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永远的灯光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永远的灯光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永远的灯光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四周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留意,是由于它四周稀疏的灯光都是青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间隔。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早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摩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实上,相映生辉;冷冬时节则给晶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暖意
  漫步河堤,或满天星斗,四野烟笼,或日落鸟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熟悉屋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造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铺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爱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童谣。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调皮。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常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看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城。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看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过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过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爱的面容都已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上。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实在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有改动)
1.结合全文,理解标题“永远的灯光”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概括四季的灯光各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4自然段插入有关看报老人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文章末尾“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通过灯光回忆了外祖母,描写了温暖的亲情。灯光代表一种亲情,夜里,那一缕橘黄,指引方向,提供温暖,凝聚深情,让人们在寒冷中重温往昔的回忆,在徘徊中坚定方向,寄托着各种温柔和美丽的情绪。
2.画线句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赋予了灯光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灯光的温柔、温暖和可爱;以排比的手法描绘了灯光在四季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四季灯光有着不同的特点:早春,是“柔柔”的;盛夏,是“轻轻”的;仲秋,是“幽幽”的;冷冬,是带有“一丝暖意”的。
3.插叙老人看报的情景,丰富了由橘黄色灯光产生的联想,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幸福的含义,突出了灯光的意义。
4.橘黄的灯光是温暖,是追求,是亲情,是幸福。它寄托了各种温柔和幸福的情绪。这是人类所共有的,没有贵贱之分,没有种族的区别,没有时空的限制。(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担子
  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
  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偶尔几声鸟儿的鸣叫,让人好不惬意。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缕缕光亮。
  在这条道上,这两双脚曾有过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人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近一二年才有的事。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
  “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
  “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地说。一个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啪!”担子变成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草鞋人跌进了山间杂草中。
  “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
  “爸,我来挑吧!”皮鞋人抢着担子,说。
  刚才是草鞋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
  “伟伟听话么?”草鞋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
  “很听话,他常常念着您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的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
  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许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叮咛万嘱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
  “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儿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在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街道上移动着。
  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做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个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
  走过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望着前面草鞋人负担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
1.开头一段的自然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四段是插叙,请简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找出对“草鞋人”进行描写的句子。(各找一句即可)
(1)穿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貌及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画线的“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
张晓风
  前两天偶然在路旁看到一辆货车在运送盆景,原来是家“盆景出租”店。我好奇,跑去问司机生意好不好,他说:“当然好啦,现代人么,好命,查查某人(即女人)不煮饭买盒饭来吃,查查某人(即男人)开公司,谁要种盆景?公司小姐一个比一个‘笨惮’(即懒惰),谁肯去浇水?谁肯搬盆景去曝日(即晒太阳)?盆景给他们放一个礼拜就变黄。我们拿回未,好好整理,加点肥,晒一晒,又水当当(即漂亮)了。再拿去给他们摆。现在人做生意么,图个吉利。盆景长得好,也代表可以发财的意思哩!”
  原来如此,陶渊明说的“园日涉以成趣”时代对某些人而言竟然远去了。现代人不想跟一件植物的生命一起成长,他只想要亮丽的那一刻,他只肯回顾翠绿翠绿的那一瞥。
  而陶渊明的小园,其好,好在哪里呢?答案是好在每日涉足其间才养成的趣味。你看到小小的种子窜地而出,有模有样地变成两片小芽,复从小芽而抽条,于是你看到叶子,你看到枝干,你惊讶它的分叉,你为它从含苞至盛放的过程而瞠日结舌而不敢置信。然后,你看到它绿叶成荫,果实满枝。秋来的时候,你看见它的凋零,甚至它的枝干可能还遭了虫蛀。那棵树的枯荣是园主熟知的,他们彼此逐日更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一起走过艳红稠绿,但也一起走过萎黄零落,因而了解生命的盛衰各有其时。不料现代人却骄侈如君王,竟然狂妄到令植物打扮光鲜来为自己站岗。累了就撤下去,换另一批上来继续站。盆景公司因而业务鼎盛,只因现代人尊贵的视网膜上,永远不屑一枝枯叶。
  然而,枯叶却是生命的基本教材啊!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啊! 你要贪看繁花似锦的名园吗?这世界会提供给你的,四月的瑞却斯特(美国东部一城名),富豪伊士曼的故居,丁香如狂潮。日本京都的平安神宫,垂樱以压倒的优势,开到令人喘不过气来。洛阳的牡丹,硕大顽强,一看就知道是唯一敢抗天颜因而遭贬的叛逆分子(传说武则天曾命百花齐放,惟牡丹不从命,故将之自长安御苑贬至洛阳),加州的汉延顿花园,甚至养些无奇不有的吓人一跳的沙漠怪花。英国皇家上苑则负责提供营养良好的代表皇室荣誉的玫瑰……只要一张门票,你就可以置身于不杂一根枯枝不见一片败絮的完美花园。
