子。表现了渴望欣赏敦煌壁画(或艺术)的人在敦煌石窟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②敦煌壁画(或艺术)在中国,但研究敦煌壁画(或艺术)的学术成就在国外。(意对即可)
(4)示例1:应该略写。作者写段先生鼓励大家把科研课题努力搞下去和他的大师风范,是为了比较全面地表现段先生,它们是段先生取得研究成就的基础,但这些不是文章的中心,所以要略写;文章的中心是“段文杰:令世界刮目看敦煌”,因此要详写段先生的研究成就,对品德方面的表现应略写。
   示例2:应该详写,应该将段先生鼓励大家把科研课题努力搞下去和他的大师风范这两方面详写,这样才能体现出两个“更”字;详写段先生鼓励大家把科研课题努力搞下去和他的大师风范,才能更全面地表现段先生的业绩和品德。(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山川祭祀与敬畏民心
  泰山,从鲁国的名山到全国的名山,从享受山岳祭祀到承载封禅大典,除了伴随东方和儒家文化的成长壮大以外,还伴随着祭祀典礼层级的提高。而随着祭祀典礼层级的提高,泰山所代表的感恩观念也走上极致。
  《公羊传》曰:“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山川之所以受到祭祀,是因为它们能够泽被四方。这种祭祀,就是一种感恩典礼。感谢山川,感谢天地。封禅泰山,是为了报功,其实也有感恩的一面。封禅,根据《五经正义》的解释是“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报功天地,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是汇报、报告,另一方面就是回报、报答,就是感恩天地。所有的祭祀,都有报恩之意。
  天子封禅,报功天地,为最高感恩典礼。成就这一盛典,不仅取决于帝王意愿,更取决于客观条件。所谓客观条件,按照管仲的说法,需要凤凰来仪,麒麟现身,还要有比目鱼出海。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天地祥和,万物茂盛,人民幸福。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家江山,即位三十年,群臣建议封禅泰山,而光武帝的回答是:“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隋文帝一扫天下,让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但是当群臣建议封禅泰山的时候,文帝说“此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最后只用南郊之礼祭祀泰山,不敢举行封禅之礼。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式的宗教和上帝,但是古人有所敬畏,知所进退。天地受到崇敬,不仅是因为天地赐予万物,养育万民,也因为天地代表良心,代表善的意志。无其德而行其礼,是欺天灭祖。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帝王何尝没有自我表扬的需要,但是敬畏之心让他们却步。唐太宗几次决定封禅,或因大臣劝阻,或因天象异常,或因水灾出现,最后决定放弃封禅。封禅,对于帝王而言,是一种巨大无比的荣誉,因此有着可以想象的引力,但是很多帝王,如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最后决定放弃,是因为他们有敬畏之心。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之言。这些帝王敬畏的是什么?真的是无知无情的自然天地吗?当然不是。他们敬畏的是人心,是历史。他们害怕肆无忌惮的自我膨胀会导致怨声载道,导致天谴,导致历史的恶评。
  天地良心,算是一个成语,在中国的语境中,天地代表艮心。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人的天命观就发生了巨大改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意愿。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敬畏人心。(选自《泰山的祭祀与封禅》,有删改)
1.下列关于“祭祀山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祭祀山川,起源很早,有对一般山川的祭祀,有对特殊山川的祭祀,而泰山封禅是祭祀山川的最高礼节。
B.古人祭祀山川,是因为他们认为山川中“有能润于百里者”“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认为山川能泽被四方,赐予万物,养育万民。
C.因为儒家文化的不断成长壮大,祭祀山川的规格越来越高,泰山从享受山岳祭祀到承载封禅大典就是这方面的明证。
D.古人祭祀山川,作者认为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诸如对自然和民心的敬畏,对自然万物和芸芸众生的感激。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不是人人皆可为之的,也不是所有天子都可为之的,只有那些能让天地祥和、万物茂盛、人民幸福的天子才可为之。
B.天子封禅,报功天地,需要特定的客观条件,即凤凰来仪,麒麟现身,比目鱼出海。若贸然行之,就是欺天灭祖,就会自遭祸端。
C.“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这句话或许是汉光武帝的场面之言,却也让我们看到了天子对民心的敬畏。
D.唐太宗几次决定封禅,最后又决定放弃,这是因为他有敬畏之心,但他敬畏的其实不是无知无情的自然天地,而是人心,是历史。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汉光武帝、隋文帝没有泰山封禅,是因为他们的敬畏之心太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足。
B.恢复汉家江山的汉光武帝刘秀,让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的隋文帝,都没有贸然去泰山封禅,也有来自他们自身的原因。
C.很多帝王都有自我表扬的需要,但是他们害怕这种自我膨胀会导致怨声载道,导致历史的恶评,所以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
