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创奇者  ①蜀犬吠日、巫峡猿啼、月圆之夜又有狼嗥,这些兽类都不是在呼吁什么,也许是对大自然的现象感到奇异,也许是呼朋引类与求偶,都是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创奇者  ①蜀犬吠日、巫峡猿啼、月圆之夜又有狼嗥,这些兽类都不是在呼吁什么,也许是对大自然的现象感到奇异,也许是呼朋引类与求偶,都是一

题型:上海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创奇者
  ①蜀犬吠日、巫峡猿啼、月圆之夜又有狼嗥,这些兽类都不是在呼吁什么,也许是对大自然的现象感到奇异,也许是呼朋引类与求偶,都是一分生的本能,就像一股隐隐潜流一样,以它们各自特定的躯体去显示,并且追求族类的繁衍,不使中断。
  ②这当中可能是有着某种意义的,但是生物本身不知道,也不会去思考,只是受着一分莫名的驱策而已。
  ③蒲公英的种子十分轻盈,在暖和干燥的天气中,便爆出了纤纤茸毛,乘风四散播种;地中海的黄瓜,种子成熟时,总是以五十度仰角将重重的种子从囊中弹出;高高的白桦,成熟了的花粉可以乘着气流升上五千多米的高空,也许飞越一个大陆或是太平洋,而达到传播的目的;而杉树在风中呼呼作响,黄山上的迎客松往崖外探身,向天穹翘首……它们_______连意识也没有,更别说会思想了,______也是被一股生的潜流,借了它们的身体,各自以不同的形态显现出来。
  ④地球在四十五亿年前脱离太阳,没有生物,只是一块火烫烫的石头罢了。岑寂了约莫十亿年,才出现了单细胞的菌藻,生命从此像野火一般,先从海洋与湖泊开始;经历十亿年的藻类繁荣,便诞生了三叶虫,再经历二十亿年,到奥陶纪便在水中演进了鹦鹉螺、笔石与早期脊椎动物,然后是志留纪的鱼类,泥盆纪的甲胄水族;及到早石炭世,那时距今是三亿五千万年,两栖类出现,生命便像一片火海,从水里烧上陆地,以爬行类与植物的形式,蔓延至平原与高山。
  ⑤侏罗纪时兴起了庞大的恐龙族类,同样无思无想地统治了地球数百万年,此后便是被子植物、鸟类与哺乳类动物,以它们丰盛的生命形式,掩盖了地球。
  ⑥地球从一块顽石,经历了三十几亿年,从此活泼多姿起来。然而,生物虽然丰盛,却是未见灵性。就是那么奇怪,在二百九十万年前的众多猿类之中,猝然兴起了一族南方古猿,以当今在埃塞俄比亚发掘出的南方古猿骨架化石,称作露西的为代表,便是现代人的远祖。
  ⑦露西当然还不会思考,然而意识空濛的地球,以至茫茫天地之间,思想已经初露苗头。一百四十万年前,懂得使用火的时候起,露西的子孙也许便开始翅首向天,为雷鸣与暴雨而感惊惧,也为彩虹的出现,遍地洒了金色的阳光而露出微笑。
  ⑧宇宙即使再大,类星体以超光速飞驰了二百亿年仍然没有尽头,然而没有人去翘首观察与思索,那是虚无而没有意义的;生命即使像洪水一般,淹没地球,或是扩展至太空中去,没有意识的宇宙,再丰富多彩,也像空无所有;如同瞎子之对于满屋金银宝贝,聋子之对于贝多芬与柴可夫斯基,都是没有意义。
  ⑨辽阔无边的宇宙,膨胀是机械式的。当中星体的生灭,是物理性的,也不知道是谁主宰着这项伟大的工程,就如一个不停运动的细胞,即使有生命,既没意识,也无思想。只有当人类从生命的汪洋中冒了出来,宇宙从此才有了头脑。它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有人在思索;闪电、彩虹、流星与极光便有了颜色,如一个站在瞎子跟前的美女,本来是毫无色彩可言,一旦瞎子开了眼,才看得见她的红唇与美目,还有那头乌黑黑的秀发与那张艳色的裙子;雷鸣与鸟叫,山崩与风声,还有雨声、流水声与泥土中蚯蚓的嘶嘶叫声,都一下间给听见,就像聋子开了聪;冰雪的寒冷,烈日下的炎热都感觉到了,椒子的辛辣,苦瓜的苦味,果子的酸味,甘蔗的甜蜜都尝到了;恐惧与快乐,忧戚与和平,都感觉到了,就像顽石被凿了七窍,这苍茫天地,从此充满了灵性,也充满了爱欲与好奇。
  ⑩我们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有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将要在宇宙之内诞生?假如宇宙是个无边的球体,当这球体充满了意识,是否会被带领,要到达宇宙的极地?这伟大的事业,隐含着什么意义没有?