  然而,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可以每日涉足其间。和那些卖门票的展览花园不同,它可能杂草怒生,也可能虫害连连。它丰收无限美丽,也可能徒劳无功。它充满各种变数,属于生命本身的变数。
  小园可以小至只是一钵非洲凤仙,或一篮贱价的黄金葛,但其间自有盛衰荣枯,所以,多少也可以视作大化颁给我们的一句耳提面命。
  “园日涉以成趣”,不是因为花好月圆,是因园中有生命,是因为生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展示在演绎,在迭出奇招一一而且,也因为我在看,我在参与,我在惊奇,我在受教,我在服气。
1、阅读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小问题。
① “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册教材”,如何理解这句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结合上下文说说这里的“小园”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用到“园日涉以成趣”,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要分析“趣”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题目“试吃一句陶渊明,免费!”别开生面,试解说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哲学家说:“慢慢走,欣赏啊!”正暗合了本文的主旨——生命需要一座自己的小花园,在慢慢地欣赏中汲取“营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篇文章无疑给了我们一抹清凉油,清醒一下头脑来重新看待一下生命的本色。
B、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有吸引力。比如“洛阳的牡丹,硕大顽强,一看就知道是唯一敢抗天颜因而遭贬的叛逆分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显示了一个小生命的顽强精神。
C、文章第五段,列举了世界各地的著名花卉,为下文铺垫蓄势,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有力。
D、本文既有地道方言,又有哲理小语:既朴素深婉,又直率尖刻,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悟着生命的重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汤学春
  1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2师父送至山门。
  3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4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徒儿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5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6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7师父一怔。
  8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9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10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11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12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13却是扶不起。  
  14师父愕然。
  15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16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17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18“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19“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20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21“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22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23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24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25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26“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27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28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29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30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31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1.“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伞”在文中的具体内涵,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注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死地(节选)〔1〕
鲁迅
  从一般人,尤其是久受异族及其奴仆鹰犬的蹂躏的中国人看来,***人者常是胜利者,被***者常是劣败者。而眼前的事实也确是这样。
  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惨***徒手请愿的市民和学生的事,本已言语道断〔2〕,只使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但北京的所谓言论界,总算还有评论,虽然纸笔喉舌,不能使洒满府前的青年的热血逆流入体,仍复苏生转来。无非空口的呼号,和被***的事实一同逐渐冷落。
  但各种评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这就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们本不应当自蹈死地〔3〕,前去送死的。倘以为徒手请愿是送死,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除非是心悦诚服地充当奴子,“没齿而无怨言”〔4〕。不过我还不知道中国人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究竟如何。假使也这样,则岂但执政府前,便是全中国,也无一处不是死地了。
  人们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为不易相通,***人者便以***人为唯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所以***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够儆戒后来,使人民永远变作牛马。历史上所记的关于改革的事,总是先仆后继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义,但人们的未经“死之恐怖”,即不容易为“死之恐怖”所慑,我以为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注解】〔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国民新报副刊》。〔2〕言语道断 佛家语。《璎珞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原意是不可言说,这里表示悲愤到无话可说。〔3〕死地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研究系的机关报《晨报》在三月二十日的“时论”栏发表了林学衡的《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一文,诬蔑爱国青年“激于意气,挺(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中”,指责徐谦等“驱千百珍贵青年为孤注一掷……必欲置千百珍贵青年于死地”,同时该文还恶毒攻击“共产派诸君故***青年,希图利己”。三月二十二日,《晨报》又发表陈渊泉写的题为《群众领袖安在》的社论,胡说“纯洁爱国之百数十青年即间接死于若辈(按即他所谓“群众领袖””)之手”。〔4〕“没齿而无怨言” 语见《论语·宪问》。没齿,终身之意。
1.“一般人”为什么会认为“***人者常是胜利者,被***者常是劣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三段看,作者认为“几个论客”的评论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态度又是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两个角度分析“死地”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正义的人们的经验看,有什么教训值得吸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2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