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旬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载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观,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能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
  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是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答案
1.B
2.A
3.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滩,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古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①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②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③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鸟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④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⑤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⑥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29岁的刘刚和44岁的王旭两位农民工歌手光着膀子在出租屋翻唱歌曲《春天里》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后,迅速红遍网络。
  从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到普通网友,不约而同地为同一首歌曲“热泪盈眶”,我们究竟为何“情不自禁”“怆然涕下”?究竟感动什么?显然,真正打动我们的,并不仅仅是两位歌手歌声的朴素酣畅,也不仅仅是两人人格精神的坚韧执著,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存留着的那份悲天悯人的人生情怀,难以释怀并感同身受的人生迷惘—它深深触及了我们心中最柔软、敏感的一部分。一如歌里所唱的,“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淌……”
  因何有“更深的迷惘”?虽然,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打破了种种身份樊篱,从“身份走向契约”已成为社会转型的大趋势,但特权魅影下的“身份决定命运”仍然挥之不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不断加强。
  就此而言,“春天里”的“迷惘”,既是对现实生活处境的迷惘,更是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消除“春天里”的“迷惘”,需要充分地尊重和善待权利,实现基于公民权利的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比如尊重和善待基本的民生权利,如平等公平的教育权、劳动权、健康权、养老权、居住权,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尊重善待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如此“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创造”的公平正义,才是真正的“春天里”。
1.农民工版《春天里》为何让人热泪盈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消除人们在“春天里”的迷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播出了一个“家有神童”的节目。在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很可爱的小孩,别看他们不过三五岁,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或者识字,或者计算,或者念外语……的确不愧“神童”的称号。他们的父母也满心欢喜地出现在屏幕上,向观众介绍孩子的情况。我看了也是满心欢喜。这些神童成年之后的成就,一个八十老翁当然是无法亲见了,但是我愿意向他们表示我最良好的祝愿。
  我在看这个电视节目的时候,很自然地又想起王安石的那一篇有名的《伤仲永》了。他文章的标题不用“书神童方仲永事”,而用了个“伤”字,表达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他的写作倾向。
  方仲永大约比王安石小一岁,江西金溪县农家子弟,五岁就开始作诗,于是人们就以神童看待他了,还时不时让他来一点现场表演:“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家有神童,当然是一笔资源:“以钱币乞之。”他这个农民家庭似乎也有了进入上层社会的趋势,偶尔也成了士人的宾客。他父亲很高兴,很满足于他这宝贝儿子给他带来的眼前的快乐和收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故事说到这里,已经使人觉得有点悲哀:这岂不是和展览珍稀动物来收一点门票有点相似么?
  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王安石在舅父家里遇到他了。这个五六岁时就能够作诗的著名神童,这时当然也还能作诗,不过,“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了。又过了七年,这时,都是二十岁的成年人了,王安石再向舅父打听他,得到的回答则是:“泯然众人矣。”过人的智慧已经不见踪影,完全成了芸芸众生之中的普通一人!
  从方仲永的事例,王安石感到了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哪怕是神童,也必须受教育,进一步开发其智力。不过,王安石说的“受教育”,却不一定是按照现行的学制按部就班地念下去的意思。现行学制是按照一般智商水平的学童设计的,让智商特高、领悟力特强的神童去迁就智商一般的同学的那种进度,可能会使他们对“学习”感到厌倦。这里就有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若干年前曾有媒体报道:科技大学办有少年班,大约也就是考虑到因材施教的问题。算来当年入学的少年,现在也应该是三十岁以上的人了,其中想必也有人成为各学科的中坚了吧。只是似乎未见后续报道,不知其详了。就我知道的,像美国的比尔·盖茨,就是事业有成的神童,可是他有从正规学校退学的经历。恐怕可以说,他的退学,对于事业的成就不但是无害,反而是有益的。
  家有神童,可喜可贺。这不只是一家的喜庆,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一笔资源。重要的是,一定不能让他由神童逐渐蜕变为一般人,而要好好教育他,找出一个最适合他成长、发展的方法去教育他。(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方仲永终成“普通一人”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以神童看待他,使其飘飘然。
B.家人将其当“珍稀动物”展览使其心灵受到伤害。
C.“父利其然”而又未能接受后天的教育。
D.“环谒于邑人”,沉迷于眼前的收益。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三五岁,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能识字、会计算、能念外语的小孩,的确可以称得上“神童”。
B.王安石的文章用“伤仲永”而不用“书神童方仲永事”作标题,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同情。
C.方仲永十二三岁时还能作诗,但过人的智慧已经不见踪影,完全成了一个普通的人。
D.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哪怕是神童,也必须接受教育,进一步开发其智力,才不会蜕变为一般人。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因材施教”会让那些智商特高、领悟力极强的神童成年之后都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B.现行学制是按照一般智商的学童设计的,那些智商特高、领悟力特强的神童不适应这种学制。
C.当年进入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都已毕业,有的可能已经成为各学科的中坚了。
D.比尔·盖茨是事业有成的神童,从正规学校退学,对他成就事业是有益的。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使神童蜕变为普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彼时,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一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美国次级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一夜间席卷全球。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他不怪妻子,一点也不怪她,只是委屈了儿子,只有6岁的孩子要面对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个可能此生再也见不到的父亲,一份从此寄人篱下的生活。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来之前他便想好了,陪娘过完这个中秋,自己便彻底离开那座城市,浪迹天涯,走到哪儿算哪儿,他甚至希望,自己会因为某个意外而丧命,那样,所有的烦恼便会随之消失。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而且,只有一会儿,他便适应了这种暗淡。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
  那个时候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
  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娘不喝酒,也很少说话,偶尔夹口菜,更多的时候,娘只是乐呵呵地瞅着他们兄弟俩。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得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白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入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100的,还有一叠散的,有50的,也有10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第三至六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