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画有风骨人有风趣——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画有风骨人有风趣——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河南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画有风骨人有风趣
——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

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在当代中国漫画界,华君武是最具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家之一。
  华君武的漫画既是含蓄隽永的,又是“火辣辣”的。“难得幽默”是华君武的一方图章。他既善于在无情的嘲笑中揭露某些人和事的可鄙、可恶与可笑之处,又善于在善意的幽默中,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现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莞尔,令人解颐。
  幽默有一种美感,是机智、聪慧的化身。没有幽默,就没有漫画。只有熟悉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验、领悟,才能捕捉到社会生活中的那些乖张可笑、荒诞不经甚至不合情理的现象。开会时,他揣摩与会者不同的神态:在火车上,他从旅客的服装、谈吐中去猜度他们的职业、性格;去医院,牙科医生脸上的口罩、耳鼻喉科医生头上的反光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记事本,不论走到哪里,想到什么,哪怕一句话,他都会马上把它记录下来。这个记事本,是他漫画素材的小仓库,一有空,他就把它拿出来细细揣摩。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有的仅有两个字,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则是一段有趣的对话,此外,还有一些未成形的草图。等到有朝一日用得着的时候,他就会移花接木,把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幅很有意思、令人回味无穷的漫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华君武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忘事,所以只能靠用小本本来记的‘笨方法’。”
  华君武总给人一种亲切感,我们能感到他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近到可以走进我们的心里。华君武的漫画真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看他的漫画常常有一种自己的心思被他幽默地一语道破的欣喜之感。有一次,他在上海开会,在旅馆里听到一个人打长途电话,在电话里,那人讲了一些日常琐事,大多是无足轻重的话语,还讲了许多废话。华君武当即画了一幅《公费出钱的长途电话》: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在沙发上抠着脚丫子,一边打着长途电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妙趣横生。华君武说:“这件事本身就十分典型,我只是稍微作了些艺术的夸张。”华君武不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并丰富了幽默美学,发展了幽默文化,而且以幽默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赋予幽默艺术以社会人生的深度,提高了幽默艺术的品位。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华君武煞费苦心。为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地向上爬。可他对此并不满意,觉得干部向上爬的现象,岂不只是个别人的思想品德问题?不行,得改。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更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难啊!画不下去,他就只得搁下画笔。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朗了,心想:这样画,立意不就更含蓄、更深刻了吗?于是,一幅深刻揭露干部队伍中只会上、不会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就出来了。终于找到了漫画的灵魂,他乐不可支。
  其实,华君武在艺术上有一种特有的幽默感,在生活上他同样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那种幽默感弥漫在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到了耄耋之年,他仍不失风趣,甚至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由此得到缓和、化解,有时也给自己开几句玩笑。有一次,他在院中散步,不小心跌进了没盖盖子的沙井,伤了腿。友人打电话慰问他时说:“听说你掉井里了?”华君武马上回了一句:“你不落井下石就好。”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华君武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95岁。华君武生前有交代,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告别式。
  漫画大师走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呢?其实,华君武不只是个漫画家,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还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选自《文史春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君武的漫画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现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笑中思索、回味。
B.第四段中说“华君武总给人一种亲切感,我们能感到他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近到可以走进我们的心里”,这主要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格以及对民众的深深的爱。
C.华君武对漫画创作有非常严谨的态度,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他费尽心思,甚至数易其稿。
D.华君武摔伤了腿,一个平时有过节的朋友打电话时,华君武说“你不落井下石就好”,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E.华君武年龄大了,只好用记事本来记录生活中的感想,这也表明他的记性差了,很多事情都会忘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作的灵感。
(2)华君武在漫画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华君武的幽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华君武在创作漫画《自动楼梯》时三易其稿,请比较这三幅漫画稿,谈谈你对“漫画的灵魂”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2)①善于观察生活;②善于积累素材;③勤于思考,透视社会人生。(意对即可)
(3)①在艺术创作上,幽默是他漫画的灵魂。他把幽默融入漫画创作中,展现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让人们在笑中得到启发和思考。②在生活态度上,幽默是他面对生活的武器。他以自嘲和幽默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表现出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4)第一幅画中展现的是一个人往上爬梯子,只是对个人品格的讽刺;第二幅漫画中一群人在争着爬一个梯子,讽刺的是官场中人们对职位的热衷;第三幅漫画中通过自动楼梯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批评了只上不下的用人制度。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第三幅漫画具有幽默的形式、讽刺的实质、深刻的批评,让人看后忍俊不禁,发人深省。(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以学问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育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使无论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对其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完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现世之人可以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教观念中获得基本的平等意识;对于本质上不信教的中国民众来说,学优而仕传统则可以使他们享受到以“学优”而“致仕”的平等。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因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的权利。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达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士子,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有删改)
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 “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地参与政治。
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C.士子为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部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的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便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便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了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粱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地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的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现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之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他变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老练的政治家,这同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的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这种生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玉渊潭的槐花
