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端午节振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
端午节 振鹏 |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首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厂主方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儿不觉就一致发出懒人“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去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飘渺了而不可触摸了。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各自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车间似乎是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气氛里。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有删改) 1.写出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厂主方新贴的赫赫布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飘渺了而不可触摸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描写工厂汽笛,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次出现工人去看“布告”,关于“布告”在文中也有不同的说法,请找出一两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端午节”为题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指显著盛大的样子。这里指显眼、令人惊讶的布告突然出现在眼前。 (2)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里指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 2.一是显示时间的推移,二是运用拟人的修辞,以汽笛的悲鸣、呜咽,渲染环境气氛,进而映衬纺织工人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3.“布告”在文中有不同的说法,如“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经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告”也可以看做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4.本文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和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展现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的批判和对资本家工厂里工人悲惨境遇的深深同情。(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
高堂在上 王延辉 |
①去冬至今冬,在乡下呆了一年。不得近侍母亲,只匆忙回家望过几番,除此惟于梦中相见相慰。而梦有吉凶,便吉梦怕反,凶梦疑真,好梦坏梦,总难释怀。就常寄钱寄药,常寄语。但内心总难消停。 ②从乡下返回不几日,速速接了母亲来。母亲已近八十岁,脸面上倒无多大变化,只是腿脚更加不利索,反应愈发迟钝。母亲老了。我的心掠过一阵悲凉。 ③母亲一辈子生了九个孩子,活了我们姊妹兄弟七个。如此不停地辛勤劳作,晚年就见了后果,尤其以肾为甚。搀母亲去卫生间时,母亲怕摔倒,总用一只手将我的手腕攥得极紧。便想起那年我患“百日咳”,咳得一张脸成了大头娃娃,是母亲背着我往来医院,两只小脚颠簸着母子一百多斤。那时,母亲总用手将我勒得极紧,怕摔着我。 ④如果母亲一时走不及,就得拿便盆来接尿。执盆片刻,又想象儿时让母亲把尿的情景——母亲现在再也无法在儿子面前讳忌自己的身体了。人生果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吗? ⑤为母亲备水送药之际,常想起有次放假回家,陪母亲去医院。一路上母亲直说有个女医生对她如何如何好,去了一定找她看。不料,到了医院,母亲的微笑却遭到了一脸的冷漠。当时,我简直不敢直视母亲的尴尬,只一个心思地想***了那个女医生。如今想想,人家也没大错,也许人家对每个患者都有意无意地很和蔼很冷漠,也许这要看情绪。那位女医生,若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病人一个笑脸,该是何等的功德无量,尤其对母亲这样一个不忘别人半点好意的人。 ⑥二十年前来济南就职,家离车站太远,母亲只送我出家门。但在那之后的许多日子里,母亲则总站在那个位置上,盼我想我,恨不能我一步就能站到她的面前。如今,目睹母亲日渐衰老,想到母亲将永远走出家门的那一天,想到那时盼母想母的位置只能划在心里,所有的劳顿疲累遂全如轻烟散尽。 ⑦传说罗贯中作《三国演义》,某天写得正上劲,其母送饭,见他无暇回顾,就把饭搁在一边悄悄离开了。母亲去世后,他每忆及此事,辄悔恨难消,自责一生一世愧对母亲,并把此心情写进了《三国演义》的后记。初听这个传说时还年轻,品不出滋味儿。如今,才算体味了个中的悲苦。于是,我时时提醒自己:不管你做的是何等锦绣文章,与母亲之于你的创造相比,都一钱不值。那么,为了母亲,你当在任何时候放下所有的事。否则,你定将悔恨终生。 1.文章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③自然段中回忆自己小时候生病,母亲背着自己去医院的情景,采用什么叙述方法?请分析这种叙述方法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第⑤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管你做的是何等锦绣文章,与母亲之于你的创造相比,都一钱不值”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
林教头巧遇鲁智深 |
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力,不曾见师父家生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智深道:“说的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膊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卞,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采。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提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智深道:“洒家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 恰才饮得三杯,只见使女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锦儿道:“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诈奸不级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少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 “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林冲赶到眼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无人帮助,因此过房这高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因此高太尉爱惜他。那厮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叫他做花花太岁。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的,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乌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节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林冲这一形象?从中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是否与林冲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有细节描写,也有伏笔照应,请找出来,并简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冲最后走上反抗的道路,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何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那怪物闻言,那里肯信,举起火尖枪就刺。行者正是那会家不忙,又使了一个身法,闪过枪头,轮起铁棒,骂道:“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那妖精也使身法,让过铁棒道:“泼猢狲,不达时务!看枪!”他两个也不论亲情,一齐变脸,各使神通,跳在云端里,好***: 行者名声大,魔王手段强。一个横举金箍棒,一个直挺火尖枪。吐雾遮三界,喷云照四方。一天***气凶声吼,日月星辰不见光。语言无逊让,情意两乖张。那一个欺心失礼仪,这一个变脸没纲常。棒架威风长,枪来野性狂。一个是混元真大圣,一个是正果善财郎。二人努力争强胜,只为唐僧拜法王。 那妖魔与孙大圣战经二十合,不分胜败。猪八戒在旁边,看得明白:妖精虽不败阵,却只是遮拦隔架,全无攻***之能;行者纵不赢他,棒法精强,来往只在那妖精头上,不离了左右。