  我于是极想知道:谁是那创奇者?
1.第①、③段中的加粗词“潜流”,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空格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是(   )
A.尽管,但是
B.其实,无非
C.假如,或许
D.因为,所以
3.请用一个并列复句,概述第④、⑤、⑥三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万物,均能以各自的方式显示其独特的生命特征。
B.多样物种的出现使地球活泼多姿,从而改变了宇宙的虚无。
C.宇宙星体的生灭、地球物种的演化,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
D.惟有人类能感知、思考这个世界,赋予宇宙以存在的意义。
5.简要分析第⑨、第⑩这两段之间的层次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整合信息,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创奇者”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物躯体内潜在的求生、繁衍的本能。
2.B
3.不是物种的繁盛,让地球充满灵性;而是以露西为代表的南方古猿的出现,让地球不再虚无。(意对即可)
4.B
5.第⑨段中运用大量的类比手法和排比、比喻修辞,生动地揭示了正是由于人类的出现,才使这苍茫天地拥有了头脑、充满了灵性;也正因为此,引出了第⑩段中作者对人类诞生的划时代意义所作出的一系列追问与探究。两者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总结。(意对即可)
6.创奇者是指拥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充满了灵性、爱欲与好奇,能够在这宇宙天地间创造出无限可能的人类。(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五峰游记
李大钊
  ①我向来惯过“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②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镇,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挟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③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而今作了我们老百姓旅行游览的地方。
  ④由横山往北,四十里可达卢龙。山路崎岖,水路两岸万山重迭,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绝美。由横山往南,滦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陆路计,约有百数十里。
  ⑤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粱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粱。谷黍豆类也有。滦河每年泛滥,河身移从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
  ⑥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
  ⑦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
  ⑧到了家乡,才知道境内很不安静。正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还有“花会”照旧开设。
  ⑨过了两三日,我便带了一个小孩,来到昌黎的五峰。是由陆路来的,约有八十里。从前昌黎的铁路警察,因在车站干涉日本驻屯军的无礼的行动,曾有五警士为日兵惨杀。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
  ⑩五峰是碣石山的一部,离车站十余里,在昌黎城北。我们清早雇骡车运行李到山下。
  车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径崎岖,曲折得很,两傍松林密布。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鲜。走了约四里许,才到五峰的韩公祠。
  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在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我们就在此借居了。
  看守祠宇的人,是一双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找夫妇替我们操作。
  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
  山中松树最多,果树有苹果,桃,杏,梨,葡萄,黑枣,胡桃等。今年果收都不佳。
  来游的人却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杀风景。
  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枕而眠。
  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
  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原载《新生活》1919年8月31日第2、3期)
1.第②段中的“辛亥年”,确切地说,应该是公元_________年。
2.第⑤段作者将“滦河”比作“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析第⑦段“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一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梳理这篇游记的行文脉络。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文中“昌黎”、“韩公祠”等词可以推断,作者游山主要是为了凭吊韩愈。
B.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车站见闻,第二部分写五峰胜境。
C.开头作者说自己“记不住时日”,言下之意,是说五峰山的游历难以忘怀。
D.文中两处“纪念地”的叙写,赋予了文章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时代内涵。
E.作者运用移步换景、正反对照的写法,借写大自然的雄奇反衬人世的污杂。
F.本文用词平实、多用短句,行文简洁明快,却能做到言之有序、生动传神。
6.作者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五峰游记》一文坦露了作者怎样的内心生活和精神境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泰山,鸿毛
陈  霁  
  ①我一下车就看见了那些龙柱。十二根。排列在大道两边,有皇家气派。泰山就在龙柱的前方。山上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树,袒露着非同一般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②从这里到山顶,十来公里的路程,司马迁、李白、杜甫之类名人的脚印,早已密密地叠加在六千多级石级上。五六千处石刻挤满沿途的石壁,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个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没有底气,是不敢厚着脸皮来觐见泰山的。
  ③游人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赶路,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山顶。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间接都与一个人有关。
  ④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头。
  ⑤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教师,孔子让教育从贵族走向民间,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作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个火炬手,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作为思想家,“仁者爱人”闪耀着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光芒。除了孔子,谁还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国的文化传统?除了孔子,谁还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精神符号?
