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关,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了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 “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 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的“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结合文章内容,阐明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意对即可)
  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大美之中。(意对即可)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 
  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
  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意对即可)
4.看法:敬佩又惋惜。
 ①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
 ②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读《经典常谈》
叶圣陶
  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些,可是书籍不必再是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可以很干脆地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实。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就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故事,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来,胸襟宽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各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得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二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有在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想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已经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删改)
1.下列对学生应该读一些古书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
B.阅读经典能扩大人的视野、开阔胸襟、增长见识,使人能得到所谓”无用之用”。
C.经典训练的用处就在于教人见识一番,作为一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
D.阅读的本子最好是有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的集子,让学生展卷了然。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读古书的一些方法。
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
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D.该书是一般人的经典读本,一般人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这些古书。
B.读《诗经》就不能让学生读“白话诗经”,而只能让他们直接读《诗经》原文。
C.作为历史书,《史记》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作为文学作品,还是得直接读《史记》。
D.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这样做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不可能的告别
朱苏力【注】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制度化即所谓法治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得遵守制度,履行职责。
  因为,法治并非某个文件或书本上的那些让一些人热血上头、让另一些人昏昏欲睡的词语,而是现代生活少不了的大大小小的规矩。规矩不一定起眼,有时还让人闹心,却大致能给人们一个稳定的期待。而你即将踏入的社会,就是我们参与创造的这样一个制度网络。她对你会有全新的稳定的期待,你要从更多地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宽容转向更多地关爱和宽容他人,甚至仅仅因为你是北大法学院毕业的,她对你的要求更高、更苛刻。不错,我说过“发现你的热爱”,那是在新生入学之际,是就大学学习而言的;对于毕业生,我的告诫从来都是“责任高于热爱”。记住,承担责任,有时不是因为你喜欢。这是对成人的要求,理解并做到了这一点就算大人了。这或许是毕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意义。与此相关的则是要守住自己。去年我已说过,大学教育天生有缺陷,还无法弥补。今年再加两句吧:学校会增加你的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德行,它提升不了你的德行,它也增强不了你的判断力和意志。别以为学了多年法律,有了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嘴边挂着正义,就真以为自己正义了或是比别人更正义。这是一些脑子不清楚或是脑子太清楚的法律人编出来的,忽悠别人,捎带着推销自己,但弄不好也会把自己给忽悠了。想一想,难道学经济的,天天念叨亚当·斯密或成本收益,就个个亿万富翁了?好像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都不是学经济的,还都辍学了。“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不对,但也别以为念过几本书,知道几个词,还会说“我很happy”,人就聪明或高尚起来了。这些年来,我们就生生看着一些法律人倒掉了,学位、地位甚至学问都不低;最近,还包括我们一位1986年毕业在商务部工作的校友。我不怕丢人,也不怕这一刻令各位扫兴,提及这位校友,是因为,对承担更多更大社会责任的精英来说,对你们来说,这是个真问题,很现实,也很要紧。
  人们常说今天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社会转型、社会道德共识重建的时代。但换个说法,今天是一个诱惑很多、外在规范特别是制约不够的年代。这挑战法治,更挑战一个人的德行、操守和判断力。如果没有或不足,或是有侥幸心理,你就把握不了自己,容易忘乎所以,随波逐流,一不小心也可能混迹于成功人士。但记住鲁迅先生的话,大意是:如果你真能折腾,真会忽悠,也会小有斩获;但要想凭此成大事,自古以来,门儿都没有。
  当外在规范和制约不足时,我们心里就更需要有点荣辱感,也就是当独自面对自己或永恒时,你心头会突然掠过的那一丝莫名的骄傲、自豪和优越感。你就会更看重做事、努力做成事,而不是太计较所谓公正回报,也不那么关心或总是关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人生有许多事不值得较真,但有些事必须较真,要对得起自己。如果觉得不该做的,无论是折腾人还是倒腾事,就是不做;该做的,那么,“虽千万人,吾往矣”,爱谁谁!但这不是知识问题,就算是,北大也给不了你。得你自己学习,在一次次艰难有时甚至是痛苦的选择和行动之后。它拒绝机会主义,需要德行,对自己真诚,有时还要有点血性。听起来像是说教和劝善,其实不是。我55岁了,有点天真,却不只有天真;我也毫不掩饰自己相信后果主义和实用主义。我是认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可能穷达淡定,宠辱不惊,守着自己的那点事业,守着自己的那份安宁,哪怕在世俗眼光中他或她既不富有也不成功,甚至很失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虽不完美却还是值得好好活着并为之努力的社会,而许多人也会因此多了一个好好活着的理由。
  难道我们不就是为此才走进北大的吗?尽管,许多同学就要告别这个校园了,我也将告别院长的职责。我们都如流水,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不可能告别北大。北大并不只是一所大学的名字,不只是东经116.30°北纬39.99°交会处的那湾清水、那方地界,不只是所谓北大象征——“一塔湖图”或墙上铭刻的北大校训。你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北大,包括农园的油饼,二教的自习,一帮子半夜爬起来光着膀子看世界杯的伪球迷,或是那枚从没别上你胸前、已经找不到了却永远别在你心头的校徽……北犬也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人的一个梦。因为北大,我们懂得了责任,并且有能力担当。
