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水塔上的小白杨李首峰 ①在新疆北部的原野上,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在高高的水塔之上,勇敢地站立着一棵两米多高的白杨树。那年夏天,当我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
水塔上的小白杨 李首峰 |
①在新疆北部的原野上,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在高高的水塔之上,勇敢地站立着一棵两米多高的白杨树。那年夏天,当我驱车从这里路过,目睹它的尊容的时候,我惊呆了,绝境之上站着一个生命,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命!我向它行的注目礼,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汽车把我从视野中艰难地拉出来。 ②那棵白杨树是怎样登临高塔的?也许是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风把它送上去的,在那个悬崖绝壁上,它找到了一个崖缝,战战兢兢地落住了脚。也许是在水塔建造之初,随泥土被工匠运上去,砌到墙体里的。也许是飞鸟搞的恶作剧。 ③它是怎样生根发芽的呢?它在水塔贫瘠的土地上,先找到一个盛有泥土的营养钵,耐心等待。当水送到它的唇边的时候,它接受了水的滋润。当太阳向它伸出温暖手臂的时候,那个可怜的小生命,在春天的襁褓里破壳而出,开始试探着生长了。 ④小白杨越长越大,头重脚轻可不行。它的根是如何突破坚硬的壁垒,克服狭小空间的限制而站稳脚跟儿的呢?小白杨懂得,在水塔这样近乎绝境的地方求生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了生存,不能娇气,不能和土地讲条件。和水塔这样的土地谈条件、讲价钱,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水塔不负责培育,它的职责是汲水、供水,为地面的动物和植物服务。而小白杨是位不速之客,水塔能允许它冒昧借宿已经是很客气、很礼貌、很友好的了。小白杨要站稳脚跟儿,必须采取“见缝插针”的生存技巧。是扣子,就会有洞眼的。任何生命都有缺点和漏洞,它需要智慧地去发现水塔的漏洞,填补这些漏洞。水塔可不希望自己有漏洞,根能够弥补水塔的漏洞,等于是在帮助水塔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全符合水塔的利益和愿望。水塔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欢迎“根”的光顾。只是,这样的根,必须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粗能细,与水塔的家庭成员达成一种默契,从而和谐相处。根在开拓疆域,但必须不以侵犯他人利益为前提。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总之,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地开拓进取,又不能因求快而搞得适得其反。 ⑤小白杨虽然站稳脚儿了,并非万事大吉了,它还会面临各种危险,最大的危险来自于风。小白杨能够支撑多久,这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它在努力支撑,在尽全力支撑。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许风会将它拦腰斩断,但是风却无法将小白杨置于死地,生命的枝条还会从根系里源源不断地抽出。只要水塔不废弃,任何力量都无法置小白杨于死地。 ⑥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轻生。而这棵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如果它选择“死亡”,上天也无可厚非。但它自己清楚,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生。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主动放弃生存权,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违背。小白杨敬畏自然,恪守法则,日子虽然过得很难很难,但还是有办法过下去。既然有办法过下去,为什么要自断生路呢? ⑦所谓“绝境”并不绝对。纵观历史长河,放在不同的时空里来观察,有时候,那个所谓的“绝境”,并非绝境,它只是一个还在积累中的顺境,或者是一个等待成熟的顺境。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种子最能领悟上述哲理。种子是最为坚强、坚韧的生命,种子是最有耐心的生命。有些种子已经在“绝境,之中等待了几十、上百年,却还在耐心地等待。种子虽小,但眼界很宽,种子和人的时空概念完全不同。人认为过去一百年了,种子也许认为才过了一年,着急什么呢? ⑧天无绝人之路。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选自《人民日报》) 1.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水塔上的小白杨?并简要说明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叙写了“小白杨站稳脚跟儿”的生存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请分析文中的“小白杨”形象,说说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拟人、侧面衬托(反衬)。 (2)“站”“尊容”赋予小白杨以人性,表达了作者对小白杨的敬意;用“我”的“惊呆”衬托小白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意对即可) 2.(1)根懂得绝地求生的智慧。 (2)只要心中有希望,生活中是没有绝境的。(意对即可) 3.三个方面: (1)学会思维方式的转变,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2)善于找生活中的机遇,要“见缝插针”; (3)能够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和别人和谐相处。(意对即可) 4.(1)小白杨是一个能够在绝境中找生长的机会、懂得生活技巧、敬畏自然,在绝境中永不放弃生存机会,想尽办法活下去,令人可敬的顽强智者的化身。 (2)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水塔上小白杨生活状态的合理想象,表达了对身处绝境的小白杨的敬畏之情,寄托了作者对身处逆境,保持自我,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的坚忍、顽强精神的赞美。(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囚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砚铭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砚铭在形成初期,内容上大多是晶评霸赞美砚的。 B.到了宋代,言志寄情、酸诗颂词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出现了很多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纪晓岚就是当时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C.砚铭多为格言、诗句、警句,是一种可长可短,亦涛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常把它们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 D.砚铭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需要精心设计其.辩毒、掌法和刀法。选用的铭文也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是既具观赏性,又其实用性的艺术品。 2.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木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而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D.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干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入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熊,且在砚铭中加以年款和图章。 B.