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银牌,重似金牌 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昨晚(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花样滑冰比赛中,俄罗斯名将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以总成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8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银牌,重似金牌 |
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昨晚(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花样滑冰比赛中,俄罗斯名将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以总成绩204.48分夺得双人滑冠军,中国选手张丹/张昊受伤获得银牌,申雪/赵宏博获得铜牌。 意大利都灵时间13日21时21分。意大利著名的《蝴蝶夫人》乐曲在都灵帕拉维拉体育馆响起,分别身穿黑白衣服的赵宏博、申雪深情对望,顺畅滑行、有力的起跳、优美的螺旋线……在短暂的动作稍紧后,赵宏博和申雪完全进入了状态。在一道完美的弧线后,赵宏博腾空而起,如一道黑色闪电,转体三周,稳稳地落到冰面--令人担心的后外点冰三周跳就这样轻松地成功了。之后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五次热烈的掌声响起,为的是这个脚腱断裂后才半年就站立在冰面上的刚强汉子。音乐终止,掌声、欢呼声长达数十秒。 “124.59!”自由滑分列在已经出场的15位选手的首位,加上短节目的62.32分,他们的总分也排到了首位。不过十几分钟后,最后的决斗开始了。短节目中成绩最好的四对选手依次上场,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俄罗斯王牌组合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顶住压力 ,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得到高于赵/申组合的分数。中国队花样滑冰金牌的突破希望,寄托在了三对中国选手中最年轻的张丹/张昊身上。 22岁的张昊轻松地微笑出场,21岁张丹则神情有些严肃。表演开始不久,意外发生了:张丹在完成被认为唯一可以击败强大对手的秘密武器——抛四周跳时失败,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再飞速滑行撞向挡板。张丹想站起来,又重重地倒了下去,她左腿内侧已经严重拉伤。 音乐突然停止,观众哗然。张昊轻轻拉起张丹,“还能滑吗?”这位清秀的哈尔滨姑娘点了点头,然而刚站起来又疼得蹲了下去。张昊把她扶到出口处,他已经不打算再上场比赛了。体育馆很静,观众都在关切地注视着张丹,掌声一阵响过一阵。两分钟后,张丹对拍档再次点头:我行! 音乐再次响起。那是《龙的传人》。张丹忍着剧痛滑向场中央。他们开始只是慢慢地滑,慢慢地做动作。顷刻,张丹加速了!张昊跟上,节奏又回来了!重新开始的表演是那么完美,那三周接两周跳、抛三周跳,张丹都完成得那样精彩出色。他们就在没有停过的掌声中完成了也许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表演。 张丹在张昊的搀扶下滑到打分区,一直咬牙完成比赛的姑娘一见到教练姚滨,眼泪才簌簌淌下来:“对不起!”等候比分时,张丹的左腿已被队医包扎得严严实实。 “189.74分”,张丹/张昊超越了申雪/赵宏博夺得银牌!一旁的托特米安妮娜/马列宁如释重负地拥抱在一起,观众却把更热烈的掌声给了张丹和一旁的赵宏博。因为那一刻,他们感动了全世界。(2006年2月14日《羊城晚报》,记者周方平) 〖相关报道〗 |
何振梁:他们是英雄 |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阎涛、刘阳)中国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在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结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张丹张昊和申雪赵宏博两对花样滑冰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他们是中国的英雄。” 何振梁谈到中国运动员的表现时,眼含热泪。对于张丹/张昊在受伤后坚持完成比赛,何振梁说:“这种精神震惊了全世界,本来他们可以放弃比赛,但他们决不放弃,拼全力去完成,很了不起!” 对于申雪/赵宏博的表现,何振梁说:“他们的精神很顽强,虽然赵宏博的膝伤刚好,但他发挥得十分不错,两人的音乐表现力非常强。” 何振梁说:“比赛的名次已经不重要了,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这种精神值得全国人民高兴。” |
张丹:我决定继续比赛 |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高鹏、王镜宇)张丹在赛后说,摔伤后继续参赛是她自己的决定。开场后不久,两人便向至今无人在大赛中完成的“抛四周跳”发起冲击,然而张丹在落地时双腿叉开,重重摔在了冰面上。重新站起来后,张丹已经无法再继续做动作。人们以为他们将放弃比赛,只见教练姚滨同两人说了几句话,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冰场。 “(继续比赛)不是教练的意思。奥运会四年才一次,我们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张丹解释说。 |
姚滨:最残酷的大赛 |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王镜宇、阎涛)赛后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姚滨说,这是他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比赛。姚滨说,当时张丹/张昊做“抛四周跳”那个动作时,起跳很好,但是张丹在空中转到最后一圈时有些犹豫。结果落地摔倒,左腿内侧膝关节重重地磕到冰上。 姚滨承认,在是否让张丹继续比赛的问题上,当时自己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从保护运动员的角度看,不希望她继续参赛。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他们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根据我们多年来训练的情况,这个时候决定权完全在他们自己。 (1)下列对这系列报道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组报道,从不同的角度,借助多人对该事件的态度,赞扬了张丹、张昊在赛场上表现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 B.张丹受伤后忍痛坚持比赛,记者周方平在报道中详细记录了她在比赛中精彩出色的动作及发自肺腑的拼搏之言、愧疚之声。 C.张丹/张昊第一次出场时没有介绍音乐,第二次出场才点明音乐是《龙的传人》,记者是想借音乐之名来表现运动员的精神之源。 D.中国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认为,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其实体育运动比赛的名次是不重要的。 E.在是否让张丹继续比赛的问题上,由于教练的不置可否、不敢负责的态度,促成了张丹独立自主、永不放弃的精神表现。 (2) 一直咬牙坚持完成比赛的张丹,一见到教练,眼泪便簌簌淌下来:“对不起!”在“对不起”这三个字中,你读到了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获得的是“银牌”,题目为什么说“重似金牌”?