  这个夏日,北大见证了一批过客,他们要到一个叫做“前方”的地方去!(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对于毕业生,我的告诫从来都是‘责任高于热爱’”,作者的话体现了他对责任的重视,这必将为这些即将离校的学生注入一股强大的责任感。
B.作者认为知识不等于德行,知识也提升不了人的德行,要想提升一个人的德行,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磨炼。
C.作者提到1986年毕业的在商务部工作的校友,意在强调毕业生要提升自己的德行,增强自身的判断力和意志。
D.作者在文中运用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利于拉近与毕业生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好地引起他们的共鸣。
E.这是一篇充满激情与人情味的欢送辞,既写出了对毕业生的殷切期望,又写出了作者对自己卸任的感慨,“过客”一词,同样写出了他对北大的依恋。
(2)本文是北大法学院院长在法学院2010届毕业生欢送会上的致辞,却以“不可能的告别”为题,说说演讲者认为在告别校园时哪些是不可能告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像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都不是学经济的,还都辍学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今天这个诱惑很多、外在规范特别是制约不够的年代里,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承担社会责任?请结合文本作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北京的门神
  门神是我国,也是北京市民俗中被最多人信仰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民间诸神中是最为突出的。
  其中,祈福门神专为祈福而用。供奉、张贴者多为商界人物,希望能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皆取其名,以迎祥祉。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阻止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其多手持兵器。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今山东济南人,武艺高强,世人称赞其: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高累封为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古籍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人无数。即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噩梦,常见鬼魅在寝殿上抛砖扔瓦,大声喊叫,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及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在宫门两旁。是夜,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将其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此法,遂将二将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得以成为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贫富皆爱的门神,至今仍长盛不衰。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等。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民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却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之神钟馗或大唐丞相魏征。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位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是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因为北京是元明清数朝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等纷纷来到北京,与此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之而到,以保佑他们平安。因此,在北京民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等,最可爱的是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总之,北京民居中所贴的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
  这些历史上的门神在千年的中华文化中保佑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人们喜欢这种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只有贴上门神人们才能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得到一种思想满足和精神满足。
1.关于“门神”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门神为祈福而用。比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就是供奉者希望从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
B.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多手持兵器,用以阻止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
C.门神有前门和后门门神之别,北京民居后门多为单扇门,只贴“魏征”一位门神。
D.民居中的门神形象,多取自古典名著中那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人物。
2.文中说“门神是北京市民俗中被最多人信仰的神祗之一”,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北京作为数朝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政局动荡,门神文化最能体现北京百姓渴望和平、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
B.北京民居的门神形象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人物,也有历史英雄人物,各地门神可谓应有尽有。
C.历史上,各地文人、商贾、官宦等,因各种目的纷纷涌进北京,他们带来了各地各种不同的门神文化。
D.北京百姓喜欢这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他们认为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贴上门神能够得到神的庇佑。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京的门神形象各异,风格多样,是北京作为数朝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的体现。
B.门神风俗能够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文化,与中国古典名著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C.随着时代的发展,门神已失去了原来的“祈福”“镇鬼”等功能,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D.门神的产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这是当时人们心理的渴望和精神抚慰的需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寿光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
崔永刚 王德贞