D.因为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所以历史上天子祭祀山川就是要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在敬畏人心。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生命是一张美丽脆弱的网
峄桐
  ①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眼睛所能看到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望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时,那里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装饰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②可是,现在的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会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③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④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在此基础上告诉我们,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其他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大地和自然的主宰,而是它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⑤然而,在物欲横流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那样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
  ⑥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大量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物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这张网的脆弱也许是我们难以觉察的。 
  ⑦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不仅只是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一定不属于人类。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选自《青岛环保》,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宇宙的荒凉,没有生命,是为了与后文地球的美丽富有生机形成对比,从而引出“生命是一张美丽脆弱的网”的主题。
B.史怀泽提出的“敬畏生命”的理论是针对所有生命体的,他认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必须认识到其他动植物的生命高于自己的生命。
C.人为的原因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而随着这些物种的灭绝,许多珍贵的遗传信息也将随之消失。
D.作者在文中先是用大量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然后通过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告诉我们人类已经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为改变这一切做着努力。
E.作者之所以说“生命是一张美丽脆弱的网”,是希望人类能珍惜自然,感念自然,呵护自然。而这最终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2)如何全面理解题目“生命是一张美丽脆弱的网”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识之士保护地球其他物种的呼吁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最后说:“不仅只是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一定不属于人类。”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以此句结尾?人类和大地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
朱俊海
  汉魏以后,由于佛教的传播和禅宗思想的流行,以诗论禅、援禅入诗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写诗成为雅趣,历代诗人以此相沿成习,诗学与禅义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禅是天竺之语,全称禅那,公元初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后成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而兴盛于大唐。佛教从开始被视为一种仙术,到后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学术流派,最终上升为中国人的哲学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体系,禅定之说和禅宗之学功不可没。“禅”在汉语中通常被理解为“思惟修”,亦名“静思虑”,其实,这都是人们提高自身智慧和品德修养的一种通称,也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禅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修炼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
  虽然诗歌属于文学艺术,禅属于宗教,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层面,但是二者的内心观念却有互相接近之处。禅是融合的精神概念,是启迪思想的审美境界的意识。诗是文字中最美妙之言辞,是文中最精彩之华章。禅可以“思惟修”,亦可“静思虑”,定坐可以调养身心,静思可以超越自我之狭隘。
