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       科学知识体系内部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与地球内部分层结构模型类比,称之为科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       科学知识体系内部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与地球内部分层结构模型类比,称之为科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    
  科学知识体系内部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与地球内部分层结构模型类比,称之为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能否把握这一结构特征,采取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
  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里,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从外向里则由知识外壳、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组成。
  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如海王星、电磁波、中微子的发现均属事实性发现;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如浮力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化学元素周期律均属定律性知识;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即能揭露相对深刻的本质,如氧化说、进化论、相对论等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说明“是什么”,定律性知识说明“怎么样”,原理性知识说明“为什么”。
  人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系统认识通常遵循“事实性一定律性一原理性”的发展过程,即人们的探索性思维通常是从科学知识的外壳部分通过幔层而向内核逼近的。例如,在天文史上,哥白尼的日心说首先解决了“是什么”,即确认了我们这个恒星系统中,地球、火星等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继而,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描述了“怎么样”,即确立了地球等行星是按照某种特定的周期、轨道和速度围绕太阳运行的;最后,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探索了“为什么”,说明太阳是以某种特定的力作用于行星,从而使行星按开普勒发现的三大定律运行。
  上述过程标志着科学家对科学之谜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家则根据各自的发现的深刻性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级别,这样,科学界无形中便形成了一个声誉的金字塔结构。处在金字塔尖顶的是那些因为有重大原理性发现而驰名世界的科学巨星,人们赋予他们最高荣誉,称他们开创了一个科学时代,如牛顿时代、达尔文时代、爱因斯坦时代等;或者称他们缔造了一个新的科学门类,称他们为某某学科之父,如居维叶为古生物之父,拉瓦锡为现代化学之父,维萨里为现代解剖学之父。处在金字塔中部的是那些因为提出重要的定律性知识而得名的科学人物,如开普勒、哈柏、孟德尔等。相比之下,聚集在金字塔下部的通常是那些有重要事实性发现的科学家。(节选自《科学画报》作者:诸大建) 
1.下列对“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     )
A.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是一种可与地球内部分层结构模型类比的知识体系内部存在的特殊结构。
B.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是一种可与地球结构模型相类比的圆形‘的特殊结构。
C.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是从外向里,由知识外壳、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组成的。   
D.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像地球的内部结构一样从外向里,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下列对“人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系统认识通常遵循‘事实性一定律性一原理性’的发展过程”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事实性一定律性一原理性”是一种科学的思维过程,是从科学知识的外壳部分通过幔层向内核逼近的。
B.“事实性一定律性一原理性”说的是人们探索性思维的过程:首先解决“是什么”,继而描述“怎么样”,最后探索“为什么”。   