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吉砚则会有灭冠子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说“似” 杨铸 |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 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 “似”之本义即相像、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著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又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节选自2010年第1期《文史知识》) 1.下面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一个“似”指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相似。 C.“不似之似”指绘画作品又像又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不似之似”指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写实。 B.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C.我国古代绘画中“似”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人物画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水画则只求形似。 D.“不似之似”,是对“似”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具象写意”的绘画传统指的是: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粹表现心灵感受。 B.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曰“似”,二曰“不似”,三曰“不似之似”。 C.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D.“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这说明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 |
暗 许 张丽钧 |
①一个寻常的秋夜,先生却有不寻常的好兴致。他抱起手提电脑躲进书房,声称要写一首抒情长诗。我慌忙沏了香茶,捧给我的诗人。 ②很快,我就被枕边一本无聊的书哄进了无聊的梦乡。恍惚中,听得先生唤我。一百个不情愿地揽衣推枕,听任他将我拉到他的工作室,看他完稿的诗。 ③他高声朗诵,逼着我喝彩。我敷衍塞责地听着,附和着他的自吹自擂。后来,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清新无比的句子:“走过新浴的草丛,滚落的水珠溅起绿色的雷霆……”我一下子就被震醒了。我说:“翻页,往前翻页。我要重新看一遍。” ④那果然是一首好诗。我贪婪地赏读着,突然间就明白了这么多年来先生痴恋诗歌而不屑经营其他文体的缘由。诗歌,是语言的黄金。诗歌给予人的巨大审美快感是其他文体所难以企及的。 ⑤问他打算把这么好看的“姑娘”许配给哪家。他说要给H杂志。我说:“别给H杂志社了,太可惜,一本省级纯文学刊物充其量也就几千个读者。不如给了S诗刊吧,绝对没有问题。”先生听了我的话,很认真地说:“不行,我必须给H杂志,因为,我已经在心里暗许它了。不瞒你说,我一边写,一边揣想着H杂志刊登了它的情形,每一个细胞都为那个时刻欢跃过了,我怎么能让这些细胞空欢喜一场,把内心暗许的事颠覆了,欺辱自己的感觉呢?” ⑥——暗许。他居然用了这么个词。 ⑦这是个远离我的词,或者说,我早就学会了对她的拒斥。在我看来,她有些老土了。仿佛一个旧时的女子,在心中装着一个心仪的男人,把一些只在生命深处开放的花朵朝向了他,隐秘地,对他传达芬芳的眷念。这样的暗许,往往伴随着幽怨,一个人的眉头与心头紧锁了惆怅与寂寥,愁苦与怨怼,在一个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无言的结局中,点点枯黄了心头的青色。“终日怕君辜负我,奈何今日已负君。”说这话的女子被一个暗许踏碎,断魂的香缭绕着断肠的梦,什么样的手,能够搭救起那一滴坠落于无边汪洋中的血色相思? ⑧在异国,相中了一方披肩。掏钱的时候,我相信我看见了万里之遥的妹妹披上它时的俏丽模样。但披肩一到手,我的肩背就开始殷勤地邀约它。于是,我劫持了自己的心意,背叛了自己的应允。我跟自己说,我那瞬间的将披肩许诺给妹妹的念头或许也可以叫作“暗许”吧?但这样的想法一冒出来,心就被愧怍弄疼了。一个不成型的美意,很快被多欲而又好奇的手团捏烂了,算得上什么暗许呢?心,不是没有预设过方向,但是,风吹得它放弃了坚守。 ⑨记起一个凄美的暗许的故事。春秋时名公子吴季札受吴王之命出使北方上国,路经徐国,便去拜会徐国国君。徐君隆重接待远道而来的吴国使者。在会见过程中,徐君见季札身边所佩的青铜宝剑煞是威武,请求季札解下来鉴赏。宝剑出鞘后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惹得徐君艳羡异常。聪明的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但因考虑到还要继续北上去出使上国,当时列国间战事连绵,手中之剑还须用以防身,故而便不曾将这把宝剑赠与徐君。待到访问了北方上国,在萧瑟的秋风中再经徐国,徐君已撒手人寰。季札悲恸已极,便带了侍官到徐君墓冢去凭吊。祭扫完毕,季札随手解下佩剑,悬挂在墓前的松树上。侍官不解地问:徐君已死,大人把这么贵重的宝剑送给谁呢?季札坦然答道:从会见许君时起,我已暗许将此宝剑相赠,怎可因徐君辞世而背叛我的初衷呢!吴季札以“挂剑冢树”的方式,兑现了心头那份沉甸甸的暗许。 ⑩今天,懂得捍卫暗许的心还有多少呢?像我家的痴先生,说了一句“爱诗”,就永远作别了其他文体,看到往昔的诗友不再侍弄分行的文字了,就拧着眉头说人家“堕落呀堕落”;对一家杂志暗许了一首诗,就心无旁骛地为它写,心也要呕给它,血也要沥给它。我想,真正称得上暗许的,应该是对心愿不走样的忠诚与固守。没有人听见你暗发的誓愿,没有人监督你去实现一份暗许。假如你不说,谁能探知你在心里播了一粒暗许的种子?它日后的枯或荣,仅仅是你个人能看到的风景。越是高洁的人,越是看重这风景。我家先生说:“走过新浴的草丛,滚落的水珠溅起绿色的雷霆……”大概,一些振聋发聩的雷霆般的声音原是可以发源于心灵的吧,不被这样的声音震醒,我们又怎么能够读懂人间最美妙的诗行? 1.文章开篇写自己心不在焉地听丈夫朗诵,到后来贪婪地赏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诗歌,是语言的黄金。”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结合上下文理解此句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不是没有预设过方向,但是,风吹得它放弃了坚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围绕“暗许”运用哪几则材料?说说它们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与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暗许”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内阅读。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段文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3.用三个词概括北国秋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指什么而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会得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的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得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恩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1936年5月27日 1.“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这里“最有劲儿”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北平郊外大雪时晴的傍晚,给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具体指哪些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可知,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丰富、深沉的,试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