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树叶绿的时候下了场雪高海涛  这事说起来,应该是15年前了。  那时我20多岁,高中毕业后,就被要到了县文化馆创作组。之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树叶绿的时候下了场雪高海涛  这事说起来,应该是15年前了。  那时我20多岁,高中毕业后,就被要到了县文化馆创作组。之后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树叶绿的时候下了场雪
高海涛
  这事说起来,应该是15年前了。
  那时我20多岁,高中毕业后,就被要到了县文化馆创作组。之后,我的小说经常在各个省级刊物上发表,像《青春》、《作家》、《时代文学》等。第三年,市报调我去当副刊编辑。去市里报到的那天,应该是刚过了中秋节的10月初,满街的树还都是绿绿的。
  就在我准备去汽车站的时候,张国中来了,“怎么样,我有车了吧!”
  没等我说什么,张国中已把我的被卷、脸盆什么的一股脑地放进了那辆破五十铃里,又把我也拉上车。一踩油门,车就向市的方向奔去。
  我问:“你的车?”那时候私家车极少有的。
  张国中看了看我,皱起了眉头:“这破车,离我的梦想远了去了。”其实我的问话里没有一丝对这辆破车的蔑视。
  车,突然停在了一个小农药店前,张国中说:“等我一下。”然后,下车关了车门,向小店走去。很小的门面,店里有一位顾客,张国中再进去后,屁股都调不过来。他费了很大劲,搬出一个很沉的、装农药的纸箱,打开车门,蹾在我面前,两套书,精装本的《鲁迅全集》和《傅雷译文集》。
  “听说你调到市里,进货的时候顺便买给你的。是不是很有用的?平时,经常在各地书亭里的刊物上见到你的名字,想去找你,又怕耽误你的时间。”
  “你怎么知道我调动的事?”
  “小县城里谁不知道?”说着话,破五十铃就拐上了104国道。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国道两边高高耸立的白杨树,叶子绿绿的。
  认识张国中,是我高中要毕业的时候,《辽宁青年》上发表了我一篇名为《第一天》的小说。那么大一个学校,张国中愣是拿着那本杂志找到了我。他说,他是去年在这个学校毕业的,学习太糟,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取得,看到我小说里的一句话“人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创业梦想”,立马就崇拜上了我。他说他的梦想是有辆奔驰,看到我的《第一天》,他突然明白了奔驰车得来的方法。看到小说这样有用,我心中成为一名大作家的梦想更加清晰了。
  要到市里的时候,天,突然阴了下来。好像突然就下起了雪,很大的雪花子。一会儿,白雪就落满了绿树叶。不在季节的风景就是绝美。雪落到树叶以下,变成了雨,看着看着,路上已是雨水横流了。这时,车,突然抛了锚。
  看看表,天已近午。“先吃点饭吧,本来想到市里大饭店为你送行呢。”张国中说。
  我们走进路边一个小小的涮羊肉店。一间小房,看得出,是三间房里最小的一间,通往另两间房门的走廊两侧的墙上的白灰还是湿湿的,不是很白。
  那时候,这种吃法是新兴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走南闯北的张国中也没有吃过,他读“涮”为“刷”。老板也是个与我们差不多岁数的年轻人,看到张国中读“刷”,就为他纠正说,读“涮”。
  老板教给我们怎么样吃。老板既是老板,又是厨师,还是服务员。
  没想到,这东西非常好吃,我竟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荒郊野外的小店,吃到如此新潮的食物。
  “呀,呀,呀!”张国中突然惊讶地叫了起来。
  我与老板向他望去。张国中手指着涮羊肉店的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条横幅:人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创业梦想。歪歪扭扭的字,看样子是老板自己写的。
  老板是从《辽宁青年》上看到这句话的。当老板知道,我就是这句话的作者,他简直要抱起我来了,说:“你们是我的第一桌客人,没想到,没想到。”我们实在争不过老板,这顿饭就算老板请了,张国中的车,老板也找人给修好了。不过,老板让我在他那个条幅上签上我的名字。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就是15年后的今天。奔驰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国中,涮肉连锁总店老板,还有我——报社广告部的广告人,在一起涮肉。涮肉店的每一个锅锅盘盘上都印着我签了字的那句歪歪扭扭的话。张国中每售出一辆奔驰车,都会赠给车主一条金钥匙链,金链是用18个环串起来的,每个环上都有一个字,串起来就是:人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创业梦想。
  我们三个人都喝醉了。他们醉眼蒙咙地看着我,异口同声地说:“是我们害了你,也害了我们自己。”我愣了,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他们接着说:“我们不应该把广告代理权给你。”
