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北京“雨感”杜永道  “老北京”都知道,京华夏雨特点显著。  走到胡同口,地上掉点儿了,一点儿一点儿的,挺大。这时得赶紧跑,不然,赛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北京“雨感”杜永道  “老北京”都知道,京华夏雨特点显著。  走到胡同口,地上掉点儿了,一点儿一点儿的,挺大。这时得赶紧跑,不然,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北京会考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北京“雨感”
杜永道
  “老北京”都知道,京华夏雨特点显著。
  走到胡同口,地上掉点儿了,一点儿一点儿的,挺大。这时得赶紧跑,不然,赛过瓢泼的大雨转瞬间砸下来,把你阻拦在哪个门洞里。但别看大雨凶猛,不过像小孩子闹脾气一样,说来就来,说好就好,要不了多大工夫,一准停歇。【甲】
  大雨狂泻时,屋顶的雨水像瀑布一样从房檐倾泻而下。胡同里雨幕蒙蒙,路断人稀,不论打伞还是穿雨衣,这会儿都不管用了。【乙】
  但对游客来说,倒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趁此滂沱大雨去故宫太和殿,欣赏帝都独有的世界奇观:极具震撼力的“千龙吐水”。太和殿前一层一层石阶上,高昂着数不清的汉白玉龙头,每个龙嘴里都衔个圆孔。平日,这些龙安安静静,悄无声息,游人漫不经心地从它们身旁匆匆走过。倾盆大雨自天而降时,沉默的群龙倏地“咆哮”起来,每张龙嘴射出一道水柱,无数“白龙”一齐奋力“吐水”,千百条水流飞泻而下,訇然落地,四外一片隆隆水声,仿佛天庭神龙在向下界降雨,蔚为壮观。【丙】
  夏天大雨过后,古都的天气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变化。
  好些地方,雨后的天际依然云气弥漫,京都不然。暴雨消歇,爬上市中心的景山四顾,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向极远的地平线眺望,那里的天宇同样洁净、透明,一尘不染。
  大雨翌日,京城的清晨分外凉爽。清早骑车速度快些,甚至感到些许凉意。走在街上,非常舒爽、惬意。
  北京夏雨鲜明的“个性”,造就了北京作家细致入微的“雨感”。老舍通过摹写大雨中挣扎着拉活儿来展现祥子生活的艰辛,王蒙细腻地指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的“细雨”“冷雨”“暮雨”所承载的种种悲戚情愫……
  不过,现今都城人的“雨感”渐渐淡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楼房,出行乘坐公交、地铁,或开车,对雨的感觉淡漠了。神奇的人工增雨或消雨,也助推了“雨感”的变弱。新时代,人们或许会有新的“雨感”。
  这使我联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代,管仲收留了一位逃亡者。此人虽落难,却有三人紧随不舍。管仲问其缘故,他答:“一人丧父,我帮他料理了后事;一人丧母,我帮他出资安葬;一人兄长入狱,我设法营救出来。”管仲听罢叹息:像夏雨一样滋润他人者,才能保一生平安啊!像夏雨一样及时地润泽他人,又像夏雨一样甘于流到低处,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吗?老子的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其实,这是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片和谐、宁静的田园。(有删改)
1.“天地已经不分,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水世界。”这句话应填入作品【甲】【乙】【丙】中的_______处。
2.本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作品的前半部分写了北京夏雨和的显著特点,以及雨后天气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后半部分写出了对北京夏雨的感悟和思考。
3.(1)本文描写北京夏雨独特、鲜明的形象时,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中多次出现“雨感”一词,含义有所不同。请写出“新时代,人们或许会有新的‘雨感’”中“雨感”的含义,并结合作品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乙
2.急骤(或“急”“快”“来得快去得快”“说来就来说好就好”)
  雨大(或“雨量大”)
  晴朗(或“万里无云”“碧空如洗”)
  凉爽
3.(1)示例:作品生动地描写出夏雨的急骤。“走到胡同口,地上掉点儿了,一点儿一点儿的”,不说 “落雨”而说“掉点儿”“一点儿一点儿的”,形象地写出了雨点初落时的景象和人的具体感受。随即 “赛过瓢泼的大雨转瞬间砸下来”,“转瞬间”写雨来之快,“瓢泼”写雨量之大,“砸”写雨势之猛。这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示例:作者这里所说的“雨感”是指夏雨所象征的一种精神:及时润泽他人,甘于流到低处。像故事里的“逃亡者”那样,及时地关心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作者的这一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追求,以平和的心态真诚关心和帮助每一个人;同时,不图名利,不求回报。由此保持自我心灵的宁静,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羌族碉楼:东方金字塔