C.“事实性一定律性一原理性”揭示了科学知识体系内部存在着的三层结构,揭示了科学家对科学之谜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事实性—淀律性一原理性”是说每一个科学家的探索必须首先从金字塔下部开始,进而到中部,最后攻克那些处于金字塔尖顶的科学知识。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科学家可根据科学之谜发现的深刻性而划分不同级别,对那些处在金字塔尖顶的有重大基础性发现而驰名世界的科学巨星,人们称其开创了一个科学时代。
B.相比之下,事实性知识聚集在金字塔下部,离球心(知识内核)较近,出成果较为容易。
C.原理性知识,相比之下,处在金字塔的尖顶,离球心(知识内核)较远,出成果的难度相对较大,因而也更为重要。
D.居维叶、拉瓦锡和维萨里之所以被誉为古生物之父、现代化学之父和现代解剖学之父,是因为他们研究的课题落在知识内核上,离球心较近。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球状结构”理论为科学家合理选择研究课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评估原则。
B.那些已经在某一领域有建树的科学工作者适宜把自己的注意力向球状结构的内层转移。
C.根据课题在“球状结构”中的层次,科学家便明白课题的重要性及其难易度。
D.哥德巴赫猜想、地球构造演化、人类生命起源之类当代科学体系核心部位适宜成为初次涉足科学领域者攻克的目标。
答案
1.A
2.D
3.D
4.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死于美丽
申赋渔   
  谁能想到,忠贞于爱情的新西兰椋鸟竟会因一位风流成性的国王的垂青而全族覆灭。
  新西兰椋鸟羽毛绚丽、流光溢彩,呜叫声婉转缠绵、惹人爱怜。雄鸟的喙像啄木鸟的喙一样,可以啄开树皮,而雌鸟的喙细长弯曲,能够啄出藏在树缝里、雄乌无法捕捉的小虫子。“夫妻”配合默契,形影不离。不知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还是因为它们的如胶似漆,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把它们当做心中的神物。毛利人中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如果新婚的男子梦到椋鸟,妻子就会***,并且会生个女孩。在举行一些盛大仪式时,部落的酋长会用椋鸟来祭祀他们的神灵。
  毛利人与椋鸟相依相存。从公元950年他们的祖先库珀乘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起,到1840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这900年间,部落的祭祀并没有减少椋鸟的数量。可是,1840年,英国海军军官豪伯森率领舰队,耀武扬威地来到了新西兰。英国人迫使毛利人酋长签下《威坦奇条约》,把这片土地并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
  蜂拥而至的欧洲人焚烧森林,抢夺土地。失去了安身之地的椋鸟们盘旋在昔日的栖所,一时间一片悲鸣……
  然而健壮威武的毛利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操起长矛,甚至用牙齿,向英国人发起了攻击。毛利人前赴后继,到1872年战争结束,20多万毛利人剩下不到4万。而他们的神鸟,就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的命运了。20世纪初一个英国国王的来访,终于给了新西兰椋鸟最后一击。
  声名狼藉的爱德华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长予,他继承王位不久,就访问了新西兰。欢迎他的人们,送给他一支美丽的椋鸟羽毛。这个风流的浪荡子,随手把羽毛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意想不到的是,用椋鸟羽毛装饰帽子,立刻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
  1907年12月28日,生物学家在森林里发现了最后一只已经死去的新西兰椋鸟,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再见,新西兰。
  与椋鸟同时告别新西兰的,还有一种名叫垂耳鸦的鸟。不过,椋鸟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死,垂耳鸦却是死于它的“丑陋”。和椋鸟一样,垂耳鸦的雄鸟也有像啄木鸟一样的喙,雌鸟的嘴也是细长而弯曲的,它们同样形影不离地分工合作,只有在一只死后,另一只才会另觅配偶。可是垂耳鸦羽毛灰黑,“哇、哇”的呜叫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往往把它视作不祥之兆。人们讨厌它,只要看到,便立即猎***。垂耳鸦东躲西藏,远离人类,可是随着森林被毁,垂耳鸦无处藏身,纷纷饿死。1907年,最后一只垂耳鸦在孤独中死去。
  一种物种因为美丽而消亡,另一种物种却因为丑陋而灭绝,这个地球,是人类主宰的地球,动物的生与死似乎一直由人类来定夺。
  更让人感慨的是,曾经用长矛、牙齿对抗异族入侵的毛利人,也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
  这一次,***害他们的凶手不是西方的枪支弹药,而是西方的饮食及生活方法。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医学专家分析说,一个汉堡包对毛利人的伤害要远比对白人大得多。日渐肥胖的毛利人普遍患上了糖尿病。如果找不到有效解决糖尿病的办法,如果不能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民族就可能无法摆脱消亡的命运。
  毛利人以入梦的椋鸟来预兆生命的繁衍,椋鸟消失了,毛利人也会消失吗?