  我更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以为他们在开玩笑。
  他们哭了,放声地大哭:“晚了,什么都晚了。你忘了你最初的作家梦想,我们忘了要的是你的精神产品的初衷。”
  我似乎看到了那场雪,那场盖满了绿树叶的雪。可是,眼前又模糊得什么也看不到。我发现我也哭了,泪水似乎掉在了绿树叶以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无不打上了作者个性化的生活烙印。
B.15年前的“我”是一个对文学充满热情,怀着作家梦想,已经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后来在物质的诱惑下,“我”逐渐迷失了自己,最终成了报社广告部的广告人。
C.“人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创业梦想”这句话出自“我”之手,“我”是从《辽宁青年》上看到这句话的,后来又将这句话送给了张国中,张国中又将这句话送给了客户。
D.两个朋友之所以说“是我们害了你,也害了我们自己”,是因为他们把广告代理权给了“我”,使“我”在物质面前迷失了自己,不再从事文学创作,朋友们也得不到“我”的精神产品了。
E.两个朋友从“我”的小说中获得了精神力量,都在事业上有了成就;“我”也从一名穷文学青年变成了报社广告部的广告人,可以说,也取得了成功。小说就是要肯定这种奋斗精神。
(2)15年弹指一挥间,小说中的张国中、小老板、“我”各自有什么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叙述方法上看,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树叶绿的时候下了场雪”既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句子,请探究这句话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15年前张国中开破五十铃,现在足奔驰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15年前涮羊肉店的小老板现在成了涮肉连锁总店老板;15年前“我”是名文学青年,现在成了报社广告部的广告人。(意对即可)
(3)倒叙写法。采用“我”回忆往事的形式,能够集中地写出与主题有关的人和事,避免头绪太多;将15年前与15年后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小说主题:主人公的文学梦在物化世界的面前变形了,朋友们的精神期待湮灭了。(意对即可)
(4)“树叶绿的时候下了场雪”是15年前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当时的天气特征;这个景物描写还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就因为这个天气的突变才有了车子抛锚,才遇到了涮羊肉店的小老板;同时,这句话也有象征意义,象征小说中的“我”年轻时的文学梦夭折了。这句话一方面作为文题,另一方面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使得小说题文照应,内容前后呼应,也使小说富有诗意的美。(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美]麦圭尔
  拿破仑将指挥总部设在尼斯,并且约见这些将领们。他们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新任总指挥官——一个只有二十六岁,留着长乱发须的瘦小家伙,一双手紧拿着他新婚妻子的画像,并且坚持每个人都要欣赏——但没有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起眼的人物一定是位政治阴谋家,借着什么秘密交易谋得此职位。难道他真的指望这些在愤怒、饥饿中的二万七千名士兵来对抗奥地利帝国?这些人已经好几个月无饷可领了,且衣不蔽体,穿着草鞋。
  但是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而有条不紊地询问他们单位的大小,部队的士气,以及补给的问题。然后他告诉他们说:他将于次日检阅士兵,并且在后天就要开拔部队。
  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先安排的进度来做,但是也没有落后多少。在四十八小时之内,他已经设法取得了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六天。他又将营队中顽劣不驯的士兵打散,把这些顽劣分子打散分到其他的单位中,以分散他们的愤怒以及哄吵的力量。
  为了给部队弟兄们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主持了一次正式的检阅。他对部队的演讲,展示了他那激发部队士气的伟大能力。
  “将士们,你们衣不蔽体又忍饥受饿。政府亏欠你们实在太多了,却不能回报你们什么……你们忍受艰难困苦的耐心,你们无畏横逆面对所有危险的勇气,已经赢得了全法国的赞佩。法国是你们受苦受难的目击证人。你们没有靴子,没有外衣,没有衬衫,而且几乎没有食物。可是我们的补给仓库也空空如也,而敌人的仓库却是食物满仓,现在就靠你们去占领它们。只要你们想办到,你们就能办得到,让我们冲吧!”