  古羌族碉楼的建筑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羌族碉楼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明珠”“东方金字塔”。
  羌族碉楼古称“邛笼”,是羌族人由游牧进入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岷江上游及附近羌族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羌族人居住区比比皆是的碉楼,似一把把长剑直插云霄,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羌族人的雄风,也映出了当年的刀光剑影。在众多的羌寨中,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汶川县桃坪羌寨,更令人瞩目。
  寨子呈放射状,筑有八个出口,八个出口又以整个寨子底层四通八达的甬道织成路网,联结寨内的三座碉楼。走在幽黯诡谲曲曲弯弯的甬道内,如无人指引,一时半会儿还真难走出这个 “八卦阵”。碉楼外面无门,想上碉楼必须从民宅进入。整座碉楼有一根中心柱,贯穿了一柱定天下的古羌族建筑理念,与半坡遗址中的中心柱理念相一致。碉楼内的“交通要道”是羌族独具特色的独木楼梯,楼梯自下而上呈螺旋状,每级只能容下一只脚;而羌族碉楼的窗别具特色,外小内大,呈倒斗形,这也是战争防御的需要。
  羌族碉楼分为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高者达十余丈。理县佳山寨曾有一座16层石碉,高53.9米,每层高3.3米。羌族碉楼上的石块看似信手砌成,其实砌筑每一块石材,使用每一抹黄泥,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碉楼从外形看为一个梭台形,从每条轴线看整面墙为梯形。羌族碉楼角线准确笔直,似木匠弹的墨线,墙表面光滑平整,无以立足。而且,古羌人在修筑碉楼时将基础深挖到岩层处,加强了基脚的稳固性。将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起到了较好的抗震作用。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古羌人就已掌握了先进、熟练的建筑技术。这些体现羌族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建筑,连石头缝里都渗透出沧桑云烟,它们是羌族历史的见证者。
  羌族由于特殊的民族史、特殊的生活变迁、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理念。他们推崇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以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的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而白石崇拜是羌族人的信仰象征。走进羌寨,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的房顶上都有白石英石,那是羌族人敬奉的白石神。现在,还有不少羌族人外出时身带小白石,佩带“火镰刀”,用棉花草击石取火,这个古习俗一直传承了几千年。羌族人喜爱歌舞,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1.以下分析不能体现羌族碉楼外观布局和内部特色的一项是(     )
A.居住区内比比皆是的碉楼,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雄风。
B.碉楼外面没有门,只能从民宅进入;窗户也是外小内大,呈倒斗型。
C.上下碉楼的通道是呈螺旋状的、只能容纳一只脚的独木楼梯。
D.羌族碉楼的外形为梭台:形,分为四角、五角等,高者能达十余丈。
2.下面对羌族碉楼建筑技术和水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碉楼上的石头和黄泥的使用,都有严格要求,以便使房屋坚固和耐用。
B.碉楼在建造时,角线准确笔直,墙体表面光滑平整,难以攀爬。
C.碉楼在修筑时,将地基深挖到出现岩层处,为的是基脚的经久牢固。
D.碉楼的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能够完全避免地震的损害。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代表羌族人先进又熟练的建筑技术的碉楼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B.出现在汉代的这些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生活落后和民族心理相对自我封闭的象征。
C.羌族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后的居住形态。
D.羌寨各家房顶上的白石英石是羌族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信仰白石神的标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红楼梦》(节选)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何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1.文段着力描写贾府吃饭的礼仪,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段概括贾母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夜幕降临,金字塔开始说话