有人认为,这样的笔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却没有详细描述张丹/ 张昊重新开始表演的完美。因此,有人认为银牌是裁判给的人情分,有人认为那只是记者写作上的疏忽,还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详略得当地表现了主题。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C (2)在忍受巨大伤痛和精神挫折的情况下,还要说“对不起”,其内心含意不只是对不起教练,同时还包含了她对国家荣誉的一种歉意。(意对即可) (3)张丹/张昊的银牌,不单是花样滑冰技艺的评分,而且包含对张丹/张昊永不放弃精神的赞扬,标题“银牌,重似金牌”,正是用优美的文学语言赞美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并没有违反新闻的真实性。(意对即可) (4)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探究味道;②是否言之有理;③会不会分析;④是否语言通顺流畅。 |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1—3题。 |
我们如何与后现代主义对话 谭晓婷 |
后现代主义思潮繁荣于冷战后期,它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异化了的发展,已脱离了人类所追求的本来目标。在深刻批判现代性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倡导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去实现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文化多样性又有全球整体性的哲学突破。 杰姆逊指出,后现代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表现为:以电视和电脑为主导的新的信息方式导致的信息全球化;以资本跨国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以两极世界消失和世界重寻政治新秩序的把全球各种文化力量都卷进世界政治中来的政治全球化;以消费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趣味全球化;以网络、电影、电视、录象、歌曲、服装、饮食、旅游、广告等形成文化工业和流行模式的文化全球化,等等。 有人说,如果西方属于后现代的话,当代中国则属于前现代,既然我国的现代性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又何谈抛弃现代性去关注后现代呢?然而,事实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正是在后现代的全球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中国成为整个全球后现代时代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与后现代思潮对话有何必要呢?正如美国后现代世界中心主任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一书中文版序言中指出的:“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国家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是‘后现代化’了。”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大众传媒迅速普及,消费文化市场已经形成,商品化逻辑、资本逻辑已渗透市场经济诸多领域,后现代语境氛围日渐浓厚。然而,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沉迷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后现代思想家坚决反对科学至上的观念,抨击科学话语的霸权。后现代学者指出,科学的价值实现既依赖于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和实用性,也依赖于对科学的应用方式。科学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但是科技的不当应用会给人类带来害处,科技的价值既依赖于使用者及其使用方式,还取决于应用的文化环境条件。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科技话语的霸权地位,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一种绿色和平。在中国,对科学应用方式的研究,在体制上还缺乏相关论证和保障体系,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下的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正在***,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拉大,各种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交错汇集。如何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发展状态?格里芬曾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拒斥支撑着现代社会政策的实利主义以及被这种实利主义信条所驱动的追求无限增长的政策。”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虽然在理论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但在实践中,对社会发展所设定的规划指标,基本上是围绕经济增长制定的;文化、环保、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等方面则被当做次要手段而忽视。经济指标是现代化建设的硬指标,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社会的现代化,但只有社会、文化、自然、经济综合协调发展,才预示人们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碰撞产生火花,对话蕴含智慧。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理念提醒我们,应从整体上认识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多元与统一、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强调改造人类自身将成为活动重点,以生命的“延续性”代替文明的“增长性”,以多元发展模式、公正平等为发展准则。对于正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我们如何避免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2日 1.下列选项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坚决反对科学至上的观念,主张消解科技话语的霸语权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一种绿色和平。 B.后现代主义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倡导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 C.强调改造人类自身将成为活动重点,以生命的“延续性”代替文明的“增长性”,以多元化发展模式、公正平等为发展准则。 D.把实现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文化多样性又有全球整体性的哲学突破作为追求目标。 