1.文中第二段写新西兰椋鸟的美丽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了死于美丽的椋鸟,为何还要写死于“丑陋”的垂耳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死于美丽”的理解和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类文阅读。“浙大保姆”——竺可桢   
张伟
     ①1936年的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这一天的日记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②到浙大当校长,竺可桢开始并不愿意。一则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必将影响自己对地理、气象、物候的科学研究。但他实在不忍心浙大在动乱中走向衰落,于是毅然临危受命。这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③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④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处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数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这种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⑤这名校长,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⑥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度不同,却都对竺可桢服服帖帖。
  ⑦有人在评价竺可桢时说:“他的品德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静。”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竺可桢:“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⑧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
  ⑨他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另4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
  ⑩1949年3月6日,到竺可祯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摘自《浙江日报》2011年3月7日,有删改)
  【注释】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2011年3月7日是竺可桢121周年诞辰。
1.第①段为什么要写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天的日记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的费巩和束星北有何共同特点?写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解释第⑦段中“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竺可桢“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像杜尚那样活得如此精彩,如此自由。杜尚一出,整个西方艺术史被重新改写。学习杜尚,能使我们的生存意义霍然改容。
  杜尚是法国人,1887年7月28日出生于法国的薄兰韦勒。他的家庭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杜尚在这样的家里,被熏陶出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
  在服兵役之前,杜尚曾在巴黎待过一阵,进朱丽亚艺术学院学习过十来个月。在学校他几乎是一个很糟糕的学生。等他看出来像他这样的人在学院里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时,就离开了。杜尚天生有一种性情,喜欢无功利地循任自己的天性,不肯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的这种处世风格变得愈加明显。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人解释他在早期的这种行为已经是他反艺术的开始了。他自己说:“人们可以这么去认为,但是对我来说我根本没有什么意识的考虑,我应该这么做或应该那么做,我只是做我认为有趣的事罢了。”
  杜尚离开军队到巴黎的时间是1906年,那时候正是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开始出现、发展,乃至竞争的年头。在一开始创作的时候,他也吸收了一些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比如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1909年他第一次参加巴黎每年一次的现代艺术家独立展览,送去了两幅画,居然还卖掉了一幅,使得他也成为潮流中的人。那时杜尚还年轻,新鲜好奇,不免学学这个,试试那个。他把这个时期称为自己学游泳的时期,而且他还学得不坏。从他1906年19岁从军队里退役到1912年画出《下楼的裸女》只有短短的六年,在这个时候,他对艺术的掌握程度无论是赖以生存,还是赖以成名都没有问题。但杜尚把这一切都放弃了,因为他不看重这些,他也不愿意重复自己——这是他保持了一生的重要原则。他的思想引导他走到另一个方面去了:他感兴趣的是精神的探索,他要透过事物的表面价值,趋近更为真实的核心——艺术到底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对这样一种活动投入如此大的关注、赋予如此大的重要性?
  杜尚一生都没有介入过任何团体。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对任何流派和组织都失去了兴趣”。1916年在欧洲出现的达达运动十分接近他的行为主张,而且也一直把他视为精神领袖,杜尚也没有介入他们的活动。杜尚这个做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纯粹的自由,自由对杜尚来说重于一切!但这不是给自己放纵行为护短的借口,而是心灵的完全自由。获得这种自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反而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这需要一个人能在任何情况下无懈可击地把握自己,不受诱惑,让心超越在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上,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
  1915年杜尚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到美国,那时他28岁。在他到美国之前,他已经是个名人了,美国把他视为欧洲重要的现代艺术家。1915年到1923年这段时间,杜尚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纽约。杜尚很喜欢美国,对这个从不肯守规矩、活得如行云流水般自如舒展的人来说,美国是一个没有传统重负,让人轻装上路的地方。社尚最具革命性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杜尚在1923年回到巴黎,在法国一直待到1942年。1942年,当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了欧洲时,杜尚又回到美国,此后,他基本上一直在美国,在195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从1942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里,美国艺术界正热衷于创造自己的新风格——抽象表现主义,这和杜尚提倡的变非艺术为艺术的路子大相径庭,他们没有去注意杜尚。杜尚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住在自己的公寓里,绝不抛头露面,他的住处甚至不装电话。
