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西省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做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思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答案
1.D
2.A
3.B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戚或尊敬感觉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 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3.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做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做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拆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近地轨道上运行的被遗弃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l0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已近4000万平方千米,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处,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下列不属于“高科技污染”的一项是(     )
A.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起干扰的信息、声、光等非实体。
B.无人要、无人处埋的过时汽车、家用电器、电脑部件。
C.近地轨道上运行的被遗弃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
D.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处的臭氧空洞。
2.下列对高科技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科技垃圾的种类增多,分布领域日趋广泛。
B.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
C.阳光中具有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的紫外线。
D.由于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核电的开发产生了太空垃圾和核垃圾。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科技垃圾存在于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一切领域。
B.高科技污染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C.全世界的政府组织订立国际公约,就有可能避免太空垃圾和核垃圾数目的增长。
D.高科技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干扰和生存的威胁日趋严重。
题型:0103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是“述而不作”,亦即“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因此,无论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私欲”;无论是明代王阳明的“去物欲,致良知”,还是清代王夫之的“尊性达情”等,均是注经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意识形态机制和社会认知方式坐标。而今的“电视讲经”在载体上是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在传播方式上是运用了大众的信息反馈,在表现形态上是采用了古今资源通融等方法,但在本质属性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借题发挥、借本叙述、嫁接延伸的“注经”模式,何来的“再造文化”?客体存在决定客观表现,这种“电视讲经”的性质就决定其属于普及的层次,只能满足受众了解的需求,使其获得感性的满足,从而使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各地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的书销售火爆,销售量飘升至天文数,引发了出版商机,然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原著却“门前冷落车马稀”,乏人问津。这种现实的文化反差和社会冷热,折射出的正是这些经典名著通过“电视讲经”使其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扩大了,但这些经典名著真正的思想意义、文化渊获和知识内核却被风干、冷落和忽略了,从而使解读经典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性的文化消费行为,而不是一种时代性的文化冶炼过程。
1.下列对“述而不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只陈述和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对古人的学说发表意见。
B.指只记录自己的观点,不对古人的学说发表意见。
C.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D.指只记录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下列对“各地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心武等人的书在各地销售火爆,证明经典名著通过“电视讲经”使其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扩大了。 B.刘心武等人的书在各地销售火爆,证明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
C.《红楼梦》等原著在各地乏人问津,证明“电视讲经”使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
D.《红楼梦》等原著在各地乏人问津,证明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
3.下列对这段文字文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电视讲经”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运用了大众的信息反馈,采用了古今资源通融等方法,但在本质属性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借题发挥、借本叙述、嫁接延伸的“注经”模式,并没有“再造文化”。
B.“电视讲经”的性质就决定其属于普及的层次,只能满足受众了解的需求,使其获得感性的满足,从而使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
C.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的书销售火爆,然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原著却“门前冷落车马稀”,乏人问津。
D.“电视讲经”使解读经典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性的文化消费行为,而不是一种时代性的文化冶炼过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