  他使将士们深受感动,并且在一七九六年四月二日开始行军。他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他反而快速地率大军越过热那亚领地。在四次的遭遇战中,轻易击退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接着在四月二十八日,撒丁尼亚国王同意停战。而奥地利军队也撤退以保卫米兰市。
  首次胜利后,拿破仑又向他的部队做了次演讲:“将士们!到目前为止,你们一直在为一些不过是不毛之地而奋战,虽然这些不毛的石地因为你们的浴血奋战而出名,但是对国家却毫无用处……在缺乏一切物资的情况下,你们却能成就一切事情。你们在没有大炮的情况下赢得战斗,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横渡河流,在没有靴鞋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行军,并且经常在没有面包食物,没有白兰地的情况下枵腹露宿扎营。只有自由斗士才能够忍受你们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我衷心地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它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他的儿子拿破仑二世从未统治过法国。但是到了一八五二年,他的侄儿路易·拿破仑却利用这个名字的声望宣布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拿破仑主义——相信政府应由人民所指派之强大且独裁的统治者治理——这种观念继续在法国的政治中流行多年,即使在今天,它仍是一种明确而有形的力量。
  拿破仑实际上是千百种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本身的人物。不论我们是欣赏他或者是憎恨他,颂赞他或是诅咒他,我们都很难不同意他为自己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1)下列各项中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二十六岁时,拿破仑就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率领饥饿中的二万七千名士兵四次打败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
B.拿破仑的演讲能很好地抓住士兵的心理,表明了自己与士兵荣辱与共、苦乐共享,自己和整个法国理解士兵。
C.拿破仑的儿子拿破仑二世没有统治过法国,到了一八五二年,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拿破仑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
D.拿破仑在演讲中强调了战争的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夺取敌方的物资补给自己。同时,他高度赞扬了士兵敢于克服困难,敢于打硬仗的作风。
E.拿破仑遗留下了一个伟大的传奇,不管人们对他是欣赏还是憎恨,是颂赞还是诅咒,大多数人都同意拿破仑为自己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2)请从表现手法和结构的角度回答第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它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一句话有什么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拿破仑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结合你的认识,谈一谈这一评价是否合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隐逸
郁土
  《顾准文集》中写道,在古希腊,“学问不是‘货与帝王家’换口饭吃的玩意,而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活动,这才能够产生或者放眼宇宙,或者注视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家。(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不可能设想这种知识的出路,知识无非‘求禄”’。他还写道“‘君天也,天不可逃也’就算是注定了。知识分子不满意这一套,只好像贾宝玉那样当和尚去……在西方,政治权威不是至上的权威,思想家出在‘和尚’中的不少,不过那种‘和尚’是研究科学、写哲学著作的‘和尚’。入了空门,精研几何、逻辑、天文,皇帝老子也管你不着。中国,除了伦常礼教,没有学问,专心知识探究宇宙秘密不是出路,要逃避王权,只好走老庄禅佛一路”。
  阅读至此,感慨不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今日得闲,就把《二十五史精华》中的“隐逸”部分通读一遍。再参照顾准对古希腊知识分子命运的分析,不禁对中国古代这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感慨不已。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你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动甘居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的下场,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
  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这些人了一条出路。
  隐士中也有具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桓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
  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面关于中国古代“逸士”的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所谓“逸士”,是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那些不想做官的人。他们常常不满或脱离现实政治。
B.隐士选择了隐居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但他们安贫乐道,自得其乐,可见,隐居是他们大多数人的主动选择。