  本报寿光12月29日讯今天上午,虽然天寒地冻,但寿光市侯镇项目区内却是春意盎然。山东联盟化工集团在此举行新员工宣誓上岗仪式,25岁的农民工王发亮和46名工友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今天正式上班,从此成为寿光8万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
  正当一些地方的很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裁员应对经济“寒冬”时,寿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寿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仁光说,目前全市有大小企业4088家,其中的8万名农民工,已全部纳入工会组织。为保障农民工权益,寿光市总工会发出了《致厂长(经理)的一封信》,倡议企业理性应对危机,不做“经济性裁员”,这一举措得到了城内企业的集体响应。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型企业,虽然经营遇到暂时困难,但是1000多名职工无一下岗。公司总经理杨树仁认为,让职工有稳定的收入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熟练工人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裁掉容易招回难。杨树仁说:“关键时刻要有担当,企业愿做农民工的‘挡风墙’。”
  目前在寿光,农民工不仅没有因经济“寒冬”而失岗,今年全市146亿元的工业投入还催生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又吸纳了8622名农民变工人。仅山东联盟化工集团今年就开工了5个项目,新招进了951名农民工。“寿光企业能从容应对危机,被称为‘寿光模式’的银政企合作,功不可没。”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秦庆武介绍,寿光的银政企合作,就是由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协会和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至今,作为银企“红娘”的担保公司,已为寿光25家中小企业提供了4550万元贷款担保,助其在“风雨飘摇”中站稳脚跟。
  工业之外,快速发展的服务业也生成了一汪就业“活水”。近日,寿光全福元超市东城店开业,新聘800多名农民工;银座商场寿光店临近开张,又推出1600个招聘岗位。据悉,已有10家大型卖场先后落户寿光。从今年10月下旬开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民工登记服务窗口”,该中心主任刘月祯今天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山东寿光有8万名农民工仍在全市的大小企业工作,没有因此而失去工作。
B.寿光市总工会为保障农民工权益,主动与企业沟通,千方百计为农民工排忧解难。
C.寿光企业之所以没有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辞退员工,完全是因为企业***为农民工利益着想,为社会稳定着想。
D.寿光农民工之所以没有在经济“寒冬”中失岗,银政企合作的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E.文中的“寒冬”意蕴深厚,既指现实中的寒冬,又指国济经济发展的“寒冬”,还指寿光因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出现了倒退。
(2)这则新闻的导语有何特点?好处是什么?试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著名记者唐·怀特黑特说:“一篇好的报道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本文是一则采写工作经验的新闻,但记者巧妙地采用人物的视角和讲述故事的方式来报道,读来毫不枯燥。请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讲”新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新闻获得了第2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它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有些许可以改进的地方。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宇宙有无穷的能量,因为有了秩序,我们才能看到银河的运转、星汉的灿烂。那失序的星辰,燃烧着、挟持着陨石和尘沙,在苍穹中拖着光亮的尾巴,消逝到永夜的黑暗中去。宇宙,即时空,不只是一个物质的概念,它同样是人类理性之源,甚至它便是理性本身。人类的悟性,那不待逻辑、实证的睿智,正是冥冥中理性的启示。当它体现了宇宙的秩序时,这睿智便具有了不朽的生命,瓜瓞绵绵地从远古延伸到今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天地之大美,四时之更嬗,万物之荣枯,皆是“悟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庄子·知北游》)的自在之物——理性之源使然。人类对它的了解甚微,我们除了表示敬畏与虔诚之外,根本无力改变宇宙的大规律。对天地之大美,我们能够奉上的也只是无限的赞叹。
  人类自身便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当人文未开时,人类懵懂地生活于自然的状态,那时的顺应是天生的,不假意志的,这便构成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的境界。人类的智慧渐渐增长,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竭力想表现其自身时,这“间间小智”便会与宇宙的“闲闲大智”相龃龉、相矛盾,人类的一切过错在于违拗宇宙的大智慧。古哲强调“天人合一”,意在指出人类背离这一根本规律的危机。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以为万有乃永恒理念的临摹品,艺术则应为临摹品之临摹品。这种观念不只为新潮、前卫的艺术家们拒绝,为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嘲讽,甚至连古典主义大师都以为柏拉图不免有冬烘先生之嫌。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在参选先贤妙论时,不要胶柱鼓瑟,我们是可以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的。它不会抑制你独特的创造力,也不会束缚你心灵自由的张力,相反它会使我们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去创造符合天地大美的作品。
  宇宙的大美,根本来源于它的秩序;社会的大美,同样来源于社会的契约——秩序;艺术的大美,也离不开关学的大限——秩序。一切失序的,便是毁灭着的如彗星、凋谢着的如残荷、死亡着的如骸骨。艺术家有时也表现残荷之类,那是对秩序的怀恋,包含着蓄芳待来年的期盼。
  然而,倘有艺术家一定要与秩序为仇,以脏乱怪丑为追逐目标,则自古有逐臭之夫、舐痔之徒,有怪力乱神之辈:那也是一种存在,不过它们不是美的所在。
  秩序的标志是纯粹、明确、简捷。如狄拉克之物理学公式、如开普勒之天体学阐释、如八大山人之水墨画,那都是天人合一的典范。这儿是“天人本无二”的至高境界,人类的睿智至此,也就是一种回归,返璞归真,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
  “我就是上帝”,毕加索,你不觉得有些出言不逊吗?(有删改)
1.下列有关“秩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银河运转,星汉灿烂,四时更嬗,万物枯荣,皆因有序。
B.秩序是宇宙、社会、艺术等一切大美之所在。
C.脏乱怪丑的存在,是合理的秩序,尽管它们不是美的所在。
D.纯粹、明确、简捷是秩序的标志,也是人类睿智的回归。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是理性之源。当人类顺应宇宙的秩序并竭力表现自身时,人类便成了秩序。
B.古哲强调“天人合一”,说明那时已完全没有天生的不假意志的顺应自然了。
C.古典主义大师的观点使后人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创造出大美的作品。
D.残荷是失序的东西,它不是美之所在,艺术家表现它,是为了怀念和期盼秩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宇宙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如果没有了秩序,这能量就会对宇宙产生强烈的破坏,那样,我们也就再也看不到银河的灿烂,星汉的运转。
B.天地有大美,人类有大智。从古到今,人类都在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C.宇宙、社会、艺术等能成为具有大美的事物,是因为它们有秩序;如果失去了秩序,它们就失去了大美。
D.纯粹、明确、简捷是秩序的标志,是“天人合一”的典范。因此艺术家多表现秩序,但也有一些艺术作品没有表现秩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