  ⑥从登山的第一步开始,石刻就是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是人身上过度的文身,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⑦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喜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树上乱刻乱画。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汉,本来是去宝岛为台湾同胞提振旅游业做贡献的,但就是因为骨子里这样的传统沉淀太深,也就随手在台湾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结果把老脸丢尽。不过,在岩石上刻字,似乎也应了那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便是泰山上那几千处石刻,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游”。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经得起这种诱惑。皇帝们,将相们,巡抚、知府甚至县令们,到了这里都手痒痒地想在泰山写点刻点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难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们握有大权。那些题词,看似深刻,细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或者装腔作势的空话大话。看似在礼赞泰山,实际是想通过对泰山的攀附满足自己的虚荣。
  ⑧但是,泰山上最气势磅礴最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刚经》石刻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谁?他躲在这艺术巨制的背后,让我们永远敬仰。也没有看见甚至也没有听说孔子在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与泰山同在。
  ⑨山脚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顶的樱花,盛开如雪。
  ⑩我找到了“孔子登临处”,准备从孔子的起点开始与孔子一路同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是决定从半山腰开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盘才知道泰山的威严。才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体能已经严重透支。这时,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战极限。望了一眼远在云端的南天门,更加感到了压力和威慑。再看一路的游客,个个气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艰难地挪动脚步。就是下山的人们也是相互搀着攀着,一瘸一拐,甚至还有倒退着走的。
  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
  我相信,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没有整齐的石级,配套的服务,更没有汽车和缆车。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飞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硕大身板,在泰山崎岖山道上的移动,是一幅怎样令人钦慕的风景啊。
  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子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响了后两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学说,却被历代统治者反复阉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为已所用,中华文明进化的进程也一次次被内乱与外患打断。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许多人竟还要孔子——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教师、一个生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来为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孔于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导致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这是更大的退化。
  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孙后代们。除了孙子孔伋在文化上略有建树外,此后的孔子后裔们大都是平庸之辈,坐吃俸禄,不劳而获。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劝袁世凯称帝,与辫帅张勋结为异姓兄弟,更是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堕落。孔子,和他身后那些“衍圣公”们,各自在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奔。
  流动的游人成为十八盘活的血肉。借势于这条飞动的长龙,我终于也有了一个眺望的高度。
  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并非是慕泰山之名。因为那时皇帝们还没有来,诗仙、诗圣们也还没有来。他们都是隔好多年甚至几十代以后,才踏着孔子的脚迹来泰山的。孔子的登临几乎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脚下是一条罕有人迹的道路,他登的还是一座“素”山。
  孔子一生都在山上攀登,最终抵达中华文明的人文绝顶,与泰山双峰并峙,成为一个民族五千年的高度,供我们仰望。
  在南天门,我接受了泰山的洗礼。云开雾散的时候,世界不再神秘。泰山显出原形,山下的泰
  安城区也清晰可见。像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像是梦境回到人间。
  我无法理清这里面纷披的哲学和美学的思绪,只是在日观峰捡起一块石头、一小块阅尽人间沧桑的花岗岩石,放进背包。
  迎着层层叠叠的山峰和拾阶而上的人群,我在下山的梯级上健步如飞。蹬道像是孔夫子的一部竹简,在前面徐徐展开。我觉得我就是一羽鸿毛,在上面轻轻地飞了起来。
1.第⑦段加粗词“攀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写排列在大道两边充满皇家气派的龙柱,意在表现泰山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B.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文化成就之高,致使平庸的皇帝们不敢贸然觐见泰山。
C.孔子由于其学说遭反复曲解、神化,所以不能为今天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D.第段中的画线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强调了孔子的中华文化拓荒者的地位。
E.第段中“洗礼”一词既指作者为泰山云雾所侵染,又指其思索后的精神升华。
F.文章重在记游,以作者游览泰山的踪迹为线索,完整地交代了游历泰山的经过。
4.第⑥-⑧段作者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泰山石刻的情感态度,试作具体分析(各举一例)。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段作者说“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文章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对文题“泰山,鸿毛”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无花的蔷薇之二(节选)①
鲁迅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还要下令,诬之曰“暴徒”!