C.“逸士”都是一些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隐居之后,他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之路常常是狭窄的,也很难有所作为。
D.东汉的汉阴老父和三国时期的南郡襄阳人庞公都是隐士中具有清醒政治头脑的人,他们用行动或语言诠释了自己的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弃官的范蠡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但这只是特例,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命运。
B.在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归隐只是一条荆棘道。大多数隐士所学非所用,最终把一肚子学问带进了坟墓,从而给当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C.中国古代的许多隐士,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这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D.西方的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享受着绝对的自由。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准认为:在古希腊,学问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活动,而在专制的古代中国,知识无非是“求禄”的资本。作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
B.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相当自由的,他们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经商、从医都可以,帝王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旦选择了隐居,就要安贫乐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涉足现实政治或得罪政治权威,否则,就可能像华佗一样,招来***身之祸。
D.中国古代的隐士中不乏才高品优的人,但他们很难像西方那些不满现实政治的知识分子一样衣食无忧地做专门知识的研究。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沙漠胡杨
王永杰
  ①新疆有两种著名的树,一是白杨,一是胡杨。白杨的美在于挺拔,而胡杨之美在于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
  ②胡杨是古老的树,据说,几千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了。它曾经是山地河谷的主要树种。在新疆伊犁地区,巩乃斯河沿岸至今还有胡杨树的身影,但是已经没有成片成林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了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目前,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沿岸。
  ③胡杨是美丽的树。每年10月,秋天的胡杨就穿上金黄色的礼服,迎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宾客。远观胡杨,层林尽染,一片金色的海洋。近观胡杨,每一片叶子都很通透,叶脉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逆光或者侧光去端详,透明的叶片相互映衬,散射出黄色的光晕。当然,最壮观的是乘坐三角翼飞机,逆着光从胡杨林头顶飞过。视野开阔,胡杨、沙漠、河流尽收眼底,黄色的沙丘、黄色的胡杨,还有泛着银色鳞波的河水,真是壮丽神奇。
  ④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小的时候形状如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长大了,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称为“异叶杨”“变叶杨”。有人说,胡杨的奇特在于一树三种叶。一棵粗壮的胡杨,离地一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
  ⑤胡杨的根很奇特,可以扎到地下几十米,吸取水分,顽强地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色。走进胡杨林,你可能会看到,有些粗大的胡杨,裸露的根部很粗壮,很发达。但胡杨小的时候,根系很不发达,只有一个主根很粗,这主要和胡杨生长的环境有关,它必须把根迅速插进地底下,获取宝贵的水资源。所以胡杨很难移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挖断其主根。前几年,单位搞园林绿化,想栽种几棵胡杨。有人急于求成,挖了十几棵胳膊粗细的胡杨栽进院子,结果只成活了一两棵。
  ⑥胡杨是顽强的树,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它们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矗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沿着沙漠公路走一走,你会看到在沙漠边缘,沿着古河道,生长着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胡杨,尤其是沿着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有人说,正是有了这片胡杨林,天山南麓的大片绿洲才免遭沙漠的吞噬。所以,当地人称胡杨为“英雄树”,也有人赞美它是“沙漠的脊梁”。
  ⑦第一次走进沙漠,见到胡杨,我就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粗壮的树干、开裂的树皮、奇异的形状,在塔克拉玛干大漠的烈日炙烤下,顽强地挺立着,用不太茂密的叶子,为我们这些到访者撑起一片片阴凉。有的树冠已经枯死,却从半腰伸出一根绿枝;有的下半部分的小虬枝沿着树干枯萎着,树顸部分却绿意盎然;有的半边身子似乎已经焦黑,却在另一侧长着茂密的枝叶;甚至有的上半部分已经没有了树皮,露出白森森的树干,下半部分却快意地生长着;还有的树身子已经匍匐在地,靠一些枝杈支撑着,树冠部分依然歪歪扭扭地向上展开……此时此刻,我似乎体味到了一些坚韧不拔的含义。