  禅融于诗始于唐代。禅在当时诗人中产生广泛影响,也涌现出了很多擅长以禅入诗、在诗中表现禅理禅趣的诗人。王梵志、王维等是其代表人物。王梵志的诗见于敦煌残卷,影响甚大,被称为梵志体,内容多为阐释佛家教义,以浅近语言劝人为善,如“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中唐时期的寒山子也写过不少模仿梵志体的诗。甚至宋代理学家的诗也有仿作的痕迹,在“二程”、朱熹,特别是邵尧夫的诗中都可得到印证。
  禅师为诗,主要是实现了禅对诗的渗透,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理解,从而赋予诗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这样,中国诗固有的冲和恬淡的艺术风格就取得了重要地位。唐代,一批包括诗僧在内的山水田园诗人崛起并汇成诗派,是事出有因的。自宋以降,凡是隐迹山林、托足岩阿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有些表现得淡远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间烟火的,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禅的浸润。直至近代,仍是如此。
  在学诗的方法上,宋代诗人严羽著《沧浪诗话》,主张“妙悟”,并注重诗的意境和韵味,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也与禅宗注重“顿悟”与妙造自然相吻合。《沧浪诗话》论诗,运用了禅理和禅语,而且成为诗话的一大特色,给后世以启迪,并为清代的“神韵”“性灵”之说开先河,使得某些诗人的作品也随之而带有禅味了。
  从禅与诗人的最终分析着眼,禅宗所专注的应该是如何求道而最终悟道。而悟道的那种最高境界的显示,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叙述的,属不可说之域;禅机要借助诗的语言来表达,诗要表现的极致也似乎就是禅的追求。宋人之所以把赏诗与参禅类比,是由于他们看到了二者在本体的性质、进入本体的过程以及体验到本体的感受都有相似之处。(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1.下列关于“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禅是天竺语,是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的仙术,形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
B.禅常被理解为“静思虑”等,因此使得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禅是人们提高自身智慧和道德的方法,可以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
D.禅隶属于宗教的范畴,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修炼则讲究由浅人深。
2.下列对禅与古典诗歌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佛教在汉魏以后的传播,使得诗禅结合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写诗成为雅趣,并历代传承。
B.自宋以降,一些归隐诗人的部分山水诗表现出淡远有味的风格,说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禅的影响。
C.禅融入诗始于唐代,王梵志、王维等都比较擅长以禅入诗,他们多在诗中表现禅理、禅趣。
D.禅师写诗,表现出了禅对诗歌的渗透,表现了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赋予古典诗歌别样的理趣。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兴盛于唐的佛教,促使禅融入诗歌,禅师通过写诗表现禅理、禅趣和修炼后的体会。
B.在中国禅宗历史上,产生了大量作禅诗的诗僧,他们的诗引譬联类,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内容。
C.禅与诗结合,使得一些诗歌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含蕴着无法言尽的意味。
D.受禅的影响,近代部分作家的一些作品表现得淡远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间烟火。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知心话
  (秋夜,月圆。农家小院,气爽风柔。菊花丛里,虫叫唧唧。吴县长与父亲酒足饭饱后在聊天儿。)
  吴县长:爸,我已经四五年没回家了,您老人家身体好吗?
  吴父:(朗声地)嗨,硬朗着呢!吴县长:嗯,这我就放心了。爸,这几年田里庄稼长得好吗?村里有啥变化啊?
  吴父:(声音提高八度)庄稼呀,好!玉米麦子,好香!(沉醉)村里啊,建了文化广场……(兴奋至此,扯开喉咙唱起戏曲)
  吴县长:(急忙止住父亲)爸,好啦好啦,您老人家唱得好,唱得妙!爸——
  吴父:(打住,一愣)啊?啥事呀……
  吴县长:爸,我好不容易才回来一趟,很快又要走了。今晚,天色很好,(抬头)月光很亮,月亮很圆!
  吴父:(疑惑)那又怎样?
  吴县长:爸,咱父子俩说说知心话吧,咋想就咋说,不搞虚假!假话,我一听就腻!
  吴父:(激动带生气)你说什么?你连你老爸也不相信了?我多会儿和你说过假话?我这一辈子和谁说过假话?别耍心眼儿,说假话那是你们的事!
  吴县长:爸,你看你,一说话就上火——我这不是回来看你嘛,官还不打送礼的呢!
  吴父:(笑)我就是这倔脾气,你别和爸一样儿,有什么尽管说,啊!
  吴县长:爸,你什么时候心里最舒坦最惬意?
  吴父:(搔头)“舒坦”当怎么讲我知道,但这……这“惬意”是咋回事儿?
  吴县长:惬意……惬意就是满意、称心、得意……
  (吴父抬头看天,侧耳听菊丛中的虫叫,用力嗅香气,沉醉其中,半天不吭声。)
  吴县长:爸,没有吗?
  吴父:(猛地一惊,神游回来)有,想起来了!那就是,听着庄稼拔节的声音,我心里舒坦极了!
  吴县长:(皱眉头)爸,你这是官话、套话,是迎接上级检查的话!哪个农民不喜欢庄稼拔节?你这话没个性!