  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可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像
  中国只任虎狼侵食,谁也不管。管的只有几个年青的学生,他们本应该安心读书的,而时局漂摇得他们安心不下。假如当局者稍有良心,应如何反躬自责,激发一点天良?
  然而竞将他们虐杀了!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屠杀者虽然因为积有金资,可以比较长久地养育子孙,然而必至的结果是一定要到的。“子孙绳绳”又何足喜呢?灭亡自然较迟,但他们要住最不适于居住的不毛之地,要做最深的矿洞的矿工,要操最下贱的生业……。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以上都是空话。笔写的,有什么相干?
  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于墨写的谎语,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它不住,因为它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
  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
  【注】①节选自《无花的蔷薇之二》的5~9节。②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彼得堡工人因反对开除工人和要求改善生活,带着眷属到冬宫请愿;俄皇尼古拉二世却命令士兵开枪。结果,有一千多人被击毙,两千多人受伤。这天是星期日,史称“流血的星期日”。③“子孙绳绳”,语见《诗经·大雅·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绳绳,相承不绝的样子。
1.第二自然段画线的文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两个“一件事”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以上都是空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城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适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需求。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比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他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了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酵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2.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怀念萧珊(节选)
巴 金
  梦魇一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六年仿佛一瞬间似的远远地落在后面了。其实哪里是一瞬间!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流着血和泪的日子啊。不仅是六年,从我开始写这篇短文到现在又过去了半年,半年中我经常在火葬场的大厅里默哀,行礼,为了纪念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每次戴上黑纱插上纸花的同时,我也想起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的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读了我的小说,给我写信,后来见到了我,对我发生了感情。她在中学念书,看见我以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乡住了一个短时期,又出来进另一所学校。倘使不是为了我,她三七、三八年一定去了延安。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一起在日军进城以前十多个小时逃离广州,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在我那两册《旅途通讯》中就有一部分这种生活的记录。四十年前有一位朋友批评我:“这算什么文章!”我的《文集》出版后,另一位朋友认为我不应当把它们也收进去。他们都有道理。两年来我对朋友、对读者讲过不止一次,我决定不让《文集》重版。但是为我自己,我要经常翻看那两小册《通讯》。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她听一个朋友的劝告,得到后来也是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叶以群同志的同意,到《上海文学》“义务劳动”,也做了一点点工作,然而在运动中却受到批判,说她专门向老作家组稿,又说她是我派去的“坐探”。她为了改造思想,想走捷径,要求参加“四清”运动,找人推荐到某铜厂的工作组工作,工作相当忙碌、紧张,她却精神愉快。但是到我快要靠边的时候,她也被叫回“作协分会”参加运动。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急风暴雨般的斗争,而且是以反动权威家属的身份参加,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张皇失措,坐立不安,替我担心,又为儿女们的前途忧虑。她盼望什么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可是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还有人想通过整她来整我。她不是“作协分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放回家以后,又给揪到机关。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筋疲力尽,才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吐了一口气。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到两个月,她病倒了,以后就没有再出去扫街(我妹妹继续扫了一个时期),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尽管她还继续拖了四年,但一直到死,她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
  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选自《随想录·怀念萧珊(四)》,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在节选部分,巴金先生简要回顾了自己与萧珊相识、相知到相依为命的历程,在这些文字中,你看到的萧珊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篇怀念萧珊的文章中,作者却写了萧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她翻译的外国小说“译文并不恰当”,“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等,你是怎样看待作者这些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回忆性散文具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