  ⑧传说,胡杨一生3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胡杨就是这种树,坚守着一片贫瘠的沙漠,固守着千年不变的信念。有时候,我站在沙丘上,或坐在胡杨树下,任思想的野马穿越时空随意驰骋。一棵嶙峋的老胡杨,也许曾经为西天取经的唐玄奘撑起过一片阴凉;一根枯萎了的老树干,也许曾经为行走在丝路上的商旅拴过疲惫的骆驼;一段躺在沙丘上的老树皮,也许曾经见证了西域历代王朝刀光剑影的兴衰。不屈的胡杨、不老的胡杨、不朽的胡杨,只有你能说出尼雅的奥秘,墨有你真正了解沧海桑田的变换。如今,塔里木河不再奔流不息,罗布人与楼兰古国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沙尘之中,而古老的胡杨树依然顽强地挺立在沙漠的边缘,守望着现代文明在荒野之中的繁衍生息。(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②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证明胡杨树是古老的树种。
B.胡杨树的主要特点是树种古老、色彩美丽、叶子和根奇特、生命力顽强。
C.从第⑤段中的事例可知,生命力顽强的胡杨树在别的地方是很难成活的。
D.人们称胡杨为“英雄树”“沙漠的脊梁”,是因为它在防沙护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E.作者对胡杨树作了具体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胡杨树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2)第⑦段细致地描写了沙漠胡杨的形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的表达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读了本文,你对这句话会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旭日阳刚”的春天
马帅
  2010年9月的一个早上,王翠婷照例走进了办公室。她习惯性地点开了一个经常浏览的网站,这时,一段好友分享的视频映入眼帘:“请认真听完农民工自弹自唱、感人至深的《春天里》。”王翠婷点开了视频,看到在一个逼仄的屋子里,两个光着膀子的农民工弹唱着这首《春天里》。
  “我看完之后听了一整天。”王翠婷在接受《看世界》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觉得十分震撼,因为我们都是有梦想的人。”
  王翠婷在和记者交流时反复提到了“梦想”这个字眼,“当时正想和几个朋友一起拍个关于梦想的东西,这段视频突然激发了我的灵感。我便立即叫来朋友一起看。”
  王翠婷当天晚上就给视频的上传者留言了:“两位大哥看见请回!求合作!”留言立即得到了回应,他们约好了第二天见面。王翠婷当时并不知道,这两位大哥将登上春晚,而他们的合作,将拉开这支后来叫做“旭日阳刚”组合的圆梦之路的序幕。
  在北京市丰台区,在视频里出现的那间随意而窄小的屋子里,她终于见到了两位大声唱着“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的大哥——王旭和刘刚。接下来,大家“就在一个路边的小排档吃点串喝点酒什么的”,然后谈定了他们音乐生涯的第一次合作。
  王翠婷和他们拍完《农民兄弟首部MV》后,王旭、刘刚的生活就开始发生了变化,首先联系他们的是北京电视台,然后浙江电视台也开始请他们做节目。“我们是第一个和他们合作的,但后来‘旭日阳刚’的走红并不是因为我们,”王翠婷诚恳地说,“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棒。”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这首歌原本只是描述流浪歌手的生活,却在“旭日阳刚”演唱之后,变成了一个群体在城市生活的写照。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唱着“请把我埋在春天里”的农民工后面,都有着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还有萧索的村庄。进城的人们,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却又有些格格不入,而对于城市,这个群体应当有更多的梦想与诉求。
  成名之前的王旭和刘刚,并没有想到过能上春晚。即便是网络走红后,“旭日阳刚”也曾表示他们并没打算辞掉工作,“我们要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状态,如果走完全商业化的路子,会失去我们自己。”
  在一些媒体的报道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对获得的名利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认为这不属于他们。王旭说.他感觉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推着他们往前走,但不知道这股力量会不会像当初突然涌现一样,也会突然消失。实际上,王旭至今未从公司辞职,现在只是请假参加节目,单位领导很支持他。他说自己也许有一天还会回去管理仓库,而刘刚也能接受再次成为街头歌手的落差。
  “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刚火,去找他们时他们都很抗拒,说不想这样,只想好好唱歌。”王翠婷在和记者聊天时,也突然想起了这个细节。
  原本就是进城谋生的农民工,在遭受生活重压和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唱歌只能作为爱好或梦想。即便是现在出名了,他们也要为将来考虑,能否真正进入歌坛,进不了歌坛又该如何回归到原有的打工生活,他们肯定比别人想得多、想得远。刘刚说,如果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们就是“农民工歌手”;如果还是回到从前,他们还是“农民工流浪歌手”,但“只要生活里充满音乐,我就知足了”。
  结束采访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几乎与“旭日阳刚”同时火起来的一部电影的台词,在这个人人都在透支梦想的年代,它难免会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选自《看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旭日阳刚”唱的歌曲《春天里》,实指他们红遍大江南北,从而迎来了歌唱的“春天”。