  吴父:(诧异。愣了一愣。叹息。)这就奇怪了,我整天跟泥土打交道,连个村民小组长都不是,哪来的官话?那我问问你,你什么时候最舒坦最惬意?
  吴县长:(笑)爸,我不和你打官腔,说心里话,下属给我汇报工作时,我最舒坦惬意!
  吴父:(困惑地看着儿子)那有什么听头儿?一群人这个说了那个又说,想听也得听,不想听也得听,乱糟糟的,麻烦死了,你还舒服惬意?
  吴县长:(大笑)爸,这你就不懂了。他们啊,给我汇报工作时,从不说我不想听的话,都是顺耳的;若是有人不识趣,我就会……(作皱眉状,咳嗽,抬腕子看表等)这时,他们就会立刻把话打住了……
  吴父:你办法倒挺多的!灵验吗?
  昊县长:(洋洋自得)特别灵验!我稍有不满的举动,他们就改变话题,那时最舒坦最惬意!爸,你是没有体验的,那才叫……嗯,打个比方吧,那才叫我是太阳,他们都是向日葵!
  (秋夜凉风袭过,吴父一激灵,晃了下身子,打了个沉闷的喷嚏。吴母提着热茶从屋里走出来,续上热茶,替吴父穿上厚褂子。)
  吴县长:爸,妈对你真好——咱俩再谈另一个话题,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张最着急?
  吴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还用问?老天爷刮风下暴雨的时候!
  吴县长:(皱眉)你这又是官话、套话,是迎接上级检查的话!暴风雨这样的自然灾害,哪个农民不慌张不着急?哭爹喊娘的都有!爸,你老人家也会逢场作戏了,说官话,没个性!
  吴父:(暴躁,声音变硬)你说!那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张最着急?啊?
  吴县长:爸,我和你说的还是知心话。说心里话,给领导汇报工作时,我心里最慌张最着急!
  吴父:啥?
  吴县长:我不知领导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喜欢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我费尽心思察言观色,琢磨领导的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后悔莫及……
  (吴父不作声,用力磕他的鞋底,声音啪,啪啪,啪啪啪……)
  吴县长:爸,你怎么了?你发脾气啦?
  吴父:(闷声)不怎么。这回我明白了!说知心话,我最慌张最着急的是——
  吴县长:(急切)是什么?
  吴父:(狠狠地)有你在我跟前的时候!
  吴县长:(愣住)你这话什么意思?
  吴父:(气冲冲)什么意思?!你小子,小肚鸡肠,疑神疑鬼,真不知你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起身,用力拍拍屁股,往屋里走去)
  吴县长:(激动,急切地喊)同志,你站住!我还没说散会,你怎么敢走?回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咱父子俩说说知心话吧,咋想就咋说,不搞虚假!假话,我一听就腻!”这表明吴县长见惯了官场的虚假,受影响颇深。
B.吴县长在剧中总是试图创造一种惬意、和谐、宁静的氛围,而吴父则总是采取各种手段来破坏这种氛围,故意制造矛盾冲突。
C.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和情感碰撞,吴父最终败下阵来,他对儿子十分失望,只好起身,不再继续和儿子谈话。
D.“同志,你站住!我还没说散会,你怎么敢走?回来……”这个结尾意味深长,出人意料。
E.文中有多处对吴父的神态的描写,如“朗声地”“激动带生气”“气冲冲”,这些表现了吴父性格的直爽及对儿子的不满。
(2)本文为什么以“知心话”为题?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本中共有四处舞台说明,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它们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文本中设置的“你什么时候心里最舒坦最惬意”和“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张最着急”这两个问题,你会怎样理解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的艺术性?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九州向洋文明盛典
——写在上海世博会闭幕前夕
  东道主邀约五湖四海共赴上海世博盛会。8年筹办、6个月举办,建设世博史上最大园区,聚合246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在挥别世博的前夕,参观者一举突破7000万人次,不但提前兑现申博承诺,也为世博会历史增添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纪录——上海世博会不断创造惊喜。
  回顾办博历程,托举精彩的,是一个国家的远见,是一个民族的进取意识,是一座城市的创新,也是人类社会对和平发展、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份执著。一个国家的远见
中央的鼎力支持,让世博生根开花结果
  2002年12月3日,摩纳哥蒙特卡洛,当地时间下午3时40分,国际展览局主席诺盖斯宣布:中国上海市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
  格林马迪会议宫瞬时掌声如潮。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终于实现。