八戒暗想道:“不好啊,行者溜撒,一时间丢个破绽,哄那妖魔钻进来,一铁棒打倒,就没了我的功劳。……”你看他抖擞精神,举着九齿钯,在空里,望妖精劈头就筑。那怪见了心惊,急拖枪败下阵来。行者喝教八戒:“赶上!赶上!” 二人赶到他洞门前,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燠天炽地。八戒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 1.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节选内容可以推知,红孩儿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对猪八戒的描写极为精彩,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红孩儿放火烧来,猪八戒是慌忙逃跑,而孙悟空“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不愧为英雄本色!请写一段简短的话介绍这位英雄,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其性格特征。(不超过 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变。此前世界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下的国家发展传统模式将被彻底打破,从此,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在参加普遍交往和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愈来愈多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间的闭塞或半隔绝状态被打破,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呼之欲出”。 在这一历史转变的重要关头,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采用全球化视野来考察历史和现实。引人注目的是,全球化观点的主流,认为15、16世纪西方大航海以后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从此中国卷入了世界大潮。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以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系统论为指导,采用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分析方法和素材,对16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世界体系论。这一理论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整体的发展规律,并从整体发展过程中审视作为部分的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现象。沃氏认为,在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这些“世界性帝国”有单一的政治中心,但却没有“世界性经济”,即使有也不稳定。到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形成了“世界性经济体系”。他提出,“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并据此把世界分为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各自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 事实上,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已展开了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为了求证,他们转向研究中国。因此,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遭到了多方面质疑。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美国明史学会第一任会长范德所说:“明史研究在西方学者努力创造一个更平衡的历史观上起了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弗兰克是反对者中最为突出的一位,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中,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宏观的论述。与世界体系论的现代世界围绕资本主义中心地带产生和发展完全不同,他提出在现代早期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中心地位的不是欧洲,而是亚洲,是欧洲被吸收在一个早已存在的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之中,而不是相反。他认为,在公元1500—1800年,中国是整个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心,而白银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虽然中文译者将书名改成《白银资本》,但是原作者却不是从白银货币本身开始论证的,他甚至完全没有注意到,明代中国的白银有着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弗兰克的理论不仅使我们思考16世纪以前世界中心区域定位问题,而且使我们加深了对晚明中国社会加强实证研究必要性的认识,更使我们了解实证研究对晚明社会定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必须是建立在本土经验的实证基础之上的。那么,中国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可能就会与以往所认识的大不相同。 1.下列对于“世界体系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体系论”是建立在各民族、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一个统一的历史整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学说。 B.“世界体系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率先提出,但这一理论诞生后遭到了全面质疑和批判。 C.“世界体系论”的特点是用体系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及其各个部分的发展变化,采用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变化。 D.“世界体系论”是自16世纪以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欧洲中心论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世界性帝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愈来愈扩大,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B.《白银资本》一书中关于中国部分的实证研究和分析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对明代中国的白银有着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C.弗兰克同沃勒斯坦在观点上最大的分歧在于对欧洲中心论的认识,弗兰克的世界体系论是建立在对欧洲资本主义为中心质疑的立场上的。 D.如果采用全球化视野来考察历史和现实,那么中国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不会像以往所认识的那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沃勒斯坦“世界性体系”的划分,16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属于世界中心区域。 B.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历史研究走出了作为部分的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现象研究的局限,进入世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和实证研究新视野。 C.世界体系论的反对者认为明史研究为西方学者创造一个更平衡的历史观有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把研究中国历史作为建立“世界体系论”的根本任务。 D.在全球化视野考察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国学者更应该从中国本土经验的实证出发,探讨全球视角中的历史问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
灯笼红 |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前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 “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词:“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地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 的记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