汪曾祺
  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撤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料。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1.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养蜂人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玉渊潭的槐花盛开”为开头,以“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为结尾,这种写法给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胡大白:安安静静做大事
  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943年,日本鬼子轰炸郑州的时候,她在父母逃难途中降生,地点是一座石灰窑。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接受男女平等的新观念,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她的人生与众不同。
  在黄河岸边的郑州市,一座占地2106亩、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校园里,有26000多名学子分别在52个专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这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这座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学,国家从未有过投资。而拥有这一切的院长胡大白,20多年前还是病榻上的废人。
  1981年,风华正茂的胡大白是母校郑州大学的一名优秀讲师。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从胸闷气短中醒来的她马上意识到自己是煤气中毒了。她挣扎着要去打开房门时,却碰翻了火炉……滚烫的一大壶开水,使她成了一个重度烫伤面积达30%的病人。“我在病床上躺了3年,从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专门用来读书和思考。”胡大白如今的回忆竟然带着几分眷恋。她说,“一番灵魂的挣扎之后,我想通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找到一件适合我,又是社会需要的事情做,我就会获得成功。办教育是我的强项,动乱十年的国家需要人才,我的口、脑都没有问题,我能行!”
  她立即把目光投向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进不了大学校园的人。本可以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清闲日子的胡大白,踏上了一条健康人都难以坚持下来的曲折艰难之路——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花30元钱印制听课证、买纸笔、刷广告,她起家了。接着是到处说好话联系听课地点、访问优秀教师、协调各个主管单位,顶住各种因为不理解带来的流言蜚语……
  “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唯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如此之强烈,应该说是历史推着我往前走,不能停下。”
  学校很快发展成全日制脱产学校,在校人数和师资力量迅猛增长。1994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黄河科技学院面向全省统一招生,成为我国第一所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在校生以100%的速度连年增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胡大白设立了河南省高校唯一的一个人才市场,增设了市场上需要的一些新兴学科和实用性课程,培养了复合型开放型人才。连续多年,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都在毕业前就被抢聘一空。
  靠教育发展教育,是胡大白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的高校发展有效之路。黄河科技学院先后创办了科学研究所等8个校办产业。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发展。
  如今,胡大白亲手创办的大学,已经在中原大地站稳了脚跟,被教育部树为全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她本人也成为“中国十大女杰”、“河南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胡大白的同事们说,身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一年四季总是那几套毫不起眼的服装,如果不是她的气质言行,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我爱节省,也不太讲究穿着。”听我夸她身上的开衫好看,胡大白柔柔地笑着说,“这是两件套,我花了200元在街上买的。”
  她的笑容,把衣服衬托得很美;她的笑容,让我无法看到沧桑岁月留下的任何痕迹。
  “您平常总是这样安静吗?”
  “我喜欢的状态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她说,“我的静是休息,也是思考。有了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在处理具体工作的时候快速反应,高效运作。”看着她桌上厚厚的一叠议案、建议,我想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难得的是,在当选人大代表的18个年头里,她总是如此。
  宁静,却成就惊人的事业;简洁,却又多彩——这就是胡大白。(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注定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生。
B.胡大白从郑州大学一名优秀讲师到成为拥有8亿元同定资产的学院院长,曾经历许多艰难坎坷。
C.作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仅从外表,准都会以为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而她的气质言行却让她与普通的城市妇女显得不同。
D.本文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胡大白的经历,并对其性格作了简要的概括。
E.文章说“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唯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表现胡大白在教育上遇到的巨大困难令她措手不及。
(2)“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开篇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简析胡大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有人说,机遇决定命运。你认为胡大白的成功是由性格决定的,还是由机遇决定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智斗(选段)
  (胡传奎、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奎:嘿,阿庆嫂!
  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了,恭喜呀!
  胡传奎:你好哇?
  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奎:买卖兴隆,混得还不错吧?
  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奎:哈哈哈……
  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奎: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参谋长好,您坐!
  胡传奎: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呦,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老这么干坐着,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悉,是什么人哪?
  胡传奎: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人、七八条抢。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奎:(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呦,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看着阿庆嫂的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奎:人家夫妻“八一·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不简单哪!
  胡传奎: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哪!
  胡传奎: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根呀!(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胡传奎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望着阿庆嫂的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奎:(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奎: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奎:(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往常,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成祥。
  刁德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颗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奎: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治疗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奎时是其司令。
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进屋)”这一部分中的对白与唱词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赏析下面场次的语言特色。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