  历史掀开新的篇章,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世博筹办工作全面展开。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血。在党中央的深情关注、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科学、勤俭、廉洁、安全的上海世博会各项筹办工作始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010年4月30日晚上,举世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在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聚焦上海……
  6个月的“世博时间”,果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一个民族的进取
13亿东道主为上海世博助威
  从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那首来自贵州的清亮而悠远的《侗族大歌》,到“香港弹起”巡游,从世博筹备时参与建设,到办博时的激情展示,华夏960万平方公里的13亿百姓,“每个人都是东道主”,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中国。
  闪亮的“中国红”周围,全国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的展馆,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儿,饱受追捧。呈现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天坛四个标志性建筑的北京馆;还原港人“智能生活”的香港馆……
  捧托世博精彩的,还有一双双来自乡野的、粗糙的大手,还有长三角城市群的不懈努力,还有更多的城市、更多的民众。他们以更多样的方式参与、支持、描摹着世博梦想。更让世界瞩目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意与创新。7300多万参观者捧托起了世博会令人惊异的成功、精彩、难忘。参观者井喷般的热情,缓缓排队的耐心,令世界感动。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在上海世博会上呈现得淋漓尽致。一座城市的创新
上海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发展中国家首次举办世博会,世界瞩目。作为世博会承办地,上海压力极大。而选择繁华市中心、跨江规划世博园区,这在世博史上绝无仅有。
  起初,很多人对世博交通、服务很是担忧。
  于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陆空立体交通建设在上海展开,5条地铁经过世博园区或园区周边,10多条世博专线、90多条公交线经过世博园区,轨道、轮渡、公交越江线跨越黄浦江,形成每小时20万-30万人次的交通运力。
  志愿者网络建立起来,社区居民也发动起来,城市的每一个细胞都被“世博”唤醒。在城市交通、卫生、安保等诸多方面,上海不仅构建起了区域合作平台,还建立起了政府、民众互动管理网络。
  低碳交通、垃圾回收、生态防控……上海世博会管理运营的创新,同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探索与实践。一次全球的奉献
人类文明的“天作之合”

  上海世博会的精彩与难忘,离不开全球伸出的热情之手。246家参展方的共同努力,让人们在世博园聆听人类未来的足音,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每一个精心的设计,都是基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理想的执著追求。
  德国媒体《欧洲新报》在头版发表的题为“中国,请跳个舞”的文章指出,中国上海投入巨大力量承接这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展会,其功用与意义不言而喻。现在,中国做东的“舞蹈”缓缓落幕,一个新的历史时刻却在中国诞生--正如作家王蒙所说,一百多年过去,六十年过去,现在终于可以比较明朗、比较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与邀请世界走向我们了……(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通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国家的远见”“民族的进取”“城市的创新”“全球的奉献”,这是作者对上海世博的高度评价,可谓轻描淡写,画龙点睛。
B.“闪亮的‘中国红’”,“井喷般的热情”,“中国做东的‘舞蹈’缓缓落幕”,这些形象生动的描述,浸润着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对上海世博的赞誉。
C.这篇通讯的四个小标题采用了主题和副题相结合的方式,言简意赅,十分醒目。
D.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宏观、微观双管齐下,集中、全面地报道了上海世博的盛况。
E.这篇通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散发着较为浓厚的人文情怀,但作者的主观感受过于强烈,有害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2)这篇通讯使用了大量的数字,请简要分析使用这些数字的作用和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通讯写在上海世博会闭幕前夕,为什么还细致地叙写了中国获得举办权时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中国的角度看,上海世博会的“功用与意义”何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