罗芳国
  ①初来埃及的人,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旅游者,有一部分会期待而来,败兴而归。因为他们兴冲冲地背着行李相机来到开罗,却看到一个黄沙漫天灰尘遍地的肮脏城市。
  ②是的,埃及曾经神话一样金光灿灿的文明似乎透支了宇宙的力量,油尽灯枯,暗淡了下来。散落在角落的残骸,被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围起来,掌心轻合,古老的文明只能透出淡淡的光。然而,你如果不去计较那些零碎的声音和细节,那些棱角分明、扎手扎眼的东西,就会变成美丽的星光和五彩的色块。
  ③就如白天来金字塔,耳畔不断的“一美元、一美元”的小贩旅游纪念品叫卖声像橡皮糖一样粘扯,游人扎堆照相,黄色的三角堆,黄色的大石头,似乎就是全部的金字塔。
  ④但在金字塔的大门吱呀一声关闭之后,沙漠才开始说话。繁华退尽,冰凉的石头矗立,赤裸的微风吟叹,那逐渐暗淡下来且絮满云朵的蓝色天空底下,灵魂开始在这些庞大的石头间游走。
  ⑤那些眷恋、咒怨,伴随着灵魂开始滋长,你完全相信眼前这一片寸草不生的地方曾经热闹非凡。眼前就是诗人在街道上大声朗读,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法老后院的房间里苦心钻研,女人珠光宝气浓妆艳抹衣衫鲜亮,在金光闪闪灯火跳跃的大厅里跳舞,男人健硕伟岸的身躯上隐隐透出刀剑的伤痕……
  ⑥夜晚的时候,金字塔脚底下会有声光表演,低沉的声音模拟法老的对白,讲述曾经的历史。五彩艳丽的灯光打在远近不同的三座金字塔上。狮身人面像旁边的石墙上,暗暗的彩色灯光打出一幅幅古埃及的画卷,行云流水般在墙上掠过。熙熙攘攘万人推车拉绳滚轴运送巨石的场景,法老祭祀众生云集或沿尼罗河列队欢呼的场景,象形文字、各时期重要法老图像和展现生活的图片、精美的浮雕图,都伴随着声音和光影展现在世人面前。
  ⑦此时抬头看到的天空,已经是深蓝,月亮栖身云朵后。大地一片寂静。没有白天的喧嚣和嘈杂,没有时间空间的阻隔,人们赤裸裸地站在宏伟的巨石垒砌而成的墙壁和金字塔面前,站在历史面前,肃然起敬。
  ⑧沙漠的温暖,在于任由人的精神世界伸向无限远。在黑夜里,你闭上眼睛,整个世界就会回归,那些奢华的装饰与美丽的脸庞,你全部看不清。你能感到的只是带着沙子干涩气息的风,空旷的沙漠里阴凉的空气,低沉的声音和绚烂的色彩。你浑身的细胞都在兴奋与感动。
  ⑨而这些兴奋与感动,没有站在有灵气的土地上,你是不会感觉到的。(选自《环球》2010年第6期)
1.文章以“夜幕降临,金字塔开始说话”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作者参观金字塔的情感变化的四个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天的金字塔和夜晚的金字塔有什么差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会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对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B.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C.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挖土填埋会严重污染土壤,高温焚烧会污染大气环境。
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2.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深受人们喜爱,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的发明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
B.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是最好的可回收利用的对象,应分类收集再生利用。
C.治理塑料污染,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许多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广泛征收塑料袋税,使各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
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只要控制塑料袋的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就会得到根本解决。
B.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会自觉“远离塑料袋”,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可能的。
C.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因为塑料袋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而且经常是免费赠送的。
D.各国已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完全可以继续为人类造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荼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雀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