2.下列对“我们有必要与后现代主义对话”理由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有必要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发展状态。 B.因为在中国,对科学应用方式的研究,在体制上还缺乏相关论证和保障体系,所以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C.碰撞产生火花,对话蕴藏智慧,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让中国更加明确了只有社会、文化、自然、经济综合协调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才真正提高。 D.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我们如何避免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现代性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就无从谈抛弃现代性去关注后现代。 B.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理论上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在实践中要围绕经济增长制定规划指标,并且文化、环保、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等方面也不能当做次要手段而忽视。 C.中国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是中国进入后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D.杰姆逊指出,后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由信息、经济、政治、趣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全球化的时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戴车匠 汪曾祺 |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木笛 |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濛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天歌 |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我的天!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班长的担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 C.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虽然是在开九度的玩笑,但玩笑中却包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敬佩。 D.小说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 2.小说的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两段,有人说是画蛇添足,有人说其必不可少,你的观点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
爱闲说 董桥 一 |
闲最难得。闲和趣相似,袁宏道说是如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现代人慕闲之名,求闲之似,于是品茶赌马以为怡情,逛街打牌以为减压,浪迹欢场以为悦性。那只是闲的皮毛,沾不到闲的神情。闲,得之内省者深,得之外骛者浅。内省是自家的事情,常常独处一室,或读书,或看画,或发呆,终于自成一统。外骛是应酬的勾当,迁就别人多过自得其乐,心既难静,身亦疲累,去闲愈远矣。 袁宏道说趣,其实还有一句说“趣如山人之色”,我不信,只好不引。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人,即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也;那倒是实实在在的职务,有事可做。袁宏道的“山人之色”指隐士,爱竹林山水,烟岚与居,鹿豕与游,衣女萝而啖芝术,大半是些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人,只得避世,只得隐居,摆出山林大架子,染出一脸清高色。这样的人既无真趣,心也甚忙,有什么色好看!我反而很想见识一些旧时从事卜卦算命职业的山人,好歹帮人避凶趋吉;也想亲近几个归田种菜的大学问家,他们起码还事生产。 |
二 |
今人之迹,什九市廛,既无陵薮可以小隐,大隐于朝市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修养,求闲于是只剩了追求大忙中的一点闲忙而已。大忙是俗务,身不由己;闲忙是雅兴,浮生之中偷来的。所谓善琴者不弦,善饮者不醉,善知山水者未必真要一头钻进青山绿水之中。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说:客持文徵明着色山景帧,渲染虚浑用赵孟頫家法,画的是古柏、草亭、竹筱、涧流,上系一诗曰:茗杯书卷意萧然,灯火微明夜不眠;竹树雨收残月出,清华凉影满窗前。那是值得偷闲看看的景致。李日华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却不喜仕进,一旦通显,志在谦退,归田园居,杜门却扫,好收藏,善鉴赏,跟董玄宰、王惟俭一样醉心金石书画。虽说李日华性格落穆恬淡,经济条件还是好的,不然也不可能看破放下。他在人家家里看到文承寿草书二诗,有“寂寂寥寥无个事,满船风雨满船花”之句。那寂寥无事的境界,一般人殊难消受;朝市忙人惯见的是满船的风雨,追慕的是满船的繁花,得此片刻之闲,于愿足矣。 |
三 |
“闲”字其实最怕惹上太多的正气和太多的霸气。王家凤写桂花,说到刚刚归属阳明山国家公园的阳明书屋,原本是国民党党史会的所在地,其中中兴宾馆则是蒋介石生前最后一处行馆。宾馆里处处桂花,既有两层楼高的几株四季桂,后花园还有一株稀罕的丹桂。问满脸风霜的老花匠:是蒋公生前偏爱此树?他说:“贵气临门啊!”不巧“桂”与“贵”谐音,闲闲几株瑶草琼花,竞都披上了满枝的使命。再问他:如此香甜的丹桂,当年可曾采下来做江浙人最喜爱的桂花酱?老花匠指一指楼上一角,说那是“总经理”孔二小姐的房间,她在楼上可以看到这株树:“谁敢碰她的花!”汉宫秋老,佳人迟暮,终归不许人间过问一树的荣枯。 我怕清高,也怕圣贤,更不相信后花园的丹桂碰不得,平日谋稻谋粱之余,不忘寄意画中的山水,涉猎乱叠的杂书,求的正是忘却缰人的头巾,拾回片刻的闲散。月前孙立川提起我劝董建华读点闲书的旧作,说是“天地”也正是编印一套闲书系列,要我写序。我倒觉得闲书不必有序,免得撩起正气,一下子驱散了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谁敢碰她”?因此,是不为序。 1.本文第一部分所引袁宏道对“闲”的认识一句话中,“唯会心者知之”,“会心者”指的是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一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所揭示的“闲”的内涵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二部分的“所谓善琴者不弦,善饮者不醉,善知山水者未必真要一头钻进青山绿水之中”一段话运用类比的方法想要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二部分谈及李日华谦退、归田进入了他理想的“闲境”时提到“虽说李日华性格落穆恬淡,经济条件还是好的,不然也不可能看破放下”。这一笔在第三部分整体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