  杜尚喜欢单身的生活,因为这最能保持他生活的自由。他在67岁的时候与一位离婚的女子结了婚。他解释说,因为他和他的新婚夫人都到了“垂垂老矣”的年龄,不会有能力再有孩子,他才放心地结婚。这次婚姻一直维持到他81岁谢世,很是美满。
  1968年10月1日,杜尚夫妇邀请了一些朋友在他们巴黎郊区的一个简单清爽的公寓里共进晚餐。和杜尚所有的日子一样,这是一个轻松、融洽的夜晚,杜尚妙语连珠,朋友们流连忘返。在客人离去不久,杜尚上床之前,他的心脏平静地停止了跳动。他的朋友这么描述说:“第二天早上我发现他躺在自己的床上,美丽、高贵、安详,只不过比他活着的时候略为苍白一点点,一抹微笑留在他的嘴唇上。”
  在满世界焦灼进取的状态中,杜尚独自向我们呈现了一种轻松幽默的自由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选自李鹏编著《一生应当结识的25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1.通读全文,说一说是哪些因素使杜尚“活得如此精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让心超越在一切名声、金钱、地位的吸引力上,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做到。而杜尚做到了。”你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思想流派也追求这种超越?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谁?他是怎样描述这种超越境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路甬祥,最年轻的科学院院长   
王耀成  
  1979年,路甬祥被选派到德国留学。当时预定的进修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这心情从他的一封信中能看出来:“我不能再等,我国科技发展被‘文革’动乱拖延了10年,我要学点真本领回来发挥作用。”于是他一方面主动向导师提出早点确定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学一些,在巴克教授交给他的研究项目外,又主动选择了一个“既是学科前沿,又能付诸工业应用的课题”——电液比例控制技术,开展研究。路甬祥每天工作15小时,每周工作6天半。路甬祥不知在实验室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甚至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患上大腿静脉曲张,被摘除一根血管后没几天,他又投入了紧张的实验。
  天道酬勤,1981年5月1日,路甬祥终于以《合流量反馈先导比例插装流量阀研究》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被授予工程科学博士学位,而这通常需要4至5年才能拿到。
  同时,他的研究成果陆续在德、美、欧专利局登记了多项专利,经专家多次论证复核,这些新技术终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发明人载入了专利局的技术史册,再一次引起了德国液压界的轰动。
  两年的研究生活临近结束时,导师巴克教授热情地挽留他,德国几家大公司竞相高薪聘请他,但路甬祥决计回国。在德方为他举行的挽留会上,他动情地说:“我的祖国正处在中兴时期,需要我回去参加四化建设,德国民族的爱国思想也深深激励我要快些回国去。”
  回国后,路甬祥在浙江大学创建了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流体传动控制研究所,暨我国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之一、国家教委首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988年,路甬祥担任了浙大校长,时年46岁,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重点大学校长。经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院士推荐,1997年路甬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长,是年55岁,他是共和国历史上第5任科学院院长,也是最年轻的院长。
  作为一位工科出身的学者型的院长,路甬祥敢于开拓创新,大胆改革机构,同时又恭谨扎实地工作,开创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新局面。美国《科学》杂志5445期上,主编鲁宾斯坦作了这样的评述:
  他是中国科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他所进行的改革产生了一批40岁出头的研究所所长。他的工作就是要把科学院这支科技国家队改造成为同时能服务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队伍。尽管他本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为流体力学,但他却以广博的学识赢得了中国科学院全体科学家的赞誉。
  可是,路甬祥的院长当得其实并不轻松,因为他同时是一个蹲守在科学的前沿阵地上的战斗员,一名普通的士兵。
  不过,要在这样一篇文章里详述作为科学家的路甬祥是困难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粗线条的勾勒
——
  路甬祥拥有的中国专利就达20项,迄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出版著作6部。两次获得国家发明奖,
2000年被授予德国星级大十字勋章,2004年获得了“意大利总统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先后被德、澳、韩、匈、英等国科学院和学会选为外籍名誉院士。
  路甬祥还很注重人才培养。浙大机械电子控制工程研究所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他一手建成的,而且一直担任博士生导师。他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近40位博士,25位硕士,5位博士后。
  取得如此丰硕成果,路甬祥又怎样看自己呢?在央视国际的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说:“据我所知,您是中科院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院长,是吧?”路甬祥说:“这是因为我出生得比较晚。”又说:“但是我相信以后的院长也许会比我更年轻。”(选自2010年第5期《人物》,有删改)
1.作为“最年轻的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作出了哪些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引用路甬祥的话和鲁宾斯坦的评述有何作用?试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选文,谈谈路甬祥取得丰硕成果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
  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偏见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1.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
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2.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
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
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
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