B.“旭日阳刚”的成功纯属一种巧合,若没有王翠婷等人的帮助,他们还会默默无闻地照旧过着“农民工流浪歌手”的生活。
C.文中多次提到梦想,是想告诉人们有梦想定会成功,我们要像“旭日阳刚”那样,为了心中的梦想而不懈追求。
D.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唱着“请把我埋在春天里”的农民工都有融入城市的梦想与诉求,而事实上他们又与城市格格不入。
E.“只想好好唱歌”道出了“旭日阳刚”的心声,表现了他们执著的精神追求,但也能看出他们自我满足的心态。
(2)作为一篇访谈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对“旭日阳刚”进行采访,而通过王翠婷来介绍“旭日阳刚”,这种写作视角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旭日阳刚”组合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说“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请联系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神话的理性
王宪昭
  有不少神话读者和研究者认为,神话是人类早期的文化创造,是人们通过幻想或想象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事实上,如果过分强调其中的“幻想”或“不自觉”因素,就会忽略神话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因为神话的本质并不像今天有些人所说的,只是一种概念意义上的人类孩童时期所发生的“童话”,相反,在神话荒诞叙事的面纱下却是一种对人类本身自觉的“理性”思考。大量的神话正是凭借这种理性,才在历史的长河中世代传承并积淀下来,有的成为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有的则转化为特定的群体信仰。
  尽管我们不能否认神话中对世界物象的解释存在大量的杜撰,但就思维本身而言,神话在许多因果关系的推论方面具有合理性。一方面,神话在阐释“人类起源”时,应避免陷入“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逻辑循环,树立神话有先验性的权威地位,这要求必须设立一个毁灭原有人类的叙事背景;另一方面,当人类清楚地认识到婚配与人类自身生产的关系后,就不能避开人类产生与婚配的关系。于是设定世界上原来曾出现过神创造的人或自然存在的人,因为洪水暴发,只剩下一对兄妹或极少的“人种”,通过婚姻传续人类的情节与人们的现世结合起来。这样通过二次创造人类,把“人类再生”与“婚配生人”巧妙结合起来,其中又会加入大量有关道德、禁忌的因素。这样人类的产生既有了无懈可击的“源”,也有了顺理成章的“流”;既有无须验证的历史依据,又有能够接受的现实基础,使原来难以解决的两难推理得以妥善解决。这也许正是神话之所以被人们视为神圣叙事的原因之一。
  神话的意义还在于它是带有先验性质的寓意或象征。神话是人类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动态发展的复杂文化现象。但它绝不是人类一种休闲式的创作,而是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的文化成果。就神话的本质而言,它主要说明或揭示的可能不是真理或规律,但却能成为一种寓意或象征。神话所阐释的内容源于人们对日常经验的感官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认识是回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的一种设想,而这些设想不可能并不需要放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神话流传的前提是人们首先要无条件地信服,就好像神话中的“天帝”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去证明。但这并不是说,神话完全是人类童年时期做梦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类靠想象或幻想制造出的痴人梦语。相反,神话是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最好最直接的文化载体。毋庸否认,在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理性”。诸如神话中对人类生存规则的阐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对人类敬畏之心的渲染,对人类和谐环境的期盼,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符合人类发展的理念。(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神话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量的神话之所以能世代传承并积淀下来,凭借的是其对人类本身的自觉的“理性”思考。
B.“人类再生”与“婚配生人”是神话中关于人类的产生的“源”和“流”的关系的阐释。
C.神话是回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的一种设想,它所阐释的内容源于人们对日常经验的感官认识。 D.作为人类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文化载体,神话中蕴含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理性”。
2.下列对“神话的理性”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神话是人类早期的文化创造,是人类靠想象或幻想制造出来的。
B.神话在阐释“人类起源”时,既有无须验证的历史依据,又有能够接受的现实基础。
C.神话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理性”。
D.神话是人类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的文化成果。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神话的叙事表面上是荒诞的,但其本质却是对人类本身一种自觉的“理性”思考。
B.神话对“人类起源”的阐释,就其思维本身而言,具有因果关系推论方面的合理性。
C.从本质上来说,神话主要说明或揭示的并非真理或规律,但却能成为一种寓意或象征。
D.无条件地信服是神话流传的前提,但这与神话的“理性”并不矛盾。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